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300个省市资源环境效率提高
资源、环境、经济三个基本要素决定一个城市的资源环境效率和绿色经济发展水平。《中国300个省市绿色经济指数》(CCGEI2011)报告数据显示,中国273个城市名义GDP总量从上年的317884亿元人民币增加到354692亿元人民币,平均经济增长11.6%。同期,273个城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从2287302万吨下降到2228037万吨,下降2.6%;工业烟尘排放总量从6073080吨下降到5409164吨,下降10.9%。受到经济危机和节能减排的双重约束,虽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同时资源环境消耗水平大幅下降,使得资源环境效率提高,资源环境效率平均达到1.05元/立方米,比上年0.83元/立方米平均提高了27.2%,排名第一和第二的海口市和深圳市资源环境效率分别为41.50元/立方米和26.71元/立方米,273个城市资源环境效率的平均值为1.05元/立方米,多数城市的资源环境效率水平偏低,很多都达不到1元/立方米(见图1)。
在内地273个城市中,海口超过三亚成为资源环境效率最高的城市,每立方米水气创造的GDP为41.50元人民币,是273个城市1.05元/立方米平均值的40倍,深圳、三亚、厦门、广州、北京、绥化、南充、惠州和温州排在前10名。相比之下,中卫市每立方米水气创造的GDP仅为0.04元,排在273个城市中的最后一名,其他依次为伊春、池州、大同、贵港、石嘴山、白山、金昌、阜新、三门峡(见图2)。如果按照各地水价计算,有些城市的水资源收益已经低于经济成本,失去继续生产的经济合理性。事实表明,目前没有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中国经济增长资源环境浪费巨大。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效率差异巨大,资源不合理使用问题普遍存在。
31个省市及自治区经济增长率为11.64%,地区生产总值从327219亿元增加到365304亿元。同期,工业废水排放2416511万吨下降到2343858万吨,下降3.0%;工业烟尘排放总量则从6707466吨下降到6043631吨,下降9.9%。31个省市及自治区资源环境效率从上年的0.72元人民币/立方米上升到0.91元人民币/立方米,比上年提高26.3%,略低于内地273个城市的水平(见图3),表明31个省市及自治区的资源环境效率更低。其中,北京的资源环境效率最高,每立方米水气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为5.09元,凸显北京服务经济的神奇效率。西藏超过上海列在第2位,其次为海南、福建、广东、天津、浙江、江苏、山东,山西排在最后一名。
数据显示,31个省市及自治区平均资源环境效率仅相当于国内基准城市北京资源环境效率的17.8%,山西省每立方米水气资源环境消耗创造的GDP只有0.13元人民币,低于水价,其经济收益难以弥补资源环境成本,经济增长已经失去经济合理性。
二、苏杭沪渝工业污水“甲天下”
《中国300个省市绿色经济指数》(CCGEI2011)报告数据显示,中国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南方污水多、北方烟尘重”的特征没有改变,同时出现东西南北全面扩散的趋势。
1、工业废水污染四面扩散
《中国300个省市绿色经济指数》(CCGEI2011)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工业废水排放最多的10个城市全部来自南方(见图4),集中在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杭州成为中国工业废水排放的典型城市,根据最新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2009年杭州统计人口870万,排放工业污水79959万吨,人均排放工业污水91.9吨。数据表明,杭州、苏州、无锡、上海、重庆以往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甲天下”,如今工业废水“甲天下”。杭州、漳州、常州这些城市工业污水排放量在经济危机时期继续增加,令人担忧。
值得警惕的是,随着中国西部全面承接东部污染产业,工业废水污染已经从沿海地区深入到内陆地区,工业污水排放第3名的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其工业废水中相当一部分要排放到长江,顺流而下,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污染已经不可避免。
31个省市及自治区污水排放最多的地区同样主要集中在南方,其中江苏省仍然是全国工业废水排放的冠军省份,苏州、无锡、常州、南京是江苏省工业废水排放的四个主力城市。浙江、广东、山东、广西、福建、河南、河北、四川、湖南名列工业废水排放前10名(见图5)。
目前,工业废水排放污染已经由南向北全国性蔓延,湖南、河南、四川、河北、山东工业废水排放量进入全国前10名,中西部地区全面承接东部污染产业的同时,污染在全国范围内扩散。四川作为内陆省份,工业废水排放量进入全国前10名,值得警惕。
2、工业烟尘污染由北向南扩散
