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同一个平台不同群体的跨文化教育,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个新问题。调查发现,不同群体在对经济社会状况的满意度、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对所在学校人际关系的满意度以及文化信仰和恋爱的满意度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这些差异正是给跨文化职业教育带来挑战的关键所在,应当从消除体制差别、改善专业结构等方面进行调适,以建构和谐的职业教育体制。
关键词 跨文化教育;同平台不同群体;职业教育;“9 3教育计划”
中图分类号 G719.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0-0060-06
一、引论
“9 3教育计划”源于2009年春。四川省政府从2009年起,将完成9年制义务教育的学生成批量送到内地接受为期3年的职业教育,并帮助其实现就业。2009~2011年,第一轮“9 3”职业教育完成一个周期。四川省实施“9 3教育计划”的各类职业学校为91所,与其他学校相比,具有待遇上不同的特点。在经费上,实施“9 3教育计划”的学校具有政府特别拨付的设备补贴经费和其他教育补贴;在政治上,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经常过问检查、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使这些学校感到有地位;宣传上,公众主流媒体以及实施“9 3教育计划”的学校都将政府重视学校和领导人视察学校“9 3教育计划”实施情况的报道置于显要位置,产生了较其他学校更为显著的社会影响,同时也扩大了招生影响力。
作为一项具有倾斜性的教育政策,“9 3教育计划”与普通的职业教育政策具有明显不同。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从省到市州和各学校都成立专门管理机构,每个学校配备了专门干部和带班教师;在地域上,“9 3教育计划”规定了招生范围,是四川省所属藏族聚居区,后来扩大到省内所有民族聚居区;在生源范围上,规定必须是基层一线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农牧民子女,后来扩大到区域内所有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初中毕业生和部分没有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在学校教育和生活上,给予每人一定的生活和交通补贴;在就业上,给予一定的倾斜照顾,征兵、考公务员和其他渠道出路安排较之其他一般职业教育学生均有所优惠。这些政策特征、体制特征、教育特征和就业特征都与一般职业教育显著不同。
在一个学习平台具有不同体制的样本,这对于比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计划生与非计划生之间,在同一环境和同一问题上的反映是不同的。正是由于这种反映的差异性,给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为什么会存在差异?哪些节点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意义何在?
二、研究方法和工具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问卷进行团体测试。人员配备上,有教育厅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助手(研究生)参与。具体工作中获得学校管理和教学人员的支持协助。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24份,回收224份。空白卷3份,未答完卷4份。参与问卷的学生224人,其中“9 3计划”学生(下称计划生)112人,非“9 3计划”(下称非计划生)学生112人。鉴于被试的特殊性,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从经济状况满意度、环境满意度、专业满意度、人际关系融洽度、恋爱满意度、文化信仰满意度等6方面分24个项目进行了测评。本研究数据统一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19对答卷进行数量化处理,按百分比进行统计。
调查发现,不仅计划生和非计划生之间、教育对象和受教育对象之间存在差异,而且他们内部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对这种差异性的发掘分析,对于本研究的学科意义同样十分明显。所以在问卷设计中兼顾了不同团体的一致性和差异性、普遍性和特殊性。调查还发现,问卷中存在回避问题和故意错答的现象,所以通过座谈和深度访谈进行矫正补充,以克服问卷的非真实性。
“9 3教育计划”覆盖面较广,涉及头绪和层次较多,选择有代表性的调查样本尤为重要。为科学选取样本,经与四川省教育厅相关部门、相关学校协商,决定在具有代表性、前期办学条件较成熟、“9 3教育计划”实施较早的7所学校开展调查,这些调查点覆盖艺术、人文、社科、理科、工科、师范等方面。
为提高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在问卷实施前做了试测,并就这些结果和相应方法及改进措施与相关教学人员和管理工作者进行了探讨,在测试前,对参加测试的学生进行意义和方法的讲解,使被试产生兴趣,在整个过程中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积极支持,使参与者认真作答、积极配合,问卷的回收率达到100%,有效率达到98%,确保了测试的有效性。
