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春天伊始,田野里一片葱笼,伴随着蜂儿蝶儿的翩跹,田野里也少不了三五成群的人们,左手拿着个小铲儿,右手拎着个小竹篮儿或是捻个塑料兜儿,满地里东跑西颠的挖荠菜。
现在挖荠菜的人与以往是不同了。农村的大嫂、阿婆们差不多都不见了身影,更多的是那些身着光鲜、笑容满面的城市来的姑娘和媳妇们,趁着东方晨曦初露,早早的骑着电车就到乡下“采风”来了。有的还开着小轿车,一路疾驰,欢声笑语伴着鸟儿的晨鸣,洒下了一路的欢畅,惊醒了满地萌动的郁郁葱葱。她们或许是在城市里呆久了的缘故吧,蓦然来到这碧绿的旷野,觉得处处都是那么的新鲜,满脸洋溢着幸福,那兴高采烈的神情,看上去像是去完成某个重要任务似的。
田间的荠菜并不是很多的。乡下人为了减少劳动量,在小麦刚长出地面不久,就在田地里喷洒上除草剂了,所以荠菜也就相对的较少了。只有那些熟知乡下情况的城里人,才会知道在什么地方能挖到更多的荠菜。荠菜现在大多生长在荒野、路边以及村边少人耕作的地方,只要有阳光,土壤不太干燥,集采就可以生长。在那些枯草丛生的掩映下,一簇簇、一丛丛的匍匐在地面上,绿意盎然的,显得格外扎眼,人们弯下腰来,不大会儿就能大有收获呢。
荠菜的营养价值很高。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还能降低血压、健胃消食,治疗胃痉挛、胃溃疡、痢疾、肠炎等疾病。使用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可以煎、炸、蒸、凉拌等,但在我们家乡,更多的是用来包饺子。也许正是荠菜的这一特点,才会招引得人们争相采挖,更是成了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梦寐以求的佳品。
听老人们讲,在他们那个年代,挖荠菜可完全没有这般的情趣。空闲时间,他们总会扛起齐肩的背篓,紧一紧没有扣子的破棉袄,咕咚咕咚喝上几口凉水,揣着个黑窝头就出门了。从小时候起,大人们就开始教育他们要背负起一种“使命”——挖野菜充饥。每年的春天,乡下正是青黄不接的季节,家家都面临着生活最困难的时期,所有的人都要担负起养家糊口的重任。
尽管那时候土地贫瘠,但地里荠菜是很多的,只是个头非常小,恹恹的藏在枯草中,像个被遗弃的、可怜的孩子,等待着人们去“救助”。人们那被饿红了的眼睛里,是根本不会顾及道荠菜的“哀求”的,只见他们手中的铲刀飞舞,总是很快的把它们从土里“请”到背篓里,有的甚至直接徒手连根拔起,紧接着又去找寻下一个“主儿”。
慢慢的生活变得好起来了,那曾经用来救命的荠菜,不知道何时被人们所遗忘了,餐桌上再也看不到它们的身影,就像是孩提时丢失了的玻璃球儿,静静地栖息在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只有留在记忆深处的那段苦涩的经历,于灯红酒绿的喧嚣声中,慢慢凝结成了人们心头无言的伤痛。
现在,城市已经被矗立的高楼所掩埋,“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景似乎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了。那些渴望徜徉于绿野的目光中,写满了厌倦和失落。城市的角落里,点缀着零零星星的绿意,难以安抚人们亲近自然的渴盼之心,更不要说奔走于绿野的愿望了。于是,每逢节假日,特别是春暖花开的日子里,那些对田野、乡村充满留恋和好奇的人们,终归是要走出家门到田间地头来的——他们要感受大自然所赋予的那份神奇,顺便也要让老人和孩子们,去领略一下春天这无限的馈赠!由此也会触动深埋在老人们心头的那个情结,想起那曾经陪伴着自己走过苦难岁月的荠菜来,于是在她们回首往事的沉重诉说中,荠菜被再一次的“请”上了餐桌,重新登上了“殿堂”。
岁月如流水,荡涤了几多的沉寂与繁华,唯有那些触动灵魂的经历,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头,任凭风雨如何洗礼也难以抹去。荠菜——这极其平凡的野菜,于冥冥之中让人觉得,它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纯意义上的菜,而是承载着一个时代变迁的内涵,烙下了社会发展的深深印记,进而激发了人们崇尚大自然的一种朴实情怀。
