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策划:旅游纵览杂志社
主办:山西省晋中市旅游局,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旅游局,江西省上饶市、九江市旅游局,湖南省岳阳市、益阳市、常德市旅游局,湖北省武汉市、襄樊市旅游局,河南省南阳市、洛阳市旅游局,河北省张家口市旅游局,内蒙古包头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旅游局。
协办:山西祁县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山西晋商文化博物馆(祁县渠家大院)、山西榆次常家庄园
6.从铅山到弋阳
离开铅山的早晨,天空飘洒着绵绵不绝的小雨,被雨水淋湿的一切仿佛更能让人心动。在这里,走过了河口、石塘古镇,走过了鹅湖书院、辛弃疾广场以及这里的山山水水,就像漫步在一条深邃的历史长廊之中,心里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文化的积淀与商业的繁荣让这里曾经成为令世人瞩目的风水宝地。在茶路的鼎盛阶段,来自山西的商贾曾云集于此,完成了大批的茶叶交易,在这里扬帆起锚,开始了万里茶路的水运阶段。
虽然信江还是逝水滔滔,但随着陆路交通的发达,其水上运输的功能已经退化得差不多了,江面上已经见不到昔日那些往来穿梭的船只了。尽管我们要到的下一站弋阳就在信江的下游,但是我们也无法再像当年的船队那样沿着信江飘然而下了。
铅山旅游局的余局长陪我们一起吃过早点,司机小王开车送我们去弋阳,从铅山到弋阳走公路正常只有半个多小时的路程。汽车驶离铅山县城河口镇,过信江大桥,桥的另一头就是九狮山。这是与河口隔河相望依次排列的九座山头,典型的丹霞地貌,漆黑浑圆,像九坐卧在江边的雄狮。
过信江大桥,滔滔江水在脚下,这条信江曾承载了多少人的梦想与期望,曾淹没了多少人的叹息与怅惘。再一次回望古老的河口,仿佛是向历史的再一次回眸。时光的车轮也在脚下,历史的繁华与沧桑渐渐远去,渐渐变成泛黄的记忆。
一路上,车窗外那许多圆圆的山丘,将我们的思绪拉回到一个现实的世界,它们像一个个倒扣在那里的锅底,在雨水的冲刷下,显得光滑、干净,让人有一种忍不住要去抚摩一下的感觉。
在道路的两边,雨中的风景很美,但是在我们汽车行驶的道路上,风景就不那么可爱了。这条路是通向高速公路的,正在修建之中,下过雨之后,满是红色的泥泞,不太多的汽车在两条深深的辙沟里艰难地前行,我们的车子有几次托到车底,车身也溅满了泥巴,还被前面一辆陷到泥里的大卡车挡住了去路,于是不得不掉头改道,好在另一边的路能够走得通。
终于驶上好路的时候,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觉得在这么平坦的道路上行驶真是一种享受啊。经历就是一种财富,只有经历了才会有更深的感受,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感觉。驶入高速公路的时候,仿佛转眼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纪。
应该半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到达弋阳县城。与铅山相比,有着近1800年历史的弋阳县城却更具现代感,正在向周围不断蔓延的城区有许多地方还在建设之中。信江在这一段也称弋江,在古时,弋江水面架有浮桥,诗云:“天生弋水看成侧,但有斜横哪有直。一条秀带束江腰,张起天弓方归弋。” “弋”字就是由弋江做“斜钩”、大桥做“横”、江中露出水面的一块礁石做“点”构成的象形字。在弋江水面兀立着的这块巨大的礁石被称为“凫石”,宋丞相王安石曾乘船经过这里,见这块礁石像一只水禽浮游在碧波之上,于是提笔写下了“凫浮波上”四个字,“凫石”便由此得名。弋江在这片丰饶的土地上款款流过,造就了著名的“弋江十二景”等自然美景,“凫砥中流”就是“弋江十二景”之一。此外,弋阳还拥有著名的龟峰、南岩寺、南岩卧佛、叠山书院、方志敏纪念馆、文星塔等自然与人文景馆。
弋阳于东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始建葛阳县,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改名弋阳县。弋阳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元末明初,由南戏衍变而成的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就产生在弋阳县。明代的弋阳腔达到极盛,不仅遍及全县,还盛行于南京、北京、江苏、湖南与广东等地。享有“弋阳子弟遍天下”的盛誉。今天的川剧高腔、湘剧高腔、北京京腔、安徽青阳腔、广东潮剧和福建正字戏等都是弋阳腔的嫡系流裔。
弋阳的叠山书院占地7200平方米,建筑面积2790平方米,是江南占地面积最广、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书院。始建于元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是为纪念南宋爱国志士、诗人谢枋得而建的。谢枋得,号叠山,南宋弋阳人,与同榜进士文天祥齐名,后人把“文山”“叠山”并称,被视为两座爱国主义的高峰。叠山书院也是方志敏烈士的母校,方志敏于1899年8月21日出生在弋阳县漆工镇的湖塘村,漆工镇是方志敏当年“两条半枪闹革命”的发源地。如今弋阳建有方志敏纪念馆和漆工镇暴动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弋阳的年糕是很有知名度的,它也被称为“大禾米果”,据说始制于明代,选用江西四大名米之一的弋阳特产大禾米为原料,采用“三蒸两百锤”的独特工艺加工而成。具有“洁白如霜,透明似玉,柔软爽滑,韧性可口”的特点,曾为皇宫贡品。我们到达弋阳的时候,隆重的“弋阳年糕节”刚刚结束,在主会场,高台依旧,彩旗飘飘,还能让人有一种热闹过后“灯火阑珊”的感觉。
在弋阳旅游局的楼下,等到了龟峰景区管委会负责接待我们的小汪之后,开车直接到龟峰景区的宾馆住下。小王与我们道别,自己开车原路返回铅山,亲切质朴的铅山人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7. 龟峰的万种风情
弋阳的龟峰像一座盆景一样小巧与精致。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正是游人很少的旅游淡季,浓郁的秋色之中一切都显得那么安静。带着我们游览的导游是当地一位姓王的女孩儿,她从小在这里长大,到南昌学财经专业,毕业后又回到这里做了导游。她对这里的一峰一景既熟悉又有着很深的感情,这个纯朴的女孩在给我们作解说的时候却也滔滔不绝。
龟峰景区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山峰主要由紫色红砂岩和沙砾岩构成,在千万年的风雨剥蚀之后,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形状,更为奇特的是龟峰不仅整体上像一只昂首向东的吉祥神龟,而且在景区之内,酷似神龟的山峰山石触目皆是,无处不在。正所谓“无山不龟,无石不龟”,吉祥可爱的大小石龟爬满了碧水丹山的每个角落。
在景区的门口,迎接游人的就是“二龟迎客”,两座山峰就是两只巨大的龟,在通往景区的道路两侧相对而卧,迎接远来的客人。再仔细看,一只龟的面前还有一只可爱的小狗,蹲在那里望着一块巨大的排骨,可爱之极。穿过一个巨大的半人工半天然的山洞后,进入景区。这里在20年前曾是一座疗养院,供拥有一定级别以上的领导们在此休疗,大概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恢复为旅游景区。
景区内有远近不同强度的游览线路,我们根据时间安排选择了一条比较经典的中等强度的线路。整个景区就是一只“百变神龟”,走进龟峰,就像走进了一个龟的世界。你可以在这里见到情侣龟、迎宾龟、三叠龟、雄龟、伸头龟、缩头龟、母子龟、探海龟、金甲龟、绿毛龟、老龟、幼龟、醉龟、卧龟、人立龟等等。这里不仅山石多呈龟型,还有龟皮松、龟纹岩,也是十分奇特。
