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为一种新型的、虚拟的德育活动,网络德育的实施不仅需要遵循学生主体性、教师准备性、学校主导性、吸引力与教育性并重等基本原则,而且需要采用建设网络德育主题网站、建立网络心理咨询室、提供个性化网络空间、开设人生指导类论坛等主要策略。
关键词: 网络德育 原则 策略
在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工作方式、生活样态和生存智慧的今天,无论我们怎样重视和评价网络德育,其实都不为过。作为一种崭新的德育形态,网络德育具有与传统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不同的内涵意蕴和本质特征,对学生品德发展、德性成长和主体性道德人格形成发挥着独特的价值作用。在网络时代和信息化社会背景下,如何切实提高网络德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已经成为学校德育工作者必须直面且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学校网络德育的实施原则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青少年学生是社会变化的风向标,对网络上的新技术及热点问题,他们极为敏感和好学,有时教师很难达到他们对网络的了解水平。不仅如此,青少年学生不愿意经常与老师面对面,更重视同伴群体对自己的评价,重视自己的行动和发展。因此,在网络德育中,教师一方面要确立“终身学习”意识和习惯,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积极把握时代脉搏。另一方面要明白教师能力的局限性,以及集体教育和同伴教育的重要性,主动放权,调动学生参与网络德育,在网络上全面提升自己的德育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首先要重视调动骨干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干部及思想比较成熟的学生成为网络德育的主要承担者。教师可以通过任命“版主”、“网站管理员”、“网络信息员”等方式,吸引学生加入网络德育管理团队,使德育网站、论坛、聊天群成为学生骨干施展才华、锻炼组织策划能力、发展号召力的实践平台。发挥学生主体性还要在网络德育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和实践。青少年学生的品德素质不是依靠简单说教和灌输就能实现的,网络德育必须通过学生的参与、感受和反思引发其内在矛盾,然后才能促进其德性发展。就网络德育而言,大量张贴和滚动发布正面德育信息、先进人物报道等系统的网络宣传工作是极为必要的,但同时要注意多开展学生喜闻乐见、有所贡献的互动活动,使学生在网络德育中贡献智慧,分享成长历程中的苦乐经验,让他们在不经意间就能受到网络的积极影响。
(二)教师准备性原则
教师的言行举止、思想感情对学生具有示范性影响,因而教师实施网络德育活动之前要进行系统而精心的准备,包括相关知识的准备、价值立场的准备、话语体系的准备等。当师生在网络上相遇时,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学生可能会提出极具挑战性的问题,而教师如果不能随机应变,积极反应,往往就会影响网络德育效果。教师对网络德育的准备主要包括以下建构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知识方面的准备。教师要求学生查阅的信息自己首先要有一个大致了解,对课题涉及的背景知识、人物业绩要有较为系统的掌握,从而回答学生的一些知识性提问;其二是价值概念澄清与立场方面的准备。面对学生一些似是而非的思想观点,面对学生提出的诸多相互矛盾的现象,教师要能够高屋建瓴、指点迷津,而不能让学生继续迷茫,更不能被这些观点迷惑;其三是德育技巧方面的准备。面对学生一些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善于使用“这个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可以作为我们下一次讨论的主题”等迂回战术,或者“请你全面地把自己的观点表达一下”等启发学生冷静思考的策略,缓解紧张局面,避免轻易表态。
(三)学校主导性原则
在网络已经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的今天,教育工作者必须确立网络德育的阵地意识和责任意识。因为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都会在网络上尽力展示自己,如果主流价值观念不能得到捍卫和张扬,那么成长中的学生的内心世界就会很容易被不良价值观念吸引和影响,这就是典型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网络德育的突出地位,十分强调各级党政工作者及学校要积极占领网络阵地,依托网络平台,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学校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积极主动开展和实施网络德育,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入手:其一是建设教育类网站和论坛,传播正面和主流价值功能信息引导学生;其二是依托网络各种趣味性和集体性活动,引导学生善用和用好网络,把网络变成自身学习和发展的工具;其三是重视网络上的师生对话,以最快速度回应学生的各种思想困惑;其四是加强对不良信息的审察和监控,建立健全校园网的“绿色防线”,减少学生接触不良信息的机会。
(四)吸引力与教育性并重原则
