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是个职场妈妈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fenglian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经在一个活动中担任嘉宾,现场有人问我:“你工作那么忙,对孩子会感到内疚吗?”我回答:“会的。”但若我是个男的,大家会问我这个问题吗?
  是否应该为孩子牺牲职业发展,妈妈们确实面临着比爸爸们更大的压力。
  那么,身为职场妈妈的我妈妈,搭配一个工作勤奋的我爸爸,他们是如何做的呢?

1


  先说说我爸妈很忙这个事实。
  1979年,知青返城,他们从江西农村回到了上海。
  快30岁了,他们俩都只有初中文凭,参加了高考,进入了“文革”后大龄青年的“业余大学”。他们白天工作,晚上念书,没有长辈帮忙,没有保姆、阿姨,没有冰箱、微波炉、洗衣机,没有……
  他们做了一个决定,送我去“全托”,即寄宿幼儿园。那时候周末是单休,周六傍晚他们把我接回,周日下午送去。也就是说,在3岁到6岁的所谓敏感期,我和父母每周在一起的时间只有不到24小时。好在我并没有留下什么童年阴影。上小学后,我就成为那个年代非常普遍的双职工家庭胸前挂钥匙的孩子。妈妈早早教会我划火柴、点煤气、用蒸锅热饭菜、烧开水、灌热水瓶。我也会参加课外活动,去少年宫、少科站、少年报社……三年级起自己坐公共汽车赶来赶去,他们也从不问我学了什么。
  上中学后,有一次妈妈路过学校,想接我回家。跑到教室一问,同学们说我在楼上。晚上妈妈问我:“你今天怎么在楼上啊?”我回答:“妈妈,你去了高一,我在高二。”我妈恍然大悟:“哦,你已经念高二了!”

2


  一个职场妈妈加一个职场爸爸,教给我什么呢?他们努力赚钱,并为我示范:生活应该努力,生活值得努力。
  上小学的时候,妈妈每天清晨5点起床,买菜、做饭,然后搭两个小时的公共汽车去上班。她很少看电视,总是在灯下看书、写字,洗洗涮涮,缝缝补补。他们攒钱给家里买“大件”。
  我跟着他们一起感受毕业、考级、升职、加薪、买房、买车等消费升级带来的成就感。

3


  在我心目中,爸妈是万能的,没有什么困难是他们克服不了的。
  有一天早晨,妈妈告诉爸爸,她做了一个梦,如果家具这样或那样摆,屋里就会宽敞一些。
  晚上回来,我们惊奇地发现,爸爸一个人把家具按照妈妈的梦境摆了出来,果然饭桌和沙发前多出了一块小小的空间。至于爸爸是如何一个人在14平方米的拥挤空间里腾挪那些死沉死沉的家具的,至今是个谜。
  10多年后,我读到《干校六记》,杨绛写道:
  厕所就完工了。可是还欠个门帘……我们把秫秸剥去外皮,剥出光溜溜的芯子,用麻绳细细致致编成一个很漂亮的门帘。我们非常得意,挂在厕所门口,觉得这厕所也不同寻常。
  我妈妈就是这样的人,可以在撒哈拉沙漠里建起罗马,可以在生活中撒上糖。我的衣服有补丁,她给我绣上一只小白兔;饭菜不奢侈,但荤素搭配,颜色分明。
  生活中的秩序感,给了我安全感。因为妈妈示范过,不需要很多钱,不需要很大空间,我们也可以有舒适感和美感。

4


  父母崇拜知识。我觉察到,在所有亲朋长辈中,爸爸妈妈最尊重在大学里教书的人。
  我和先生的成长环境不同,但回忆起来,家里都有很多很多书。长大后,我们俩都手不释卷。我们看父母是否看书、如何看书,也看他们如何选书,如何查资料、做笔记,如何与朋友谈古论今。尽管不宽裕,但妈妈每周从幼儿园接我回家时,路上都会买3本新书。
  父母心中没有课内课外、好书坏书的界限,几乎所有书都让我看。品位是“品”出来的,见地是“见”出来的。围棋、網球、绘画、钢琴,我都不会,但我永远感谢他们培养了我的阅读习惯。书,是便宜的奢侈品。
  我们未必能让孩子体验最经典的博物馆、最顶配的电脑、最豪华的海滩、最好的学校、最贵的夏令营,但我们大部分人都可以获得人类最深邃的思想、最华丽的想象、最珍奇的发现、最震撼人心的情节、最刻骨的情感。
  每当想起这一点,我就会在焦虑中感到安慰,因为,余生有取之不尽的愉悦与惊艳。