在中国工业污水排放从东向西、由南向北扩散的同时,工业烟尘污染则由北向南扩散。数据显示,工业烟尘排放主要集中在中国北方,重庆、唐山、洛阳、大同、长春、三门峡、曲靖、临汾、天津、贵港等城市名列工业烟尘排放量的前10名,重庆已经成为西南方工业烟尘污染的代表城市,云南的曲靖市和广西的贵港市工业烟尘排放量首次列到前10名,主要集中在北方的工业烟尘污染开始向南扩散(见图6)。
值得注意的是,重庆成为工业烟尘排放全国第一名,工业废水排放全国第3名。
在全国31个省市及自治区中,河南、山西、辽宁、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山东、江苏、吉林、湖南等地区排在全国工业烟尘排放的前10名,其中江苏、湖南、河南、河北这些省份是工业废水、工业烟尘排放的双料污染大省(见图7)。
《中国300个省市绿色经济指数》(CCGEI2011)报告数据显示,中国资源环境污染已经东西南北全面化,除了西藏、新疆以外,中国工业废水和烟尘污染呈现东西南北四面扩散之势(见图8)。
三、绿色经济指数全国普遍偏低
由资源、环境、经济三个要素形成的资源环境效率指数水平决定绿色经济指数水平。《中国300个省市绿色经济指数》(CCGEl201 1)报告数据显示,中国273个城市绿色经济指数平均值为0.2062,比上年提高了4.8%,中国资源环境效率水平较低(见图9)。
分析表明,273个城市绿色经济指数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不同城市之间绿色发展水平差距巨大,排在第一名海口市的绿色经济指数为8,15,是最后一名中卫市的绿色经济指数0.01的815倍;二是绝大多数城市的绿色经济指数水平偏低,221个城市绿色经济指数低于0.2062的平均值,占80.9%。排在绿色经济指数最后10位的城市分别是中卫、伊春、池州、大同、贵港、石嘴山、白山、金昌、阜新、三门峡,大致与上年排名相同。排在绿色经济指数前10位的城市分别是海口、深圳、三亚、厦门、广州、北京、绥化、南充、惠州、温州(见图10)。玉溪、上海已退出绿色经济指数前10名。排名前 1 0的多数为沿海城市,北京、绥化、南充等内地城市名列前茅表明绿色经济发展与地域没有必然联系。同样,其中既有北京、深圳这样的大城市,也有三亚这样的小城市,表明城市绿色经济指数与城市规模大小无关。
在统计的全国内地273个城市中,深绿体系的城市有5个,分别是海口、深圳、三亚、厦门、广州,占1.8%;绿色体系的城市有1个,占0.4%;浅绿体系的城市有2个,占0.7%:黄色体系的城市有3个,占1%;橙色体系的城市为9个,占3.3%;红色体系的城市有36个,比上年增加了3个,占13.3%;黑色体系的城市有215个,占273个城市总量的79%,较上年80.2%减少1.2个百分点(见图11)。总的来说,2011年黑色体系的城市数量减少了4个,其它颜色体系的城市数量相应有所增加,整体绿色经济指数水平有所提高。
同期中国31个省市及自治区的绿色经济指数平均值为0.1790,比上年的0.1716提升了4.3%,略微进步。其中,北京绿色经济指数为1.0000,继续排在31个省市及自治区的首位。山西绿色经济指数仅为0.0264,排在31个省市及自治区的末位(见图12)。
四、中国绿色经济增长潜力巨大
在《中国300个省市绿色经济指数》(CCGEl2011)报告中,名义GDP乘以绿色经济指数形成绿色GDP,即绿色GDP=∑名义GDP×绿色经济指数。逻辑表明,绿色GDP受到名义GDP和绿色经济指数双重影响,一个地区可以通过增加名义GDP和提高绿色经济指数两个途径增加绿色GDP。
2009年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273个城市平均经济增长11.6%,名义GDP总和为354692亿元。绿色经济指数平均值为0.2062,同比上升4.8%。按照绿色GDP=∑名义GDP×绿色经济指数公式计算,同期绿色GDP总量为137042亿元,比上年增加了13.6%。其中,有16个城市绿色GDP增加比例超过100%,占城市样板总数的5.9%。总的来说,基于统计数据的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在上升。然而,273个城市平均资源环境效率只相当于国内基准城市北京资源环境效率的20.6%。换句话说,这些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多消耗了79.4%的资源环境,存在着巨大的资源环境浪费。如果其他城市都能达到北京的资源环境效率水平,中国可以再增加79.4%的GDP。
目前,基准城市北京的资源环境效率与国际先进城市相比仍有提升空间,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空间巨大。分析表明,在中国273个城市中只有海口、深圳、三亚、厦门、广州、北京等6个城市绿色GDP大于等于名义GDP,其余城市绿色GDP较名义GDP存在不同幅度缩水(见图13)。目前,中国绿色经济指数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工业经济结构,大量消耗资源环境。中国持续强化的工业经济结构表明,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间内,中国城市绿色经济指数仍将保持在较低水平。
