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画是具有我国历史人文精神的艺术绘画形式,相比于西方油画,限于绘画材料,中国画对线条造型和意境追求更为讲究,从而使多样细腻的线条贯穿于整个中国画的发展。本文重点讨论了线条艺术的情感表达在中国画创作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旨在为广大中国画爱好者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话题。
关键词:线条;艺术;中国画;重要性
中国画线条有立象传神和抒情达意之功能,也有相对独立的笔墨情趣之美,它体现中国画与其他画种的审美差异,中国画线的本身意义还在于它所独有的直观美感、哲理内涵、抒情意味和装饰风格。中国画之线是我们民族传统的瑰宝,我们有责任去认识、继承和发展这一优秀传统,系统地从线条的发生、发展艺术的发生发展去深入研究推动线条的不断发展传其艺术魅力。并不断吸取中外绘画和各种艺术门类的精华,创造出更多有时代特色的笔墨和艺术精品。
一、线条在中国画发展中的重要性
在中国画的发展初期,我们国民还没有非常发达的笔墨纸砚和模具概念,人们通过简单的勾勒,创造出象形文字和绘画,用于生活交流。比如彩陶绘画,壁画等。战国以前的线条“划”和“刻”是主要的表现手段,还没有“写”“画”的概念,当时人们比较注重客观物象化的临摹而不是太讲究线条的技巧,这段时期为线条的萌芽状态的朴拙阶段。
毛笔的使用使线条有了质的飞跃。从西汉马王堆一号汉幕出土的帛画上规整劲利的用线可以看出线的勾描已完全成熟有粗细浓淡虚实各种变化。线条的内涵也不断丰富。虽构图讲究对称均衡,未脱离图案意味,但流畅的线条开始体现所用线条流利挺拔随意率真,一种对力的追求。
随着书写的增多,前人以均衡匀称为美的线条观念向颇带剑拔弩张的尚力之势突变。卫夫人提出“多力丰筋者圣”强调线条力度的美。顾恺之提出“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意味着绘画脱离古拙简略阶段上升至精深描绘阶段,晋代绘画线条的表现力更丰富、精密。到唐代绘画追求人物画的韵味,对线条强调笔“势”。在当时脍炙人口的“吴带当风,曹衣出水”的绘画里,其线条自由婉转而有节奏感的质感、运动感也都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这些线条讲究取势,各种形式的线条都统一于一定的严谨的法度组成完整生动的画面,极富韵味。
“无法”指线条的解放与发展,强化它的玩赏意趣和主观情感的抒发。绘画发展到宋代,逐步形成了细/粗笔两大派,北宋画家李公麟在吸收晋唐传统技法基础上,把方折挺劲的线描有机结合进去,使单线白描表现力更丰富,并成为中国绘画的一个独立画种。反映自然美的作品增多,山水画尤为突出,五代荆浩由勾线染色演变为“皴法”,它的《匡庐图》通过笔墨运动,不必刻意追求客体形状,如书法般进入“写”的创作意境,自然表现胸中丘壑,形成了与往昔风格迥异的艺术语言。元人绘画着重表现心灵,用笔风流倜傥,将笔墨的變化推向极致。因造型手法的符号化,笔墨的表现也更为“尚意”而轻松,线条应用在文人画中得到进一步的纯化。
明清之际,线条的自由发展进入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阶段。石涛提出“无法而法,乃为至法”,指出了用笔要达到自由与法则的统一。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李可染等都是以书入画的佼佼者,他们在线的运用方面无疑是个空前的解放和自由时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无法”是对“法”的以娴熟掌握后的“有法”的解放而已。
二、线条艺术在中国画情感表达上的重要性