三、比较研究
计划生来源于民族聚居区,由以藏、彝为主的不同民族构成。这些学员普遍长期生活在高原高山和河谷地带的农区、牧区和农牧交错带,家庭收入不高,早期教育缺失,文化基础薄弱,年龄普遍较大,而且其中的藏族生源普遍信仰佛教。由于这些内在共性,他们内部间更容易沟通,容易形成特殊群体。当然,这个体制内的学生也存在内部差异性。民族成分较多,家境条件不一样,文化背景不一致,以至于在以藏、彝为主的“群分”动态过程中,显示出部分人的游离和边缘化倾向。比如靠近内地的汶川、理县和茂县,以及康定、泸定、丹巴等农区或农牧交错带的生源,包括这些地区民族“小杂居”带的生源,显示出明显的外向性和融合性倾向。而高原纵深地带的农牧区尤其是海拔3000~4000米以上的民族生源,除笃信佛教外,汉语言文字沟通能力和习惯养成方面与所在职业院校的其他生源显示出重大差别。由于讨论的内容极为丰富,限于篇幅,避免讨论过于发散而失去阈限,本研究选择问题较为集中的六个节点、分四个层面进行。
(一)两种不同生源的比较
调查发现,两种不同生源在六项问题上的反应具有较大差别。尽管计划生与非计划生对经济状况的满意度集中在选项B,即他们对于经济状况的反应并不很强烈,但对这个问题的选项还是有差别的。在选项A,计划生略高于非计划生,在选项C计划生低于非计划生,两个群体间,计划生更向选项B集中。这并非说明计划生的经济状况优于非计划生,该结果可能与计划生享受了政府的特殊经济补助有关。在社会环境满意度方面,两个群体差异较为显著:相对于非计划生,计划生更多倾向于选择A和C,而计划生向B集中,这说明计划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度弱于非计划生,同时也说明计划生内部对社会适应的差异性较显著。在专业满意度方面,计划生在选项A较非计划生低17.8个百分点,而在选项C却高出26.2个百分点,说明计划生对专业的满意度大大低于非计划生。这可能与他们文化基础和“被迫”选专业有关。在人际关系融洽度方面,计划生在选项A低于非计划生10.8个百分点,在选项C却高出13.4个百分点,这说明两个群体在人际关系的适应性上具有显著差异。这可能与计划生新到一个社会环境和自身原有的人际关系大背景脱离有关,这种情况可能是他们“抱团”的重要原因。第五,恋爱满意度方面,同处于青春期的两个群体之间,计划生大部分选B,而非计划生在A和C上均高于前者,说明前者对这个问题的感受较为迟缓,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两个群体的感情丰富程度和爱情敏感度、细腻度。在文化信仰满意度方面,计划生在A和C上远远高于非计划生,说明前者对此反应的强度远高于后者,这可能与两个群体从小生长的社会、文化、宗教氛围有关。 表1 计划生与非计划生的六项比较(%)
(二)计划生不同性别比较
就计划生内部看,男生和女生在六大选项上具有差异性。在经济状况满意度方面,男生更多集中在B和C,女生集中在B,说明女生对经济状况的反应不如男生强烈,这可能与藏区大多数女性较之男性更简朴、更能吃苦耐劳的传统和习俗有关。在对社会环境满意度方面,男生的满意度普遍低于女生,这与男生性格更加外向、更多注重社会环境的变化有关。在专业满意度方面,两个群体差异不是很显著,但男生更加不满意于本专业,这与青春期的男生在学习中对困难的忍耐性较弱有关。在人际关系融洽度方面,女生表现得更加中性,而男生表现得更差。这可能是导致男生与其他学生产生肢体冲突多于女生的重要原因。在恋爱满意度方面,女生在A项高出5.8个百分点,在C项高出2.6个百分点,说明女生在这个问题上反应的程度较男生更强,这与男女生生理特征的差异有关。在文化信仰上,男生在选项C高于女生6个百分点,说明男生对本民族文化信仰的要求更高,在新的环境中,对此反应更强烈。
表2 计划生不同性别的六项比较(%)
(三)计划生不同专业比较
在经济状况满意度方面,理工类与文科类计划生的差异不显著,说明经济状况目前不是影响专业差异的重要因素,这对于不同专业的资助应当采取一视同仁的政策有启示意义。在对社会环境满意度方面,两类学生反应差别不大,说明不同专业对社会环境敏感度暂时没有差别。在专业满意度方面,文科艺术类集中在选项A和B,而理工科集中在选项B和C。这说明计划生有普遍偏重于艺术文科类专业的爱好。这可能与他们义务教育期间的文化基础、个人爱好有关。在人际关系融洽度方面,理工类更加集中在B和C,而文科艺术类更多集中在A和B。这说明文科艺术类学生更加容易获得融洽的社会人际关系,这与文科艺术专业的特征及个人的专业气质特征有关。在文化信仰方面,理工类选项集中在B和C,文科艺术类集中在A和B,说明文科艺术类专业中,学生更容易找到与他们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有关的因子,进而产生共鸣,使内心的文化信仰需求更多得到满足。
表3 计划生不同专业的六项比较
(四)计划生族别比较
在经济状况满意度方面,少数民族学生集中在B,汉族学生向A和C分散,说明少数民族学生对经济状况的敏感度低于汉族学生。一方面可能与少数民族学生长期的艰苦生活环境有关,使他们更易得到物质上的满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汉族学生分层的家庭经济背景,以及多样化的物质生活追求。在对社会环境满意度方面,两个群体除了在B上没有更大差别外,汉族学生更多集中在A,这与汉族学生的民族文化背景和对所处环境的适应性有关。在专业满意度方面,少数民族学生更多集中在B和C,汉族学生则集中在A和B,很显然,后者的专业满意度远远大于前者,这种情况与各自的文化基础和专业选择背景有关。少数民族学生更多是计划生,在专业选择上的主动性较少,汉族学生更多是非计划生,在专业选择上具有更多主动性。这一指标将对教育教学效果产生较大意义。在人际关系融洽度方面,民族学生的选项集中在B和C,汉族学生却集中在A和B。这反映出两类群体在以汉文化为主体的背景中的交往现状和交往意向。这对于加强不同群体的跨文化教育交流具有较大意义。在恋爱满意度方面,少数民族学生重点集中在B,汉族学生则集中在A、B。这与少数民族学生情感世界普遍较为单纯,汉族学生情感世界普遍较为丰富有关。在文化信仰方面,汉族学生重点集中在B,少数民族学生由B向A和C分散,很明显,以藏族为多数的少数民族学生普遍信仰佛教,他们受启蒙教育和原生地社会文化影响较深,对来世关注较多,对民族文化和信仰具有更多要求。而汉族学生普遍没有宗教信仰,对现实世俗社会更加关注。