网络德育要想对学生发挥影响,必须具有吸引力。学校基于网络的主题活动因为常常作为德育课的安排,因而对吸引力的要求不是很高。但其他网络德育安排,诸如论坛讨论、网站浏览、德育游戏等,则必须充分考虑吸引力的因素,否则学生不点击、不发言、不参与,教师的各种努力都将付之东流。正是基于提高吸引力的考虑,大量面向学生的教育网站和论坛逐步走向重视学生主体性、提供多样选择、风格活泼多彩,促使学生在自由冲浪中得到正确思想的指引,淡化教育痕迹,取得较好的成效。教师进入网络与学生对话时,也会选择各具特色的网名,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传统教师角色设定的话语风格,从而极大地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网络德育必须具有吸引力,而吸引力提升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和德性成长,因而吸引力与教育性并重应该成为网络德育的基本原则。现实生活中,有些论坛在贴近生活的同时慢慢迷失方向,放松或放弃对学生的思想引导;有些老师一味强调“亲民”,对学生在网上的奇谈怪论既不禁止又不引导,甚至对自己的网络语言不加检点,发布一些偏激乃至错误的观点,这些都是不符合网络德育的“教育性”要求的。有效实施吸引力与教育性并重的网络德育,是对教师德育素养、信息素养及综合人文素养的全面挑战,要求教师必须慎重规划,细致准备,做到既走近学生又不迎合学生,既理解学生又引导学生。
二、学校网络德育的实施途径 (一)建设网络德育主题网站
学校开展网络德育需要有一个学习、交流、讨论和娱乐的平台,以便给学生一个温馨的港湾,一个温暖的“家”。这就需要开发和建设网络德育主题网站,给学生提供一个包括网络技术、网络应用、心理咨询、德育资源等在内的信息平台。德育实践证明,单凭纯粹的理论教育进行网络德育是行不通的,必须将德育内容穿插和渗透到有关内容与活动项目之中,使学生在轻松的网络学习娱乐中得到引导和陶冶,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修养。学校应当充分考虑网络德育实施的实际需要,确定德育主题网站的体系结构,设计相应的栏目构成,充分考虑各栏目的内容特点,如开设青少年在线、学习园地、谈心室等。网络德育主题网站的开发和建设可以参考深圳罗湖教育城域网建设的模式,即建立区、校两级共用的分布式德育资源库的管理平台,学校德育网站和中心德育网站有机结合,无缝链接。学生进入社区后可以在区、校两级平台里停留,区级负责大型项目策划,学校则展现自己的特色。这种模式既独立又集中且方便灵活,有利于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网络德育主题网站的开发和建设可以参考和借鉴一些商业网站的常用做法吸引学生。如可以采用经验等级、分值等级、虚拟货币等方式,并根据自己的等级决定在虚拟社区中的权利或能力。
(二)建立网络心理咨询室
网络心理咨询室是与现实中的实体心理咨询室相对应的概念,指教师和学生利用BBS(电子布告栏系统)、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进行的网络互动,针对一些具体且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可以在网上予以公开解答。网络心理咨询内容可以是心理方面的内容,如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咨询等;也可以是生理方面的内容,如身体生长与发育、青春期的朦胧和躁动等;而更多的则可以是学生普遍存在的困惑,包括现实生活中及虚拟网络世界中的问题。学校建立网络心理咨询室,可以进一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收集学生的难言之隐,使每个有同样困惑的学生及时打开心结,快乐而健康地成长。为此,学校要注重心理咨询教师的培养,把具有心理咨询资格的教师吸收进来,不断提高他们处理心理方面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三)提供个性化网络空间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创建班级网站,借以记录班集体生活的点点滴滴;也可以鼓励学生开通个人网站,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记下自己的心路历程,展现自我价值与风采。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提供这样的网络服务,这样可以更贴近学生;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商业网站实现,如网易提供的个人网站、个人博客等。通过这些个性化的网络空间,教师可以看到学生的个性展示和思想动向,可以更容易地与学生展开交流沟通,从而冲破传统德育中师生之间的藩篱和禁锢。
(四)开设人生指导类论坛
网络论坛是学生乐于光顾的地方,他们愿意在论坛上发帖与跟帖,热衷于论坛积分与级别,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开设人生指导类论坛,和学生相聚在网络论坛中,进行问题讨论和观点分享。人生指导类论坛的研讨主题可以是多方面的,凡是学生关心的问题,都可以畅所欲言。为了确保对学生的吸引力,避免让学生产生“受教育者”的感觉,论坛一般不应以“德育论坛”命名,而以“快乐在线”、“某校时光”等更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形式加以命名,价值观立场往往隐含于日常管理过程中。教师在论坛上的作用主要是规划和引导,设计与主持重要问题的讨论,对学生发言中的不成熟观点予以巧妙而有深度的点拨。为了防止学生对“说教”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可以考虑适当匿名,学会宽容与幽默的网络话语风格。
