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近一年的组织、筹划、初评、复评等一系列工作后,由中国宇航学会和美国海茵莱茵基金会联合主办的“飞向未来——太空探索创新竞赛”终审答辩会于2005年7月12~13日在北京理工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大厦举行。庄逢甘、梁思礼、崔国良三位院士及航天专家、有关大学的教授共20人作为评委出席。部分竞赛组委会成员、入围作者以及北京部分相关大学的50余名师生参加了答辩会。
“飞向未来——太空探索创新竞赛”是美国海茵莱茵基金会开展的一项全球范围的试验性竞赛活动,欧洲区试点赛已于2003年~2004年成功地在俄罗斯举办。此项活动经美国海茵莱茵基金会亚太地区顾问华崇志先生的推荐,并根据中国宇航学会过去大量的航天科普工作经验,该基金会将亚洲区试点竞赛选在中国,与中国宇航学会联合举办。
该竞赛活动的目的是发现和挖掘在商业空间活动中与众不同的设想;表彰和奖励优秀学生和青年科技工作者,激发大学生和青年科技工作者热爱科学、热爱航天、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热情和精神;通过竞赛活动,发现人才,鼓励他们的创新能力,为和平开发空间、造福人类做出贡献。
竞赛是在30岁之内的大学生、研究生和青年科技工作者中开展的一项科普活动。竞赛共征集到124个作品,通过评审选出了16个入围作品进入答辩终评。
经过两天的答辩,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胡铃心脱颖而出,他的论文《“多面手”太空线缆系统》获本次竞赛的一等奖。两位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的选手程刚和柏文洁分获二等奖;香港中文大学的杨育彬、中国科技大学的宋记锋、新疆工学院的车晋飞获三等奖。另有6名选手获优秀奖、4名选手获纪念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获组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