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2016年9月版)指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为此,引领学生诵读经典,“弘扬传统经典,传承中华文化”,成为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要让学生“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则须探索并实践经典诵读中的文化浸润途径。
一、身体力行,点燃“诵读的激情”
传承文化经典,践行经典诵读。师生共同诵读经典是一个品味人生、修身养性的美妙时刻。学生看到老师如此乐学,怎能不提起诵读兴趣?教学相长,加强教师自身的修养,提升教师自身创作古诗词的能力,将有效保证传统经典在全校的深入渗透。
笔者所在学校在每学年开展教研组活动时,都注意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好的教育需要教师把自己“打开”,让自己“自由”,让自己“释放”,让自己“回归”。教师应该是学校教育的一本“教科书”,教师是文化人,是有知识和技术之人,“文脉”就牢牢掌握在我们的手中,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做“自己”——不忘初心,让自己“回归”。语文老师先要爱上古诗文经典,整个语文组才能营造出热爱古诗词的浓厚氛围。
教师如何做“自己”?首先应该做回“学生”,回归自身经典诵读的学习姿态。只有具有“学生“的谦逊姿态,才能养德长才。笔者所在的语文教研组曾为每位老师统一订购了《教学记周记本》,供老师们在课余时静心阅读学习。大师文章,含义隽永,价值永恒,富有启迪,常读常新,能有效提升语文老师品鉴经典的能力。基于经典诵读的积累,语文组还编印了《苏州中学传统文化普及读本》,对古典诗词从体式到格律、从用韵到表意,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成为全校师生学习古诗词的校本教材。
二、聚焦课堂,琢磨“诵读的良方”
古诗文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其诗学素养。同时,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古诗文均为凝聚精华,脍炙人口,世代流传的,有着不可磨灭的生命力和不可抗拒的魅力的经典诗词篇章,它们是文化精神及为深刻、极有特征、极其精美的聚光点,它们的深层蕴藏着人们的思想行为的价值观、道德理想、人生追求以及对世界感知的方式和审美情趣。
笔者在经典诵读教学中琢磨出解读古诗文的良方,即在时空的横纵坐标变化中阅读古诗文,将古诗词经典还原到那个时代,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作品流露出的人生况味。以“明文第一”的《项脊轩志》为例,本文借记物、事,撷取日常琐事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感情。文中永远不变之物是“项脊轩”,而时间与相应承载的物件一直在变化。作者要写儿时归家兄弟分爨之事,于是把描写的落脚点放到了“犬鸡”上;要写母亲对子女的关心,于是重点围绕书房的门扉之物传达情感;要写祖母激励自己投入读书,于是转而落脚到祖母为官时的“象笏”;要传达对妻子的无限思念,妻子亲手种植的“枇杷树”便跃然纸上。可以说,不变的“项脊轩”与一直在变化的时与物形成了本篇抒情散文浓厚的情感。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这样品鉴的抓手,对学生自己解读经典文篇,对学生自己的写作都产生有效的提升。
巴菲特曾给年轻人两个建议:一是接近成功人士,让他们的想法影响你;二是走出去学习,让精彩的世界影响你。阅读经典、诵读经典的过程就是与“成功人士”接近的过程,多接触定能对学生的认知提升产生积极作用。
三、搭建平台,展示“诵读的成果”
传承文化经典的又一个有效途径,就是为学生搭建活动平台,让学生展示经典诵读的多元成果。
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曾在语文组的支持协助下,举办了颇具古典风味的诗词创作与诵读大会。从活动策划,到筹备报名、启动初赛、展开决赛,活动全程皆由学生自己组织。大赛分为诗词知识竞赛与诗词创作比赛两部分。诗词创作比赛部分由组委会拟定试题,参赛选手从近体诗、词、现代诗中任选一类进行创作。诗词知识竞赛部分则比拼题型更为多样:有诗文填空题、主题默写题、文学常识题、抢答题、飞花令等。大会评选出诗词知识竞赛冠军及诗词创作竞赛各奖项。全校学生重温经典诗词之美,感受中华文化魅力,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杯中汲取营养,提升传统文化素养,营造“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校园氛围。比赛全程反响热烈,广受好评,在全校掀起了一股国学经典热潮,诵咏经典、以诗会友、传承文化成为了学校的新风尚,受到当地多家媒体的热心关注和跟踪报道。
搭建广泛讨论和交流的平台也必不可少。每学期一次的“赛诗会”也是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项目,不但有七言、五言的绝句,各式各样的词曲,还有赋、现代诗文等一大批优秀作品涌现出来,形式多样,令人目不暇接。在才华横溢的江南学子们的笔下,有的是小桥流水,有的是高楼林立,有的是小家碧玉,有的是朝气蓬勃……他们用多彩的文字绘出了多彩的美景,绘出了他们心中最美的姑苏情。
“尋常一样窗前月,备有经典便不同”,经典诵读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文化浸润式的教育,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唯有聚合教师心力、聚焦语文课堂、聚光学生发展,才能引领师生走进积淀五千年民族精神的中华文化,让学生在成长的旅程中“以千年文化为伴、与中华经典同行”。
