四明山的文化奇迹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vian16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四明山西北麓、依浙东名湖四明湖畔的余姚梁弄镇,是后唐时即“人烟凑集”的浙江历史文化名镇,也是抗战时期有“浙东延安”之称的四明山革命根据地的心脏。虽栖居于大山一隅,这些年来梁弄正以自己的湖光山色之美、人文古迹之胜和红色遗址之灿,吸引着越来越多寻访探游者的脚步。然而与许多去梁弄的游客一样,数次到梁弄,我却一直无缘踏入梁弄学弄路上“五桂楼”的大门。
  史料记载,坐落于梁弄学弄路上的“五桂楼”,是生性喜藏书、一生笃志力学的梁弄乡绅黄澄量,为收藏其5万余卷的藏书于清嘉庆十二年出资建造的。之所以取名为“五桂楼”,乃是黄氏仰慕其北宋时同中进士、同朝为官的先祖黄必腾五兄弟,取宋高宗赠其“五子还乡”的诗中,有“仙籍桂枝香”之句得名。黄澄量出资不菲建造“五桂楼”,出发点是为了收藏尽一生之力搜集的5万余卷图书,但其根本的目的更在于嘉惠后人。“余既构楼三间,以藏此书,盖欲子孙守之,后世能读楹书,可登楼展视,或海内好事愿窥秘册者,听偕登焉。”为确保其藏书的不致失散,黄澄量还留下了“黄氏经籍,子孙是教,鬻与假人,即为不孝”的训诫。继承父亲的志向,黄澄量的儿子黄肇震亦致力于收集图书,使“五桂楼”的藏书增加到6万余卷。太平军进浙东,“五桂楼”的藏书有所散佚,黄澄量的孙子黄联镖、曾孙黄安澜经过多年搜罗,且添买善本,至同治年间,终使“五桂楼”的藏书又恢复到了原有的规模。也正是凭了黄氏一家四代的坚守和努力,“五桂楼”这个地处浙东山区古镇的私家藏书楼,其藏书之丰竟有“富甲越中”之誉。
  闻得荡漾于山间的那一脉浓郁的书香,得益于一位余姚友人的陪同和引领。“其实外地人知道梁弄还有‘五桂楼’的并不多,要想专门去看‘五桂楼’的更少了。”友人的话语里,颇有些“珠藏深山惜未识”的感慨,而在我倒更像热油上滴入的一滴水,一睹“五桂楼”的欲望变得愈加骚动起来。
  踏上与下街洞门弄毗连的学弄路,一幢四周被3米多高院墙围着的建筑,于一片江南的民居中卓然鹤立。推开东侧院墙的大门,半亩大的庭院内是三间坐南朝北的晚清木结构二层楼屋。清代书法家胡芹所题的“五桂楼”的匾额高悬其上,同时悬挂的还有一方“七十二峰草堂”的匾额。友人看出了我的迟疑,介绍说,“五桂楼”当年是梁弄最高的建筑,登“五桂楼”远眺,则可见四周山峦起伏,四明山七十二峰连绵环抱,故“五桂楼”又名“七十二峰草堂”。“七十二峰草堂”的题书,出自同样是晚清书法家的吕屐山之手,其遒劲、华茂的笔画,与“五桂楼”的精致、端庄相得益彰。
  “五桂楼”130多平方的建筑面积,其体量并没有我想象中的大,但仔细察看,众多为藏书而设计的独特之处,让人叹为观止。如“五桂楼”十来米的建筑高度,比一般的二层楼屋明显高出一截。究其原因,乃“五桂楼”的屋顶呈“众”字型,明看二层,实为三层,顶上的暗阁,平时用来隔热防漏,利于书籍的保管,凡遇战乱,暗阁则多藏善本。暗阁中至今仍保留着一根记有当时建楼时各种尺寸数据和梁架构件符号的竹竿“柱百竿”,相当于现代的建筑图纸,以便于后人的修缮。与暗阁异曲同工的是东西两边山墙上十堵梯度收缩升高的风火墙,既能挡风防火,又是个性鲜明的装饰,更与院墙连成一体,较好地弥补了高院墙带来的沉闷和压抑。或许是主人建造时的精致和讲究,或许是后人养护维修的得法,200余年的风雨沧桑,“五桂楼”的墙、柱、门、窗、桁梁、构件、基石、瓦档依然保持着昔日的周正。而镶嵌、装饰于建筑上下、腰间、柱子、门窗上的木镂护栏、雕花窗板、卷篷顶饰以及卵石庭院、花坛中“八骏图”“麒麟送子图”等石雕、浮雕,更让一幢精致、端庄的“五桂楼”,在200余年后的今天,依然散发着华滋、儒雅的书香。
  与建筑相对应的自然是珍贵而丰富的藏书了。“五桂楼”楼下为客厅和讲学会友之所,所藏之书皆置楼上20几个高大的木制书橱。《光绪余姚县志》曾这样记载“五桂楼”的藏书:“举凡鹿洞谈经之作,龙门经世之文,漆园藏室之言,唐勒景差之制,以至九章算术,五垒兵图,星宫风角之渊微,王相握奇之阴奥,三乘秘藏,衍香象于元宗,九仑仙经,刊飞龟于丹帙,网罗略备,囊手无遗。”黄澄量的玄孙黄安澜所刊《姚江黄氏五桂楼书目》统计,“五桂楼”藏书计1500多部6万余卷,3666种,其中经部475种,史部416种,子部504种,集部430种,丛书1820种。这些藏书以清代刻本为基数,又颇多宋、元、明代的善本,其价值之珍贵,不说连城怕也是金钱所难以计算的。“四明山上云汉章,五桂楼前经籍光。闻道宗衮昔建此,罗网欲过千顷堂。”当年闻“五桂楼”之名远道而来的文人所留下的诗句,不仅道出了“五桂楼”的声名和影响,一句“罗网欲过千顷堂”更让我们依稀触摸到了在那个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年代,又地处浙东大山一隅的黄氏一家四代为此所付出的斑斑心血、所遭遇的种种艰辛。“五桂楼”的藏书除解放初浙江省图书馆和宁波天一阁调去大部外,现尚有古籍近万册,其中善本19部625册。
  难能可贵的是,黄澄量还有比较开放的藏书观念。“积财与子孙,不如楹书与子孙”,他不仅自己“得一书,添一目,读一书”,也要子孙同样登楼展视楹书,以训淑德性,扩大见闻,增长识力。或许这样的“登楼展视楹书”,正是黄氏一家四代坚守于藏书、搜书,终使“五桂楼”“富甲越中”的精神滋养。更让人肃然起敬的是,黄澄量还大胆地打破一般藏书家不让外人阅读的陋习,凡“海内好事愿窥秘册者”,只要不借,恣其阅览,且供食宿。因了一幢“五桂楼”,地处浙东山乡的梁弄,竟吸引了众多文人学士跋山涉水竞相前来。而黄澄量的这种观念和行为,事实上也让自己在无意中成为构建中国近代公共图书馆雏形的破冰者。□