龟峰的山石上,由于多年风化,还形成了大大小小成千上万的洞穴,使这些奇异的山峰更增添了许多的灵气。山峰除了呈现各种龟型之外,还有其他千奇百怪的形态。比如双剑峰,有一高高的长条型巨石,在满目翠色之中拔地而起,高约70余米,中间有缝,上歧下连,又似连非连,如一对宝剑直插地面。明代曾有人写诗赞道:“倚天双剑自何年,夜夜精光射斗边。神物不应常试用,胡教韬耀匣中眠。”这一天然“鸳鸯宝剑”所在之地,也确是历史上的名剑诞生之地。在群雄并起的春秋时期,铸剑大师欧冶子受越王的旨意铸造上乘宝剑。他从浙东出发一路西行,寻找可以铸造名剑的宝地,到弋阳之后,发现这里山奇水异,既有优质的铁矿,同时,用茂密的林木之中生长的节连子树烧成的木炭,又是用于冶炼的最好燃料,还有水质清纯的弋江水,锻造淬火效果上乘。于是欧冶子就在弋阳定居铸剑。几年后,欧冶子在他所铸造的优良宝剑之中,精选出五把献给越王,并分别为这五把宝剑取名为“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从此欧冶子与这些名剑一样名扬天下。楚国的楚王也慕名派出楚国的铸剑师前来求教,于是二人又协力铸造了“龙渊”“隶阿”“工布”三把名垂青史的宝剑。
在龟峰的奇峰之中,老人峰更是其中的经典。老人峰的奇绝之处在于它的变幻莫测,从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角度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或如泰然自若的老者,或如顶盔贯甲的武士,或如背篓村姑,或如憨态可掬的“国宝”大熊猫,移步换景,步移景异,由此有“四看老人峰”的不同乐趣。另外,金钟峰、望郎峰、狮子峰、展旗峰、马头峰、棋盘峰巨象峰、骆驼峰、童子拜观音、老鹰戏小鸡、尼姑恋和尚等等,千姿百态,惟妙惟肖,不胜枚举。就连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片尾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的壮阔画面也是取自龟峰。
在这些奇峰异景之中,极少有人工的痕迹,能说得上人文景观的也只有那座将军楼了。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国民党第六军军长赵观涛患肺病,久治不愈,有关专家建议他到龟峰疗养,因为这里空气纯净,负氧离子含量高,尤其对肺病等一类的慢性疾病有特殊的疗效。于是赵观涛就在这里建了一座美式风格的别墅,当时叫做“三十六峰楼”,后人称其为“将军楼”。但是据说赵观涛并没有在这里居住过,到是1941年的秋天,蒋介石曾登临此楼。如今这座建筑古朴雅致的别墅,已经与这里的奇峰绿树巧妙地融为一体,给人一种幽静、肃穆的感觉。
由于龟峰地势险要,也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据康熙年间的《弋阳县志》记载,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一股兵匪闯进龟峰,屯住在龟峰寺内,僧侣们料想已经在劫难逃了。然而,大殿内那口大钟忽然自鸣,三天三夜未能停息,兵匪们自知触犯了神灵,于是仓皇逃离,大钟也自息。神钟自鸣退兵从此传为佳话。
咸丰年间,太平军罗大纲部曾在龟峰各险要处垒筑城墙,与曾国藩的湘军激战,终兵败撤离。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八月十五日,曾国藩入驻龟峰,在此半月间写下四封家书。此后太平军忠王李秀成、沛王谭星都曾在此安营并与清军激战。
烽烟散去之后,如今这里已如仙境一般,宁静得可以聆听天籁了。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游过龟峰之后,曾在他的《右江游日记》中感叹:“盖龟峰峦嶂之奇,雁荡所无。”
8. 信江在鹰潭拐了个弯
在陆路交通尚不发达的时代,水运成为人类最便捷、最经济的交通方式。于是,大河流域就成为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河流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哺育了人类的文明,滋润了人类的历史。
在江西大地上,一条信江也同样经历了她最辉煌的时代。但是,当21世纪的今天,我们乘车行驶在弋阳大桥上的时候,眼前的信江静静地流淌着,辽阔的江面杳无人迹,那些熙来攘往的船踪帆影已经遥远到历史的深处了。
信江离开弋阳之后,继续一路向西。而我们不得不就此告别信江改道上饶再去婺源了。因为信江过弋阳之后,在下游就出了上饶的境界,进入鹰潭市。一直向西流淌着的信江在鹰潭拐了个弯,从那里转而向西北之后,注入鄱阳湖。当年在信江上那些浩浩荡荡的商船就是沿着这条路线一路行驶的。虽然这在晋商茶路上是一条让晋商牢牢记住的生命线,但是他们由于只是随船在江上驶过,并没有在岸上留下许多让我们能够找到的故事。
在上饶,近年来的三清山和婺源的旅游已经达到了很火爆的程度,所以上饶的旅游是不能避开那里的。于是我们决定就此告别信江。
虽然没有和信江一路同行,但是我们的目光却一直追随着滔滔的江水,直至鹰潭。
鹰潭市是个很小很年轻的城市,只有107万人口,1983年才升格为省辖市,现辖贵溪市和余江县。虽然鹰潭的地方不大,但是位于鹰潭市区南郊16公里处的龙虎山却是声名远扬,它是道家发源地和道家创始人张道陵“天师世家”的世居之地,号称“中国道家第一山”。 现在龙虎山方圆200多平方公里,在典型的丹霞地貌之中,分布有正一观、仙水岩、上清宫、洪五湖、马祖岩六大景区,共有99峰、24岩、108处自然与人文景观。 上清宫就是嗣汉天师府,是历代天师行道、起居之所,为全国21座重点开放道观之一。相传在东汉顺帝年间(公元126~144年),张道陵来此炼丹成仙,开创道教,济世救人,迄今已有1800多年。在历代天师中除第一代后期和第二、第三代在四川传道、羽化外,在龙虎山承袭了63代,是我国一姓嗣教时间最长的道派,素有“南张北孔”之说。
龙虎山鬼谷洞被道家列为三十六小洞天的第十五洞天;名贵玄司真洞天,在七十二福地中被列为三十二福地。
龙虎山更是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在开篇描绘的名山。在《水浒传》第一回中这样描述龙虎山:“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瀑布斜飞,藤萝倒挂。虎啸时风生谷口,猿啼时月坠山腰。恰似青黛染成千块玉,碧纱笼罩万堆烟。”那大闹宋朝天下的梁山一百单八将,就是被自以为是的官僚太尉洪信在龙虎山伏魔之殿中释放出来的三十六员天罡星和七十二座地煞星。
龙虎山仙水岩崖墓群还依然是未被揭开的千古之谜,也是我国现存崖墓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已调查发现205座崖墓。现已科学清理崖墓14座,发掘棺木41具,棺木形制多样,出土陶器、原始瓷器、竹木器、纺织工具、乐器等220余件,保存文物之丰富,为其他地区无法比拟。
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秀美多姿的丹山碧水和千古未解的崖墓之谜构成了龙虎山景观的“三绝”。
在鹰潭,除龙虎山闻名于世之外,贵溪的象山书院也是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它与长沙的岳麓、金华的丽泽、庐山的白鹿洞为南宋著名的四大书院,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四大书院江西有其二,白鹿洞书院一直在庐山南麓,象山书院则迁建多处。从南宋至清末,象山书院在贵溪共迁建五处,它的前身是象山精舍,开创者是南宋一代心学大师陆九渊及其门徒彭世昌,象山精舍建在贵溪上清镇东南的应天山。
陆九渊(公元1139—1192年),字子静,号存斋,是江西金溪青田人。宋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登进士,曾任隆兴府(今南昌)靖安县主簿和建宁府崇安县(今属福建)主簿。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任国子正改删定官,修订奏章律令。淳熙十四年至绍熙元年(公元1182年—1190年)主管台州崇道观,以祠禄官闲居。
宋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彭世昌来贵溪寻访老朋友,一日登应天山,见“陵高而谷邃,林茂而泉清”,于是便与诸友商议请陆九渊上山讲学。当时陆九渊因为论奏政事,正是被贬归乡里的时期。在彭世昌的恳请下,陆九渊来到应天山。他见此山“宛然巨象山”,便易应天山为象山,自号象山翁,居所称象山草堂,讲学处为象山精舍。
