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与美、日两国的战略性贸易实践的比较,分析我国战略性贸易实践,并以重点扶持行业汽车行业为例,发现问题,总结相应启示以期对我国以后的战略性贸易指导思想和政策产生借鉴意义。
【关键词】 战略性贸易 产业倾斜 关税壁垒
1. 战略性贸易概述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核心就是国家通过生产扶持、出口补贴、税收优惠、进口关税等贸易和产业政策手段来扶持本国战略性目标产业,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国际市场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
Brander(1984,1985)指出一国政府通过对特定产业提供适当的出口补贴或R&D补贴,能够提高本国厂商的竞争能力,从而使本国厂商扩大出口市场份额,增加利润,最终增加本国国民福利。同时,对外国垄断厂商征收进口关税可以转移其所获得的垄断租金,提高本国的国民福利。
Lester(1992)指出高新技术产业比其它产业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国家可以通过政策将有限的资源配置给这些产业,国家可以通过政策扶持微电子等重点高新技术行业而获益,否则将在国家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2. 日本战略性贸易发展史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20世纪50至70年代初,日本的经济增长水平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和世界经济的增长水平 ,其年增长率都在10%以上,而且还造就了一大批新的现代产业部门,如汽车、电子机械、石油化学等产业 ,从而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使日本从战后初期的技术落后国家变成技术领先国家和经济强国。出口产品也从战后初期的纺织品和其他低技术产品转变为钢铁、货船、汽车、机床和电信设备等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这一时期日本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始终与这些产业的发展紧密相联。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资源配置中的产业倾斜政策 ; 二是对国内市场进行高度保护的贸易政策 ; 三是促进寡头厂商间的有效竞争产业组织和竞争政策 。
3. 美国战略性贸易政策实践
3.1二战后,冷战期间
3.1.1全球性多边贸易体制——关贸总协定(GATT)
政治方面:美国及其盟国将政治安全放在第一位,而把联盟内潜在的经济冲突置于次要位置。推行冷战政策,扩张美国利益和传播自由主义价值观;
经济方面:它以多边主义、非歧视、对商品和要素流动的最小限制和私人控制为原则,客观上成为战后半个世纪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基石。
3.1.2“马歇尔计划”
政治方面: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重建欧洲经济,欧洲重建一方面有利于增强盟国反对所谓共产主义扩张,“美国决策者认为经济增长会带来政治稳定,政治稳定会带来民主化,民主国家采取的外交政策将与美国所设想的全球秩序相吻合。”[注释]克莱斯勒:《结构冲突》,第60页。
经济方面:为推行自由主义的全球秩序和建立开放的国际经济制度奠定了基础。
3.2冷战结束
3.2.1美国与盟国间关系日渐瓦解---以“结果为导向”对日贸易政策
克林顿政府将国家经济利益置于外交政策的首位,为扭转对日贸易长期逆差地位的劣势,美国不惜实施“积极的、有管理的贸易”,即“以结果为导向”的对日贸易政策,表明美国不仅放弃了多边主义,也修正了冷战时期单纯强调盟国间政治合作优先性的一贯态度。
3.2.2巨额贸易赤字引发“出口能动主义”战略性贸易政策
布什和克林顿政府实行以“市场准入”和“扩大出口”为核心的贸易政策,并频繁地动用“301”、“特别301”(special 301)和“超级301”(super 301)等单边主义(unilateralism)的制裁措施。
3.2.3克林顿政府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制订国家出口战略、对外贸政策及推动美国工业出口
克林顿政府打出了“公平贸易”的旗帜。在保持美国市场开放的同时,按照对等原则,贸易伙伴也要向美国开放市场,使外国市场具有同美国市场一样的开放性。如果贸易伙伴不实行对等开放,美国政府就可能将其列入“不公平贸易”名单或观察名单,实行单边主义的贸易报复或制裁。
3.2.490年代,美国战略性贸易政策实现显著成效
这期间,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美国取得迅猛发展,美国在电信、半导体、汽车等高科技领域恢复了劳动生产率的领先地位,创造了所谓“新经济”神话。
随着美国在高科技领域恢复国际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美国国内产业集团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需求有所减少,美国以全球经济霸主的身份逐渐增加了自由贸易的全球供给。
4. 比较分析我国战略性贸易实践
由于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以及受到战后一些后起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推行产业政策的影响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成为实行产业政策最多的国家 .
4.1我国战略性贸易实践历程
4.1.1战略性产业的确定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产业结构升级——具体目标是选择一些能带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行业和产品,即主导产业或者支柱产业,促使其高速增长,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显著提高,带动产业结构进入更高阶段.