表4 族别的六项比较
四、访谈与分析
为增强研究的目的性和深度,从上述四组数据测试中每组选择一个突出问题加以详解。
(一)两种不同生源在经济状况问题上具有较大差别的原因
尽管计划生和非计划生对于经济状况的满意度都集中在一般,但前者较之后者更加集中2.5个百分点。在选项A差别不大的前提下,后者在选项C上高出3.4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对于经济状况的满意度上,非计划生显然是有意见的。究竟是不是这样,对非计划生做了跟踪访谈。
访谈一①
访谈对象:非计划生甲,来自达州,机械修理专业。
问:请问您对计划生享有包吃住、包就业的权益有何看法?答:我觉得不公平。问:为什么?答:都是一个学校,他们可以不考试进来,而且享受完全免费,其实我们家比他们更困难。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多病,还有一个衰老的爷爷和一个上小学的弟弟。我读书的钱都是借的。读了还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工作。听说他们(计划生)家里一般有好几十头牛,夏天可以上山采挖虫草解决收入来源。我们那里只有靠种粮食、种菜,很费力。
访谈二
访谈对象:教师甲,来自嘉戎藏区。
问:计划生家里经济是不是都很困难?答:不一定。各人情况不一样。主要是他们就业有优势。考公务员和当兵,基本上都有照顾。
访谈三
访谈对象:计划生甲,来自康巴藏区,唐卡专业。
问:你们家有多少头牛?答:有80多头。问:你父母平时有其他收入来源吗?答:他们有时上山挖药材和打猎。问:你的同学家里都有牛羊吗?答:是的。
在召集有8个随机邀请的计划生座谈会上,家里有50头以上牛羊的同学有7人。这从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调查数据产生差别的原因,也印证了非计划生可能存在对政府经济资助向计划生倾斜的不公平感。
(二)不同性别计划生人际关系满意度产生差别的原因
测试发现,不同性别计划生对于人际关系的融洽度存在较大差别,女生普遍没有感到新环境与人相处的困难,但男生普遍感到困难。形成以男生为中心的所谓“抱团”现象,动辄聚众斗殴,借机滋事。而女生参与很少,女生多的地方几乎没有这种现象。 访谈四
访谈对象:女生甲,来自阿坝藏区,幼儿教育专业。
问:你感到这个学校的同学老师好相处吗?答:好处,他们很友好。问:能举个例子吗?答:老师经常关心我们的生活,同学也帮助我们功课,有时还借东西借钱给我。问:你身边的女生都是这样吗?答:都是这样。
访谈五
访谈对象:男生甲,来自嘉戎藏区,机电维修专业。
问:你感到这个学校的同学老师好相处吗?答:不太好处。问:为什么?答:他们看不起我们。问:能举个例子吗?答:一次我听到几个同学在背后说我们不好的话,看见我走过来,他们就瞪着眼睛。
访谈六
访谈对象:带班老师甲,藏族,来自嘉戎藏区。
问:你来之后发生过学生打架斗殴的事吗?答:有的。2011年11月就有过一次大的群体事件。起因是一个非计划同学瞥了一眼一个计划同学,后者认为这是看不起他,是挑衅,上去就给了他几拳头,旁边的同学看不过就上去理论,导致计划生感到安全受到威胁,一下子聚集了近百人,导致停课整顿。
为什么性别不同的学生会对人际关系或周边产生不同的感觉?进一步地访谈发现,男生是一种开放式、结伴式的生活学习方式,与女生封闭式、内涵式的生活方式有很大不同。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对人际关系的感觉、消费开支等都有很大不同。男生这种方式很容易与其他人发生关系,或者会引起他们小团体以外人群的不安乃至反感。
(三)不同学科类别计划生对专业兴趣产生重大差别的原因
调查发现,计划生的首选专业是艺术;其次是旅游、文秘、艺术师范、酒店管理等专业。排在最后的是理工类的机械、信息、设计等专业。这是整个群体的专业选择特征。对此做了专题访谈。
访谈七
访谈对象:计划生C、D、E、F、G、H、J、K、M、L、N,其中前4人来自康巴牧区、中间4人来自康巴农区、后4人来自农牧交错区。
问:你们为什么选择艺术专业?答:我们喜欢。问:学习有困难吗?答:有点,但是不怕,能学会。问:以前在家乡学过唱歌、跳舞、绘画吗?答:全部同意。问:家里有人会唱歌跳舞绘画的请举手。答:全部同意。问:小时候因为唱歌、跳舞、绘画受到大人或同伴表扬称赞吗?答:8人同意。问:现场愿即兴表演吗?答:4人同意,其中3人来自牧区,各唱一首家乡歌曲。
显然,选择学习艺术是这些学生从小的兴趣和家庭文化熏陶使然,绝非后天养成。而在化工机电专业的访谈结果则迥然不同。
访谈八
访谈对象:计划生O,来自安多、嘉戎文化交汇藏区。
问:喜欢你的专业吗?答:不喜欢,学不懂。问:你为什么要选这个专业?答:没有其他特长,乡镇和家里又叫我来学,为了找个工作,没办法混混吧。问:学了多久了?答:两年了,什么也没有学到。看不懂图,听不懂老师的讲课。以前没有学过。我们这批同学基本都这样。问:毕业后怎么办?答:政府说的帮就业,我们不管。
很明显,不同的文化教育背景和个人爱好,对专业选择、教学成效的影响至深。
(四)当前民族文化和信仰满意度在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之间形成差别的原因