其他文献
Born in Hong Kong in 1954, Angie Chiu or Zhao Yazhi in Mandarin pronunciation is a legendary actress who has appeared in a number of classic TV dramas. With a beauty that seemingly has not faded a bit
期刊
Bo Yang, a Taiwan writer who passed away on April 29, 2008, was finally buried in a cemetery in Zhengzhou, the capital of his home province Henan in central China. At the burial ceremony on September
期刊
  
期刊
著名女作家迟子建在她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向我们描绘了一个古老民族的历史。女作家笔下那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原始部落,就在黑龙江大兴安岭森林之中,因为他们以养殖驯鹿为生,被人们称作“使鹿鄂温克”。  “鄂温克”,是这个民族对自己的称呼,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使鹿鄂温克”,是鄂温克民族中的一支,世代居住在黑龙江上游地区,这一带森林密布,奇怪的却是有树无草,清凉湿润的地上
期刊
6月7日晨,我收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美术家协会“杨可扬同志治丧工作小组”寄来的信,心里一沉。清明时节,可扬先生还寄给我一函25枚新出版的《新年好——杨可扬木刻贺年卡》呢。拆开信封,一纸《讣告》,通报老先生于5月31日逝世。  “刀力木刻研究会”的最后一位版画家,97高龄的可扬先生,悄悄驾鹤西去了。  “刀力木刻研究会”于1936年1月由上海新华艺专学生陈可默、陆地发起成立。成员有陈九、安林、
期刊
Nanxun, a riverside town in northern Zhejiang, boasts a long history of prosperity, culture, and architecture. Nowadays, it boasts a unique rest home for old people to spend their golden years. It is
期刊
I visit Quzhou in southern Zhejiang on September 28, 2010. September 28 is the anniversary of the birthday of Confucius, the greatest scholar of China, who was born 2561 years ago.   A visit to Confuc
期刊
国际城雕艺术邀请展开锣  国际城雕艺术邀请展示于2010年5月启动,至2011年2月结束。这次跨年度的邀请展由浙江省美协、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省雕塑院等承办。本次邀请展邀请了目前活跃于海内外雕塑界一批成就卓著的中青年雕塑家参展,力求打造一批文化精品。目前,已邀请中外著名艺术家到建德参观,体验生活,建立创作营地,自由创作。  浙江省美协副主席、中国美院雕塑系主任、本次邀请展艺委会主任龙翔表示,将秉承“
期刊
嵊州市“溪山第一楼”为浙江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市区的西北隅,有修茸记载的可上溯到元代至正九年。溪山第一楼为清嘉庆九年重建,楼名来源于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登临鹿胎山时的一句赞语,称这里是“溪山第一”,因登楼可以“全揽剡中之胜”,楼成后便作为楼名。  溪山第一楼为歇山式重檐建筑,楼高两层,雄踞在雕琢灿丽的石砌台基上,显示了石雕艺人的精湛雕艺和深刻内蕴。  石彻台基均用一块块或浑圆、或方正、或矩
期刊
国学大师章太炎出生于浙江余杭县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专心致志,旁若无人。有一天,章太炎在天井一读几个小时,嫂子怕他着凉,唤他进屋加衣,唤了许久,他才抱着书本进屋加了件衣服,又回到天井继续读书。他没有看清加的竟是嫂子的一件花衣,把大家逗得捧腹大笑,他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一个雨天,父亲邀了几个秀才饮酒赋诗。一位老先生要6岁的章太炎也吟一首。太炎略一思索即吟道;“天上雷阵阵,地下雨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