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学生人数不断攀升,中国高等教育已开始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在这样的形势下,教育、经济与就业之间就必然会发生碰撞。200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07万,2011年高校毕业生为660万,据统计局最新统计出来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创历史新高,将达到680万人。但从历史数据看,毕业生的数量在增加,而就业率却显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发展经济学家GillsM等人在87年就把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满足公众对教育的需求而大规模扩张教育,但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因而失业的现象称作“知识失业”。以亨利莱·文为代表的过量教育理论,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述与概括,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过量教育造成的资源的极大浪费。
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与这个国家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率是正相关的,目前,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了50%,如加拿大、芬兰、韩国等国,美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更是超过了80%,而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目前不到30%,而且提出的目标是到2015年达到36%。由此可见,我国还需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培养更多的高学历、高素质劳动者。但为什么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这里面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其中之一中国高等教育扩大规模的主要方式不合理。这里我们就中国是如何“吸收”新增加的大量学生来进行一下探讨。
1 扩大现有高校招生规模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方式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增设新的高校来扩大规模,吸收更多的学生;而另一种是扩大现有学校的专业设置数量与各个专业的招生数量来实现规模的扩大。从国外的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看,通常完成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任务的并不是传统大学,而是一批新型的学校,如美国,就在各个城市中以社区为中心建立了多个社区学院,主要培养应用型与技术型人才,以此来担负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英国的多学科技术学院的开设也是如此,以高等教育的多样性来实现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而相比之下,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高等学校数量的增加却与招生数量的增加无法相提并论。1999年中国高等学校的数量是1942所,而到2008年为2263所,与此对应的是高等教育的招生人数从212万到近800万人。而在中国增加的三百余所高等学校中,绝大多数是以独立学院的形式出现的。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院校和社会力量合作办学,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其基本合作形式是普通高校以声誉、师资、管理方式投入,社会力量出资建设教学、生活设施和购买仪器设备,这样的方式投资少、见效快。独立学院虽然解决了一定的招生数量,但总的说来,中国高等教育招生人数的成倍的增加与高等学校的缓慢增加不成比例。因此,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主要是依靠现有高校的招生规模扩张来实现的。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到,中国高等教育从1999年开始扩大规模,每所高校平均招生3815人,到2008年,每所高校平均招生人数达到了8679人,普通高校的生师比从1998年的11.62%增涨到2008年的17.21%,由此可见,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现有学校通过扩大招生数量来实现高等教育总体规模的扩大,从而达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
大量增设专业布点是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重要手段。
那么,高校是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扩招的呢?是依靠新设专业种类数来实现的吗?其实不然,中国的高等教育现将专业分成了十一类学科,分别为哲学、经济、法学、教育、文学、历史、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每一类学科下再设置具体的专业种类。
由表2可以看到,1998年中国普通高校的专业种类数为779个,1999年为781个,而到2008年却减少为647个,说明中国招生规模的扩大并非由扩大专业种类数来实现。而且中国专业种类数的减少正是由于国家为了保持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相适应,解决专业划分过细和专业范围过窄出现的问题,强调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社会人才,因此,对专业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大幅度压缩了各大类专业中的专业种类,拓宽了专业口径。由此可知,中国各个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并不是依靠扩大专业种类数来实现的。
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主要是依靠各个高校专业种类布点数的大量增加来实现的,由表3可以看到,在1999年中国1942所高校共设置了22940个专业布点,但到2008年中国2263所高校共设置了专业布点65794个。专业布点的扩张主要集中在人文社科与工学专业。正是由于专业布点的大量增加,而且每个专业布点的招生人数也在不断加大,这使得每个专业的种类在校生规模也大幅度增加。在1999年,普通高校的艺术类学生招生人数为98844人,而在2008年,艺术类招生人数达到了392155人。
2 高校扩招现存的不足之处