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理学与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长期争论不休,不能统一,成为理学的两大流派。陆九渊与朱熹齐名称“朱陆”。他又与兄陆九韶、陆九龄并称为“三陆子之学”。陆九渊在象山讲学,被学者称为“象山先生”。他在象山精舍是他讲学的鼎盛时期,成为他“心学”思想体系完成时期。
陆九渊的教学思想也自成体系,提倡“心说”,以“明理、志道、做人”为办学宗旨,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办学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不用学规,提倡言传身教。二是不建学生居室。由于陆九渊学识渊博,独辟蹊径,“郡县礼乐之士时相谒访,喜闻其化,故四方学徒大集。”他在应天山讲学五年,先后求见问学者“逾数千人”。
延至宋绍定四年(公元1231年),陆九渊的再传弟子江东提刑袁甫迁象山精舍于贵溪之南三峰山下,绍定五年得诏赐“象山书院”匾额,与岳麓、白鹿、丽泽书院齐名,称“南宋四大书院”。陆氏心学经明代王阳明继承发展,独成一派,世称“陆王学派”。
元代,书院未曾修葺,几近销声匿迹,一片荒凉。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皇帝命再度修缮象山书院。正德、嘉靖年间,是明代书院发展的高潮时期,象山书院也进入繁荣期。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武宗皇帝诏刻刚劲隽永的“象山书院”四字,石刻在西峰峭壁之上,每个字一米见方。今天象山书院遗址仍在贵溪市南三峰山下之徐岩,已辟为贵溪市第一中学,校园内有陆象山先生塑像,三峰山石壁上“象山书院”四个大字依然十分醒目。
鹰潭的余江县潢溪乡渡口村还是杰出的新闻记者、出版家邹韬奋的故里。虽然没能亲历人杰地灵的鹰潭,但我们还是怀了一种崇敬的心情向那里深深地凝望。目光掠过悠久的历史名胜,我们再目送滔滔流淌的信江水从那里转向西北之后注入鄱阳湖。从鹰潭收回目光,我们在雨中搭乘开往上饶的长途客车,离开弋阳,转道有“中国最美乡村”之称的婺源。
9. 雨中的遗憾与期待
这是几天来雨下得最大的一天,夜里淅淅沥沥的雨声一直不断。住在龟峰宾馆,房间的条件不错,但是夜里还是觉得很凉,早晨起床才发现是藏在窗帘后面的窗子没关。洗漱之后,与匆匆赶来的小汪一起在酒店吃过早餐,小汪送我们到长途汽车站,上了一辆通往上饶的长途大客。车内又脏又乱,异味扑鼻。在蒙蒙的雨中到达上饶市区的时候已经是上午10点多了,乘务员说这车不到长途汽车站了,在一个不知道是什么地方将车上人放到了路边。我们在雨中终于拦到了一辆出租车辗转到了上饶汽车站。
上饶发往婺源的车很多,但是售票口排了长长的队伍卖不出票,原因是售票用的电脑打不出票来。我们挤在等待买票的队伍里,又着急又无奈。一个小伙子在那里吆喝去婺源,但是我们一直不敢轻易地去上他的车。时间过了很久,售票窗口还是卖不出一张票来,最后我们还是被那个吆喝去婺源的小伙子仿佛绑架一般地请到了他的车上。这是一辆到婺源的过路车,车况还好,是一辆很不错的乙未客。但是出了车站不久,又让我们心里一惊。这辆车被路边几名一脸严肃的着装人员拦下了。一脸紧张的司机和乘务员忙碌地打电话拿证件,在外面交涉。一脸茫然的乘客坐在车上无奈地等。过了近20分钟,车子终于又被放行了。
汽车出了市区一路向北行驶,婺源位于江西与安徽、浙江三省交界处,从上饶出发汽车要行驶将近4个小时,其中经过德兴市。德兴有中国千年铜都之称,于西汉初年建县,历史悠久。德兴取"山川之宝,惟德乃兴"之意。过去,她是历代银场,南朝陈开始采银,故又称"银城"。宋熙宁间,设有银场、金场、铜场,采矿业的兴盛促进了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仅宋大中祥符至咸淳二百余年中,及第进士竟有343人之多,成为一个文化奇迹。并涌现出湿法炼铜鼻祖张潜等一大批名人,成为当时闻名遐迩的文化之乡。1990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德兴县改设德兴(县级)市。2000年7月改为省直辖市,由上饶市代管。德兴在江西全省也属于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从我们经过的道路、城市的建筑等等都能感受到这一点,仿佛在空气中就能够闻到工业企业比较发达的气息。
其实在我们的预计的行程中还有三清山,三清山也位于上饶的北部,但是由于联系工作还没有完全落实,时间又比较紧迫,所以我们也只好与之擦肩而过了。没有到三清山有些遗憾,因为我们的杂志在几年前就曾经编发了许多有关三清山的精美图片和文字,所以虽然没有到过这里,但是三清山的秀美在心里一直有着很深刻的印象。
三清山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座山峰高耸入云,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个最高境界而得名。主峰玉京峰海拔1816.9米,雄踞怀玉山脉群峰之上。
三清山以自然山岳风光称绝,以道教人文景观为特色,“奇峰怪石、古树名花、流泉飞瀑、云海雾涛”并称三清山自然四绝。现在已经开发的奇峰有48座,怪石52处,景物景观500多处。景区总面积达到了229平方公里。
由于三清山与黄山有着很相近的特色,又相距比较近,所以被喻为黄山的姊妹山。近年来三清山旅游的火热程度,甚至大有超过许多传统名山的趋势。
我们一直在雨中行驶着,一路上被雨水淋过的风景别有一番情趣。本来就很美丽的风景在雨雾之中,更增添了几许诗情画意。尤其过了德兴之后,公路穿行在山间,一路的山水则更加迷人。一座座连绵不绝的秀美山峰,隐藏在茂盛的林木之中,大片的松树、竹子、杉树,翁蓊郁郁地相互纠结着、簇拥着,密不透风。仿佛那山就是用这些浓浓淡淡的绿色堆积起来的。蒙蒙烟雨之中,更有云雾缭绕其间。间或有红色或者黄色的叶子很醒目、很漂亮地点缀其中,很容易就让人想起“一叶知秋”这词。秋天给人的感觉是凝重、成熟、踏实或者一点沧桑与淡淡的惆怅,秋天更能调动人们心底的情绪。
在山下或者山与山之间的小片地方,就是极其珍贵的稻田了。很小很小的,一块一块地拼在那里,很精致。田里的稻子已经被收割过了,而那些茬子还在亮汪汪的水田里坚强地站立着,而且排列整齐,就像一列列肃穆的士兵,日夜监守在那里,庄严而神圣。
进入婺源境内之后,就是清一色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了,即使是最新的建筑,无论是普通的民房还是耸立的高楼,都保持了建筑风格的一致,高高的马头墙在青山绿水之间简洁明快地张扬着自己的个性。婺源的美也许就在于这种简洁与统一的和谐之中。就在我们面对一个梦境般的世界还没回过神来的时候,汽车就已经到达婺源县城了。下车的时候,雨下得更大了,经过几个回合的联络,终于找到了婺源旅游局的工作人员,接我们的司机小吴介绍说,尽管已经是11月,正常应该是旅游的淡季了,但他们的旅游接待工作也还是很繁重,现有的主要酒店也还是住得满满的,我们在一家不太大的旅馆住了下来。身体安顿了之后,我们便开始期待真正走进这个近年来已经让许多人迷恋不已的“中国最美的乡村”了。
晚上在旅游局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我们与几位香港旅行社的老总们一起进晚餐。令人感慨的是,无论是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还是我们的特别行政区,在国人之间,酒文化已经趋于大同,酒是友谊的桥梁。因此,一场觥筹交错之后,中华民族血肉相连,亲密无间的感情也更加一览无余了。
10. 婺源:寻梦的乡村
婺源像一个世外桃源,是一种宁静之美,超脱之美。像一个被小心珍藏了的梦,仿佛与现代紧张忙碌的商业社会保持了一个遥远的距离。从走进这方土地之后,就给人一种需要小心翼翼的感觉,生怕惊扰了这个美丽的梦境。
婺源仿佛是被人们在一夜之间发现的,但是她的邻居们却都有着贵族一样的身世。在她的周围有六山两湖之众:黄山、九华山、庐山、龙虎山、武夷山、三清山、千岛湖、鄱阳湖。在这样一个山水胜境之中,珍藏了婺源这样一方净土也就不足为奇,婺源成为今天人们倾心向往的寻梦之境也是理所应该的。