众所周知,藏区是全民信教区,藏族学生信教是不含糊的。尽管汉族学生中也有信教的,但是崇信程度不一,也不是普遍现象。为此做了访谈。
访谈九
访谈对象:藏族学生P,来自康巴高原。
问:你信佛教吗,为什么?答:信,我们藏族都信。问:你离开了家乡,还信吗?答:还信。问:你挣到钱打算怎么安排?答:给自己家里一点,给庙里一点,自己用一点。
藏族信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如果是在一个没有让他释放信仰情感的场所,他心中的信仰焦虑会积累起来,这也是族际间关系张力增加的原因。
五、结论与建议
“9 3教育计划”在一个平台上建构了不同的群体,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性十分明显。这些差异给职业教育和“9 3教育计划”本身都构成了挑战。如果处理不好内在矛盾,将使该地职业教育面临更大困境。应在消除体制差别、改革资助模式、调整专业结构、取消差别就业等方面进行尝试。
(一)择优选送
遵循因材施教和分层教育规律,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大教育投入,加快当地职业教育发展,使绝大部分学生依靠当地教育成才,以维持族群文化生态和地方教育生态平衡,减少跨文化交流的跳跃性和跨文化震荡。在志愿基础上有侧重地选送部分有一定基础和竞争力的学生进行异地深造,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二)实行弹性资助制
在全国免费职业教育尚未全面实施之前,突出对计划生在校经济补贴,容易形成社会不公的群体心态,造成在校生群体之间的差异和矛盾,既不利于计划生的培养,也不利于相关职业院校的教育管理。应在待遇上消除人为体制差别,注意照顾族群关系和区域关系。应适当提高资助额度,实行有侧重的弹性资助。正视教育的多方互动,关注利益的多方平衡,改革地方政府对选送生的直接经济补贴,将补助和补贴与学生家庭、就读学校以及学生个人学习成绩相结合,以更多地调动家庭、学校和学生个人的积极性,提高资助效果。
(三)调整专业结构,开设重点特色专业
针对藏区及其他民族地区学生普遍重文轻理、偏好艺术的情趣特征,在条件具备的职业院校开设民族歌舞、唐卡、佛教文化、体育、农副产品加工等相关专业,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帮助其爱有所学、学有所专、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用有所长,使资助、培养、就业各环节实现更好的整合。把针对民族地区的免费职业教育办成特征突出、社会欢迎、学生喜爱、就业顺畅、具有就业竞争力的优势教育。
(四)弘扬民族文化、彰显女性之美
针对性别差异,关注女性在民族地区各方面的弱势地位及其受教育的迫切性,适当加大女生的招收名额,加强女生的培养力度,体现民族免费职业教育针对弱势群体的人性化关怀。 (五)关注宗教信仰背景下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信仰佛教是民族地区学生尤其是藏族学生的显著特征。正视信仰的客观性,研究信仰与当代价值观教育的契合关系,将德育与信仰教育相结合。高度关怀藏族学生的信仰背景,对于有信仰活动要求的学生,要实施组织活动和融入教育,提高信教群体的信仰满足度。
不同群体在职业教育平台上发生关系的纽带是他们受教育的内容及其共同的兴趣爱好,而影响他们学习能动性发挥的是出校后个人在社会上的定位和中远期走向;对此进行一致性整合,是教育获得更大程度成功的基本保证。面对同一平台上不同群体之间和不同群体内部之间利益分层和感受分层的现状,必须从宏观层面调整政策导向,进行科学分层的管理和教育,推动教育向公平、公正、公认发展。
Trans-cultural Education for Different Groups within a Same Platform
——Investigation on “9 3 Educational Project”
WEN Yan-lin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Beij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671, China)
Abstract Trans-cultural education for different groups within a same platform is a new issue confronted by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The results of investigation show, the outstanding difference exists in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of different groups for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situation, the majored specialty, school relationships, cultural beliefs and love, etc. These difference just is the key to challenge the trans-cult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So it is essential to eliminate the difference among individuals and optimize the specialty structure, so as to construct the harmonious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Key words trans-culture education; different groups within a same platform; vocational education; “9 3 education project”