在以增加专业布点数来扩大招生规模的进程中,中国的高等教育出现了两个奇怪的现象,首先是专业雷同的问题,不少高校为了扩大招生规模,不仅在原来所拥有的专业基础上扩大招生人数,而且还新开设了不少新专业来达到扩招的目的,而这些新开设的专业主要集中在所需经费投入少的专业上,如英语,法学、艺术类专业等,这就造成了现在高校开设专业雷同的现象,使得专业特色越来越弱化,甚至有些学校没有相应的办学条件也要不顾实际的开设一些热门专业,通过先招生后建设的方式来扩大招生规模。特别是原来的一些单一科类的院校,现在新设置的专业几乎与原来的专业无关,而且这些专业在学校的整个专业总数中的比例还在不断提高。如一些石油大学,本来应该以石油天然气作为优势与特色的学校,但在扩招过程中,也纷纷开设了管理学,经济学,文学、哲学、法学等学科门类,同样的,不少政法、电力、化工类的院校,其开设的专业也横跨了五六个学科门类。2009年就有数据显示四川省的高校就新增设了165个专业。
另外,在中国高等教育扩招的同时,中国高等教育出现了一种高校升级现象,大量的传统中专、高专、大专升级为本科院校,一些单一科类的院校也建设成为一所所综合性大学,这使得中国本来层次就已经比较单一的高等教育体系显得更为统一。综合性大学是要以雄厚的资金作为支持,以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作为保证,没有这样的条件,单纯以扩大专业种类而成的综合性大学如何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呢?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来看,都采用的是多层次、分类型的多样化格局,国公、私立的传统大学虽然在招生人数了有了明显的扩大,但这些学校主要担负的是精英教育的作用,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而大量的非传统型的大学的出现和发展,为大众化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有的是为了培养社会家政人才,有的是为了培养高级技术操作人员,而有的承担着职业教育的作用。正是这些不同层次的教育机构为社会提供了满足各种需要的不同规格的人才,与此同时还满足了不同的人群对高等教育的不同需要。 3 对策与思考
中国的高校专业设置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虽然扩招是党中央国务院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但落实到高校具体操作上面,却必须考虑扩招的专业问题,应该把扩招与专业就业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而现在中国高校在扩招问题上,只注重招生规模,而且只看到社会上的什么专业热门,报考学生多就盲目扩大招生计划,不考虑专业在社会上的实际需求大小,没有热门专业的高校也不顾自身条件是否具备,盲目开设当前的热门专业以扩大招生数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么可能符合社会的需求,又怎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呢?即便现在我们的社会需要大量的法律人才、管理人才,但是如果高校不切合实际盲目开设这些专业,那么所培养的学生能力达不到所需要求,用人单位还是不会接纳的。
现在许多高校更多地关注招生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在扩大招生规模的时候,更多地考虑用较少的投入来招收更多的学生,因此,在设置专业上往往会选择优先设置经费投入较少的专业,这就主要集中在社会学科专业上,而就现在的社会需求来说,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处于供大于求的地位。而现在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以高投入来实现的,第二产业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由于投入的增加,使得近几年来国有企业的效益明显转好,对工科学生的需求量大,知名高校的工科毕业生还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下表4所示的四川大学部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统计就可以看到这一现象。所以就目前来说,要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更多地开设工科类专业,扩大工科学生的招生人数是可取的,但工科专业的开设与其它类型的专业相比,所需投入的经费要更高,这是高校必须看到的现实问题,这也是现在不少高校愿意更多开设社会人文类专业而不愿开设工科专业的原因所在。所以高校的专业设置要更多地从高校担负着的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目标出发,参照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领域的需要,利用现在各个专业的就业率进行实际分析,对就业率高的专业可以进一步扩大招生,而对于就业率低的专业要缩小招生规模,特别是对一些投入低,重复性高,社会需求少的专业可以停招(表4)。
此外,高校的专业设置必须要有超前意识。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教育部逐渐下放给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权力,部分高校具有了完全的专业设置权力,能够比较及时的对专业进行设置与调整,但总的说来,高等教育和市场相比有其时间上的滞后性,现在所需的专业几年后也许就成了社会需求不足的专业,目前中国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关系在很大程度是属于结构性的矛盾,一方面是很多专业的毕业生供大于求;另一方面则是找不到急需的某些专业的毕业生。如沈阳市的发展规划分析,2010年以后沈阳的软件专业人才缺口会进一步加大。而且中国虽然目前第二产业在整个GDP中所占比重较大,但第三产业的扩张是大势所趋,所以高校在专业设置上,首先要对自身进行定位,决定自身所培养的毕业生是为社会提供哪一层次的人才。再者就是一定要关注市场需求,密切关注国家发展的大方向,设置国家发展急需的一些专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相关的专业,加大新兴产业的专业建设力度。在专业的培养上要有超前意识,在满足第一、第二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第三产业的发展方向,多设置一些符合第三产业的需求的专业,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使将来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专业上适合市场的需求。除此而外,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还可以大胆创新,虽然国家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用以指导高校的专业设置,但高校也可以根据自己对市场的用人需求分析,结合自身实际,突破常规,设置一些专业目录外的专业,以更好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性的需求,广州中医药大学增设的中药学市场营销专业就是一个比较好的例子。
参考文献
[1] Gills M.Perkins D.H.Roemer M. Snodgrass D.R.Development Economics[M].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1987.