其实婺源是个久负盛名的地方,这里自古文风鼎盛,人杰地灵。自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建婺源县以来,这里出过许多大人物,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的祖籍地就在这里,看似平淡无奇的一个小村,就是藏龙卧虎之地。仅理坑一个村,就先后出过尚书徐懋衡、大理寺正卿余启元、司马余维枢、知府余自怡等七品以上官宦36人。自宋至清,婺源全县考取进士552人,有仕宦2665人,历代文人学士著作3100多部,其中有172部被选入《四库全书》,7位名人入选《辞海》。“山间茅屋书声响,放下扁担考一场”正是对婺源文风之盛的概括。
婺源的历史悠久,名人荟萃,也自然地留下了许多历史、名人遗迹,这里有“吴楚分源”界碑、春秋吴太子鸿墓、南宋岳飞吟诗的花桥,还有李白、黄庭坚等名人游览时留下的遗迹。走在粉墙黛瓦的寂静乡村之间,就像行走在既陌生又熟悉的历史画卷之中,青山里,村道旁,在不经意中,你就会发现一处年久的残壁短碣,一段弯弯的青石驿道,一棵苍翠的名木古树,一口青苔漫布的水泉深井,他们都有着一个传说,一段历史,一个典故。在这里,历史的醇厚如经年的老酒一样令人回味无穷。
据说有“中国县级第一馆之称” 的婺源博物馆,珍藏了商至清各类文物一万余件,可见历史之悠久。因此也形成了婺源以古文化、古建筑、古树群、古洞群为特色的古韵风情。
面对婺源众多的美景,丰富的历史文化,真的给人一种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的感觉。好在有婺源旅游局的同志为我们在婺源仅仅一天的行程做了妥善的安排。
秋染雾绕卧龙谷
早晨,婺源旅游局的小吴开车来接我们,天气虽然没有下雨,但还是阴着。夜里有些冷,但是房间里的空调不能用,服务员说房价很低,不包括用空调的费用,想用空调只能再交些费用。在深秋的季节,看样子只好再花点钱买温暖了,呵呵。
为我们开车的小吴人很温和,不多言语,对婺源的了解也很多,既是司机又是“全陪导游”。婺员全县有1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一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3处。已经正式开发了十多个景区,分东、西、北三条精品线路。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位于北线的大鄣山卧龙谷。
大鄣山属黄山余脉,位于婺北的皖、赣交界处,主峰擂鼓尖海拔1629.8米,是婺源境内的最高峰,也是新安江、乐安江两大水系的源头,有关资料对大鄣山有“钟灵发脉之地”的记载,所以又称其为“婺源之源”。
大鄣山卧龙谷景区距县城38公里,一路上有田园风情相伴,半个多小时就到景区了。小吴到景区管理处联络之后,安排了一位姓王的导游带我们走进景区。这个朴实纯真的女孩来自景德镇,是一位大学还没毕业的实习生,一路上就像山里长大的孩子一样活泼可爱。
大鄣山卧龙谷虽然只有3.5公里长,但落差竟达730米,所以谷内的溪流形成了多条高落差的瀑布。有“树在石上生,石在水中长,瀑在岩上飞,泉在山间唱”的概括。
在峡谷两边的山峰上,郁郁葱葱的林木被秋天染出了五彩缤纷的颜色,浓重的绿色里透着秋黄,偶尔还有鲜艳的红叶十分醒目地点缀在万绿丛中。由于是刚刚下过雨,一团团的云雾像柔柔的轻纱,不经意地挂在山间,随风摆动,使那山更加妩媚多姿,更加韵味无穷。目力所及之处,就像一幅幅美丽的水彩画,让人们的目光久久不肯离去。峡谷里,到处都有澄澈的流水,整座山都像被水浸透了一样。河谷里那些圆润的巨石在水中挽起一片片洁白的浪花,整个溪流像一条极具动感的银丝带一样从幽幽的密林深处垂挂而下,哗哗的流水声仿佛是寂寞的山谷永远的诉说。
我们走在静谧悠长的人工栈道上,连在这里工作了三个多月的导游小王都一路在遗憾今天没有带上照相机,像今天这样美的风景也不是总能见到的。我们一路走向山谷的深处,真想穷尽这方美景,无奈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已经是上午10点多了。于是我们不得不恋恋不舍地折返回来。但是卧龙谷真的像一幅精美的画卷留在我的记忆里。
据说在地球北纬30°的附近区域总有许多千古之谜,埃及古金字塔、百慕大魔鬼三角等等都在这个区域。地处北纬29.35°的大鄣山,也同样留下了一些未解之谜。卧龙谷景区有绵延数千米的花岗岩巨石,似刀砍斧劈,呈横向线形剖面,据说石墙数量之多,工程之巨,非人力所为。有一处悬空石壁,仅被一方一圆两块巧石支撑而不倾覆。还有龙心岩悬棺、龙井、三千尼姑和八百和尚等许多谜团也为景区增加了许多神秘的色彩。只是我们没有时间去一一亲临其境了。
告别了卧龙谷,我们的下一站是著名的宋代彩虹桥。在路上,时时有让我们眼前一亮的景致。典型的徽派民居建筑,山上盛开的山茶花,美丽的月亮湾…… 我们不时地叫小吴把车停下来拍照,小吴告诉我们婺源最美的时候是四五月份漫山油菜花开的时候,遍地都是金灿灿的,就连水中倒映的都是金色,再有那些粉墙黛瓦的村落点缀其中,简直美极了。遥想美景的诱惑,让人心都痒痒的,暗下决心一定要在那个时候再来婺源。
在路上我们还见到一个超可爱的孩子,看不出是男孩还是女孩。空旷的马路上,只有这个才四五岁的孩子,手里撑着一把漂亮的小伞,静静地站着,纯真的眼神里是几分羞涩,几许宁静。车开过之后我们又停了下来,在相机里收藏了一个超可爱的画面。
宋代廊桥见彩虹
我们到达彩虹桥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了。由于是旅游的淡季,游人不多,几个做导游的女孩子已经在吃她们手中的快餐了。
彩虹桥也叫宋代廊桥,她所在的清华镇位于县城西北22公里,唐开元年间婺源建县时,县治就在这里。彩虹桥建于南宋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800多年的历史,成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廊桥。桥长140米,建有6个桥墩,每墩上建有一亭;5个桥孔,每孔间都有长廊相连。这“六亭五廊”构成了长虹卧波式的水上建筑。
在彩虹桥的正中,有一个神龛,在这里供奉了三个人,中间的是治水的大禹,分列两边的是一个和尚和一个工匠。和尚叫胡济祥,曾经在清华镇出家,他有感于这里的木桥常被洪水冲断,行人往来不便,便外出化缘,用了三年的时间筹集了修桥的资金。工匠叫胡永班,历时四年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二人合力修建了这座传世800年的彩虹桥。
彩虹桥能够耸立800年,依然坚固如初,是与它的科学设计分不开的。它坐落在河面最宽阔的地方,这里河水的流速缓,对桥的冲击力、破坏力比较小;它的桥墩设计成半船型,分水尖十分锐利,线条流畅,可以分解洪水的冲击力;桥墩之间的距离,是根据各孔之间洪水的流量、流速决定的,流量、流速最大的地方,墩距最大,有利于泄洪;桥墩的砌筑也十分讲究,所用的条石长短不一,石石相钳,丝丝相扣,历久不变;在桥的下游30米的地方,还建有一石坝,抬高水位,缓解了洪水的流速。在桥的建造过程中,没有精雕细琢,整体显得粗糙,厚重,体现了越简单实用,越容易传承延续的建筑理念。
据说在这座桥彻底完工的时候,正值雨过天晴之际,天空现出一道亮丽的彩虹。人们认为这是吉兆,于是就将此桥命名为彩虹桥。
在彩虹桥的西端,就是过去通往饶州府的古驿道,距桥头10米处,有一条约4米宽的小河沟,古人在那里建 了一座石拱桥,取名登云桥,即登上彩云的桥。登云桥与彩虹桥的组合,蕴涵了人们祈望步步登高,吉祥发达的美好愿望。因此,在古代,仕子们回乡赴任,一定要到这两座桥上走走,踏青云,上彩虹,就能平步青云,官运发达;学子们进京赶考,一定要来走走,踏青云,上彩虹,高居榜首,光宗耀祖;徽商们临行前,也一定要来走走,踏青云,上彩虹,希望生意红火,衣锦还乡。
彩虹桥能够遮阳避雨,无论是过路休憩、饭后纳凉、茶余相聚,还是少男少女们谈情说爱,都是一个难得的好地方。走在桥上,眼前有澄澈的流水,远处有苍翠的青山,更有古道、村落相衬,若是赶上晨雾、细雨、月下,则更具诗情画意,怡情、怡心、怡性。
我们也“踏青云,上彩虹”之后,来到桥头的休闲木屋,在这里吃了一顿极具情调的午餐。木屋和桌椅简洁粗犷,面对古老的彩虹桥,视野开阔,幽静自然。巨大的舂米水碾,在飘飘的细雨之中高高耸立着,一幅风情画,一首田园诗。人在画里,诗在心中。
汪口那不尽的追忆
下午的行程是从北线转往东线。在婺源要到的地方实在太多,我们只有根据时间来安排行程了。