本文为徐州工程学院2015年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初中生网络成瘾的现状调查与调查研究》的研究成果,指导老师为张典兵教授。
关键词: 网络德育 原则 策略
在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工作方式、生活样态和生存智慧的今天,无论我们怎样重视和评价网络德育,其实都不为过。作为一种崭新的德育形态,网络德育具有与传统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不同的内涵意蕴和本质特征,对学生品德发展、德性成长和主体性道德人格形成发挥着独特的价值作用。在网络时代和信息化社会背景下,如何切实提高网络德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已经成为学校德育工作者必须直面且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学校网络德育的实施原则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青少年学生是社会变化的风向标,对网络上的新技术及热点问题,他们极为敏感和好学,有时教师很难达到他们对网络的了解水平。不仅如此,青少年学生不愿意经常与老师面对面,更重视同伴群体对自己的评价,重视自己的行动和发展。因此,在网络德育中,教师一方面要确立“终身学习”意识和习惯,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积极把握时代脉搏。另一方面要明白教师能力的局限性,以及集体教育和同伴教育的重要性,主动放权,调动学生参与网络德育,在网络上全面提升自己的德育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首先要重视调动骨干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干部及思想比较成熟的学生成为网络德育的主要承担者。教师可以通过任命“版主”、“网站管理员”、“网络信息员”等方式,吸引学生加入网络德育管理团队,使德育网站、论坛、聊天群成为学生骨干施展才华、锻炼组织策划能力、发展号召力的实践平台。发挥学生主体性还要在网络德育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和实践。青少年学生的品德素质不是依靠简单说教和灌输就能实现的,网络德育必须通过学生的参与、感受和反思引发其内在矛盾,然后才能促进其德性发展。就网络德育而言,大量张贴和滚动发布正面德育信息、先进人物报道等系统的网络宣传工作是极为必要的,但同时要注意多开展学生喜闻乐见、有所贡献的互动活动,使学生在网络德育中贡献智慧,分享成长历程中的苦乐经验,让他们在不经意间就能受到网络的积极影响。
(二)教师准备性原则
教师的言行举止、思想感情对学生具有示范性影响,因而教师实施网络德育活动之前要进行系统而精心的准备,包括相关知识的准备、价值立场的准备、话语体系的准备等。当师生在网络上相遇时,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学生可能会提出极具挑战性的问题,而教师如果不能随机应变,积极反应,往往就会影响网络德育效果。教师对网络德育的准备主要包括以下建构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知识方面的准备。教师要求学生查阅的信息自己首先要有一个大致了解,对课题涉及的背景知识、人物业绩要有较为系统的掌握,从而回答学生的一些知识性提问;其二是价值概念澄清与立场方面的准备。面对学生一些似是而非的思想观点,面对学生提出的诸多相互矛盾的现象,教师要能够高屋建瓴、指点迷津,而不能让学生继续迷茫,更不能被这些观点迷惑;其三是德育技巧方面的准备。面对学生一些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善于使用“这个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可以作为我们下一次讨论的主题”等迂回战术,或者“请你全面地把自己的观点表达一下”等启发学生冷静思考的策略,缓解紧张局面,避免轻易表态。
(三)学校主导性原则
在网络已经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的今天,教育工作者必须确立网络德育的阵地意识和责任意识。因为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都会在网络上尽力展示自己,如果主流价值观念不能得到捍卫和张扬,那么成长中的学生的内心世界就会很容易被不良价值观念吸引和影响,这就是典型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网络德育的突出地位,十分强调各级党政工作者及学校要积极占领网络阵地,依托网络平台,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学校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积极主动开展和实施网络德育,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入手:其一是建设教育类网站和论坛,传播正面和主流价值功能信息引导学生;其二是依托网络各种趣味性和集体性活动,引导学生善用和用好网络,把网络变成自身学习和发展的工具;其三是重视网络上的师生对话,以最快速度回应学生的各种思想困惑;其四是加强对不良信息的审察和监控,建立健全校园网的“绿色防线”,减少学生接触不良信息的机会。
(四)吸引力与教育性并重原则
