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民市民化是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顺利与否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成功构建的大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农民市民化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加快推进农民市民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对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7203
1新型城镇化性下我国农民市民化的必要性
11农民市民化是解决农民问题的现实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已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并最终导致了农民问题的产生。在利益的驱使下,农民大量涌入城市,但进城后的农民并没有享受到传统市民所拥有的各项权益,从而造成了新时代农民问题的复杂性。针对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不断提高农民知识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并以此来促进农民市民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问题。
12农民市民化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桥梁
城乡二元结构不仅造成了城乡经济差距,最为直接的反映就是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因此,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尤为迫切。在保障农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下,创造更多的非农业岗位,吸收更多的农村生产力到城市中来,使进城的农村劳动力享有与城镇人口同等的工资待遇及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各项权益,通过职业和社会地位的改变带动收入增长,并最终实现缩小城乡差距的目的。
13农民市民化有利于扩大消费
投资、出口和消费是拉动内需的三驾马车,目前我国农民市民化进程尚处于起步阶段,进城务工人员的消费倾向不足城镇人口消费的1/2,而且绝大多数消费属于食品消费,不少人除维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外,基本没有其他消费。如果进城农民获得稳定的工作和较高的收入,同时解决他们在子女教育、养老、医疗、住房等问题上的后顾之忧,就能激发他们产生更多的消费意愿,其消费模式也会逐渐向城镇居民的多元化消费靠拢,增加文化娱乐、交通通信、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消费需求,从而成为拉动内需增长的强劲动力。
14农民市民化有利于推动农业、农村发展
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业部门转移,将使农业处于兼业化经营状态,大量土地被闲置。与此同时,由于农民固有的土地观念,他们不愿意放弃原有的土地,由此导致大部分土地被荒废。因此,在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制度和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促使农村闲置土地不断向少数种田能手和种植大户集中和流转,通过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改变原有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模式,扩大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达到提高农业生产力的目的。
2当前我国农民市民化的制约因素
21土地流转不畅
农民是凭借农村社员的权利取得集体土地的承包权,虽然政府出台了相关规定赋予了农民在承包期内可以自由流转土地使用权的权利,但目前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的发育也很不完善,农民在承包期内很难通过进行正常的土地流转而获得货币资本。农村土地产权界定的模糊和流转不畅直接影响了农民市民化的决策。
22户籍制度障碍
我国户籍制度将公民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受户籍制度制约,进城务工的农民在很多方面享受不到平等的权利,例如劳动权、居住权、社会福利权、子女受教育权等。同时现行的户籍制度管理,对异地间的户口迁移实行严格的行政控制,从而成为了城乡人口流动的主要障碍。
23城市就业歧视
城市劳动力市场上普遍存在着对于农民工的就业歧视,降低了进城农民在城市的发展空间和就业预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向城市的迁移,农民工通常从事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批发零售业等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行业大多具有相同的特点,即劳动强度大、工资水平低、福利待遇差、工作环境恶劣等。
24高房价影响
受城市房价较高的约束,农民在城市购房能力普遍较弱,真正能够在城市买得起商品房的农民很少,只有进城时间较长且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个体工商户或企业技术骨干才具有购房能力,这一部分人群约占整个进城农村劳动力人口的06%。同时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无法像城市居民一样在城市申请廉租房或保障性住房。
25自身素质短板
从市民化的要求出发,以及从工业化、现代化发展趋势来看,农民的自身素质相对于城市居民显得明显不足。这种不足主要表现在文化水平、专业技能、心理素质以及社会资本四个方面。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农村外出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与城市居民相比普遍较低,其专业素养较低,思想观念落后,且法律意识淡薄。他们在进城之前大多没有接受过技能培训,职业准备不足。
3加快推进农民市民化的对策建议
31完善农村土地权利制度
土地制度改革的根本途径,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土地流转制度。一方面,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以入股、租赁等形式加快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或者政府可以直接将农民承包的土地使用权与城市住房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置换,鼓励农民放心大胆地尽快向市民转变,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创造条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机会;另一方面,完善土地征用制度,明确集体与个人各自在土地权利上的界定,加强土地征用程序制约机制,进一步完善国家征用土地中申请、审查、批准、公告的程序,确立公平的土地市场补偿制度和土地价格评估制度,以此保障农民的合法权利。
32推进户籍体制改革