中国画中的线条表现不同物象的外型特征及不同质感,传达出不同对象的神态,同时反映出画家的性格心态与感情及艺术趣味。线还以其独特的形式美感使读者产生共鸣,在欣赏客观形神与主观情思结合的画面形象同时,品位线的浑圆、曲美、刚直、险峻、苍劲、灵巧、朴拙等妙趣。正是线的变化多端的形式使我们在欣赏作品时感到赏心悦目,玩味无穷,得到高雅的精神享受,线既然是画家认识的结果,必然与感情因素有着自然相同的渠道。它运用笔的提按、疾缓、裹散、顿挫等手段,将粗细、浓淡、干湿、刚柔、滑涩等不同对比因素巧妙地统一到笔下,表现出不同物象的外型特征及不同质感,传达出不同对象的神态,同时反映出画家的性格心态与感情及艺术趣味。每位画家作品中的线都有自己的风格。中国画中的线的变化多端的形式是使我们在欣赏作品时感到赏心悦目,玩味无穷,得到高雅的精神享受,线既然是画家认识的结果,必然与感情因素有着自然相通的渠道。因此,中国画的用线还可以表现画家情趣,具有传情达意的主观表现功能。画面上线的形状,直接体现画者的种种感觉和体会,粗线显刚,曲线见柔,折转表锐利,波弯显示柔软,不同的组合,疏密走向,会产生动静、悲喜等感觉。
达芬奇说过“最初的画,只有一条线”。线是人们最初表达某种思想的一种方式,20世纪瑞士画家克利说“用一根线条去散步”,说明线是生命的,不仅表现形体且是画家的自我,是客观与主观的巧妙结合,是画家内心情感的折射。先是艺术家心灵的琴弦,感情地震波,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一件真正的艺术品不仅有造型上的美,还需有一定的感情容量,富有情趣的线条是对作者某种情绪、感受的特别纪录,作者的感情一直和笔力融合在一起,画迹就是情感活动的时序性遗迹。同样是以书入画的近代画家,吴昌硕用金石般的线条表现作品的力度美,潘天寿以富有哲理的线条表现画面的静气,而黄宾虹以乱中求奇的线条写出山水画的浑厚志气。南宋梁楷《太白行吟图》,衣褶只是大笔挥洒几下,简之无可再简,而大诗人满怀事情的姿态及高洁简傲的气质勾画的惟妙惟肖,这洗炼简约的线条,即使画家笔力的表现,又是画家激情的宣泄。可见,线不仅是轮廓和空间,是自然和可观,而且使主观和客观的巧妙结合,是画家感受的反映,情感的表达,心灵的倾诉。
三、结语
从中国画的发展历史来看,线条艺术是与中国画同步发展的一个重要艺术形式,包括“书画同源”的中国书法。同时,线条艺术占据着中国文字的发源和启蒙的重要历史作用,是值得广大国画鉴赏者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晨. 抽象艺术——线条和色彩的情感表现[J]. 现代装饰(理论). 2011(02).
[2]李萌. 探讨艺术作品中的灵魂——线条[J]. 科技信息. 2011(03).
[3]朱梅. 中国画线条之“势”[J]. 美与时代(中旬). 2010(03).
[4]郭伟.一画论与中国画线条美关系之美学分析[J]. 文艺争鸣. 2011(08).
关键词:线条;艺术;中国画;重要性
中国画线条有立象传神和抒情达意之功能,也有相对独立的笔墨情趣之美,它体现中国画与其他画种的审美差异,中国画线的本身意义还在于它所独有的直观美感、哲理内涵、抒情意味和装饰风格。中国画之线是我们民族传统的瑰宝,我们有责任去认识、继承和发展这一优秀传统,系统地从线条的发生、发展艺术的发生发展去深入研究推动线条的不断发展传其艺术魅力。并不断吸取中外绘画和各种艺术门类的精华,创造出更多有时代特色的笔墨和艺术精品。
一、线条在中国画发展中的重要性
在中国画的发展初期,我们国民还没有非常发达的笔墨纸砚和模具概念,人们通过简单的勾勒,创造出象形文字和绘画,用于生活交流。比如彩陶绘画,壁画等。战国以前的线条“划”和“刻”是主要的表现手段,还没有“写”“画”的概念,当时人们比较注重客观物象化的临摹而不是太讲究线条的技巧,这段时期为线条的萌芽状态的朴拙阶段。
毛笔的使用使线条有了质的飞跃。从西汉马王堆一号汉幕出土的帛画上规整劲利的用线可以看出线的勾描已完全成熟有粗细浓淡虚实各种变化。线条的内涵也不断丰富。虽构图讲究对称均衡,未脱离图案意味,但流畅的线条开始体现所用线条流利挺拔随意率真,一种对力的追求。
随着书写的增多,前人以均衡匀称为美的线条观念向颇带剑拔弩张的尚力之势突变。卫夫人提出“多力丰筋者圣”强调线条力度的美。顾恺之提出“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意味着绘画脱离古拙简略阶段上升至精深描绘阶段,晋代绘画线条的表现力更丰富、精密。到唐代绘画追求人物画的韵味,对线条强调笔“势”。在当时脍炙人口的“吴带当风,曹衣出水”的绘画里,其线条自由婉转而有节奏感的质感、运动感也都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这些线条讲究取势,各种形式的线条都统一于一定的严谨的法度组成完整生动的画面,极富韵味。
