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在中学阶段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也是一门充满着趣味性的学科。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数学变得单调、枯燥、寡味、机械,使一些学生缺乏积极性、主动性,甚至出现畏惧的心理。那么,如何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情,让学生自由驾驭这门中学必备的基础科目呢?笔者以为,不妨使用“说、练、用、思”立体教学法。
一、说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常常会片面重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而忽略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学过程只是一个“教师讲、学生听”的非常单一的过程,学生几乎成了一个知识的贮存器,没有表达自己的机会,非常被动,而“说数学”正是针对这一弊端。
1、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说数学”改“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为“学生讲、教师学生一起听”,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学生表达自己的机会,让学生由被动改为主动,成了学习的主人,这对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具有重大意义。
2、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水平,还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语言,准确使用数学语言。在“说数学”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公理、定理、公式以及概念等相关内容,都存在相应的内涵和外延,例如,“互为补角”和“互为邻补角”就存在内涵和外延上的不同。“说数学”通过语言途径,强化了学生的专注程度、理解能力,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平时训练中,一道练习题并不是一定要用笔把解题过程写下来,不妨使用“说”的方法,让学生说出其中的步骤、依据以及因果关系,不但可以节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不过,在使用时必须把握好度的问题,不能以说替代做。
4、要具备发展的眼光,不止步于“说”。说的更高层次是问,学问学问,又学又问,只学不问,不为学问。所以在说的同时,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而要提出问题,首先要发现问题,只有认真“说”、用心“说”,才能发现问题,只有将知识融会贯通,才能解决问题。
二、练
在传统教学中,“练”是最受重视的,但重视中又进入了误区。一些人以为,数学题目做总比不做好,多做总比少做好,于是,学生每天都有做不完的题目,答不完的试卷,殊不知题山题海战术只会让学生头脑发胀、心生厌烦,降低对数学的兴趣。所以在使用“练数学”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巩固性练习精而勿滥。数学资料数不胜数,题目类型层出不穷,但千变万化总离不开课本上的知识,所以很多类型的题目其实是考查同一个内容。例如,“到两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和“过两点的圆的圆心轨迹”,同是考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巩固性练习题时弃糟取精、精而勿滥。
2、检测性练习难易适中。检测的目的不是为了排名,而是就某一阶段的学习作个总结,为下一阶段作好准备,所以说,检测也是一种学习。检测性练习最关键的是把握好难度,要做到既能测出学生的学习状况,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经验的教师曾就此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跳起来摘桃子――既不是摘不到,又不是轻易摘得到。
3、实践性练习指导得法。由于这类练习题脱离了传统题目类型,更抽象,有难度,所以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常常被忽略,但实践性练习对于发展学生灵活使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精神,具有重大意义,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练习类型。教师不但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准备,还必须进行具体指导,因材施教。
三、用
一切知识皆来自于生活,亦当回归于生活。传统教学中数学之所以成了一门单调、枯燥的学科,就是因为远离了生活,成了一门“纯粹”的学科、乏味的学科,所以要强调“用数学”。学以致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教学中对数学的运用不外乎有二种情况:
1、实物数学运用。大多在课外,由教师或学生就身边的某一现象提出问题,大家一起利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予以解决。例如,求出一块不规则的稻田的面积。
2、情境数学运用。由于受到数学学科本身特点以及教学模式的限制,实物数学运用适用范围并不广泛,教学中主要使用的还是教师用语言或简单图形描绘的、学生用抽象思维想像而形成的虚幻的情境。例如,用两把1米长的直尺如何求出一个正圆形的池塘的面积?