用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逐步取代现有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一方面,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城成为市民的户籍管理政策,实行以固定住所和稳定收入为主要依据的申报城市户口政策,允许在城市有合法固定住所、有技术、有资金、有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的,能在城市安家立业的农民转为市民入籍城市,实现人口异地的自由迁入与迁出;另一方面,逐步弱化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之间的差异,使二者在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方面拥有平等的地位,消除进城务工人员心理上的压力,确保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从而使其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来。 33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劳动力进城后往往从事高危行业或进行超强度作业,他们工作中最大风险就是工伤,因此建立健全工伤保险制度是尤为重要的。同时,农民也随时面临着各种疾病的威胁,尤其是一些重大疾病,因此有必要建立和完善符合农民特点的医疗保险制度。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他们把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贡献给了城市建设,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是非常必要的。由于进城务工农民与雇主相比通常处于弱势地位,且自身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都不高,其维权意识薄弱,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与公平,政府应该为其制定完善的失业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4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同时保证城市人口增加对农业的需求,为农民市民化提供基础保障。首先,应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投融资体制,鼓励和支持市场对农业的直接投资,积极探索和开发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改善投资环境以吸引外资投入,扶持工商企业进入农业开发领域。其次,加强现代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推进农业机械化、技术化和信息化,促成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最后,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多渠道、跨区域的交流与合作,增加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以标准化促产业化。
35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取消各地对城市下岗失业人口的就业保护政策,打破制约劳动力市场流动的制度,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让农村劳动力在城市获得平等的就业机会。完善那些适合农村劳动力特点的非正规部门的就业制度,确定经营方式灵活、技能要求低、资金投入少的非正规就业的法律地位,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对非正规就业给予资金、政策、法律上的支持。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服务机制,让进城务工人员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由职业介绍机构提供的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
36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
加大农村基础教育,保证政府公共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金额到位,逐渐改善农村的教育设施和条件,使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得到真正提升。同时政府要制订全面的农民职业教育计划,发动社会力量推进培训机构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就业技能培训活动。加强用人单位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使命感,坚持“先培训、后就业”的基本原则,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农民培训计划。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逐步提升农民工培训的水平和档次,以财政补贴等方式提高农民自觉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最终实现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孟祥林城中村多元改造模式与村民市民化[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1(3)
[2]沈文彪关于农民市民化途径问题的思考[J].南方农业,2010(9)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对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7203
1新型城镇化性下我国农民市民化的必要性
11农民市民化是解决农民问题的现实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已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并最终导致了农民问题的产生。在利益的驱使下,农民大量涌入城市,但进城后的农民并没有享受到传统市民所拥有的各项权益,从而造成了新时代农民问题的复杂性。针对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不断提高农民知识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并以此来促进农民市民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问题。
12农民市民化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桥梁
城乡二元结构不仅造成了城乡经济差距,最为直接的反映就是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因此,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尤为迫切。在保障农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下,创造更多的非农业岗位,吸收更多的农村生产力到城市中来,使进城的农村劳动力享有与城镇人口同等的工资待遇及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各项权益,通过职业和社会地位的改变带动收入增长,并最终实现缩小城乡差距的目的。
13农民市民化有利于扩大消费
投资、出口和消费是拉动内需的三驾马车,目前我国农民市民化进程尚处于起步阶段,进城务工人员的消费倾向不足城镇人口消费的1/2,而且绝大多数消费属于食品消费,不少人除维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外,基本没有其他消费。如果进城农民获得稳定的工作和较高的收入,同时解决他们在子女教育、养老、医疗、住房等问题上的后顾之忧,就能激发他们产生更多的消费意愿,其消费模式也会逐渐向城镇居民的多元化消费靠拢,增加文化娱乐、交通通信、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消费需求,从而成为拉动内需增长的强劲动力。
14农民市民化有利于推动农业、农村发展
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业部门转移,将使农业处于兼业化经营状态,大量土地被闲置。与此同时,由于农民固有的土地观念,他们不愿意放弃原有的土地,由此导致大部分土地被荒废。因此,在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制度和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促使农村闲置土地不断向少数种田能手和种植大户集中和流转,通过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改变原有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模式,扩大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达到提高农业生产力的目的。
2当前我国农民市民化的制约因素
21土地流转不畅
农民是凭借农村社员的权利取得集体土地的承包权,虽然政府出台了相关规定赋予了农民在承包期内可以自由流转土地使用权的权利,但目前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的发育也很不完善,农民在承包期内很难通过进行正常的土地流转而获得货币资本。农村土地产权界定的模糊和流转不畅直接影响了农民市民化的决策。
22户籍制度障碍
我国户籍制度将公民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受户籍制度制约,进城务工的农民在很多方面享受不到平等的权利,例如劳动权、居住权、社会福利权、子女受教育权等。同时现行的户籍制度管理,对异地间的户口迁移实行严格的行政控制,从而成为了城乡人口流动的主要障碍。