关键词 跨文化教育;同平台不同群体;职业教育;“9 3教育计划”
中图分类号 G719.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0-0060-06
一、引论
“9 3教育计划”源于2009年春。四川省政府从2009年起,将完成9年制义务教育的学生成批量送到内地接受为期3年的职业教育,并帮助其实现就业。2009~2011年,第一轮“9 3”职业教育完成一个周期。四川省实施“9 3教育计划”的各类职业学校为91所,与其他学校相比,具有待遇上不同的特点。在经费上,实施“9 3教育计划”的学校具有政府特别拨付的设备补贴经费和其他教育补贴;在政治上,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经常过问检查、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使这些学校感到有地位;宣传上,公众主流媒体以及实施“9 3教育计划”的学校都将政府重视学校和领导人视察学校“9 3教育计划”实施情况的报道置于显要位置,产生了较其他学校更为显著的社会影响,同时也扩大了招生影响力。
作为一项具有倾斜性的教育政策,“9 3教育计划”与普通的职业教育政策具有明显不同。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从省到市州和各学校都成立专门管理机构,每个学校配备了专门干部和带班教师;在地域上,“9 3教育计划”规定了招生范围,是四川省所属藏族聚居区,后来扩大到省内所有民族聚居区;在生源范围上,规定必须是基层一线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农牧民子女,后来扩大到区域内所有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初中毕业生和部分没有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在学校教育和生活上,给予每人一定的生活和交通补贴;在就业上,给予一定的倾斜照顾,征兵、考公务员和其他渠道出路安排较之其他一般职业教育学生均有所优惠。这些政策特征、体制特征、教育特征和就业特征都与一般职业教育显著不同。
在一个学习平台具有不同体制的样本,这对于比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计划生与非计划生之间,在同一环境和同一问题上的反映是不同的。正是由于这种反映的差异性,给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为什么会存在差异?哪些节点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意义何在?
二、研究方法和工具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问卷进行团体测试。人员配备上,有教育厅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助手(研究生)参与。具体工作中获得学校管理和教学人员的支持协助。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24份,回收224份。空白卷3份,未答完卷4份。参与问卷的学生224人,其中“9 3计划”学生(下称计划生)112人,非“9 3计划”(下称非计划生)学生112人。鉴于被试的特殊性,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从经济状况满意度、环境满意度、专业满意度、人际关系融洽度、恋爱满意度、文化信仰满意度等6方面分24个项目进行了测评。本研究数据统一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19对答卷进行数量化处理,按百分比进行统计。
调查发现,不仅计划生和非计划生之间、教育对象和受教育对象之间存在差异,而且他们内部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对这种差异性的发掘分析,对于本研究的学科意义同样十分明显。所以在问卷设计中兼顾了不同团体的一致性和差异性、普遍性和特殊性。调查还发现,问卷中存在回避问题和故意错答的现象,所以通过座谈和深度访谈进行矫正补充,以克服问卷的非真实性。
“9 3教育计划”覆盖面较广,涉及头绪和层次较多,选择有代表性的调查样本尤为重要。为科学选取样本,经与四川省教育厅相关部门、相关学校协商,决定在具有代表性、前期办学条件较成熟、“9 3教育计划”实施较早的7所学校开展调查,这些调查点覆盖艺术、人文、社科、理科、工科、师范等方面。
为提高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在问卷实施前做了试测,并就这些结果和相应方法及改进措施与相关教学人员和管理工作者进行了探讨,在测试前,对参加测试的学生进行意义和方法的讲解,使被试产生兴趣,在整个过程中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积极支持,使参与者认真作答、积极配合,问卷的回收率达到100%,有效率达到98%,确保了测试的有效性。
三、比较研究