同期,中国31个省市及自治区名义GDP总和为365304亿元,同比增长11.6%,绿色经济指数平均值为0.1790,比上年提高74.3%。同期,绿色GDP总量为67310亿元,比上年增加了10.6%,增长平均水平总体略低于273个城市的平均水平。分析表明,在中国31个省市及自治区中,北京绿色GDP等于名义GDP,其余省市及自治区的绿色GDP较名义GDP均存在不同幅度的缩水(图14),平均缩水82.1%。其中,山西缩水97.4%,宁夏缩水97.3%,青海缩水96.9%。
分析表明,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效率极低。按照273个城市计算的绿色GDP只有137042亿元人民币,仅仅相当于名义GDP354692亿元人民币的38.6%,还有至少61.4%的提升空间。同样,按照31个省市及自治区计算的绿色GDP67310亿元,只相当于其名义GDP365304亿元人民币的18.4%,还有至少81.6%的提升空间。事实表明,中国提升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巨大,这是中国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的基本逻辑和客观基础。
五、经济结构决定绿色经济水平
《中国300个省市绿色经济指数》(CCGEI2011)报告数据显示,三亚、厦门的绿色经济指数较上年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这意味着这些城市的资源环境效率在下降。
结构主义哲学和逻辑表明,要素形成结构,结构决定机制,机制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后果。数据显示,一个地区资源环境效率、绿色经济指数水平与经济结构紧密相关。在多数情况下,资源环境消耗主要来自黑色工业经济,资源环境消耗与工业经济增长同步(见图15)。
近几年来,中国政府加大节能减排政策力度,资源环境水平消耗似乎有所下降。根据国家环保部《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数据,2009年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234.4亿吨,比上年减少3.0%。工业烟尘排放量604.4万吨,比上年减少9.9%,减少的幅度都不大,表明在中国工业经济结构和粗放增长方式下,中国资源环境并没有根本改善。
以人力资本为主的服务经济几乎没有资源环境消耗。数据表明,目前,中国273个城市经济结构总体比较落后,服务产业占GDP比重平均只有36.82%,不到美国平均水平76%的一半,这是中国资源环境效率和绿色经济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排在绿色经济指数前10名的城市,服务产业占GDP平均值也仅为53.29%。相比之下,排在绿色经济指数最后10名的城市服务产业占GDP平均只有33.62%,二者相差18.67%(见图16)。这些绿色经济指数排名靠后的城市经济结构大多是初级农业和低级工业经济,既缺乏很高的经济效率,同时又大量消耗资源环境,这是中国落后地区资源环境消耗过大、绿色经济指数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逻辑表明,经济结构决定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消耗水平,提升中国服务产业占GDP比重是减少资源环境消耗的根本途径,也是中国未来提高资源环境效率的基本方向。数据表明,由于世界经济危机、中国经济增长下滑,工业增长更是大幅度下滑,具有刚性的服务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73个城市经济结构出现好转的趋势,服务产业占GDP比重比上年平均上升了7.8%。数据表明,同期31个省市及自治区服务产业占GDP比重为41.6%,比上年38.8%上升了7.2%,这意味着服务业比重的上升和经济结构的优化改善,这些地区的资源环境效率和绿色经济指数水平将有所上升,服务产业占GDP较高的省市及自治区也排在绿色经济指数的前列(见图17)。
六、生态环境污染威胁中国
中国白色农药、白色化肥、白色农膜形成典型的白色农业。2010年中国化肥产量6619万吨,相当于粮食产量54690万吨的12.1%,化肥成为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主要的重要来源,正是化肥的大量使用才解决了中国的粮 食问题,白色化肥对中国农业不或缺可。同时,2010年中国生产消耗农药234万吨,人均3.5斤。中国黑色煤炭、黑色石油、黑色冶金为代表的工业生产产生大量黑色污水、黑色烟尘和黑色垃圾,形成典型的黑色工业。2010年中国生产消耗煤炭32.4亿吨、石油4.5亿吨、钢铁7.7亿,吨,全国31个省市及自治区合计工业废水排放2343858万吨,工业烟尘排放总量6043631吨,巨量污染物排放带来破坏性后果。
民间流行的顺口溜形象地反映了中国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历史:“六十年代淘米洗菜,七十年代引水灌溉,八十年代水质变坏,九十年代鱼虾绝代,到了今天癌症灾害。”中国正面临一场生存危机。
1、生态全面污染破坏