[2] 亨利莱·文.过度教育的经济分析[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3] 曹殊.社会和经发展模式选择与大学生就业展望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8~10.
[4] 胡同泽,寸家菊.大学生专业能力与职业需求差异调研[J].人才开发,2008,2: 46~47.
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与这个国家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率是正相关的,目前,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了50%,如加拿大、芬兰、韩国等国,美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更是超过了80%,而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目前不到30%,而且提出的目标是到2015年达到36%。由此可见,我国还需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培养更多的高学历、高素质劳动者。但为什么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这里面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其中之一中国高等教育扩大规模的主要方式不合理。这里我们就中国是如何“吸收”新增加的大量学生来进行一下探讨。
1 扩大现有高校招生规模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方式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增设新的高校来扩大规模,吸收更多的学生;而另一种是扩大现有学校的专业设置数量与各个专业的招生数量来实现规模的扩大。从国外的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看,通常完成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任务的并不是传统大学,而是一批新型的学校,如美国,就在各个城市中以社区为中心建立了多个社区学院,主要培养应用型与技术型人才,以此来担负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英国的多学科技术学院的开设也是如此,以高等教育的多样性来实现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而相比之下,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高等学校数量的增加却与招生数量的增加无法相提并论。1999年中国高等学校的数量是1942所,而到2008年为2263所,与此对应的是高等教育的招生人数从212万到近800万人。而在中国增加的三百余所高等学校中,绝大多数是以独立学院的形式出现的。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院校和社会力量合作办学,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其基本合作形式是普通高校以声誉、师资、管理方式投入,社会力量出资建设教学、生活设施和购买仪器设备,这样的方式投资少、见效快。独立学院虽然解决了一定的招生数量,但总的说来,中国高等教育招生人数的成倍的增加与高等学校的缓慢增加不成比例。因此,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主要是依靠现有高校的招生规模扩张来实现的。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到,中国高等教育从1999年开始扩大规模,每所高校平均招生3815人,到2008年,每所高校平均招生人数达到了8679人,普通高校的生师比从1998年的11.62%增涨到2008年的17.21%,由此可见,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现有学校通过扩大招生数量来实现高等教育总体规模的扩大,从而达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
大量增设专业布点是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重要手段。
那么,高校是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扩招的呢?是依靠新设专业种类数来实现的吗?其实不然,中国的高等教育现将专业分成了十一类学科,分别为哲学、经济、法学、教育、文学、历史、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每一类学科下再设置具体的专业种类。
由表2可以看到,1998年中国普通高校的专业种类数为779个,1999年为781个,而到2008年却减少为647个,说明中国招生规模的扩大并非由扩大专业种类数来实现。而且中国专业种类数的减少正是由于国家为了保持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相适应,解决专业划分过细和专业范围过窄出现的问题,强调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社会人才,因此,对专业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大幅度压缩了各大类专业中的专业种类,拓宽了专业口径。由此可知,中国各个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并不是依靠扩大专业种类数来实现的。
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主要是依靠各个高校专业种类布点数的大量增加来实现的,由表3可以看到,在1999年中国1942所高校共设置了22940个专业布点,但到2008年中国2263所高校共设置了专业布点65794个。专业布点的扩张主要集中在人文社科与工学专业。正是由于专业布点的大量增加,而且每个专业布点的招生人数也在不断加大,这使得每个专业的种类在校生规模也大幅度增加。在1999年,普通高校的艺术类学生招生人数为98844人,而在2008年,艺术类招生人数达到了392155人。
2 高校扩招现存的不足之处
在以增加专业布点数来扩大招生规模的进程中,中国的高等教育出现了两个奇怪的现象,首先是专业雷同的问题,不少高校为了扩大招生规模,不仅在原来所拥有的专业基础上扩大招生人数,而且还新开设了不少新专业来达到扩招的目的,而这些新开设的专业主要集中在所需经费投入少的专业上,如英语,法学、艺术类专业等,这就造成了现在高校开设专业雷同的现象,使得专业特色越来越弱化,甚至有些学校没有相应的办学条件也要不顾实际的开设一些热门专业,通过先招生后建设的方式来扩大招生规模。特别是原来的一些单一科类的院校,现在新设置的专业几乎与原来的专业无关,而且这些专业在学校的整个专业总数中的比例还在不断提高。如一些石油大学,本来应该以石油天然气作为优势与特色的学校,但在扩招过程中,也纷纷开设了管理学,经济学,文学、哲学、法学等学科门类,同样的,不少政法、电力、化工类的院校,其开设的专业也横跨了五六个学科门类。2009年就有数据显示四川省的高校就新增设了165个专业。
