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治国理政”为我中华

来源 :中关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gong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典关乎“国风”,传道铭心,明白道理,指导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无论是撰写文章抑或讲话,善于“用典”,享誉神州大地,海内外媒体称之为“习式风格”,充分体现了对中华文化的热爱、精通和自信。博大精深的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炎黄子孙的基因。学习经典,运用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责无旁贷。“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人民日报评论部编辑的《习近平用典》一、二两辑,已然成为我爱不释手须臾不可离开的“案头书”,是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辅助课本。苏轼的一联“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原是留别青年才俊的诗句,却成为传世的箴言,是多少读书人的座右铭啊!习总书记借用这句名言勉励“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一股清新的读书之风扑面而来,令人神往。习总书记为我们做出榜样,“腹有诗书”,治国理政,大气磅礴,为我中华。
   用典之道,重于创新。温故而知新,毛泽东同志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隔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
   “江山代有才人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说,“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实现中国梦,必须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而这’三个自信’需要我們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定作支撑。”两年后,2016年5月17日,习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讲话《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又进一步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文化历史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同年7月1日,习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中特别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总书记将“三个自信”深化为“四个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习近平用典》充分体现“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古人云,善用典者,“师其意,不师其辞”,即“师古人之心,不师古人之迹”,“学古而不膺古”是之谓也。善用典者,“若无新变,不能代雄”,说的就是用典应当“推陈出新”,“唯陈言之务去”。文章是时代文化思想的结晶,“谢朝华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才能富有延续永存的生命力。
   用典之道,与民通心。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装在心中,早在《之江新语·为民办实事成于务实》中,曾引用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之“执政为民”的经典录。“敬民”“为民”“爱民”是习总书记一以贯之的重要思想,也是“治国理政”鸿篇巨卷之灵魂。“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出山林。”“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执政之要关键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要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讲话中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活用这些用典,体现一种感悟,“千万要记住政府前面的’人民’两字”,“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
   用典之道,执政通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挂在嘴边上引用频率很高的一则典故,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发展理念。“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是习总书记年轻时代就牢记心中的“读书修德,知行合一”的共产党员修养之座右铭。“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穷理者,欲知事物之所以然,与其所当然而已。”“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审度时宜,虑定而动,天下无不可为之时。”“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群臣朋党,刚宜有内乱。习总书记用此典警诫全党,结党营私、拉帮结派、只会乱了政治规矩、丢了政治纪律。“吏不廉平,则治道衰。”语“莫用’三爷’,废职亡家。”既形象又贴切,’“三爷”兴,国将亡矣。“浇风易渐,淳化难归。”借以说明反腐败斗争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临大事而不乱,临利害之际不失故常。”给人一种“定力”。……读者不难发现,这些用典多是用于对干部、尤其是对高级干部的讲话之中,面对现实,结合实际,古为今用,富于新意,让人耳目一新。正如编辑在解读的文字中所感悟——“习近平同志引用古典诗文名句,谈安危、论治乱、道时机、讲大局、明根本、抓重点,充满了对执政之要的辩证认识,体现着对治理大道的深切认识。