白色农业、黑色工业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根据国家环保部《2009年环境保护公报》数据,2009年全国203条河流408个地表水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V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7.3%、24.3%和18.4%。其中,珠江、长江水质总体良好,松花江、淮河为轻度污染,黄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2009年流入长江的各种有毒物质高达11489515吨,只是由于长江水流量较大,水质污染尚未出现危机。根据中国国家海洋局的报告,2009年中国污染海域面积减少,较清洁海域面积增加,近岸局部海域水质略有好转。然而,事实数据恰恰相反,中国近海已经全面污染,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见图18)。全国主要河流入海污染物总量监测结果显示,2010年由长江、珠江、黄河和闽江等入海河流排海的CODCr、油类、氨氨、磷酸盐、砷和重金属等主要污染物总量为1445万吨。其中,CODCr1357万吨,约占总量的93.9%;氨氨5.1万吨,约占0.35%;磷2.5万吨,石油76318吨,重金属36216吨,砷3725吨(见表1)。这些化学污染物增加与扩散,不但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同时也影响了人类健康。
2、珠江三角洲全面污染
根据中国海洋局《2009年南海区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南海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为30750平方公里,较上年增加21.3%。其中,较清洁海域面积19870平方公里,轻度污染海域面积2 880平方公里,中度污染海域面积2780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5220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珠江口以及江门、阳江和湛江等城市近岸局部水域。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珠江口、粤西、北部湾、南海岛,其中珠江口属严重污染海域。珠江口海域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无机氮的含量普遍超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3、长江三角洲全面污染
根据中国国家海洋局《2009年东海区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中国东海区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为91950平方公里,其中较清的洁海域面积40120平方公里,轻度污染的海域面积1460平方公里,中度污染海域面积13800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21570平方公里。东海区超标污染物分别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近岸海域超标污染物还包括铅和汞。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超标站位分别占总监测站位的67.4%和55.1%,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射阳河口、长江口、杭州湾、舟山群岛、乐清湾等海域。铅的超标区域主要集中在海州湾、长江口和杭州湾局部海域;汞的超标区域主要集中在海州湾和长江口海域。数据表明,长江三角洲内陆地区面临同样污染。其中,太湖水质总体为劣Ⅴ类。在21个监测点位中,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点位比例分别为14.3%、23.8%和61.9%,湖体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和总磷。
七、中国未来绿色经济潜力巨大
经济发展有三种路径选择:一是单纯增加投资,扩大名义GDP;二是单纯减少资源环境消耗;三是增加名义GDP同时,减少资源环境消耗。
实践证明,单纯扩大名义GDP,资源环境消耗也会扩大,经济增长没有和谐,难以持续。如果单纯减少资源环境消耗,经济增长也会下降。最好的方式是像北京那样转向服务经济,在降低资源环境消耗的同时,实现经济增长。假如全国各地达到北京的资源环境效率水平,中国高效绿色GDP将达到3445783亿元人民币,是名义GDP总量354692亿元人民币的9.7倍(见图20)。不仅如此,生态农业、循环工业、服务产业是中国短缺的东西,市场需求的空间也非常巨大。中国经济将突破资源环境和市场过剩的双重瓶颈,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按照目前6.38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汇率计算,中国的高效绿色GDP总量可以达到540091亿美元,是美国GDP总量14.3万亿美元的307%;若按着13.4亿人口计算,超过欧盟人均32283美元的水平,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因此,绿色经济应当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基本途径,不但具