计划生来源于民族聚居区,由以藏、彝为主的不同民族构成。这些学员普遍长期生活在高原高山和河谷地带的农区、牧区和农牧交错带,家庭收入不高,早期教育缺失,文化基础薄弱,年龄普遍较大,而且其中的藏族生源普遍信仰佛教。由于这些内在共性,他们内部间更容易沟通,容易形成特殊群体。当然,这个体制内的学生也存在内部差异性。民族成分较多,家境条件不一样,文化背景不一致,以至于在以藏、彝为主的“群分”动态过程中,显示出部分人的游离和边缘化倾向。比如靠近内地的汶川、理县和茂县,以及康定、泸定、丹巴等农区或农牧交错带的生源,包括这些地区民族“小杂居”带的生源,显示出明显的外向性和融合性倾向。而高原纵深地带的农牧区尤其是海拔3000~4000米以上的民族生源,除笃信佛教外,汉语言文字沟通能力和习惯养成方面与所在职业院校的其他生源显示出重大差别。由于讨论的内容极为丰富,限于篇幅,避免讨论过于发散而失去阈限,本研究选择问题较为集中的六个节点、分四个层面进行。
(一)两种不同生源的比较
调查发现,两种不同生源在六项问题上的反应具有较大差别。尽管计划生与非计划生对经济状况的满意度集中在选项B,即他们对于经济状况的反应并不很强烈,但对这个问题的选项还是有差别的。在选项A,计划生略高于非计划生,在选项C计划生低于非计划生,两个群体间,计划生更向选项B集中。这并非说明计划生的经济状况优于非计划生,该结果可能与计划生享受了政府的特殊经济补助有关。在社会环境满意度方面,两个群体差异较为显著:相对于非计划生,计划生更多倾向于选择A和C,而计划生向B集中,这说明计划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度弱于非计划生,同时也说明计划生内部对社会适应的差异性较显著。在专业满意度方面,计划生在选项A较非计划生低17.8个百分点,而在选项C却高出26.2个百分点,说明计划生对专业的满意度大大低于非计划生。这可能与他们文化基础和“被迫”选专业有关。在人际关系融洽度方面,计划生在选项A低于非计划生10.8个百分点,在选项C却高出13.4个百分点,这说明两个群体在人际关系的适应性上具有显著差异。这可能与计划生新到一个社会环境和自身原有的人际关系大背景脱离有关,这种情况可能是他们“抱团”的重要原因。第五,恋爱满意度方面,同处于青春期的两个群体之间,计划生大部分选B,而非计划生在A和C上均高于前者,说明前者对这个问题的感受较为迟缓,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两个群体的感情丰富程度和爱情敏感度、细腻度。在文化信仰满意度方面,计划生在A和C上远远高于非计划生,说明前者对此反应的强度远高于后者,这可能与两个群体从小生长的社会、文化、宗教氛围有关。 表1 计划生与非计划生的六项比较(%)
(二)计划生不同性别比较
就计划生内部看,男生和女生在六大选项上具有差异性。在经济状况满意度方面,男生更多集中在B和C,女生集中在B,说明女生对经济状况的反应不如男生强烈,这可能与藏区大多数女性较之男性更简朴、更能吃苦耐劳的传统和习俗有关。在对社会环境满意度方面,男生的满意度普遍低于女生,这与男生性格更加外向、更多注重社会环境的变化有关。在专业满意度方面,两个群体差异不是很显著,但男生更加不满意于本专业,这与青春期的男生在学习中对困难的忍耐性较弱有关。在人际关系融洽度方面,女生表现得更加中性,而男生表现得更差。这可能是导致男生与其他学生产生肢体冲突多于女生的重要原因。在恋爱满意度方面,女生在A项高出5.8个百分点,在C项高出2.6个百分点,说明女生在这个问题上反应的程度较男生更强,这与男女生生理特征的差异有关。在文化信仰上,男生在选项C高于女生6个百分点,说明男生对本民族文化信仰的要求更高,在新的环境中,对此反应更强烈。
表2 计划生不同性别的六项比较(%)
(三)计划生不同专业比较
在经济状况满意度方面,理工类与文科类计划生的差异不显著,说明经济状况目前不是影响专业差异的重要因素,这对于不同专业的资助应当采取一视同仁的政策有启示意义。在对社会环境满意度方面,两类学生反应差别不大,说明不同专业对社会环境敏感度暂时没有差别。在专业满意度方面,文科艺术类集中在选项A和B,而理工科集中在选项B和C。这说明计划生有普遍偏重于艺术文科类专业的爱好。这可能与他们义务教育期间的文化基础、个人爱好有关。在人际关系融洽度方面,理工类更加集中在B和C,而文科艺术类更多集中在A和B。这说明文科艺术类学生更加容易获得融洽的社会人际关系,这与文科艺术专业的特征及个人的专业气质特征有关。在文化信仰方面,理工类选项集中在B和C,文科艺术类集中在A和B,说明文科艺术类专业中,学生更容易找到与他们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有关的因子,进而产生共鸣,使内心的文化信仰需求更多得到满足。
表3 计划生不同专业的六项比较
(四)计划生族别比较
在经济状况满意度方面,少数民族学生集中在B,汉族学生向A和C分散,说明少数民族学生对经济状况的敏感度低于汉族学生。一方面可能与少数民族学生长期的艰苦生活环境有关,使他们更易得到物质上的满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汉族学生分层的家庭经济背景,以及多样化的物质生活追求。在对社会环境满意度方面,两个群体除了在B上没有更大差别外,汉族学生更多集中在A,这与汉族学生的民族文化背景和对所处环境的适应性有关。在专业满意度方面,少数民族学生更多集中在B和C,汉族学生则集中在A和B,很显然,后者的专业满意度远远大于前者,这种情况与各自的文化基础和专业选择背景有关。少数民族学生更多是计划生,在专业选择上的主动性较少,汉族学生更多是非计划生,在专业选择上具有更多主动性。这一指标将对教育教学效果产生较大意义。在人际关系融洽度方面,民族学生的选项集中在B和C,汉族学生却集中在A和B。这反映出两类群体在以汉文化为主体的背景中的交往现状和交往意向。这对于加强不同群体的跨文化教育交流具有较大意义。在恋爱满意度方面,少数民族学生重点集中在B,汉族学生则集中在A、B。这与少数民族学生情感世界普遍较为单纯,汉族学生情感世界普遍较为丰富有关。在文化信仰方面,汉族学生重点集中在B,少数民族学生由B向A和C分散,很明显,以藏族为多数的少数民族学生普遍信仰佛教,他们受启蒙教育和原生地社会文化影响较深,对来世关注较多,对民族文化和信仰具有更多要求。而汉族学生普遍没有宗教信仰,对现实世俗社会更加关注。
