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宜章县是国家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属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创新扶贫模式,拓展扶贫途径,推进扶贫开发,全县贫困人口由2010年底的22.98万人减少到2014年底的7.55万人,减少15.4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40.33%下降到13.54%。
精准帮扶,变“输血”为“造血”。基础设施“补短板”。加快贫困村水、电、路、房建设和山、河、田、林、村整治,不断改善贫困面貌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县里出台文件规定,全县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和项目中,明确35%投入到贫困村,用于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产业“强支撑”。发展好县域产业,做优、做强、做大脐橙、茶叶、烤烟、蔬菜等产业,建设莽山现代扶贫农业旅游观光带,促进现代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鼓励和引导贫困户依托全县的大产业、依托经济能人带动、依托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共同发展产业,实现增收脱贫。教育扶贫“拔穷根”。凡贫困户子女就读义务教育的住宿生一律享受生活费补助,确保贫困户子女不因贫困而失学一人。实施“雨露计划”、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让农村劳动力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易地搬迁“挪穷窝”。对不具备生存发展条件、就地脱贫成本高、难度大的贫困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结合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农村危房改造、莽山水库移民搬迁和规范村民建房等工作,加强新村的基础配套和公共服务建设,实现“应搬尽搬、能搬尽搬”和“搬得进、稳得住、能致富”。
整合资金,变“撒胡椒面”为一个“漏斗”出。为规范涉农资金管理,制定《宜章县涉农项目资金整合管理办法》,建立“多条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项目整合机制和“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部门协作机制,按照“集中管理、分类申报、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把扶贫整村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烟田土地整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村安全饮水、财政一事一议奖补、农村危旧房改造、道路交通建设、文化教育卫生等项目资金整合起来,统筹使用,有效扩大资金使用效益。注重发挥财政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更多地采取财政扶贫资金贴息支持农户贷款、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发展互助资金项目、以奖代补扶持群众发展产业等方式发放,为扶贫开发撬动更多资本。安排1000万元用于搭建扶贫企业贷款担保平台,撬动金融资本1亿元投入到扶贫攻坚项目,解决扶贫企业及贫困户融资难问题。
整合力量,变“各自为战”为“协同作战”。为把干部力量、社会力量、群众力量统筹起来,宜章因地制宜,打造“135”精准扶贫攻坚队伍力量。“1”就是打造一支中坚力量。这支中坚力量就是县精准扶贫领导小组、县扶贫办、乡镇和村支两委,通过机构改革进一步把人员配齐配强;“3”就是省市县3级工作队全覆盖。积极配合省市工作队,做好协调、服务、沟通工作,为工作队创造良好工作和生活环境;“5”就是发挥好五支队伍作用:一是村支部第一书记。选派年轻的优秀干部或退休处级科级干部到家乡贫困村任第一书记,确保每个村都有第一支部书记。二是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全部安排到贫困村。三是贫困村在外工作人员。鼓励在外人士回乡创业,支持家乡工作。县里出台政策,鼓励县直机关干部下乡创业,3年时间内每人带动20户以上贫困户脱贫。采取待遇不变、职务不动(不占单位职数)的方法,鼓励干部职工回农村参与扶贫开发。四是贫困村致富带头人。采取致富大户与贫困户结对促动、示范推动、产业带动等措施,带领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五是党员领导干部。积极推行“干部帮扶到户”的结对帮扶工作制度,县级领导结对帮扶贫困户3户,县直单位班子成员结对帮扶贫困户2户,一般干部和农村党员结对帮扶贫困户1户,做到群众不脱贫、帮扶不脱钩。
精准帮扶,变“输血”为“造血”。基础设施“补短板”。加快贫困村水、电、路、房建设和山、河、田、林、村整治,不断改善贫困面貌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县里出台文件规定,全县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和项目中,明确35%投入到贫困村,用于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产业“强支撑”。发展好县域产业,做优、做强、做大脐橙、茶叶、烤烟、蔬菜等产业,建设莽山现代扶贫农业旅游观光带,促进现代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鼓励和引导贫困户依托全县的大产业、依托经济能人带动、依托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共同发展产业,实现增收脱贫。教育扶贫“拔穷根”。凡贫困户子女就读义务教育的住宿生一律享受生活费补助,确保贫困户子女不因贫困而失学一人。实施“雨露计划”、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让农村劳动力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易地搬迁“挪穷窝”。对不具备生存发展条件、就地脱贫成本高、难度大的贫困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结合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农村危房改造、莽山水库移民搬迁和规范村民建房等工作,加强新村的基础配套和公共服务建设,实现“应搬尽搬、能搬尽搬”和“搬得进、稳得住、能致富”。
整合资金,变“撒胡椒面”为一个“漏斗”出。为规范涉农资金管理,制定《宜章县涉农项目资金整合管理办法》,建立“多条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项目整合机制和“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部门协作机制,按照“集中管理、分类申报、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把扶贫整村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烟田土地整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村安全饮水、财政一事一议奖补、农村危旧房改造、道路交通建设、文化教育卫生等项目资金整合起来,统筹使用,有效扩大资金使用效益。注重发挥财政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更多地采取财政扶贫资金贴息支持农户贷款、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发展互助资金项目、以奖代补扶持群众发展产业等方式发放,为扶贫开发撬动更多资本。安排1000万元用于搭建扶贫企业贷款担保平台,撬动金融资本1亿元投入到扶贫攻坚项目,解决扶贫企业及贫困户融资难问题。
整合力量,变“各自为战”为“协同作战”。为把干部力量、社会力量、群众力量统筹起来,宜章因地制宜,打造“135”精准扶贫攻坚队伍力量。“1”就是打造一支中坚力量。这支中坚力量就是县精准扶贫领导小组、县扶贫办、乡镇和村支两委,通过机构改革进一步把人员配齐配强;“3”就是省市县3级工作队全覆盖。积极配合省市工作队,做好协调、服务、沟通工作,为工作队创造良好工作和生活环境;“5”就是发挥好五支队伍作用:一是村支部第一书记。选派年轻的优秀干部或退休处级科级干部到家乡贫困村任第一书记,确保每个村都有第一支部书记。二是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全部安排到贫困村。三是贫困村在外工作人员。鼓励在外人士回乡创业,支持家乡工作。县里出台政策,鼓励县直机关干部下乡创业,3年时间内每人带动20户以上贫困户脱贫。采取待遇不变、职务不动(不占单位职数)的方法,鼓励干部职工回农村参与扶贫开发。四是贫困村致富带头人。采取致富大户与贫困户结对促动、示范推动、产业带动等措施,带领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五是党员领导干部。积极推行“干部帮扶到户”的结对帮扶工作制度,县级领导结对帮扶贫困户3户,县直单位班子成员结对帮扶贫困户2户,一般干部和农村党员结对帮扶贫困户1户,做到群众不脱贫、帮扶不脱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