在东线我们到达的第一站是有着徽商古商埠之称的汪口。汪口古称永川,因为地处江湾水(正东水)与段莘水(东北水)双河汇合口,二水汇合成永川溪向西流去。村前碧水汪汪,奔流不息,故名汪口。宋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由迁徙婺源的第九代孙朝议大夫俞杲建村。是一个以俞姓为主聚族而居的徽州古村落。
婺源都是徽派建筑,是因为婺源原本就隶属古徽州。在1934年9月,国民政府决定将婺源划归江西,但是婺源人一直以徽州作为自己历史传承的血脉,曾发起了一场“回皖运动”。1946年8月,国民政府又将婺源划回安徽。1945年5月,婺源再次被划入江西省。
汪口村在古代是从徽州府城——歙县经陆路至江西饶州、九江及荆楚之地的必经之地,是与歙县渔梁码头并列的徽州两大水埠码头,是徽商走出大山的两大出口之一。是古徽州“徽秀钟灵”之地。历史上,这里文风鼎盛,据记载,历代经科举中进士者就有14人,出任七品以上官员73人,著书立说、以斐然文采立于世者9人,著作达27部。明、清时期,汪口成为徽州与饶州水上交通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曾经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船运如梭。
在盘山而上的公路边,有一处眺望或拍摄汪口村的绝佳位置,玉带似的河流环村而过,村庄氤氲在蒙蒙细雨之中,秋色尽染的远山在云雾之中若隐若现。一个文化与商业共荣并茂的风水宝地,虽然淡去了往日的喧嚣,但青山碧水依旧,虽然逝去了曾经的岁月,但古埠风情犹存。走进汪口古村落,虽然昔日的繁华不在了,但有今天的秀美与古朴同样令人心动。
“官路正街”是汪口沿河而下的一条弯月形的千年古街,全长约600米,青石路面,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这条街曾是汪口的商业中心,街道向两侧各伸出了十八条小巷。其中临河一侧的十八条小巷连接了十八个埠头,发达的水运和徽饶古道承载了古徽州的一段繁荣的历史。在汪口,古山林、古埠头、古街巷、古祠堂和众多的官第、商宅、民居、书屋等古建筑依然保存完好。走在古老的村中,面对那些精美的建筑,会引发人们不尽的追忆。
汪口最引人注目的俞氏宗祠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江南第一祠”、“徽雕艺术宝库”之称。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为中轴歇山式建筑,占地665平方米。分为三进院落,由山门、享堂、寝堂三部分组成。整座建筑古朴庄重,气势宏伟。梁坊、斗拱、脊吻处均巧琢雕饰。祠中大大小小各种形体和图案雕刻共一百多组,最为奇特的是享堂顶部的两根大梁上各有一个含“福”“寿”字的大雕刻,是工匠利用整根木头直接雕刻而成的,为国内罕见。
离开汪口的时候,我们见到了婺源牛角湾旅游有限开发公司、汪口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郑晓悦,一位漂亮的上海女孩,总公司在上海,她在这里主持日常工作。婺源吸引的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旅游者,更有旅游投资者。
美,是婺源的财富。
千年古镇江湾
到江湾的时候,雨已经下得很大了。江湾不愧是婺源东部距徽州府最近的一个重镇,给人的感觉是眼前豁然开朗。
江湾始建于隋末唐初,最初有滕、叶、鲍、戴等姓人家在江湾河湾处聚居,始称云湾。在唐朝末年,唐宰相萧遘的儿子萧祯曾任江南节度使、柱国上将军,总揽江南数州军事、民事、财政。江山易主之后,萧祯耻事二主,传说他过江之后,改萧姓为江,隐姓埋名。萧祯的儿子江董迁居婺源,从此,萧江为一姓。北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萧江第八世祖江敌始迁江湾,子孙逐渐繁衍成巨族,改云湾为江湾。
自唐以来,江湾便是婺源通往皖、浙、赣三省的交通要塞,为婺源的东大门。这里地灵人杰,群贤辈出。明代有户部侍郎江一麟,工部主事江宏晚,朝廷太医江一道;清代著名经学家、音韵学家江永,户部主事江桂高,清末著名教育家、佛学家江谦等一大批学士名流。
江湾镇至今依然完好地保留了一大批徽派古建筑,弄巷悠悠,古风古韵。我们在雨中走过那些深邃的小巷,未见那些叱咤风云的大人物身影,却想起了戴望舒那首著名的诗《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我们在“悠长、悠长”的雨巷里,像戴望舒一样没有见到那姑娘,更没有“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但我们还是在这雨巷中走进了江湾旧时的光景,那些高高大大的房子,那些幽幽暗暗的大屋,还有那些用来出售的小物件,无不在讲述着一个个久远的故事。
在回廊环翠、建筑精美的江湾乡贤祠里,有江湾历代先贤的塑像,其中的江石溪就是江泽民的祖父。2001年5月30日,对江湾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来江湾视察,看望乡亲。那天,江湾的大街上像重大的节日一样,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乡情永远是国人最重要的感情,寻根更是中华儿女一种最美好的情愫。
小桥流水人家——李坑
从江湾返回到李坑的时候,已经是下午4点钟了。李坑距婺源县城只有12公里。但是李坑迎接我们的却是大雨狂下,走过村口的牌坊有一座翘角飞檐的文昌阁,阁高三层。李坑也是文风鼎盛、人才辈出之地,自宋至清,有仕官富贾达百人,有文人留下的传世之作达29部。在南宋年间还出了位名叫李知诚的武状元。
在雨中走进小桥流水人家的李坑更是别有一番情趣了,村口有几棵古树在那里风雨不误地迎送着来来往往的客人,晴天撒下一片阴凉,雨天撑出一把翠伞。有一条溪流在村里静静地流过,雨水落在水面上,荡漾着美丽的波纹,几条小船簇拥着泊在岸边,仿佛只有在雨中才有片刻的宁静。
村里的房子大都建筑在河的两岸,河上依次排列着各种小桥,出了门口就到了桥上。街道全部是用青石板铺就的,来来往往的行人将一层层的脚印留在上面,那石板永远沉默无语,只是更加平滑,光可鉴人。
李坑给人的是一种闲适,在这里闲散地漫步,便有了一种闲散的心情,无论是走在街道上还是走在桥上,你都不用着急,慢悠悠地走,满悠悠地看风景。水上的桥,桥下的船,路上的人,人进进出出的老房子,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像一部令人怀旧的老电影。
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细看那些精美的局部了,雨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停了,村子被笼罩在淡淡的暮色之中。这时候更能令人想起马致远的那首小令《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婺源一天的行程就在李坑结束了,在婺源的旅游实在不该是一天的安排。但是意犹未尽也许是最美好的境界。
回到婺源县城已经是华灯初上时分了,小吴带我们去一家很火的农家饭庄吃婺源特产荷包红鲤鱼,这种鱼形似荷包,色艳肉嫩,据说是国宴珍品。婺源有红、绿、白、黑四种特产,荷包红鲤鱼就是其中的红;绿是婺源绿茶,具有“颜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浓郁,水叶清而润厚”的品质;白是色白、汁多、肉嫩、皮薄的江湾雪梨;黑是指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歙砚,因徽州古称歙州,婺源所产砚台便以歙命名。
婺源古老、厚重、纯净、闲适。离开婺源很久了,依然觉得那是一个如诗如梦的境地,可以不经意地就让人沉溺其中。(部分图片由上饶市旅游局提供)
(编辑:大可)
主办:山西省晋中市旅游局,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旅游局,江西省上饶市、九江市旅游局,湖南省岳阳市、益阳市、常德市旅游局,湖北省武汉市、襄樊市旅游局,河南省南阳市、洛阳市旅游局,河北省张家口市旅游局,内蒙古包头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旅游局。
协办:山西祁县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山西晋商文化博物馆(祁县渠家大院)、山西榆次常家庄园
6.从铅山到弋阳