现在挖荠菜的人与以往是不同了。农村的大嫂、阿婆们差不多都不见了身影,更多的是那些身着光鲜、笑容满面的城市来的姑娘和媳妇们,趁着东方晨曦初露,早早的骑着电车就到乡下“采风”来了。有的还开着小轿车,一路疾驰,欢声笑语伴着鸟儿的晨鸣,洒下了一路的欢畅,惊醒了满地萌动的郁郁葱葱。她们或许是在城市里呆久了的缘故吧,蓦然来到这碧绿的旷野,觉得处处都是那么的新鲜,满脸洋溢着幸福,那兴高采烈的神情,看上去像是去完成某个重要任务似的。
田间的荠菜并不是很多的。乡下人为了减少劳动量,在小麦刚长出地面不久,就在田地里喷洒上除草剂了,所以荠菜也就相对的较少了。只有那些熟知乡下情况的城里人,才会知道在什么地方能挖到更多的荠菜。荠菜现在大多生长在荒野、路边以及村边少人耕作的地方,只要有阳光,土壤不太干燥,集采就可以生长。在那些枯草丛生的掩映下,一簇簇、一丛丛的匍匐在地面上,绿意盎然的,显得格外扎眼,人们弯下腰来,不大会儿就能大有收获呢。
荠菜的营养价值很高。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还能降低血压、健胃消食,治疗胃痉挛、胃溃疡、痢疾、肠炎等疾病。使用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可以煎、炸、蒸、凉拌等,但在我们家乡,更多的是用来包饺子。也许正是荠菜的这一特点,才会招引得人们争相采挖,更是成了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梦寐以求的佳品。
听老人们讲,在他们那个年代,挖荠菜可完全没有这般的情趣。空闲时间,他们总会扛起齐肩的背篓,紧一紧没有扣子的破棉袄,咕咚咕咚喝上几口凉水,揣着个黑窝头就出门了。从小时候起,大人们就开始教育他们要背负起一种“使命”——挖野菜充饥。每年的春天,乡下正是青黄不接的季节,家家都面临着生活最困难的时期,所有的人都要担负起养家糊口的重任。
尽管那时候土地贫瘠,但地里荠菜是很多的,只是个头非常小,恹恹的藏在枯草中,像个被遗弃的、可怜的孩子,等待着人们去“救助”。人们那被饿红了的眼睛里,是根本不会顾及道荠菜的“哀求”的,只见他们手中的铲刀飞舞,总是很快的把它们从土里“请”到背篓里,有的甚至直接徒手连根拔起,紧接着又去找寻下一个“主儿”。
慢慢的生活变得好起来了,那曾经用来救命的荠菜,不知道何时被人们所遗忘了,餐桌上再也看不到它们的身影,就像是孩提时丢失了的玻璃球儿,静静地栖息在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只有留在记忆深处的那段苦涩的经历,于灯红酒绿的喧嚣声中,慢慢凝结成了人们心头无言的伤痛。
现在,城市已经被矗立的高楼所掩埋,“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景似乎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了。那些渴望徜徉于绿野的目光中,写满了厌倦和失落。城市的角落里,点缀着零零星星的绿意,难以安抚人们亲近自然的渴盼之心,更不要说奔走于绿野的愿望了。于是,每逢节假日,特别是春暖花开的日子里,那些对田野、乡村充满留恋和好奇的人们,终归是要走出家门到田间地头来的——他们要感受大自然所赋予的那份神奇,顺便也要让老人和孩子们,去领略一下春天这无限的馈赠!由此也会触动深埋在老人们心头的那个情结,想起那曾经陪伴着自己走过苦难岁月的荠菜来,于是在她们回首往事的沉重诉说中,荠菜被再一次的“请”上了餐桌,重新登上了“殿堂”。
岁月如流水,荡涤了几多的沉寂与繁华,唯有那些触动灵魂的经历,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头,任凭风雨如何洗礼也难以抹去。荠菜——这极其平凡的野菜,于冥冥之中让人觉得,它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纯意义上的菜,而是承载着一个时代变迁的内涵,烙下了社会发展的深深印记,进而激发了人们崇尚大自然的一种朴实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