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情绪是不是被“朋友圈幻觉”利用了?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mos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假新闻也随情境变化衍生出新的变种。其中,有旅游博主发现自己的照片被移接成“广州女毒王”,在网络上被大量转发;也有营销号被曝为吸引流量炮制数百篇“疫情下的××太难了”雷同文章。假新闻制造者利用人们的猎奇心理和信息不对称,贩卖、触发社会焦虑和恐慌,给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仔细分析疫情期间的假新闻,可以发现,其中有不少以受众情绪为“杠杆”,通过触发情绪进行病毒式传播,从而实现眼球经济背景下的商业目的。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利用传播学规律的做法,往往十分有效。
   首先,诉诸情绪能够减少受众核实信息来源、质疑新闻真实性的动力,客观上降低了假新闻传播的成本和阻力。一些假新闻看似在陈述“事实”,可是无论是在表达方式还是内容选取上,都被嵌入了一种观点倾向,也刻意挑动着某些特定情绪。正如安妮·杜克在《对赌》一书中所说:一些信念一旦被确立,就很难去除。已经得到强化的情绪和信念会使我们选择性接受新闻,而较少去质疑证据的有效性。
   比如,在郭某鹏等一些隐瞒接触史的真实案例被报道后,公众已经形成了对此类不负责行为的担忧和愤怒情绪。此后不少“毒王”假新闻与真假信息拼凑而成,迎合和激发着此类情绪。
   与平时相比,人们在疫情期间的情绪本来就有较大波动。焦虑、恐惧、愤怒等负面情绪很容易被不法者利用和消费。社会上固然存在少数不负责的疫情扩散行为,但是,假新闻的炮制和传播将个例普遍化,引发了不必要的恐慌和对立情绪。
   与此同时,随着受众越来越多地从社交媒体上获取新闻,人们在接受信息本身的同时,往往会伴有社交“好友”转发时的评论,从而影响了自身对新闻的独立判断力。此时,受众很容易身陷“朋友圈幻觉”之中,被较为同质化的群体性情绪感染,降低对假新闻的警惕。
   以情绪为“杠杆”的可怕之处还在于:与专业平衡的新闻报道相比,它们有时更容易激发受众转发、评论的冲动,从而扩大了假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正如媒体人周轶君所说:与平衡的声音相比,反而是越偏激的声音跑得越快,因为它会引起情绪,而社交媒体的本质,就是传播一种情绪。数据上的“好看”,也使“标题党”“假新闻”显得有利可图,进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回顾历史,我们可能会失望地发现:假新闻就像是一种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症”,它会随着技术和平台的变化而不断迭代,对它的治理似乎难以毕其功于一役。不过,尽管表现形式千变萬化,假新闻对于受众心理和情绪的利用机制却并无大的差别。随着假新闻“骗术”更加复杂和隐蔽,要想更有效地与其斗智斗勇,就需要社会各方从其制造和传播机制入手,合力应对。
   一方面,要进一步压实平台责任,灵活、及时地予以审核,建立事实核查和辟谣平台,减少虚假消息的误导。另一方面,也要依法严格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假新闻不因“制造成本”过低而泛滥。
   面对假新闻制造者为人们“量身定制”的情绪“病毒”,受众也有必要加固自身的心理防线。尽管要求受众事事都去核查并不现实,但还是可以从识别典型的套路入手,培养对各类新闻的合理质疑能力。比如,在接收一条内容耸动、引起强烈转发冲动的信息时,我们不妨先问问自己:我的情绪是不是被利用了?