表4 族别的六项比较
四、访谈与分析
为增强研究的目的性和深度,从上述四组数据测试中每组选择一个突出问题加以详解。
(一)两种不同生源在经济状况问题上具有较大差别的原因
尽管计划生和非计划生对于经济状况的满意度都集中在一般,但前者较之后者更加集中2.5个百分点。在选项A差别不大的前提下,后者在选项C上高出3.4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对于经济状况的满意度上,非计划生显然是有意见的。究竟是不是这样,对非计划生做了跟踪访谈。
访谈一①
访谈对象:非计划生甲,来自达州,机械修理专业。
问:请问您对计划生享有包吃住、包就业的权益有何看法?答:我觉得不公平。问:为什么?答:都是一个学校,他们可以不考试进来,而且享受完全免费,其实我们家比他们更困难。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多病,还有一个衰老的爷爷和一个上小学的弟弟。我读书的钱都是借的。读了还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工作。听说他们(计划生)家里一般有好几十头牛,夏天可以上山采挖虫草解决收入来源。我们那里只有靠种粮食、种菜,很费力。
访谈二
访谈对象:教师甲,来自嘉戎藏区。
问:计划生家里经济是不是都很困难?答:不一定。各人情况不一样。主要是他们就业有优势。考公务员和当兵,基本上都有照顾。
访谈三
访谈对象:计划生甲,来自康巴藏区,唐卡专业。
问:你们家有多少头牛?答:有80多头。问:你父母平时有其他收入来源吗?答:他们有时上山挖药材和打猎。问:你的同学家里都有牛羊吗?答:是的。
在召集有8个随机邀请的计划生座谈会上,家里有50头以上牛羊的同学有7人。这从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调查数据产生差别的原因,也印证了非计划生可能存在对政府经济资助向计划生倾斜的不公平感。
(二)不同性别计划生人际关系满意度产生差别的原因
测试发现,不同性别计划生对于人际关系的融洽度存在较大差别,女生普遍没有感到新环境与人相处的困难,但男生普遍感到困难。形成以男生为中心的所谓“抱团”现象,动辄聚众斗殴,借机滋事。而女生参与很少,女生多的地方几乎没有这种现象。 访谈四
访谈对象:女生甲,来自阿坝藏区,幼儿教育专业。
问:你感到这个学校的同学老师好相处吗?答:好处,他们很友好。问:能举个例子吗?答:老师经常关心我们的生活,同学也帮助我们功课,有时还借东西借钱给我。问:你身边的女生都是这样吗?答:都是这样。
访谈五
访谈对象:男生甲,来自嘉戎藏区,机电维修专业。
问:你感到这个学校的同学老师好相处吗?答:不太好处。问:为什么?答:他们看不起我们。问:能举个例子吗?答:一次我听到几个同学在背后说我们不好的话,看见我走过来,他们就瞪着眼睛。
访谈六
访谈对象:带班老师甲,藏族,来自嘉戎藏区。
问:你来之后发生过学生打架斗殴的事吗?答:有的。2011年11月就有过一次大的群体事件。起因是一个非计划同学瞥了一眼一个计划同学,后者认为这是看不起他,是挑衅,上去就给了他几拳头,旁边的同学看不过就上去理论,导致计划生感到安全受到威胁,一下子聚集了近百人,导致停课整顿。
为什么性别不同的学生会对人际关系或周边产生不同的感觉?进一步地访谈发现,男生是一种开放式、结伴式的生活学习方式,与女生封闭式、内涵式的生活方式有很大不同。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对人际关系的感觉、消费开支等都有很大不同。男生这种方式很容易与其他人发生关系,或者会引起他们小团体以外人群的不安乃至反感。
(三)不同学科类别计划生对专业兴趣产生重大差别的原因
调查发现,计划生的首选专业是艺术;其次是旅游、文秘、艺术师范、酒店管理等专业。排在最后的是理工类的机械、信息、设计等专业。这是整个群体的专业选择特征。对此做了专题访谈。
访谈七
访谈对象:计划生C、D、E、F、G、H、J、K、M、L、N,其中前4人来自康巴牧区、中间4人来自康巴农区、后4人来自农牧交错区。
问:你们为什么选择艺术专业?答:我们喜欢。问:学习有困难吗?答:有点,但是不怕,能学会。问:以前在家乡学过唱歌、跳舞、绘画吗?答:全部同意。问:家里有人会唱歌跳舞绘画的请举手。答:全部同意。问:小时候因为唱歌、跳舞、绘画受到大人或同伴表扬称赞吗?答:8人同意。问:现场愿即兴表演吗?答:4人同意,其中3人来自牧区,各唱一首家乡歌曲。
显然,选择学习艺术是这些学生从小的兴趣和家庭文化熏陶使然,绝非后天养成。而在化工机电专业的访谈结果则迥然不同。
访谈八
访谈对象:计划生O,来自安多、嘉戎文化交汇藏区。
问:喜欢你的专业吗?答:不喜欢,学不懂。问:你为什么要选这个专业?答:没有其他特长,乡镇和家里又叫我来学,为了找个工作,没办法混混吧。问:学了多久了?答:两年了,什么也没有学到。看不懂图,听不懂老师的讲课。以前没有学过。我们这批同学基本都这样。问:毕业后怎么办?答:政府说的帮就业,我们不管。
很明显,不同的文化教育背景和个人爱好,对专业选择、教学成效的影响至深。
(四)当前民族文化和信仰满意度在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之间形成差别的原因
众所周知,藏区是全民信教区,藏族学生信教是不含糊的。尽管汉族学生中也有信教的,但是崇信程度不一,也不是普遍现象。为此做了访谈。
访谈九
访谈对象:藏族学生P,来自康巴高原。
问:你信佛教吗,为什么?答:信,我们藏族都信。问:你离开了家乡,还信吗?答:还信。问:你挣到钱打算怎么安排?答:给自己家里一点,给庙里一点,自己用一点。
藏族信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如果是在一个没有让他释放信仰情感的场所,他心中的信仰焦虑会积累起来,这也是族际间关系张力增加的原因。