“用数学”不仅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水平,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四、思
现代教学不仅要鼓励学生多动手,更要多动脑,如果说发现问题是获得了一块通向数学圣殿的扣门砖,而要获得进入圣殿大门的钥匙,则必须多“思”。不少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经常在一些思维价值较高的课例上,运用发现模式进行教学,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分析研究――猜测归纳――验证反思。
对于学生来说,多“思”则意味着要走出教师的教,用自学来替代教师的教,让“思”为自己的理想插上一双强健的翅膀,在数学的天空下自由翱翔。
“说、练、用、思”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只有灵活运用,才能让数学变得更有趣,让数学成为学生的最爱。
一、说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常常会片面重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而忽略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学过程只是一个“教师讲、学生听”的非常单一的过程,学生几乎成了一个知识的贮存器,没有表达自己的机会,非常被动,而“说数学”正是针对这一弊端。
1、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说数学”改“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为“学生讲、教师学生一起听”,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学生表达自己的机会,让学生由被动改为主动,成了学习的主人,这对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具有重大意义。
2、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水平,还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语言,准确使用数学语言。在“说数学”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公理、定理、公式以及概念等相关内容,都存在相应的内涵和外延,例如,“互为补角”和“互为邻补角”就存在内涵和外延上的不同。“说数学”通过语言途径,强化了学生的专注程度、理解能力,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平时训练中,一道练习题并不是一定要用笔把解题过程写下来,不妨使用“说”的方法,让学生说出其中的步骤、依据以及因果关系,不但可以节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不过,在使用时必须把握好度的问题,不能以说替代做。
4、要具备发展的眼光,不止步于“说”。说的更高层次是问,学问学问,又学又问,只学不问,不为学问。所以在说的同时,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而要提出问题,首先要发现问题,只有认真“说”、用心“说”,才能发现问题,只有将知识融会贯通,才能解决问题。
二、练
在传统教学中,“练”是最受重视的,但重视中又进入了误区。一些人以为,数学题目做总比不做好,多做总比少做好,于是,学生每天都有做不完的题目,答不完的试卷,殊不知题山题海战术只会让学生头脑发胀、心生厌烦,降低对数学的兴趣。所以在使用“练数学”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巩固性练习精而勿滥。数学资料数不胜数,题目类型层出不穷,但千变万化总离不开课本上的知识,所以很多类型的题目其实是考查同一个内容。例如,“到两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和“过两点的圆的圆心轨迹”,同是考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巩固性练习题时弃糟取精、精而勿滥。
2、检测性练习难易适中。检测的目的不是为了排名,而是就某一阶段的学习作个总结,为下一阶段作好准备,所以说,检测也是一种学习。检测性练习最关键的是把握好难度,要做到既能测出学生的学习状况,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经验的教师曾就此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跳起来摘桃子――既不是摘不到,又不是轻易摘得到。
3、实践性练习指导得法。由于这类练习题脱离了传统题目类型,更抽象,有难度,所以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常常被忽略,但实践性练习对于发展学生灵活使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精神,具有重大意义,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练习类型。教师不但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准备,还必须进行具体指导,因材施教。
三、用
一切知识皆来自于生活,亦当回归于生活。传统教学中数学之所以成了一门单调、枯燥的学科,就是因为远离了生活,成了一门“纯粹”的学科、乏味的学科,所以要强调“用数学”。学以致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教学中对数学的运用不外乎有二种情况:
1、实物数学运用。大多在课外,由教师或学生就身边的某一现象提出问题,大家一起利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予以解决。例如,求出一块不规则的稻田的面积。
2、情境数学运用。由于受到数学学科本身特点以及教学模式的限制,实物数学运用适用范围并不广泛,教学中主要使用的还是教师用语言或简单图形描绘的、学生用抽象思维想像而形成的虚幻的情境。例如,用两把1米长的直尺如何求出一个正圆形的池塘的面积?
“用数学”不仅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水平,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四、思
现代教学不仅要鼓励学生多动手,更要多动脑,如果说发现问题是获得了一块通向数学圣殿的扣门砖,而要获得进入圣殿大门的钥匙,则必须多“思”。不少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经常在一些思维价值较高的课例上,运用发现模式进行教学,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分析研究――猜测归纳――验证反思。
对于学生来说,多“思”则意味着要走出教师的教,用自学来替代教师的教,让“思”为自己的理想插上一双强健的翅膀,在数学的天空下自由翱翔。
“说、练、用、思”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只有灵活运用,才能让数学变得更有趣,让数学成为学生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