另外,在中国高等教育扩招的同时,中国高等教育出现了一种高校升级现象,大量的传统中专、高专、大专升级为本科院校,一些单一科类的院校也建设成为一所所综合性大学,这使得中国本来层次就已经比较单一的高等教育体系显得更为统一。综合性大学是要以雄厚的资金作为支持,以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作为保证,没有这样的条件,单纯以扩大专业种类而成的综合性大学如何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呢?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来看,都采用的是多层次、分类型的多样化格局,国公、私立的传统大学虽然在招生人数了有了明显的扩大,但这些学校主要担负的是精英教育的作用,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而大量的非传统型的大学的出现和发展,为大众化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有的是为了培养社会家政人才,有的是为了培养高级技术操作人员,而有的承担着职业教育的作用。正是这些不同层次的教育机构为社会提供了满足各种需要的不同规格的人才,与此同时还满足了不同的人群对高等教育的不同需要。 3 对策与思考
中国的高校专业设置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虽然扩招是党中央国务院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但落实到高校具体操作上面,却必须考虑扩招的专业问题,应该把扩招与专业就业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而现在中国高校在扩招问题上,只注重招生规模,而且只看到社会上的什么专业热门,报考学生多就盲目扩大招生计划,不考虑专业在社会上的实际需求大小,没有热门专业的高校也不顾自身条件是否具备,盲目开设当前的热门专业以扩大招生数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么可能符合社会的需求,又怎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呢?即便现在我们的社会需要大量的法律人才、管理人才,但是如果高校不切合实际盲目开设这些专业,那么所培养的学生能力达不到所需要求,用人单位还是不会接纳的。
现在许多高校更多地关注招生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在扩大招生规模的时候,更多地考虑用较少的投入来招收更多的学生,因此,在设置专业上往往会选择优先设置经费投入较少的专业,这就主要集中在社会学科专业上,而就现在的社会需求来说,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处于供大于求的地位。而现在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以高投入来实现的,第二产业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由于投入的增加,使得近几年来国有企业的效益明显转好,对工科学生的需求量大,知名高校的工科毕业生还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下表4所示的四川大学部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统计就可以看到这一现象。所以就目前来说,要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更多地开设工科类专业,扩大工科学生的招生人数是可取的,但工科专业的开设与其它类型的专业相比,所需投入的经费要更高,这是高校必须看到的现实问题,这也是现在不少高校愿意更多开设社会人文类专业而不愿开设工科专业的原因所在。所以高校的专业设置要更多地从高校担负着的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目标出发,参照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领域的需要,利用现在各个专业的就业率进行实际分析,对就业率高的专业可以进一步扩大招生,而对于就业率低的专业要缩小招生规模,特别是对一些投入低,重复性高,社会需求少的专业可以停招(表4)。
此外,高校的专业设置必须要有超前意识。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教育部逐渐下放给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权力,部分高校具有了完全的专业设置权力,能够比较及时的对专业进行设置与调整,但总的说来,高等教育和市场相比有其时间上的滞后性,现在所需的专业几年后也许就成了社会需求不足的专业,目前中国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关系在很大程度是属于结构性的矛盾,一方面是很多专业的毕业生供大于求;另一方面则是找不到急需的某些专业的毕业生。如沈阳市的发展规划分析,2010年以后沈阳的软件专业人才缺口会进一步加大。而且中国虽然目前第二产业在整个GDP中所占比重较大,但第三产业的扩张是大势所趋,所以高校在专业设置上,首先要对自身进行定位,决定自身所培养的毕业生是为社会提供哪一层次的人才。再者就是一定要关注市场需求,密切关注国家发展的大方向,设置国家发展急需的一些专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相关的专业,加大新兴产业的专业建设力度。在专业的培养上要有超前意识,在满足第一、第二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第三产业的发展方向,多设置一些符合第三产业的需求的专业,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使将来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专业上适合市场的需求。除此而外,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还可以大胆创新,虽然国家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用以指导高校的专业设置,但高校也可以根据自己对市场的用人需求分析,结合自身实际,突破常规,设置一些专业目录外的专业,以更好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性的需求,广州中医药大学增设的中药学市场营销专业就是一个比较好的例子。
参考文献
[1] Gills M.Perkins D.H.Roemer M. Snodgrass D.R.Development Economics[M].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1987.
[2] 亨利莱·文.过度教育的经济分析[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3] 曹殊.社会和经发展模式选择与大学生就业展望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8~10.
[4] 胡同泽,寸家菊.大学生专业能力与职业需求差异调研[J].人才开发,2008,2: 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