4.1.2资源配置的产业倾斜政策
加大对支柱产业在资金、技术等资源上的政策扶持
4.1.3产业组织和竞争政策
20世纪80年代初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通过鼓励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体,来加强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国务院多次颁布规定,“制止盲目建设”、“盲目生产”,但是几乎没有什么效果。
4.2我国战略性贸易政策效果分析,汽车产业为例
4.2.1行业政策的制定
1194年和2004年分别制定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和《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对产业组织织结构调整、技术进步、投融资政策、进出口管理政策等方面做了规定。
4.2.2政策实施反响
我国汽车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显著上升,在“六五 ”、“七五 ”、“八五 ”、“九五”和“十五”期 间,汽车产业的投资增幅分别为142.62%、288.29%、338.57%、26.48%和143.01%,在各个产业中居于前列 。
4.2.3关税保护——高关税壁垒对汽车的进口进行限制
汽车的进口关税在1986年超过100%,虽然经过1994年、1996年和1997年的三次大幅度降低,但是,1997年底汽车产品的平均关税仍高达38.9% ,这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税水平。从汽车产品的关税结构看,关税水平基本是随加工程度的提高而渐次提高,呈阶梯形结构,且各阶段间有一定的相差幅度。阶梯式的关税结构大大提高了汽车工业的有效保护程度。
4.2.4其他政策
各种非关税壁垒,如配额、许可证、外汇管制、进口数量限制等。
4.2.5汽车产业 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从总体上来说是失败的!
失败原因主要为行政干预和地方保护:一是目录管理等行政壁垒限制了汽车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二是地方保护主义所导致的市场分割 。
5.启示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核心虽是国家旨在通过生产扶持、出口补贴、税收优惠、进口关税等贸易和产业政策来扶持本国战略性目标产业,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从国际市场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却并不意味着要为所扶持产业扫清一切障碍,创造无竞争因素的环境,而是在外部竞争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协助增强其抗风险、抗竞争的能力。只有如此,目标行业才能既保持积极的参与市场竞争姿态,又可因得到政府支持稳健成长和发展。总之,今后我国战略性贸易政策须协调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打破地方保护,建立国内统一大市场。
参考文献:
[1] 楮玉静,张彦 .浅论当今战略性国际贸易政策[J].市场论坛.2005,07.
作者简介:韩一晴,1989年生,女,蒙古族,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市场;陈晓倩,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金融市场;潘小苏,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统计学研究生。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关键词】 战略性贸易 产业倾斜 关税壁垒
1. 战略性贸易概述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核心就是国家通过生产扶持、出口补贴、税收优惠、进口关税等贸易和产业政策手段来扶持本国战略性目标产业,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国际市场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
Brander(1984,1985)指出一国政府通过对特定产业提供适当的出口补贴或R&D补贴,能够提高本国厂商的竞争能力,从而使本国厂商扩大出口市场份额,增加利润,最终增加本国国民福利。同时,对外国垄断厂商征收进口关税可以转移其所获得的垄断租金,提高本国的国民福利。
Lester(1992)指出高新技术产业比其它产业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国家可以通过政策将有限的资源配置给这些产业,国家可以通过政策扶持微电子等重点高新技术行业而获益,否则将在国家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2. 日本战略性贸易发展史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20世纪50至70年代初,日本的经济增长水平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和世界经济的增长水平 ,其年增长率都在10%以上,而且还造就了一大批新的现代产业部门,如汽车、电子机械、石油化学等产业 ,从而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使日本从战后初期的技术落后国家变成技术领先国家和经济强国。出口产品也从战后初期的纺织品和其他低技术产品转变为钢铁、货船、汽车、机床和电信设备等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这一时期日本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始终与这些产业的发展紧密相联。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资源配置中的产业倾斜政策 ; 二是对国内市场进行高度保护的贸易政策 ; 三是促进寡头厂商间的有效竞争产业组织和竞争政策 。
3. 美国战略性贸易政策实践
3.1二战后,冷战期间
3.1.1全球性多边贸易体制——关贸总协定(GATT)
政治方面:美国及其盟国将政治安全放在第一位,而把联盟内潜在的经济冲突置于次要位置。推行冷战政策,扩张美国利益和传播自由主义价值观;
经济方面:它以多边主义、非歧视、对商品和要素流动的最小限制和私人控制为原则,客观上成为战后半个世纪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基石。
3.1.2“马歇尔计划”