作者通联:江苏苏州中学。
一、身体力行,点燃“诵读的激情”
传承文化经典,践行经典诵读。师生共同诵读经典是一个品味人生、修身养性的美妙时刻。学生看到老师如此乐学,怎能不提起诵读兴趣?教学相长,加强教师自身的修养,提升教师自身创作古诗词的能力,将有效保证传统经典在全校的深入渗透。
笔者所在学校在每学年开展教研组活动时,都注意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好的教育需要教师把自己“打开”,让自己“自由”,让自己“释放”,让自己“回归”。教师应该是学校教育的一本“教科书”,教师是文化人,是有知识和技术之人,“文脉”就牢牢掌握在我们的手中,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做“自己”——不忘初心,让自己“回归”。语文老师先要爱上古诗文经典,整个语文组才能营造出热爱古诗词的浓厚氛围。
教师如何做“自己”?首先应该做回“学生”,回归自身经典诵读的学习姿态。只有具有“学生“的谦逊姿态,才能养德长才。笔者所在的语文教研组曾为每位老师统一订购了《教学记周记本》,供老师们在课余时静心阅读学习。大师文章,含义隽永,价值永恒,富有启迪,常读常新,能有效提升语文老师品鉴经典的能力。基于经典诵读的积累,语文组还编印了《苏州中学传统文化普及读本》,对古典诗词从体式到格律、从用韵到表意,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成为全校师生学习古诗词的校本教材。
二、聚焦课堂,琢磨“诵读的良方”
古诗文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其诗学素养。同时,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古诗文均为凝聚精华,脍炙人口,世代流传的,有着不可磨灭的生命力和不可抗拒的魅力的经典诗词篇章,它们是文化精神及为深刻、极有特征、极其精美的聚光点,它们的深层蕴藏着人们的思想行为的价值观、道德理想、人生追求以及对世界感知的方式和审美情趣。
笔者在经典诵读教学中琢磨出解读古诗文的良方,即在时空的横纵坐标变化中阅读古诗文,将古诗词经典还原到那个时代,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作品流露出的人生况味。以“明文第一”的《项脊轩志》为例,本文借记物、事,撷取日常琐事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感情。文中永远不变之物是“项脊轩”,而时间与相应承载的物件一直在变化。作者要写儿时归家兄弟分爨之事,于是把描写的落脚点放到了“犬鸡”上;要写母亲对子女的关心,于是重点围绕书房的门扉之物传达情感;要写祖母激励自己投入读书,于是转而落脚到祖母为官时的“象笏”;要传达对妻子的无限思念,妻子亲手种植的“枇杷树”便跃然纸上。可以说,不变的“项脊轩”与一直在变化的时与物形成了本篇抒情散文浓厚的情感。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这样品鉴的抓手,对学生自己解读经典文篇,对学生自己的写作都产生有效的提升。
巴菲特曾给年轻人两个建议:一是接近成功人士,让他们的想法影响你;二是走出去学习,让精彩的世界影响你。阅读经典、诵读经典的过程就是与“成功人士”接近的过程,多接触定能对学生的认知提升产生积极作用。
三、搭建平台,展示“诵读的成果”
传承文化经典的又一个有效途径,就是为学生搭建活动平台,让学生展示经典诵读的多元成果。
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曾在语文组的支持协助下,举办了颇具古典风味的诗词创作与诵读大会。从活动策划,到筹备报名、启动初赛、展开决赛,活动全程皆由学生自己组织。大赛分为诗词知识竞赛与诗词创作比赛两部分。诗词创作比赛部分由组委会拟定试题,参赛选手从近体诗、词、现代诗中任选一类进行创作。诗词知识竞赛部分则比拼题型更为多样:有诗文填空题、主题默写题、文学常识题、抢答题、飞花令等。大会评选出诗词知识竞赛冠军及诗词创作竞赛各奖项。全校学生重温经典诗词之美,感受中华文化魅力,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杯中汲取营养,提升传统文化素养,营造“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校园氛围。比赛全程反响热烈,广受好评,在全校掀起了一股国学经典热潮,诵咏经典、以诗会友、传承文化成为了学校的新风尚,受到当地多家媒体的热心关注和跟踪报道。
搭建广泛讨论和交流的平台也必不可少。每学期一次的“赛诗会”也是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项目,不但有七言、五言的绝句,各式各样的词曲,还有赋、现代诗文等一大批优秀作品涌现出来,形式多样,令人目不暇接。在才华横溢的江南学子们的笔下,有的是小桥流水,有的是高楼林立,有的是小家碧玉,有的是朝气蓬勃……他们用多彩的文字绘出了多彩的美景,绘出了他们心中最美的姑苏情。
“尋常一样窗前月,备有经典便不同”,经典诵读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文化浸润式的教育,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唯有聚合教师心力、聚焦语文课堂、聚光学生发展,才能引领师生走进积淀五千年民族精神的中华文化,让学生在成长的旅程中“以千年文化为伴、与中华经典同行”。
作者通联:江苏苏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