   用典之道,贵在笃行。“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古人说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大凡“典故”之所以传世,主语是载道,而不在区区之工拙。习总书记用典就是把古人治理智慧运用于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的实践中。笔何尽善?“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行百里者半九十。”“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如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习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用典治学名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凝练出要义,即知”是基础,“行”是关键,要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充满着辩证思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用典关乎“国风”即社会风气。用典传道而铭心,明白道理而指导行动。生动活泼灵活自如随手拈来之“用典”,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长时间的艰苦历练,尤其是年轻时候下一番“攻书”的苦功夫,融会贯通,厚积薄发,用时才能旁征博引,画龙点睛;更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实践中领悟借鉴“典故”的精华,并赋以时代的新意。为学必多读,多读需精思,精思则为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两卷雄文及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具有鲜明的个性和人格魅力,被媒体誉之为“习式风格”理所当然。用杨振武先生的话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善于运用古代典籍、经典名句。从诸子百家到唐宋诗词,从孔夫子到毛泽东,旁征博引、画龙点睛,总是给人思想启迪、精神激荡。”
   习总书记诗文用典独具风格,“义深则意远,意远则理辩,理辩则气直,气直则辞盛,辞盛则文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其他文献
海淀和中关村创新发展的四十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是波澜壮阔的四十年,艰苦创业的四十年,顽强崛起的四十年。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关村创新发展四十周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关村五周年,也是海淀迈上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关键一年。   在这个重要结点,我们隆重举办中关村创新之夜活动,邀请各界老领导、老企业家、老朋友相聚于此,重温老一辈创业故事,回
期刊
现在的人们,物质世界丰富了,不知道为什么反而没有了时间,而且大多数人已经不相信思想的力量。想到我自己的各种匆忙和浮躁,不禁内心充满了莫名的羞愧。   到L’Ambroisie吃饭,没有想到雨果的故居就在同一栋楼里面,这可比美食更加让我心花怒放。   可惜没有为参观故居留下时间,但既然到了,要是不进去朝拜一下,就太对不起自己对雨果的崇敬了。中国人只要读过书的,应该大部分人都知道雨果,不少人应该都读过
期刊
中关村里铸辉煌。策筹忙,鬓成霜。抱守初心,谈笑泯忧伤。   中关村大道北侧,有三栋上个世纪的老楼房:13、14、15号楼,如今被称为中关村“特楼”。在灯火辉煌的繁华之中,他们以世纪老人的姿态静静地守望着这片小小的领地。可以说“特楼”,就是中关村精神的根。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曾有数十位中国顶尖级的科学家居住在这里,他们演绎了中国现代科学几乎从零开始的复兴,成为新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奠基者。半个多世
期刊
在历史上北京不是大规模产酒的地方,也未出现什么名酒,但是造酒作坊有不少,老北京卖的“二锅头”、“南路烧酒”、“西路烧酒”等等都产在北京,烧酒京人称为“烧刀子”。   电视剧《正阳门下小女人》播映之后,引发了人们对北京酒馆的一些回忆。《正阳门下小女人》是文艺创作,并非历史,剧中可以随意发挥创作者的想象。但是,因剧中涉及到酒馆,使人们对北京尤其是老北京酒馆的轶闻趣事和历史典故产生兴趣……   酒馆与酒
期刊
为什么说“一带一路”第一人是法显?正如汤用彤先生说:“海陆并遵,广游西土,留学天竺,携经而返者,恐以法显为第一人。   2016年第7期《时代人物》刊文《张骞一带一路第一人》。但该刊紧接着在“阅读链接”中接着又说:张骞与郑和,一位汉朝博望侯,一位明代航海家,一位开辟了引领亚欧繁荣的“古丝绸之路”,一位开拓出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丝绸之路”,为现今“一带一路”宏伟构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张骞与郑和
期刊
纪念中关村改革开放40年,重读《中关村创新谱》长卷有感而发,与朋友共勉。   插图郭文松   陈春先   中关村民陈春先,   三次赴美觅仙丹。   冰崖怒放第一枝,   迎来创业百花开。   纪世瀛   一介书生纪世瀛,   直言九谏看忠诚。   高端慧眼多容纳,   谈笑风生上视屏。   柳传志   联想世界柳教父,   神州扬帆乘东风。   惜别象牙塔同志,   商海旗舰望远程。   王小兰
期刊
一股更加强大的心灵慰藉和无穷动力支撑起罗晓君的精神世界,让他的内心不再孤独,不能痛楚。   镇定自若的神态,举重若轻的风度,不愠不火的语言。49岁的罗晓君中等身材,头发稀疏,一副文质彬彬的眼镜架在鼻翼上,一份宽宏大度、谦和优雅的微笑时刻挂在脸庞上。如果不是因为那场车祸致使右侧脑袋偏平下来,形成一个突兀的斜坡,他和所有的中年男人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他的故事,却令人唏嘘不止又惊叹景仰。   一段精彩
期刊
从趵突泉的喷涌中,从那翻卷的洁白的水珠中,我们所看到的是动态的历史,是活的历史。   王维有一句诗:“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好像那奔腾的泉水完全是因为夜里下的那一场大雨。当代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先生就以此为题画过许多幅作品,有些即便不署此名,那意境仍然是幽幽密林深处,远处是一线洁白的瀑布,近处是平缓的溪流。记得小时候就很喜欢这样的环境,村子外边有一条河,河边是杂乱排列的柳树,河水清浅,柳树黑色的树
期刊
作为元杂剧重要中心的临汾,不知产生过多少让无数人如痴如醉的戏曲。王曲村东岳庙元代戏台、东羊村后土庙元代戏台、魏村牛王庙元代戏台,这三座元代戏台就如同三座戏曲的历史博物馆,集中地镶嵌于帝尧古都汾河以西的这片土地上。  临汾,古称平阳,这里是一片积蓄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是个“抓一把泥土都能挤出文明汁液”的地方,石器时代的丁村人在这里活动,帝尧在这里建立都城,这里的名胜古迹星罗棋布,这里也是中国戏曲的
期刊
他们在南雄,率领革命武装一中国工农红军,开展了一系列军事活动,打过一场场硬仗,从而为南雄人民革命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十三四岁,我读小学五六年级时,正是“文革”前夕,虽然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但大大小小的校园里,还是能够摆放下一张张安静书桌的。恰在那时,在课堂上,在书本里,求知欲望与文学渴望同样强烈、身高渐长与知识渐增还算同步的我,学到了元帅诗人陈毅副总理(还身兼外交部长一职)的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