网络德育要想对学生发挥影响,必须具有吸引力。学校基于网络的主题活动因为常常作为德育课的安排,因而对吸引力的要求不是很高。但其他网络德育安排,诸如论坛讨论、网站浏览、德育游戏等,则必须充分考虑吸引力的因素,否则学生不点击、不发言、不参与,教师的各种努力都将付之东流。正是基于提高吸引力的考虑,大量面向学生的教育网站和论坛逐步走向重视学生主体性、提供多样选择、风格活泼多彩,促使学生在自由冲浪中得到正确思想的指引,淡化教育痕迹,取得较好的成效。教师进入网络与学生对话时,也会选择各具特色的网名,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传统教师角色设定的话语风格,从而极大地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网络德育必须具有吸引力,而吸引力提升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和德性成长,因而吸引力与教育性并重应该成为网络德育的基本原则。现实生活中,有些论坛在贴近生活的同时慢慢迷失方向,放松或放弃对学生的思想引导;有些老师一味强调“亲民”,对学生在网上的奇谈怪论既不禁止又不引导,甚至对自己的网络语言不加检点,发布一些偏激乃至错误的观点,这些都是不符合网络德育的“教育性”要求的。有效实施吸引力与教育性并重的网络德育,是对教师德育素养、信息素养及综合人文素养的全面挑战,要求教师必须慎重规划,细致准备,做到既走近学生又不迎合学生,既理解学生又引导学生。
二、学校网络德育的实施途径 (一)建设网络德育主题网站
学校开展网络德育需要有一个学习、交流、讨论和娱乐的平台,以便给学生一个温馨的港湾,一个温暖的“家”。这就需要开发和建设网络德育主题网站,给学生提供一个包括网络技术、网络应用、心理咨询、德育资源等在内的信息平台。德育实践证明,单凭纯粹的理论教育进行网络德育是行不通的,必须将德育内容穿插和渗透到有关内容与活动项目之中,使学生在轻松的网络学习娱乐中得到引导和陶冶,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修养。学校应当充分考虑网络德育实施的实际需要,确定德育主题网站的体系结构,设计相应的栏目构成,充分考虑各栏目的内容特点,如开设青少年在线、学习园地、谈心室等。网络德育主题网站的开发和建设可以参考深圳罗湖教育城域网建设的模式,即建立区、校两级共用的分布式德育资源库的管理平台,学校德育网站和中心德育网站有机结合,无缝链接。学生进入社区后可以在区、校两级平台里停留,区级负责大型项目策划,学校则展现自己的特色。这种模式既独立又集中且方便灵活,有利于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网络德育主题网站的开发和建设可以参考和借鉴一些商业网站的常用做法吸引学生。如可以采用经验等级、分值等级、虚拟货币等方式,并根据自己的等级决定在虚拟社区中的权利或能力。
(二)建立网络心理咨询室
网络心理咨询室是与现实中的实体心理咨询室相对应的概念,指教师和学生利用BBS(电子布告栏系统)、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进行的网络互动,针对一些具体且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可以在网上予以公开解答。网络心理咨询内容可以是心理方面的内容,如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咨询等;也可以是生理方面的内容,如身体生长与发育、青春期的朦胧和躁动等;而更多的则可以是学生普遍存在的困惑,包括现实生活中及虚拟网络世界中的问题。学校建立网络心理咨询室,可以进一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收集学生的难言之隐,使每个有同样困惑的学生及时打开心结,快乐而健康地成长。为此,学校要注重心理咨询教师的培养,把具有心理咨询资格的教师吸收进来,不断提高他们处理心理方面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三)提供个性化网络空间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创建班级网站,借以记录班集体生活的点点滴滴;也可以鼓励学生开通个人网站,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记下自己的心路历程,展现自我价值与风采。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提供这样的网络服务,这样可以更贴近学生;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商业网站实现,如网易提供的个人网站、个人博客等。通过这些个性化的网络空间,教师可以看到学生的个性展示和思想动向,可以更容易地与学生展开交流沟通,从而冲破传统德育中师生之间的藩篱和禁锢。
(四)开设人生指导类论坛
网络论坛是学生乐于光顾的地方,他们愿意在论坛上发帖与跟帖,热衷于论坛积分与级别,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开设人生指导类论坛,和学生相聚在网络论坛中,进行问题讨论和观点分享。人生指导类论坛的研讨主题可以是多方面的,凡是学生关心的问题,都可以畅所欲言。为了确保对学生的吸引力,避免让学生产生“受教育者”的感觉,论坛一般不应以“德育论坛”命名,而以“快乐在线”、“某校时光”等更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形式加以命名,价值观立场往往隐含于日常管理过程中。教师在论坛上的作用主要是规划和引导,设计与主持重要问题的讨论,对学生发言中的不成熟观点予以巧妙而有深度的点拨。为了防止学生对“说教”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可以考虑适当匿名,学会宽容与幽默的网络话语风格。
本文为徐州工程学院2015年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初中生网络成瘾的现状调查与调查研究》的研究成果,指导老师为张典兵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