5


  我并不是想说,父母不在我身上花时间,或是父母不需要在孩子身上花时间。我也可以讲出许多刻骨铭心的故事,以及他们对我的深爱、关注、要求、保护——妈妈现在说起我第一天去全托幼儿园的情景,还会眼泪汪汪。我只是说,你看:
  这是一对在孩子3岁时,就送她去寄宿幼儿园的父母。
  这是一对从来没有带孩子去旅行的父母。
  这是一对忘记孩子几年级,也说不清会考几门功课的父母。
  这是一对在职场上,从知青返沪、初中毕业,一步步奋斗到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父母。
  他们并没有将人生的时间100%用在孩子身上,但他们给了孩子物质与精神上的安全感、方向感——生活应该努力,生活值得努力,生活可以掌控,生活乐趣无穷。
  终究,父母传递给孩子的是——
  不仅在孩子身上花时间,还有自己如何支配时间。
  不仅和孩子一起做事,还有自己如何待人处事。
  不仅给孩子买书,还有自己如何看书。
  不仅跟孩子说话,还让孩子能观察到自己如何说话……
  终究,孩子获得的不是父母希望的态度,而是父母的态度。

6


  爸爸的“老坦克”自行车是我童年主要的交通工具。我坐前杠,妈妈坐后座,一家三口,神神气气。
  后来弟弟来了,爸爸想了想,怎么搞定呢?他让妈妈坐在前杠上,我和弟弟挤坐在后座上。每当从襄阳南路与肇嘉浜路口的缓坡冲下去时,妈妈都会高声惊叫,爸爸、弟弟和我会放声大笑。那是我童年最欢乐的回忆。
  在那个物质匮乏、一地鸡毛的年代,他们未曾表现出无力感。他们培养出了乐观的孩子,因为他们乐观。当我长大了,成为一个职场妈妈,也搭配了一个勤奋工作的老公。我们会感到内疚吗?会的,我们也在尽力平衡孩子的成长与自己的发展,时不时也有力不从心之感。
  环境未必很友善,选择未必都正确。但是,深夜灯下,我和先生达成一点共识——我们努力,我们乐观,我们相爱,我们的孩子大概不会太糟。
  孩子,我可以为你放弃职场,但是等你长大了,你真的希望妈妈这样做吗?你真的希望父母为你付出全部吗?这是激动人心的旅程,对于这道题的答案,我拭目以待。
  (香 瘦摘自中信出版社《是谁出的题这么难,到处都是正确答案》一书,杜凤宝图)
其他文献
羊群远离广阔荒凉的南戈壁是多么幸福的事情!渡过乌伦古河后,它们将会在额尔齐斯河南岸温暖的丘陵地带停留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四月,阿尔泰山南麓春牧场的青草刚刚冒出头,羊在大地上深埋脸庞,仔细啃食着眼前的淡淡绿意,緩缓移动。很久很久后它抬起头,发现自己在这寂静空旷的群山中已是孤零零的——不知什么时候失群了。它四处寻找伙伴,又爬上光秃秃的山巅,站在悬崖上四面眺望。大地起伏动荡,茫茫无涯。后来时间到了,它开始
期刊
纸币不仅是银行与公众交流的基本方式,也是艺术家挥毫泼墨的画卷,是民族风情、人文气息的展现,甚至还是一部可以从钱包里掏出来的百科全书或旅行指南。跟着钱包里的“物种百科”去旅行  在纸币界有一个世界级的“奥斯卡大奖”。它由国际纸币协会(IBNS)主办,从2005年起,对世界各国前一年发行的纸币进行公开评选。纵观这些年的“最美纸币”,有6张来自岛国。纸币上辽阔的海洋、怪异的鱼群、呆萌的动物和明丽的花朵,
期刊
沒有天赋,想再多也没用,天花板在那儿呢。但没有天赋,不意味着没有成果,有一个好习惯,坚持下去,就会见效。  曾国藩在书法上没有天赋,却是下了功夫的。“朝朝摹写,久不间断”,写出一手不难看的字,自娱自乐兼娱人,也能应酬。给寺庙题个匾额,给同僚写副对联,可以陈设,够美观,不丢分。  至于传承有序的曾国藩书法为什么能卖那么高的价格,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字因人传,买的人能从曾国藩亲手书写的笔触和文字里汲取精