资源、环境、经济三个基本要素决定一个城市的资源环境效率和绿色经济发展水平。《中国300个省市绿色经济指数》(CCGEI2011)报告数据显示,中国273个城市名义GDP总量从上年的317884亿元人民币增加到354692亿元人民币,平均经济增长11.6%。同期,273个城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从2287302万吨下降到2228037万吨,下降2.6%;工业烟尘排放总量从6073080吨下降到5409164吨,下降10.9%。受到经济危机和节能减排的双重约束,虽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同时资源环境消耗水平大幅下降,使得资源环境效率提高,资源环境效率平均达到1.05元/立方米,比上年0.83元/立方米平均提高了27.2%,排名第一和第二的海口市和深圳市资源环境效率分别为41.50元/立方米和26.71元/立方米,273个城市资源环境效率的平均值为1.05元/立方米,多数城市的资源环境效率水平偏低,很多都达不到1元/立方米(见图1)。
在内地273个城市中,海口超过三亚成为资源环境效率最高的城市,每立方米水气创造的GDP为41.50元人民币,是273个城市1.05元/立方米平均值的40倍,深圳、三亚、厦门、广州、北京、绥化、南充、惠州和温州排在前10名。相比之下,中卫市每立方米水气创造的GDP仅为0.04元,排在273个城市中的最后一名,其他依次为伊春、池州、大同、贵港、石嘴山、白山、金昌、阜新、三门峡(见图2)。如果按照各地水价计算,有些城市的水资源收益已经低于经济成本,失去继续生产的经济合理性。事实表明,目前没有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中国经济增长资源环境浪费巨大。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效率差异巨大,资源不合理使用问题普遍存在。
31个省市及自治区经济增长率为11.64%,地区生产总值从327219亿元增加到365304亿元。同期,工业废水排放2416511万吨下降到2343858万吨,下降3.0%;工业烟尘排放总量则从6707466吨下降到6043631吨,下降9.9%。31个省市及自治区资源环境效率从上年的0.72元人民币/立方米上升到0.91元人民币/立方米,比上年提高26.3%,略低于内地273个城市的水平(见图3),表明31个省市及自治区的资源环境效率更低。其中,北京的资源环境效率最高,每立方米水气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为5.09元,凸显北京服务经济的神奇效率。西藏超过上海列在第2位,其次为海南、福建、广东、天津、浙江、江苏、山东,山西排在最后一名。
数据显示,31个省市及自治区平均资源环境效率仅相当于国内基准城市北京资源环境效率的17.8%,山西省每立方米水气资源环境消耗创造的GDP只有0.13元人民币,低于水价,其经济收益难以弥补资源环境成本,经济增长已经失去经济合理性。
二、苏杭沪渝工业污水“甲天下”
《中国300个省市绿色经济指数》(CCGEI2011)报告数据显示,中国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南方污水多、北方烟尘重”的特征没有改变,同时出现东西南北全面扩散的趋势。
1、工业废水污染四面扩散
《中国300个省市绿色经济指数》(CCGEI2011)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工业废水排放最多的10个城市全部来自南方(见图4),集中在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杭州成为中国工业废水排放的典型城市,根据最新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2009年杭州统计人口870万,排放工业污水79959万吨,人均排放工业污水91.9吨。数据表明,杭州、苏州、无锡、上海、重庆以往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甲天下”,如今工业废水“甲天下”。杭州、漳州、常州这些城市工业污水排放量在经济危机时期继续增加,令人担忧。
值得警惕的是,随着中国西部全面承接东部污染产业,工业废水污染已经从沿海地区深入到内陆地区,工业污水排放第3名的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其工业废水中相当一部分要排放到长江,顺流而下,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污染已经不可避免。
31个省市及自治区污水排放最多的地区同样主要集中在南方,其中江苏省仍然是全国工业废水排放的冠军省份,苏州、无锡、常州、南京是江苏省工业废水排放的四个主力城市。浙江、广东、山东、广西、福建、河南、河北、四川、湖南名列工业废水排放前10名(见图5)。
目前,工业废水排放污染已经由南向北全国性蔓延,湖南、河南、四川、河北、山东工业废水排放量进入全国前10名,中西部地区全面承接东部污染产业的同时,污染在全国范围内扩散。四川作为内陆省份,工业废水排放量进入全国前10名,值得警惕。
2、工业烟尘污染由北向南扩散