离开铅山的早晨,天空飘洒着绵绵不绝的小雨,被雨水淋湿的一切仿佛更能让人心动。在这里,走过了河口、石塘古镇,走过了鹅湖书院、辛弃疾广场以及这里的山山水水,就像漫步在一条深邃的历史长廊之中,心里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文化的积淀与商业的繁荣让这里曾经成为令世人瞩目的风水宝地。在茶路的鼎盛阶段,来自山西的商贾曾云集于此,完成了大批的茶叶交易,在这里扬帆起锚,开始了万里茶路的水运阶段。
虽然信江还是逝水滔滔,但随着陆路交通的发达,其水上运输的功能已经退化得差不多了,江面上已经见不到昔日那些往来穿梭的船只了。尽管我们要到的下一站弋阳就在信江的下游,但是我们也无法再像当年的船队那样沿着信江飘然而下了。
铅山旅游局的余局长陪我们一起吃过早点,司机小王开车送我们去弋阳,从铅山到弋阳走公路正常只有半个多小时的路程。汽车驶离铅山县城河口镇,过信江大桥,桥的另一头就是九狮山。这是与河口隔河相望依次排列的九座山头,典型的丹霞地貌,漆黑浑圆,像九坐卧在江边的雄狮。
过信江大桥,滔滔江水在脚下,这条信江曾承载了多少人的梦想与期望,曾淹没了多少人的叹息与怅惘。再一次回望古老的河口,仿佛是向历史的再一次回眸。时光的车轮也在脚下,历史的繁华与沧桑渐渐远去,渐渐变成泛黄的记忆。
一路上,车窗外那许多圆圆的山丘,将我们的思绪拉回到一个现实的世界,它们像一个个倒扣在那里的锅底,在雨水的冲刷下,显得光滑、干净,让人有一种忍不住要去抚摩一下的感觉。
在道路的两边,雨中的风景很美,但是在我们汽车行驶的道路上,风景就不那么可爱了。这条路是通向高速公路的,正在修建之中,下过雨之后,满是红色的泥泞,不太多的汽车在两条深深的辙沟里艰难地前行,我们的车子有几次托到车底,车身也溅满了泥巴,还被前面一辆陷到泥里的大卡车挡住了去路,于是不得不掉头改道,好在另一边的路能够走得通。
终于驶上好路的时候,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觉得在这么平坦的道路上行驶真是一种享受啊。经历就是一种财富,只有经历了才会有更深的感受,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感觉。驶入高速公路的时候,仿佛转眼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纪。
应该半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到达弋阳县城。与铅山相比,有着近1800年历史的弋阳县城却更具现代感,正在向周围不断蔓延的城区有许多地方还在建设之中。信江在这一段也称弋江,在古时,弋江水面架有浮桥,诗云:“天生弋水看成侧,但有斜横哪有直。一条秀带束江腰,张起天弓方归弋。” “弋”字就是由弋江做“斜钩”、大桥做“横”、江中露出水面的一块礁石做“点”构成的象形字。在弋江水面兀立着的这块巨大的礁石被称为“凫石”,宋丞相王安石曾乘船经过这里,见这块礁石像一只水禽浮游在碧波之上,于是提笔写下了“凫浮波上”四个字,“凫石”便由此得名。弋江在这片丰饶的土地上款款流过,造就了著名的“弋江十二景”等自然美景,“凫砥中流”就是“弋江十二景”之一。此外,弋阳还拥有著名的龟峰、南岩寺、南岩卧佛、叠山书院、方志敏纪念馆、文星塔等自然与人文景馆。
弋阳于东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始建葛阳县,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改名弋阳县。弋阳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元末明初,由南戏衍变而成的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就产生在弋阳县。明代的弋阳腔达到极盛,不仅遍及全县,还盛行于南京、北京、江苏、湖南与广东等地。享有“弋阳子弟遍天下”的盛誉。今天的川剧高腔、湘剧高腔、北京京腔、安徽青阳腔、广东潮剧和福建正字戏等都是弋阳腔的嫡系流裔。
弋阳的叠山书院占地7200平方米,建筑面积2790平方米,是江南占地面积最广、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书院。始建于元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是为纪念南宋爱国志士、诗人谢枋得而建的。谢枋得,号叠山,南宋弋阳人,与同榜进士文天祥齐名,后人把“文山”“叠山”并称,被视为两座爱国主义的高峰。叠山书院也是方志敏烈士的母校,方志敏于1899年8月21日出生在弋阳县漆工镇的湖塘村,漆工镇是方志敏当年“两条半枪闹革命”的发源地。如今弋阳建有方志敏纪念馆和漆工镇暴动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弋阳的年糕是很有知名度的,它也被称为“大禾米果”,据说始制于明代,选用江西四大名米之一的弋阳特产大禾米为原料,采用“三蒸两百锤”的独特工艺加工而成。具有“洁白如霜,透明似玉,柔软爽滑,韧性可口”的特点,曾为皇宫贡品。我们到达弋阳的时候,隆重的“弋阳年糕节”刚刚结束,在主会场,高台依旧,彩旗飘飘,还能让人有一种热闹过后“灯火阑珊”的感觉。
在弋阳旅游局的楼下,等到了龟峰景区管委会负责接待我们的小汪之后,开车直接到龟峰景区的宾馆住下。小王与我们道别,自己开车原路返回铅山,亲切质朴的铅山人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7. 龟峰的万种风情
弋阳的龟峰像一座盆景一样小巧与精致。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正是游人很少的旅游淡季,浓郁的秋色之中一切都显得那么安静。带着我们游览的导游是当地一位姓王的女孩儿,她从小在这里长大,到南昌学财经专业,毕业后又回到这里做了导游。她对这里的一峰一景既熟悉又有着很深的感情,这个纯朴的女孩在给我们作解说的时候却也滔滔不绝。
龟峰景区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山峰主要由紫色红砂岩和沙砾岩构成,在千万年的风雨剥蚀之后,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形状,更为奇特的是龟峰不仅整体上像一只昂首向东的吉祥神龟,而且在景区之内,酷似神龟的山峰山石触目皆是,无处不在。正所谓“无山不龟,无石不龟”,吉祥可爱的大小石龟爬满了碧水丹山的每个角落。
在景区的门口,迎接游人的就是“二龟迎客”,两座山峰就是两只巨大的龟,在通往景区的道路两侧相对而卧,迎接远来的客人。再仔细看,一只龟的面前还有一只可爱的小狗,蹲在那里望着一块巨大的排骨,可爱之极。穿过一个巨大的半人工半天然的山洞后,进入景区。这里在20年前曾是一座疗养院,供拥有一定级别以上的领导们在此休疗,大概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恢复为旅游景区。
景区内有远近不同强度的游览线路,我们根据时间安排选择了一条比较经典的中等强度的线路。整个景区就是一只“百变神龟”,走进龟峰,就像走进了一个龟的世界。你可以在这里见到情侣龟、迎宾龟、三叠龟、雄龟、伸头龟、缩头龟、母子龟、探海龟、金甲龟、绿毛龟、老龟、幼龟、醉龟、卧龟、人立龟等等。这里不仅山石多呈龟型,还有龟皮松、龟纹岩,也是十分奇特。
龟峰的山石上,由于多年风化,还形成了大大小小成千上万的洞穴,使这些奇异的山峰更增添了许多的灵气。山峰除了呈现各种龟型之外,还有其他千奇百怪的形态。比如双剑峰,有一高高的长条型巨石,在满目翠色之中拔地而起,高约70余米,中间有缝,上歧下连,又似连非连,如一对宝剑直插地面。明代曾有人写诗赞道:“倚天双剑自何年,夜夜精光射斗边。神物不应常试用,胡教韬耀匣中眠。”这一天然“鸳鸯宝剑”所在之地,也确是历史上的名剑诞生之地。在群雄并起的春秋时期,铸剑大师欧冶子受越王的旨意铸造上乘宝剑。他从浙东出发一路西行,寻找可以铸造名剑的宝地,到弋阳之后,发现这里山奇水异,既有优质的铁矿,同时,用茂密的林木之中生长的节连子树烧成的木炭,又是用于冶炼的最好燃料,还有水质清纯的弋江水,锻造淬火效果上乘。于是欧冶子就在弋阳定居铸剑。几年后,欧冶子在他所铸造的优良宝剑之中,精选出五把献给越王,并分别为这五把宝剑取名为“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从此欧冶子与这些名剑一样名扬天下。楚国的楚王也慕名派出楚国的铸剑师前来求教,于是二人又协力铸造了“龙渊”“隶阿”“工布”三把名垂青史的宝剑。
