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索符合学校发展实情的课堂教学模式,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课题。搞好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探究;创新;教学模式;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
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就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究适合学生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这是我们每个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弊端,不仅引起了大家的深思,也孕育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学生为中心”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在国外早就提出,而在国内真正落实到实践中的还很少。要真正做到“减负增效”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要转变角色,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导言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创设良好的情境,使学生从一上课就能激发兴趣、引入新课展开教学活动。
创设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或故事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学得生动、终生难忘。例如: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来说明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关系和食物链的特点;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会打洞”来说明遗传现象;用“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来说明变异现象;用“不可随地吐痰”来说明呼吸道的净化作用等。利用有趣的小资料启发学生自觉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
还可以用实验创设情境。如:“自制凉皮”来探究种子的成分;“清水变牛奶”来说明呼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等。通过学生的动手和观察,在实验和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二、质疑问难,研究探讨
教学中有意地通过创设情境、疑问等去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自学、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掌握新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由师本向生本的转变,就是对学生原有学习方式的改变。因此,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必须首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倡导自主学习、积极开展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就成为关键。
“学贵有疑”。每次质疑与解疑的过程,都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新起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探索。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及时地设疑解难,这是我国教学中的优良传统,也是现代教学中值得提倡与推广的重要教学方法,特别是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显得格外重要。
先让学生自学,然后提出疑难问题,为了确保课堂效率,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选出代表发言,教师要抓住关键地方进行质疑或精讲。让学生在讨论、辩解中提高认识、锻炼思维、培养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中采取质疑问难,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归纳总结,迁移创新
变式训练是对学到的新知识,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进行灵活应用与迁移创新的一种训练,有时也是一节课所学内容的创造性应用。其作用是通过训练,使学生把新学的知识融入自己的认知系统,形成知识结构,提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与迁移创新的能力。
要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逐步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在课堂结束之前进行本节课的归纳总结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常用的方法有归类法、列表法,图解法、或者利用板书复述,而师生共同总结是我们特有的做法,这样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能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
例如:在学到《血液循环》一节中,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线,可采用画心脏模式图的方法,在图上把心脏的结构、连接的血管、血流的方向、换血的部位及所流的血都表示出来。在讲《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时呼吸系统的组成用归类法;讲呼吸运动中吸气和呼气时各部分的变化情况可列表比较,清楚明了。在课堂结束之前,通过这样的总结归纳,既复习了前面的知识又拓展了新知识,启发学生发现新问题、提出质疑,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进下堂课。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还会收到“悬念”的效果,从而使老师的总结更精炼和准确。
四、注重探究,创新思维
当今社会是一个创新的社会,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时要注意锻炼他们的探索精神。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互动教学,不仅能够促进教学,改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教学,从而学到了知识,提高了各种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问题,大胆地突破各种束缚,让课堂焕发出思维的活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只有在探究性学习的环境中,才能真正地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才能在体验中学习,进行他们自己的科学探索。在教学中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探究鼠妇的生活习性、蚂蚁的运动器官、鱼儿为什么离不开水、蝗虫用什么呼吸等等。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还会发现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由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小实验,培养学生进一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更新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模式。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要实现“减负增效”的教学效果,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这桶水要经常换,我们教师需要在工作中大胆地去尝试,不断反思,才能逐渐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作为教师,要设法给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展开思维,敢于质疑、亲自动手、大胆探究,靠自己的能力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实现新课标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秦山.创新教育的思路[J].新课程论坛,2000,(3).
[2]王曦.论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6).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探究;创新;教学模式;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
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就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究适合学生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这是我们每个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弊端,不仅引起了大家的深思,也孕育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学生为中心”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在国外早就提出,而在国内真正落实到实践中的还很少。要真正做到“减负增效”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要转变角色,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导言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创设良好的情境,使学生从一上课就能激发兴趣、引入新课展开教学活动。
创设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或故事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学得生动、终生难忘。例如: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来说明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关系和食物链的特点;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会打洞”来说明遗传现象;用“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来说明变异现象;用“不可随地吐痰”来说明呼吸道的净化作用等。利用有趣的小资料启发学生自觉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
还可以用实验创设情境。如:“自制凉皮”来探究种子的成分;“清水变牛奶”来说明呼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等。通过学生的动手和观察,在实验和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二、质疑问难,研究探讨
教学中有意地通过创设情境、疑问等去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自学、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掌握新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由师本向生本的转变,就是对学生原有学习方式的改变。因此,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必须首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倡导自主学习、积极开展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就成为关键。
“学贵有疑”。每次质疑与解疑的过程,都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新起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探索。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及时地设疑解难,这是我国教学中的优良传统,也是现代教学中值得提倡与推广的重要教学方法,特别是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显得格外重要。
先让学生自学,然后提出疑难问题,为了确保课堂效率,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选出代表发言,教师要抓住关键地方进行质疑或精讲。让学生在讨论、辩解中提高认识、锻炼思维、培养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中采取质疑问难,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归纳总结,迁移创新
变式训练是对学到的新知识,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进行灵活应用与迁移创新的一种训练,有时也是一节课所学内容的创造性应用。其作用是通过训练,使学生把新学的知识融入自己的认知系统,形成知识结构,提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与迁移创新的能力。
要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逐步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在课堂结束之前进行本节课的归纳总结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常用的方法有归类法、列表法,图解法、或者利用板书复述,而师生共同总结是我们特有的做法,这样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能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
例如:在学到《血液循环》一节中,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线,可采用画心脏模式图的方法,在图上把心脏的结构、连接的血管、血流的方向、换血的部位及所流的血都表示出来。在讲《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时呼吸系统的组成用归类法;讲呼吸运动中吸气和呼气时各部分的变化情况可列表比较,清楚明了。在课堂结束之前,通过这样的总结归纳,既复习了前面的知识又拓展了新知识,启发学生发现新问题、提出质疑,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进下堂课。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还会收到“悬念”的效果,从而使老师的总结更精炼和准确。
四、注重探究,创新思维
当今社会是一个创新的社会,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时要注意锻炼他们的探索精神。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互动教学,不仅能够促进教学,改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教学,从而学到了知识,提高了各种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问题,大胆地突破各种束缚,让课堂焕发出思维的活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只有在探究性学习的环境中,才能真正地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才能在体验中学习,进行他们自己的科学探索。在教学中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探究鼠妇的生活习性、蚂蚁的运动器官、鱼儿为什么离不开水、蝗虫用什么呼吸等等。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还会发现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由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小实验,培养学生进一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更新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模式。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要实现“减负增效”的教学效果,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这桶水要经常换,我们教师需要在工作中大胆地去尝试,不断反思,才能逐渐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作为教师,要设法给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展开思维,敢于质疑、亲自动手、大胆探究,靠自己的能力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实现新课标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秦山.创新教育的思路[J].新课程论坛,2000,(3).
[2]王曦.论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6).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