五、结论与建议
“9 3教育计划”在一个平台上建构了不同的群体,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性十分明显。这些差异给职业教育和“9 3教育计划”本身都构成了挑战。如果处理不好内在矛盾,将使该地职业教育面临更大困境。应在消除体制差别、改革资助模式、调整专业结构、取消差别就业等方面进行尝试。
(一)择优选送
遵循因材施教和分层教育规律,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大教育投入,加快当地职业教育发展,使绝大部分学生依靠当地教育成才,以维持族群文化生态和地方教育生态平衡,减少跨文化交流的跳跃性和跨文化震荡。在志愿基础上有侧重地选送部分有一定基础和竞争力的学生进行异地深造,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二)实行弹性资助制
在全国免费职业教育尚未全面实施之前,突出对计划生在校经济补贴,容易形成社会不公的群体心态,造成在校生群体之间的差异和矛盾,既不利于计划生的培养,也不利于相关职业院校的教育管理。应在待遇上消除人为体制差别,注意照顾族群关系和区域关系。应适当提高资助额度,实行有侧重的弹性资助。正视教育的多方互动,关注利益的多方平衡,改革地方政府对选送生的直接经济补贴,将补助和补贴与学生家庭、就读学校以及学生个人学习成绩相结合,以更多地调动家庭、学校和学生个人的积极性,提高资助效果。
(三)调整专业结构,开设重点特色专业
针对藏区及其他民族地区学生普遍重文轻理、偏好艺术的情趣特征,在条件具备的职业院校开设民族歌舞、唐卡、佛教文化、体育、农副产品加工等相关专业,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帮助其爱有所学、学有所专、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用有所长,使资助、培养、就业各环节实现更好的整合。把针对民族地区的免费职业教育办成特征突出、社会欢迎、学生喜爱、就业顺畅、具有就业竞争力的优势教育。
(四)弘扬民族文化、彰显女性之美
针对性别差异,关注女性在民族地区各方面的弱势地位及其受教育的迫切性,适当加大女生的招收名额,加强女生的培养力度,体现民族免费职业教育针对弱势群体的人性化关怀。 (五)关注宗教信仰背景下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信仰佛教是民族地区学生尤其是藏族学生的显著特征。正视信仰的客观性,研究信仰与当代价值观教育的契合关系,将德育与信仰教育相结合。高度关怀藏族学生的信仰背景,对于有信仰活动要求的学生,要实施组织活动和融入教育,提高信教群体的信仰满足度。
不同群体在职业教育平台上发生关系的纽带是他们受教育的内容及其共同的兴趣爱好,而影响他们学习能动性发挥的是出校后个人在社会上的定位和中远期走向;对此进行一致性整合,是教育获得更大程度成功的基本保证。面对同一平台上不同群体之间和不同群体内部之间利益分层和感受分层的现状,必须从宏观层面调整政策导向,进行科学分层的管理和教育,推动教育向公平、公正、公认发展。
Trans-cultural Education for Different Groups within a Same Platform
——Investigation on “9 3 Educational Project”
WEN Yan-lin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Beij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671, China)
Abstract Trans-cultural education for different groups within a same platform is a new issue confronted by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The results of investigation show, the outstanding difference exists in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of different groups for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situation, the majored specialty, school relationships, cultural beliefs and love, etc. These difference just is the key to challenge the trans-cult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So it is essential to eliminate the difference among individuals and optimize the specialty structure, so as to construct the harmonious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Key words trans-culture education; different groups within a same platform; vocational education; “9 3 education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