在龟峰的奇峰之中,老人峰更是其中的经典。老人峰的奇绝之处在于它的变幻莫测,从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角度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或如泰然自若的老者,或如顶盔贯甲的武士,或如背篓村姑,或如憨态可掬的“国宝”大熊猫,移步换景,步移景异,由此有“四看老人峰”的不同乐趣。另外,金钟峰、望郎峰、狮子峰、展旗峰、马头峰、棋盘峰巨象峰、骆驼峰、童子拜观音、老鹰戏小鸡、尼姑恋和尚等等,千姿百态,惟妙惟肖,不胜枚举。就连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片尾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的壮阔画面也是取自龟峰。
在这些奇峰异景之中,极少有人工的痕迹,能说得上人文景观的也只有那座将军楼了。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国民党第六军军长赵观涛患肺病,久治不愈,有关专家建议他到龟峰疗养,因为这里空气纯净,负氧离子含量高,尤其对肺病等一类的慢性疾病有特殊的疗效。于是赵观涛就在这里建了一座美式风格的别墅,当时叫做“三十六峰楼”,后人称其为“将军楼”。但是据说赵观涛并没有在这里居住过,到是1941年的秋天,蒋介石曾登临此楼。如今这座建筑古朴雅致的别墅,已经与这里的奇峰绿树巧妙地融为一体,给人一种幽静、肃穆的感觉。
由于龟峰地势险要,也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据康熙年间的《弋阳县志》记载,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一股兵匪闯进龟峰,屯住在龟峰寺内,僧侣们料想已经在劫难逃了。然而,大殿内那口大钟忽然自鸣,三天三夜未能停息,兵匪们自知触犯了神灵,于是仓皇逃离,大钟也自息。神钟自鸣退兵从此传为佳话。
咸丰年间,太平军罗大纲部曾在龟峰各险要处垒筑城墙,与曾国藩的湘军激战,终兵败撤离。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八月十五日,曾国藩入驻龟峰,在此半月间写下四封家书。此后太平军忠王李秀成、沛王谭星都曾在此安营并与清军激战。
烽烟散去之后,如今这里已如仙境一般,宁静得可以聆听天籁了。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游过龟峰之后,曾在他的《右江游日记》中感叹:“盖龟峰峦嶂之奇,雁荡所无。”
8. 信江在鹰潭拐了个弯
在陆路交通尚不发达的时代,水运成为人类最便捷、最经济的交通方式。于是,大河流域就成为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河流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哺育了人类的文明,滋润了人类的历史。
在江西大地上,一条信江也同样经历了她最辉煌的时代。但是,当21世纪的今天,我们乘车行驶在弋阳大桥上的时候,眼前的信江静静地流淌着,辽阔的江面杳无人迹,那些熙来攘往的船踪帆影已经遥远到历史的深处了。
信江离开弋阳之后,继续一路向西。而我们不得不就此告别信江改道上饶再去婺源了。因为信江过弋阳之后,在下游就出了上饶的境界,进入鹰潭市。一直向西流淌着的信江在鹰潭拐了个弯,从那里转而向西北之后,注入鄱阳湖。当年在信江上那些浩浩荡荡的商船就是沿着这条路线一路行驶的。虽然这在晋商茶路上是一条让晋商牢牢记住的生命线,但是他们由于只是随船在江上驶过,并没有在岸上留下许多让我们能够找到的故事。
在上饶,近年来的三清山和婺源的旅游已经达到了很火爆的程度,所以上饶的旅游是不能避开那里的。于是我们决定就此告别信江。
虽然没有和信江一路同行,但是我们的目光却一直追随着滔滔的江水,直至鹰潭。
鹰潭市是个很小很年轻的城市,只有107万人口,1983年才升格为省辖市,现辖贵溪市和余江县。虽然鹰潭的地方不大,但是位于鹰潭市区南郊16公里处的龙虎山却是声名远扬,它是道家发源地和道家创始人张道陵“天师世家”的世居之地,号称“中国道家第一山”。 现在龙虎山方圆200多平方公里,在典型的丹霞地貌之中,分布有正一观、仙水岩、上清宫、洪五湖、马祖岩六大景区,共有99峰、24岩、108处自然与人文景观。 上清宫就是嗣汉天师府,是历代天师行道、起居之所,为全国21座重点开放道观之一。相传在东汉顺帝年间(公元126~144年),张道陵来此炼丹成仙,开创道教,济世救人,迄今已有1800多年。在历代天师中除第一代后期和第二、第三代在四川传道、羽化外,在龙虎山承袭了63代,是我国一姓嗣教时间最长的道派,素有“南张北孔”之说。
龙虎山鬼谷洞被道家列为三十六小洞天的第十五洞天;名贵玄司真洞天,在七十二福地中被列为三十二福地。
龙虎山更是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在开篇描绘的名山。在《水浒传》第一回中这样描述龙虎山:“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瀑布斜飞,藤萝倒挂。虎啸时风生谷口,猿啼时月坠山腰。恰似青黛染成千块玉,碧纱笼罩万堆烟。”那大闹宋朝天下的梁山一百单八将,就是被自以为是的官僚太尉洪信在龙虎山伏魔之殿中释放出来的三十六员天罡星和七十二座地煞星。
龙虎山仙水岩崖墓群还依然是未被揭开的千古之谜,也是我国现存崖墓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已调查发现205座崖墓。现已科学清理崖墓14座,发掘棺木41具,棺木形制多样,出土陶器、原始瓷器、竹木器、纺织工具、乐器等220余件,保存文物之丰富,为其他地区无法比拟。
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秀美多姿的丹山碧水和千古未解的崖墓之谜构成了龙虎山景观的“三绝”。
在鹰潭,除龙虎山闻名于世之外,贵溪的象山书院也是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它与长沙的岳麓、金华的丽泽、庐山的白鹿洞为南宋著名的四大书院,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四大书院江西有其二,白鹿洞书院一直在庐山南麓,象山书院则迁建多处。从南宋至清末,象山书院在贵溪共迁建五处,它的前身是象山精舍,开创者是南宋一代心学大师陆九渊及其门徒彭世昌,象山精舍建在贵溪上清镇东南的应天山。
陆九渊(公元1139—1192年),字子静,号存斋,是江西金溪青田人。宋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登进士,曾任隆兴府(今南昌)靖安县主簿和建宁府崇安县(今属福建)主簿。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任国子正改删定官,修订奏章律令。淳熙十四年至绍熙元年(公元1182年—1190年)主管台州崇道观,以祠禄官闲居。
宋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彭世昌来贵溪寻访老朋友,一日登应天山,见“陵高而谷邃,林茂而泉清”,于是便与诸友商议请陆九渊上山讲学。当时陆九渊因为论奏政事,正是被贬归乡里的时期。在彭世昌的恳请下,陆九渊来到应天山。他见此山“宛然巨象山”,便易应天山为象山,自号象山翁,居所称象山草堂,讲学处为象山精舍。
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理学与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长期争论不休,不能统一,成为理学的两大流派。陆九渊与朱熹齐名称“朱陆”。他又与兄陆九韶、陆九龄并称为“三陆子之学”。陆九渊在象山讲学,被学者称为“象山先生”。他在象山精舍是他讲学的鼎盛时期,成为他“心学”思想体系完成时期。