在中国工业污水排放从东向西、由南向北扩散的同时,工业烟尘污染则由北向南扩散。数据显示,工业烟尘排放主要集中在中国北方,重庆、唐山、洛阳、大同、长春、三门峡、曲靖、临汾、天津、贵港等城市名列工业烟尘排放量的前10名,重庆已经成为西南方工业烟尘污染的代表城市,云南的曲靖市和广西的贵港市工业烟尘排放量首次列到前10名,主要集中在北方的工业烟尘污染开始向南扩散(见图6)。
值得注意的是,重庆成为工业烟尘排放全国第一名,工业废水排放全国第3名。
在全国31个省市及自治区中,河南、山西、辽宁、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山东、江苏、吉林、湖南等地区排在全国工业烟尘排放的前10名,其中江苏、湖南、河南、河北这些省份是工业废水、工业烟尘排放的双料污染大省(见图7)。
《中国300个省市绿色经济指数》(CCGEI2011)报告数据显示,中国资源环境污染已经东西南北全面化,除了西藏、新疆以外,中国工业废水和烟尘污染呈现东西南北四面扩散之势(见图8)。
三、绿色经济指数全国普遍偏低
由资源、环境、经济三个要素形成的资源环境效率指数水平决定绿色经济指数水平。《中国300个省市绿色经济指数》(CCGEl201 1)报告数据显示,中国273个城市绿色经济指数平均值为0.2062,比上年提高了4.8%,中国资源环境效率水平较低(见图9)。
分析表明,273个城市绿色经济指数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不同城市之间绿色发展水平差距巨大,排在第一名海口市的绿色经济指数为8,15,是最后一名中卫市的绿色经济指数0.01的815倍;二是绝大多数城市的绿色经济指数水平偏低,221个城市绿色经济指数低于0.2062的平均值,占80.9%。排在绿色经济指数最后10位的城市分别是中卫、伊春、池州、大同、贵港、石嘴山、白山、金昌、阜新、三门峡,大致与上年排名相同。排在绿色经济指数前10位的城市分别是海口、深圳、三亚、厦门、广州、北京、绥化、南充、惠州、温州(见图10)。玉溪、上海已退出绿色经济指数前10名。排名前 1 0的多数为沿海城市,北京、绥化、南充等内地城市名列前茅表明绿色经济发展与地域没有必然联系。同样,其中既有北京、深圳这样的大城市,也有三亚这样的小城市,表明城市绿色经济指数与城市规模大小无关。
在统计的全国内地273个城市中,深绿体系的城市有5个,分别是海口、深圳、三亚、厦门、广州,占1.8%;绿色体系的城市有1个,占0.4%;浅绿体系的城市有2个,占0.7%:黄色体系的城市有3个,占1%;橙色体系的城市为9个,占3.3%;红色体系的城市有36个,比上年增加了3个,占13.3%;黑色体系的城市有215个,占273个城市总量的79%,较上年80.2%减少1.2个百分点(见图11)。总的来说,2011年黑色体系的城市数量减少了4个,其它颜色体系的城市数量相应有所增加,整体绿色经济指数水平有所提高。
同期中国31个省市及自治区的绿色经济指数平均值为0.1790,比上年的0.1716提升了4.3%,略微进步。其中,北京绿色经济指数为1.0000,继续排在31个省市及自治区的首位。山西绿色经济指数仅为0.0264,排在31个省市及自治区的末位(见图12)。
四、中国绿色经济增长潜力巨大
在《中国300个省市绿色经济指数》(CCGEl2011)报告中,名义GDP乘以绿色经济指数形成绿色GDP,即绿色GDP=∑名义GDP×绿色经济指数。逻辑表明,绿色GDP受到名义GDP和绿色经济指数双重影响,一个地区可以通过增加名义GDP和提高绿色经济指数两个途径增加绿色GDP。
2009年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273个城市平均经济增长11.6%,名义GDP总和为354692亿元。绿色经济指数平均值为0.2062,同比上升4.8%。按照绿色GDP=∑名义GDP×绿色经济指数公式计算,同期绿色GDP总量为137042亿元,比上年增加了13.6%。其中,有16个城市绿色GDP增加比例超过100%,占城市样板总数的5.9%。总的来说,基于统计数据的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在上升。然而,273个城市平均资源环境效率只相当于国内基准城市北京资源环境效率的20.6%。换句话说,这些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多消耗了79.4%的资源环境,存在着巨大的资源环境浪费。如果其他城市都能达到北京的资源环境效率水平,中国可以再增加79.4%的GDP。
目前,基准城市北京的资源环境效率与国际先进城市相比仍有提升空间,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空间巨大。分析表明,在中国273个城市中只有海口、深圳、三亚、厦门、广州、北京等6个城市绿色GDP大于等于名义GDP,其余城市绿色GDP较名义GDP存在不同幅度缩水(见图13)。目前,中国绿色经济指数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工业经济结构,大量消耗资源环境。中国持续强化的工业经济结构表明,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间内,中国城市绿色经济指数仍将保持在较低水平。
同期,中国31个省市及自治区名义GDP总和为365304亿元,同比增长11.6%,绿色经济指数平均值为0.1790,比上年提高74.3%。同期,绿色GDP总量为67310亿元,比上年增加了10.6%,增长平均水平总体略低于273个城市的平均水平。分析表明,在中国31个省市及自治区中,北京绿色GDP等于名义GDP,其余省市及自治区的绿色GDP较名义GDP均存在不同幅度的缩水(图14),平均缩水82.1%。其中,山西缩水97.4%,宁夏缩水97.3%,青海缩水96.9%。