政治方面: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重建欧洲经济,欧洲重建一方面有利于增强盟国反对所谓共产主义扩张,“美国决策者认为经济增长会带来政治稳定,政治稳定会带来民主化,民主国家采取的外交政策将与美国所设想的全球秩序相吻合。”[注释]克莱斯勒:《结构冲突》,第60页。
经济方面:为推行自由主义的全球秩序和建立开放的国际经济制度奠定了基础。
3.2冷战结束
3.2.1美国与盟国间关系日渐瓦解---以“结果为导向”对日贸易政策
克林顿政府将国家经济利益置于外交政策的首位,为扭转对日贸易长期逆差地位的劣势,美国不惜实施“积极的、有管理的贸易”,即“以结果为导向”的对日贸易政策,表明美国不仅放弃了多边主义,也修正了冷战时期单纯强调盟国间政治合作优先性的一贯态度。
3.2.2巨额贸易赤字引发“出口能动主义”战略性贸易政策
布什和克林顿政府实行以“市场准入”和“扩大出口”为核心的贸易政策,并频繁地动用“301”、“特别301”(special 301)和“超级301”(super 301)等单边主义(unilateralism)的制裁措施。
3.2.3克林顿政府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制订国家出口战略、对外贸政策及推动美国工业出口
克林顿政府打出了“公平贸易”的旗帜。在保持美国市场开放的同时,按照对等原则,贸易伙伴也要向美国开放市场,使外国市场具有同美国市场一样的开放性。如果贸易伙伴不实行对等开放,美国政府就可能将其列入“不公平贸易”名单或观察名单,实行单边主义的贸易报复或制裁。
3.2.490年代,美国战略性贸易政策实现显著成效
这期间,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美国取得迅猛发展,美国在电信、半导体、汽车等高科技领域恢复了劳动生产率的领先地位,创造了所谓“新经济”神话。
随着美国在高科技领域恢复国际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美国国内产业集团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需求有所减少,美国以全球经济霸主的身份逐渐增加了自由贸易的全球供给。
4. 比较分析我国战略性贸易实践
由于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以及受到战后一些后起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推行产业政策的影响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成为实行产业政策最多的国家 .
4.1我国战略性贸易实践历程
4.1.1战略性产业的确定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产业结构升级——具体目标是选择一些能带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行业和产品,即主导产业或者支柱产业,促使其高速增长,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显著提高,带动产业结构进入更高阶段.
4.1.2资源配置的产业倾斜政策
加大对支柱产业在资金、技术等资源上的政策扶持
4.1.3产业组织和竞争政策
20世纪80年代初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通过鼓励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体,来加强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国务院多次颁布规定,“制止盲目建设”、“盲目生产”,但是几乎没有什么效果。
4.2我国战略性贸易政策效果分析,汽车产业为例
4.2.1行业政策的制定
1194年和2004年分别制定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和《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对产业组织织结构调整、技术进步、投融资政策、进出口管理政策等方面做了规定。
4.2.2政策实施反响
我国汽车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显著上升,在“六五 ”、“七五 ”、“八五 ”、“九五”和“十五”期 间,汽车产业的投资增幅分别为142.62%、288.29%、338.57%、26.48%和143.01%,在各个产业中居于前列 。
4.2.3关税保护——高关税壁垒对汽车的进口进行限制
汽车的进口关税在1986年超过100%,虽然经过1994年、1996年和1997年的三次大幅度降低,但是,1997年底汽车产品的平均关税仍高达38.9% ,这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税水平。从汽车产品的关税结构看,关税水平基本是随加工程度的提高而渐次提高,呈阶梯形结构,且各阶段间有一定的相差幅度。阶梯式的关税结构大大提高了汽车工业的有效保护程度。
4.2.4其他政策
各种非关税壁垒,如配额、许可证、外汇管制、进口数量限制等。
4.2.5汽车产业 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从总体上来说是失败的!
失败原因主要为行政干预和地方保护:一是目录管理等行政壁垒限制了汽车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二是地方保护主义所导致的市场分割 。
5.启示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核心虽是国家旨在通过生产扶持、出口补贴、税收优惠、进口关税等贸易和产业政策来扶持本国战略性目标产业,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从国际市场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却并不意味着要为所扶持产业扫清一切障碍,创造无竞争因素的环境,而是在外部竞争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协助增强其抗风险、抗竞争的能力。只有如此,目标行业才能既保持积极的参与市场竞争姿态,又可因得到政府支持稳健成长和发展。总之,今后我国战略性贸易政策须协调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打破地方保护,建立国内统一大市场。
参考文献:
[1] 楮玉静,张彦 .浅论当今战略性国际贸易政策[J].市场论坛.2005,07.
作者简介:韩一晴,1989年生,女,蒙古族,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市场;陈晓倩,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金融市场;潘小苏,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统计学研究生。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