其他文献
近日,一封署名为比尔·盖茨的公开信在网络热传,这封主题为“新冠肺炎真正教会了我们什么?”的公开信中写道:“无论文化、宗教、职业、财富或声誉,我们人人平等。在病毒面前,我们更是人人平等。或许,我们也该平等对待所有人。”“不能妄自尊大,小小的病毒就能让整个世界停摆。”“自由掌握在自己手中,困难时才能看出一个人的真面目。”   不过很快,盖茨基金会官方微博辟谣称,这是假的,翻译自世界“知名”小报——以
期刊
我国全民动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得以全面掌控,走势向好向稳,令人欢欣鼓舞。近来,网络、纸媒常有“战胜病毒”的急切期盼,甚至出现了“消灭病毒”的时代“强音”。这些疾呼委实振奋人心,然而,它显得不太冷静,也不太客观。   這一病毒的源头还没查清楚,治疗疾患的有效药剂还处于试制阶段,3月9日,在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举行的新冠肺炎疫情例行发布会上,总干事谭德塞表示:当前新冠肺炎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蔓延
期刊
“一支铅笔8( )”。有一道小学二年级的考题,要求填写合适的人民币单位。一名小朋友填上“元”,被老师判错,因为“标准答案”是“角”。小朋友觉得被判错很冤枉,因为妈妈不久前就给他买过10元一支的铅笔。   一支铅笔究竟应该多少钱?到中小学校附近的文具店去走一走就能发现,几角钱的,几元钱的,十几元钱的都有。一些多彩铅笔、有自动出芯功能的铅笔、3D打印的个性化铅笔,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一支不等。然而,
期刊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人们过上蜗居生活,与“楼道”相关的新闻和话题也不断涌现。有人反映楼道里聚集着大量“无处安放”的垃圾,有人不戴口罩在楼道里故意咳嗽、随地吐痰,还有人任由自家宠物在楼道里四处撒尿……其中有些屬于不文明行为,有些甚至涉嫌违法,给特殊时期的公共卫生埋下诸多隐患。   与此同时,楼道里也有和煦的“春风”轻抚面颊。在上海,一位阿姨将购置的蔬菜在楼道里与他人分享,邻居按需自取共度时艰,给“
期刊
医疗圈新晋网红张文宏,以一句“一线岗位全部换上党员,没有讨价还价”走进大众视野后,一发不可收拾,各种金句信手拈来,一时间圈粉无数。很多人煞有介事地分析其语言艺术,给他“封”了“硬核张爸”“最佳辩手”“公关达人”等一堆头衔,更有人汇编了各种版本的“张文宏语录”,足见其受欢迎程度。   张文宏为什么能红?在笔者看来,就在于他讲得一口“硬核大白话”。先说“硬核”,普遍理解是直爽、真性情,但内涵显然不止
期刊
夸奖一个女孩,由外而内可以说她漂亮、有气质、聪慧、有涵养,还有乐观、孝顺、兴趣爱好广泛,然而,有一项美好的特质,却很少用来形容女性,那就是幽默——而这安在男性身上,却是闪闪发光的优点。  我小时候看书有两个爱好,一是侦探小说,二是笑话大王。看完之后总有分享的欲望,短小精悍的笑话就成了不二之选。每天吃完晚饭,我就绘声绘色地把白天看到的笑话讲给全家听。  大人们听着,总会笑得很开心,甚至我还没讲到笑点
期刊
收到友人一微信,笔者玩味再三。为何?这“信”可不短且有点儿太“重”了,说甚?生命有五度:   1.时间是生命的长度,越用越长;2.视野是生命的宽度,越看越宽;3.理想是生命的高度,越想越高;4.胸怀是生命的厚度,越堆越厚;5.积淀是生命的密度,越积越密。研究表明,拥有五度的人生,必然是幸福非凡的人生。   我读之思忖,茫茫人海,能有人生五度者,寥寥几何?一生之命,能活出一个境界,已胜白乐天之居
期刊
“黄帝正名百物”,世间凡是物件,都有自己的名儿,没有名儿的,就不知是什么东西。人是“万物之灵”,名字自然就尤为重要。中国人历来对起名字非常讲究,名字是“名”和“字”的合称。如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韩非子说:“夫立名号,所以为尊也。”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谋臣们先劝他给国家定名:“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可见,名字对一个国家、一个朝代、一个家族乃至一个人是多么重要。眼下,人们自
期刊
“解封啦!”等十六則
期刊
4月2日,著名语言学家、出版人郝铭鉴先生在上海病逝。由他创办于1995年的刊物《咬文嚼字》,是中国出版界第一份纠正社会语言运用的刊物,以专门“咬”文字差错而闻名,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深刻影响了国人的语文生活。   “咬文嚼字代表的是大家写文章时字斟句酌、严谨治学的态度。”郝铭鉴先生曾这样解释刊名的由来。今天,在我们悼念和缅怀这位一生捍卫语言纯洁的出版人之时,更要牢记他的谆谆箴言,多些“咬文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