分析表明,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效率极低。按照273个城市计算的绿色GDP只有137042亿元人民币,仅仅相当于名义GDP354692亿元人民币的38.6%,还有至少61.4%的提升空间。同样,按照31个省市及自治区计算的绿色GDP67310亿元,只相当于其名义GDP365304亿元人民币的18.4%,还有至少81.6%的提升空间。事实表明,中国提升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巨大,这是中国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的基本逻辑和客观基础。
五、经济结构决定绿色经济水平
《中国300个省市绿色经济指数》(CCGEI2011)报告数据显示,三亚、厦门的绿色经济指数较上年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这意味着这些城市的资源环境效率在下降。
结构主义哲学和逻辑表明,要素形成结构,结构决定机制,机制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后果。数据显示,一个地区资源环境效率、绿色经济指数水平与经济结构紧密相关。在多数情况下,资源环境消耗主要来自黑色工业经济,资源环境消耗与工业经济增长同步(见图15)。
近几年来,中国政府加大节能减排政策力度,资源环境水平消耗似乎有所下降。根据国家环保部《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数据,2009年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234.4亿吨,比上年减少3.0%。工业烟尘排放量604.4万吨,比上年减少9.9%,减少的幅度都不大,表明在中国工业经济结构和粗放增长方式下,中国资源环境并没有根本改善。
以人力资本为主的服务经济几乎没有资源环境消耗。数据表明,目前,中国273个城市经济结构总体比较落后,服务产业占GDP比重平均只有36.82%,不到美国平均水平76%的一半,这是中国资源环境效率和绿色经济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排在绿色经济指数前10名的城市,服务产业占GDP平均值也仅为53.29%。相比之下,排在绿色经济指数最后10名的城市服务产业占GDP平均只有33.62%,二者相差18.67%(见图16)。这些绿色经济指数排名靠后的城市经济结构大多是初级农业和低级工业经济,既缺乏很高的经济效率,同时又大量消耗资源环境,这是中国落后地区资源环境消耗过大、绿色经济指数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逻辑表明,经济结构决定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消耗水平,提升中国服务产业占GDP比重是减少资源环境消耗的根本途径,也是中国未来提高资源环境效率的基本方向。数据表明,由于世界经济危机、中国经济增长下滑,工业增长更是大幅度下滑,具有刚性的服务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73个城市经济结构出现好转的趋势,服务产业占GDP比重比上年平均上升了7.8%。数据表明,同期31个省市及自治区服务产业占GDP比重为41.6%,比上年38.8%上升了7.2%,这意味着服务业比重的上升和经济结构的优化改善,这些地区的资源环境效率和绿色经济指数水平将有所上升,服务产业占GDP较高的省市及自治区也排在绿色经济指数的前列(见图17)。
六、生态环境污染威胁中国
中国白色农药、白色化肥、白色农膜形成典型的白色农业。2010年中国化肥产量6619万吨,相当于粮食产量54690万吨的12.1%,化肥成为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主要的重要来源,正是化肥的大量使用才解决了中国的粮 食问题,白色化肥对中国农业不或缺可。同时,2010年中国生产消耗农药234万吨,人均3.5斤。中国黑色煤炭、黑色石油、黑色冶金为代表的工业生产产生大量黑色污水、黑色烟尘和黑色垃圾,形成典型的黑色工业。2010年中国生产消耗煤炭32.4亿吨、石油4.5亿吨、钢铁7.7亿,吨,全国31个省市及自治区合计工业废水排放2343858万吨,工业烟尘排放总量6043631吨,巨量污染物排放带来破坏性后果。
民间流行的顺口溜形象地反映了中国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历史:“六十年代淘米洗菜,七十年代引水灌溉,八十年代水质变坏,九十年代鱼虾绝代,到了今天癌症灾害。”中国正面临一场生存危机。
1、生态全面污染破坏