“无法”指线条的解放与发展,强化它的玩赏意趣和主观情感的抒发。绘画发展到宋代,逐步形成了细/粗笔两大派,北宋画家李公麟在吸收晋唐传统技法基础上,把方折挺劲的线描有机结合进去,使单线白描表现力更丰富,并成为中国绘画的一个独立画种。反映自然美的作品增多,山水画尤为突出,五代荆浩由勾线染色演变为“皴法”,它的《匡庐图》通过笔墨运动,不必刻意追求客体形状,如书法般进入“写”的创作意境,自然表现胸中丘壑,形成了与往昔风格迥异的艺术语言。元人绘画着重表现心灵,用笔风流倜傥,将笔墨的變化推向极致。因造型手法的符号化,笔墨的表现也更为“尚意”而轻松,线条应用在文人画中得到进一步的纯化。
明清之际,线条的自由发展进入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阶段。石涛提出“无法而法,乃为至法”,指出了用笔要达到自由与法则的统一。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李可染等都是以书入画的佼佼者,他们在线的运用方面无疑是个空前的解放和自由时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无法”是对“法”的以娴熟掌握后的“有法”的解放而已。
二、线条艺术在中国画情感表达上的重要性
中国画中的线条表现不同物象的外型特征及不同质感,传达出不同对象的神态,同时反映出画家的性格心态与感情及艺术趣味。线还以其独特的形式美感使读者产生共鸣,在欣赏客观形神与主观情思结合的画面形象同时,品位线的浑圆、曲美、刚直、险峻、苍劲、灵巧、朴拙等妙趣。正是线的变化多端的形式使我们在欣赏作品时感到赏心悦目,玩味无穷,得到高雅的精神享受,线既然是画家认识的结果,必然与感情因素有着自然相同的渠道。它运用笔的提按、疾缓、裹散、顿挫等手段,将粗细、浓淡、干湿、刚柔、滑涩等不同对比因素巧妙地统一到笔下,表现出不同物象的外型特征及不同质感,传达出不同对象的神态,同时反映出画家的性格心态与感情及艺术趣味。每位画家作品中的线都有自己的风格。中国画中的线的变化多端的形式是使我们在欣赏作品时感到赏心悦目,玩味无穷,得到高雅的精神享受,线既然是画家认识的结果,必然与感情因素有着自然相通的渠道。因此,中国画的用线还可以表现画家情趣,具有传情达意的主观表现功能。画面上线的形状,直接体现画者的种种感觉和体会,粗线显刚,曲线见柔,折转表锐利,波弯显示柔软,不同的组合,疏密走向,会产生动静、悲喜等感觉。
达芬奇说过“最初的画,只有一条线”。线是人们最初表达某种思想的一种方式,20世纪瑞士画家克利说“用一根线条去散步”,说明线是生命的,不仅表现形体且是画家的自我,是客观与主观的巧妙结合,是画家内心情感的折射。先是艺术家心灵的琴弦,感情地震波,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一件真正的艺术品不仅有造型上的美,还需有一定的感情容量,富有情趣的线条是对作者某种情绪、感受的特别纪录,作者的感情一直和笔力融合在一起,画迹就是情感活动的时序性遗迹。同样是以书入画的近代画家,吴昌硕用金石般的线条表现作品的力度美,潘天寿以富有哲理的线条表现画面的静气,而黄宾虹以乱中求奇的线条写出山水画的浑厚志气。南宋梁楷《太白行吟图》,衣褶只是大笔挥洒几下,简之无可再简,而大诗人满怀事情的姿态及高洁简傲的气质勾画的惟妙惟肖,这洗炼简约的线条,即使画家笔力的表现,又是画家激情的宣泄。可见,线不仅是轮廓和空间,是自然和可观,而且使主观和客观的巧妙结合,是画家感受的反映,情感的表达,心灵的倾诉。
三、结语
从中国画的发展历史来看,线条艺术是与中国画同步发展的一个重要艺术形式,包括“书画同源”的中国书法。同时,线条艺术占据着中国文字的发源和启蒙的重要历史作用,是值得广大国画鉴赏者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晨. 抽象艺术——线条和色彩的情感表现[J]. 现代装饰(理论). 2011(02).
[2]李萌. 探讨艺术作品中的灵魂——线条[J]. 科技信息. 2011(03).
[3]朱梅. 中国画线条之“势”[J]. 美与时代(中旬). 2010(03).
[4]郭伟.一画论与中国画线条美关系之美学分析[J]. 文艺争鸣. 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