23城市就业歧视
城市劳动力市场上普遍存在着对于农民工的就业歧视,降低了进城农民在城市的发展空间和就业预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向城市的迁移,农民工通常从事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批发零售业等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行业大多具有相同的特点,即劳动强度大、工资水平低、福利待遇差、工作环境恶劣等。
24高房价影响
受城市房价较高的约束,农民在城市购房能力普遍较弱,真正能够在城市买得起商品房的农民很少,只有进城时间较长且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个体工商户或企业技术骨干才具有购房能力,这一部分人群约占整个进城农村劳动力人口的06%。同时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无法像城市居民一样在城市申请廉租房或保障性住房。
25自身素质短板
从市民化的要求出发,以及从工业化、现代化发展趋势来看,农民的自身素质相对于城市居民显得明显不足。这种不足主要表现在文化水平、专业技能、心理素质以及社会资本四个方面。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农村外出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与城市居民相比普遍较低,其专业素养较低,思想观念落后,且法律意识淡薄。他们在进城之前大多没有接受过技能培训,职业准备不足。
3加快推进农民市民化的对策建议
31完善农村土地权利制度
土地制度改革的根本途径,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土地流转制度。一方面,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以入股、租赁等形式加快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或者政府可以直接将农民承包的土地使用权与城市住房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置换,鼓励农民放心大胆地尽快向市民转变,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创造条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机会;另一方面,完善土地征用制度,明确集体与个人各自在土地权利上的界定,加强土地征用程序制约机制,进一步完善国家征用土地中申请、审查、批准、公告的程序,确立公平的土地市场补偿制度和土地价格评估制度,以此保障农民的合法权利。
32推进户籍体制改革
用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逐步取代现有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一方面,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城成为市民的户籍管理政策,实行以固定住所和稳定收入为主要依据的申报城市户口政策,允许在城市有合法固定住所、有技术、有资金、有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的,能在城市安家立业的农民转为市民入籍城市,实现人口异地的自由迁入与迁出;另一方面,逐步弱化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之间的差异,使二者在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方面拥有平等的地位,消除进城务工人员心理上的压力,确保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从而使其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来。 33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劳动力进城后往往从事高危行业或进行超强度作业,他们工作中最大风险就是工伤,因此建立健全工伤保险制度是尤为重要的。同时,农民也随时面临着各种疾病的威胁,尤其是一些重大疾病,因此有必要建立和完善符合农民特点的医疗保险制度。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他们把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贡献给了城市建设,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是非常必要的。由于进城务工农民与雇主相比通常处于弱势地位,且自身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都不高,其维权意识薄弱,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与公平,政府应该为其制定完善的失业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4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同时保证城市人口增加对农业的需求,为农民市民化提供基础保障。首先,应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投融资体制,鼓励和支持市场对农业的直接投资,积极探索和开发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改善投资环境以吸引外资投入,扶持工商企业进入农业开发领域。其次,加强现代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推进农业机械化、技术化和信息化,促成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最后,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多渠道、跨区域的交流与合作,增加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以标准化促产业化。
35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取消各地对城市下岗失业人口的就业保护政策,打破制约劳动力市场流动的制度,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让农村劳动力在城市获得平等的就业机会。完善那些适合农村劳动力特点的非正规部门的就业制度,确定经营方式灵活、技能要求低、资金投入少的非正规就业的法律地位,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对非正规就业给予资金、政策、法律上的支持。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服务机制,让进城务工人员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由职业介绍机构提供的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
36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
加大农村基础教育,保证政府公共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金额到位,逐渐改善农村的教育设施和条件,使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得到真正提升。同时政府要制订全面的农民职业教育计划,发动社会力量推进培训机构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就业技能培训活动。加强用人单位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使命感,坚持“先培训、后就业”的基本原则,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农民培训计划。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逐步提升农民工培训的水平和档次,以财政补贴等方式提高农民自觉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最终实现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孟祥林城中村多元改造模式与村民市民化[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1(3)
[2]沈文彪关于农民市民化途径问题的思考[J].南方农业,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