白色农业、黑色工业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根据国家环保部《2009年环境保护公报》数据,2009年全国203条河流408个地表水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V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7.3%、24.3%和18.4%。其中,珠江、长江水质总体良好,松花江、淮河为轻度污染,黄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2009年流入长江的各种有毒物质高达11489515吨,只是由于长江水流量较大,水质污染尚未出现危机。根据中国国家海洋局的报告,2009年中国污染海域面积减少,较清洁海域面积增加,近岸局部海域水质略有好转。然而,事实数据恰恰相反,中国近海已经全面污染,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见图18)。全国主要河流入海污染物总量监测结果显示,2010年由长江、珠江、黄河和闽江等入海河流排海的CODCr、油类、氨氨、磷酸盐、砷和重金属等主要污染物总量为1445万吨。其中,CODCr1357万吨,约占总量的93.9%;氨氨5.1万吨,约占0.35%;磷2.5万吨,石油76318吨,重金属36216吨,砷3725吨(见表1)。这些化学污染物增加与扩散,不但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同时也影响了人类健康。
2、珠江三角洲全面污染
根据中国海洋局《2009年南海区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南海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为30750平方公里,较上年增加21.3%。其中,较清洁海域面积19870平方公里,轻度污染海域面积2 880平方公里,中度污染海域面积2780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5220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珠江口以及江门、阳江和湛江等城市近岸局部水域。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珠江口、粤西、北部湾、南海岛,其中珠江口属严重污染海域。珠江口海域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无机氮的含量普遍超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3、长江三角洲全面污染
根据中国国家海洋局《2009年东海区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中国东海区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为91950平方公里,其中较清的洁海域面积40120平方公里,轻度污染的海域面积1460平方公里,中度污染海域面积13800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21570平方公里。东海区超标污染物分别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近岸海域超标污染物还包括铅和汞。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超标站位分别占总监测站位的67.4%和55.1%,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射阳河口、长江口、杭州湾、舟山群岛、乐清湾等海域。铅的超标区域主要集中在海州湾、长江口和杭州湾局部海域;汞的超标区域主要集中在海州湾和长江口海域。数据表明,长江三角洲内陆地区面临同样污染。其中,太湖水质总体为劣Ⅴ类。在21个监测点位中,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点位比例分别为14.3%、23.8%和61.9%,湖体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和总磷。
七、中国未来绿色经济潜力巨大
经济发展有三种路径选择:一是单纯增加投资,扩大名义GDP;二是单纯减少资源环境消耗;三是增加名义GDP同时,减少资源环境消耗。
实践证明,单纯扩大名义GDP,资源环境消耗也会扩大,经济增长没有和谐,难以持续。如果单纯减少资源环境消耗,经济增长也会下降。最好的方式是像北京那样转向服务经济,在降低资源环境消耗的同时,实现经济增长。假如全国各地达到北京的资源环境效率水平,中国高效绿色GDP将达到3445783亿元人民币,是名义GDP总量354692亿元人民币的9.7倍(见图20)。不仅如此,生态农业、循环工业、服务产业是中国短缺的东西,市场需求的空间也非常巨大。中国经济将突破资源环境和市场过剩的双重瓶颈,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按照目前6.38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汇率计算,中国的高效绿色GDP总量可以达到540091亿美元,是美国GDP总量14.3万亿美元的307%;若按着13.4亿人口计算,超过欧盟人均32283美元的水平,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因此,绿色经济应当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基本途径,不但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