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性技法在二胡教学中的应用r——以乐曲《一枝花》为例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liang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胡这件民族乐器是我国音乐海洋中绚丽的瑰宝,既适宜表现深切、悲凄的内容,也能描绘气势壮观的意境.随着二胡的普及与发展,乐曲日益增多,难度随之加大,技法也相应的推陈出新,教学者应提升对风格性技法的掌握程度与教学能力,从而更好地将风格性技法传授给学生.本文以《一枝花》这首地域性风格较强的乐曲为例,分析这首乐曲中不同种类的风格性技法,促进该技法在二胡教学中的应用.
其他文献
在我国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政策的影响下,竹笛音乐作为传统音乐文化受到了重视.本文是以关于中国竹笛音乐的硕博论文为研究对象,来关注中国竹笛音乐研究的发展现状,并提出展望性的研究思路.
在已有的歌剧作品中,观众更多探讨的是歌剧作品本身.然而对于歌剧作品创作背后的歌剧观,总是人云亦云,误判了不同歌剧作曲家的歌剧观,认为各个观点之间都是不同的,甚至是矛盾的,但事实却不见得如此.本文从理解力角度入手,以基础性理解、分析性理解、启发性理解、升华性理解四个层次,探讨由于不同层次的理解之下,对蒙特威尔第、格鲁克、莫扎特、瓦格纳四位作曲家歌剧观的理解,以求达到更为深层次的认识.
期刊
洛社“凤羽龙”作为江南龙舞的一部分,在中华龙舞文化中独树一帜。本文基于田野调查资料,对苏南非遗舞蹈“凤羽龙”进行深入思考。笔者从“凤羽龙”本体出发,探究其起源、技艺特征以及传承和发展脉络,并对当今凤羽龙发展现状的矛盾性提出见解。旨在引起人们对非遗舞蹈“凤羽龙”的重视和探讨,以促进江南龙舞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
音乐发展的多元化,为乐器赋予了新的语义.在以往的认知中,电贝司是流行音乐电声乐队中的主角之一,对于一种音乐类型而言,它是近乎“符号化”的存在.但随着其表现领域的外延扩展,和独立演奏地位的逐渐巩固,电贝司在“主场”之外的实践似乎更能引起关注、反思和讨论.本文偏重于从理论层面看待电贝司在当下的内涵与价值,选取的视角与哲学范畴有关,与演奏、教学、欣赏亦有关.此处或许我们并不集中于分析某部作品,也不依赖于从技术层面剖析表现的手段和方法,但正是这种“局外人”的观感,更容易带来平衡、克制的观点.一是与电贝司表现形式相
[关键词]古琴;音乐传播;创新研究  古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具有独一无二的文化价值与历史意义。古往今来,诸多名流大家都写有夸赞琴声旋律优美的诗词歌赋,例如欧阳修《赠无为军李道士》“音如石上泻流水,泻之不竭由源深”;刘长卿《听弹琴》“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等,这些古诗词的字里行间都渲染着文人墨客对于琴的喜爱,更能从其中感受到古时琴艺所传递的感染力是十分强烈的。“古调
民族民间舞蹈诞生于民间,陪伴着我们的先辈走过了千百个春秋,在过去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今在全球一体化和文明现代化的大趋势下,参与群体愈发缩减,功能及规模有所式微.本文通过对民族民间舞蹈在民间与庙堂的关系、古今与中西的定位、传承策略及当代价值四个方面的探讨,来梳理民族民间舞蹈的当代问题,以期今后进行更深入地学习与研究.
贝多芬作为一位音乐巨匠,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文章选取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的第十一、第十七以及第二十一首作品进行分析,以期能够帮助演奏者、研究者、欣赏者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奏特点以及情感内涵.
教师须识“道”    曾经也和很多人一样,做着自己认为很重要的事情:最大化地运用多媒体、耐心制作精美课件、课上得热热闹闹的……但是,我心里隐隐约约总觉得有些不对劲儿,它来自于我的劳累与学生们收效不大的学习效果。  通过在“教师发展学校”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渐渐意识到,求根务本,把握语文学科的内涵和文本的“道”,才能求得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语文课要有语文课的性质特点,注重让学生感受语言的形象化。为达到
[关键词]合唱作品;《祝酒歌》;艺术特色  《祝酒歌》的首唱,是在1979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由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李光羲演唱。这首作品在当时同类题材声乐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歌唱家李光羲的代表作,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放光彩,一时间成为街头巷尾,百姓耳熟能详的声乐作品。  新的世纪、新的历史时期,杨鸿年将这首上世纪广为流传的独唱作品改编为童声合唱与混声合唱两个版本,并为这两个版本编配了钢琴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