期刊
1. 黑板〔美〕汤伯利  1.汤伯利,美国抽象艺术大师。他的作品以对白色的神奇运用,将潦草书写、素描、涂鸦和油画相结合等创举而著称。在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他的作品《黑板》最终以7050万美元成交。2. 无题Ⅻ 〔荷兰〕威廉·德·庫宁  2.威廉·德·库宁,荷兰籍美裔画家,抽象表现主义的灵魂人物之一,新行动画派的大师之一。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人体成为其绘画创作的主体,加以风景及书写的符号来发展他的抽象
期刊
〔苏格兰〕蘭·莱特沃德/水彩  有几座精致的小桥  有我的心为你跳动  有个忧伤的女人在路边  有间漂亮的小屋在花园里  有六个士兵玩疯了  有我的目光在寻找你  有丛可爱的小树在山丘上  有位诗人在想小陆  有一连炮兵在森林里  有个牧人在放羊  有我的生命属于你  有我的蘸水笔、墨水瓶在跑啊跑  有柳树的垂帘曼妙啊曼妙  有我过往的生活一去不返  有我们相爱时走过的芒通的小道  有个索思普的女
期刊
一个东南亚国家的国王到我们那个城市游览了三天,走的时候带走了一缸金鱼中的极品。这是20世纪70年代的事。  我在街头听人议论这个国王和那些金鱼——赠送金鱼给国王的是一个普通的市民,有人认识他,说他人很笨,就是养鱼养出了名堂。大家议论的不仅是国王和金鱼,还有那个市民的光荣。  金鱼热随后在我们城市悄悄地兴起。我突然发现有那么多人养金鱼,我却一条也没有,这使我闷闷不乐。  那是一个容易失去却难以拥有的
期刊
“见性一转三千卷,了意一刻百部经。”   一切的經典都没有见性了意来得重要,但是见性了意的人必须有实践才算完满,光是见性了意,就会偏离人间。因此,知法一丈,不如说法一尺;说法一尺,不如行道一寸。  (若 子摘自作家出版社《拈花菩提》一书,〔英〕Magoz图)
期刊
羅津斯基  20世纪50年代,指挥家罗津斯基曾经和一位知名的钢琴家合作,灌录协奏曲。然而录音当天,钢琴家状态奇差,不断出错,搞得乐团七荤八素,更弄得罗津斯基火冒三丈。  钢琴家又弹错了一个音,罗津斯基实在耐不住性子了,正要丢下指挥棒宣告“今天到此为止”时,一个人跳出来打圆场,说:“没关系,没关系,请将这一小段再演奏一次,没关系的!”  这位当天大概连续说了一千次“没关系”来安慰罗津斯基和乐团成员的
期刊
除了教授数学,我还是一名专业的指挥家。经常有人问我:“要兼顾数学补习班和指挥家的事业,应该很不容易吧?”  其实,我从来不觉得这是全然不同的两件事,因为指挥家阅读乐队总谱(将乐团各声部的音集中记录的乐谱)的过程,和解读数学的逻辑非常相似。  我为了学习指挥而去欧洲留学时,经常听人说:“不错,他的逻辑思维很强。”  在日本,我总觉得人们倾向于吹捧那些很有天分或才气的人,却对那些强调理论的人敬而远之。
期刊
最近我的创作一直停滞不前,总是在反复修改之前的稿子。因为我正处于一种微妙的困境,用微博上前一阵流行的话说,叫“知识的诅咒”。  就是说,我之前查了太多资料,哪个都舍不得放弃,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点都在故事里抖搂出来,并假设所有读者都很喜爱这种表达。呈现效果就是五步一个专有名词,十步一个冷门知识点,还是要加注释的那种,以致行文变得冗长无比。  我不得不回过头去,大做减法,把无关的、不必要的一些解释性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