陆九渊的教学思想也自成体系,提倡“心说”,以“明理、志道、做人”为办学宗旨,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办学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不用学规,提倡言传身教。二是不建学生居室。由于陆九渊学识渊博,独辟蹊径,“郡县礼乐之士时相谒访,喜闻其化,故四方学徒大集。”他在应天山讲学五年,先后求见问学者“逾数千人”。
延至宋绍定四年(公元1231年),陆九渊的再传弟子江东提刑袁甫迁象山精舍于贵溪之南三峰山下,绍定五年得诏赐“象山书院”匾额,与岳麓、白鹿、丽泽书院齐名,称“南宋四大书院”。陆氏心学经明代王阳明继承发展,独成一派,世称“陆王学派”。
元代,书院未曾修葺,几近销声匿迹,一片荒凉。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皇帝命再度修缮象山书院。正德、嘉靖年间,是明代书院发展的高潮时期,象山书院也进入繁荣期。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武宗皇帝诏刻刚劲隽永的“象山书院”四字,石刻在西峰峭壁之上,每个字一米见方。今天象山书院遗址仍在贵溪市南三峰山下之徐岩,已辟为贵溪市第一中学,校园内有陆象山先生塑像,三峰山石壁上“象山书院”四个大字依然十分醒目。
鹰潭的余江县潢溪乡渡口村还是杰出的新闻记者、出版家邹韬奋的故里。虽然没能亲历人杰地灵的鹰潭,但我们还是怀了一种崇敬的心情向那里深深地凝望。目光掠过悠久的历史名胜,我们再目送滔滔流淌的信江水从那里转向西北之后注入鄱阳湖。从鹰潭收回目光,我们在雨中搭乘开往上饶的长途客车,离开弋阳,转道有“中国最美乡村”之称的婺源。
9. 雨中的遗憾与期待
这是几天来雨下得最大的一天,夜里淅淅沥沥的雨声一直不断。住在龟峰宾馆,房间的条件不错,但是夜里还是觉得很凉,早晨起床才发现是藏在窗帘后面的窗子没关。洗漱之后,与匆匆赶来的小汪一起在酒店吃过早餐,小汪送我们到长途汽车站,上了一辆通往上饶的长途大客。车内又脏又乱,异味扑鼻。在蒙蒙的雨中到达上饶市区的时候已经是上午10点多了,乘务员说这车不到长途汽车站了,在一个不知道是什么地方将车上人放到了路边。我们在雨中终于拦到了一辆出租车辗转到了上饶汽车站。
上饶发往婺源的车很多,但是售票口排了长长的队伍卖不出票,原因是售票用的电脑打不出票来。我们挤在等待买票的队伍里,又着急又无奈。一个小伙子在那里吆喝去婺源,但是我们一直不敢轻易地去上他的车。时间过了很久,售票窗口还是卖不出一张票来,最后我们还是被那个吆喝去婺源的小伙子仿佛绑架一般地请到了他的车上。这是一辆到婺源的过路车,车况还好,是一辆很不错的乙未客。但是出了车站不久,又让我们心里一惊。这辆车被路边几名一脸严肃的着装人员拦下了。一脸紧张的司机和乘务员忙碌地打电话拿证件,在外面交涉。一脸茫然的乘客坐在车上无奈地等。过了近20分钟,车子终于又被放行了。
汽车出了市区一路向北行驶,婺源位于江西与安徽、浙江三省交界处,从上饶出发汽车要行驶将近4个小时,其中经过德兴市。德兴有中国千年铜都之称,于西汉初年建县,历史悠久。德兴取"山川之宝,惟德乃兴"之意。过去,她是历代银场,南朝陈开始采银,故又称"银城"。宋熙宁间,设有银场、金场、铜场,采矿业的兴盛促进了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仅宋大中祥符至咸淳二百余年中,及第进士竟有343人之多,成为一个文化奇迹。并涌现出湿法炼铜鼻祖张潜等一大批名人,成为当时闻名遐迩的文化之乡。1990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德兴县改设德兴(县级)市。2000年7月改为省直辖市,由上饶市代管。德兴在江西全省也属于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从我们经过的道路、城市的建筑等等都能感受到这一点,仿佛在空气中就能够闻到工业企业比较发达的气息。
其实在我们的预计的行程中还有三清山,三清山也位于上饶的北部,但是由于联系工作还没有完全落实,时间又比较紧迫,所以我们也只好与之擦肩而过了。没有到三清山有些遗憾,因为我们的杂志在几年前就曾经编发了许多有关三清山的精美图片和文字,所以虽然没有到过这里,但是三清山的秀美在心里一直有着很深刻的印象。
三清山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座山峰高耸入云,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个最高境界而得名。主峰玉京峰海拔1816.9米,雄踞怀玉山脉群峰之上。
三清山以自然山岳风光称绝,以道教人文景观为特色,“奇峰怪石、古树名花、流泉飞瀑、云海雾涛”并称三清山自然四绝。现在已经开发的奇峰有48座,怪石52处,景物景观500多处。景区总面积达到了229平方公里。
由于三清山与黄山有着很相近的特色,又相距比较近,所以被喻为黄山的姊妹山。近年来三清山旅游的火热程度,甚至大有超过许多传统名山的趋势。
我们一直在雨中行驶着,一路上被雨水淋过的风景别有一番情趣。本来就很美丽的风景在雨雾之中,更增添了几许诗情画意。尤其过了德兴之后,公路穿行在山间,一路的山水则更加迷人。一座座连绵不绝的秀美山峰,隐藏在茂盛的林木之中,大片的松树、竹子、杉树,翁蓊郁郁地相互纠结着、簇拥着,密不透风。仿佛那山就是用这些浓浓淡淡的绿色堆积起来的。蒙蒙烟雨之中,更有云雾缭绕其间。间或有红色或者黄色的叶子很醒目、很漂亮地点缀其中,很容易就让人想起“一叶知秋”这词。秋天给人的感觉是凝重、成熟、踏实或者一点沧桑与淡淡的惆怅,秋天更能调动人们心底的情绪。
在山下或者山与山之间的小片地方,就是极其珍贵的稻田了。很小很小的,一块一块地拼在那里,很精致。田里的稻子已经被收割过了,而那些茬子还在亮汪汪的水田里坚强地站立着,而且排列整齐,就像一列列肃穆的士兵,日夜监守在那里,庄严而神圣。
进入婺源境内之后,就是清一色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了,即使是最新的建筑,无论是普通的民房还是耸立的高楼,都保持了建筑风格的一致,高高的马头墙在青山绿水之间简洁明快地张扬着自己的个性。婺源的美也许就在于这种简洁与统一的和谐之中。就在我们面对一个梦境般的世界还没回过神来的时候,汽车就已经到达婺源县城了。下车的时候,雨下得更大了,经过几个回合的联络,终于找到了婺源旅游局的工作人员,接我们的司机小吴介绍说,尽管已经是11月,正常应该是旅游的淡季了,但他们的旅游接待工作也还是很繁重,现有的主要酒店也还是住得满满的,我们在一家不太大的旅馆住了下来。身体安顿了之后,我们便开始期待真正走进这个近年来已经让许多人迷恋不已的“中国最美的乡村”了。
晚上在旅游局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我们与几位香港旅行社的老总们一起进晚餐。令人感慨的是,无论是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还是我们的特别行政区,在国人之间,酒文化已经趋于大同,酒是友谊的桥梁。因此,一场觥筹交错之后,中华民族血肉相连,亲密无间的感情也更加一览无余了。
10. 婺源:寻梦的乡村
婺源像一个世外桃源,是一种宁静之美,超脱之美。像一个被小心珍藏了的梦,仿佛与现代紧张忙碌的商业社会保持了一个遥远的距离。从走进这方土地之后,就给人一种需要小心翼翼的感觉,生怕惊扰了这个美丽的梦境。
婺源仿佛是被人们在一夜之间发现的,但是她的邻居们却都有着贵族一样的身世。在她的周围有六山两湖之众:黄山、九华山、庐山、龙虎山、武夷山、三清山、千岛湖、鄱阳湖。在这样一个山水胜境之中,珍藏了婺源这样一方净土也就不足为奇,婺源成为今天人们倾心向往的寻梦之境也是理所应该的。
其实婺源是个久负盛名的地方,这里自古文风鼎盛,人杰地灵。自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建婺源县以来,这里出过许多大人物,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的祖籍地就在这里,看似平淡无奇的一个小村,就是藏龙卧虎之地。仅理坑一个村,就先后出过尚书徐懋衡、大理寺正卿余启元、司马余维枢、知府余自怡等七品以上官宦36人。自宋至清,婺源全县考取进士552人,有仕宦2665人,历代文人学士著作3100多部,其中有172部被选入《四库全书》,7位名人入选《辞海》。“山间茅屋书声响,放下扁担考一场”正是对婺源文风之盛的概括。
婺源的历史悠久,名人荟萃,也自然地留下了许多历史、名人遗迹,这里有“吴楚分源”界碑、春秋吴太子鸿墓、南宋岳飞吟诗的花桥,还有李白、黄庭坚等名人游览时留下的遗迹。走在粉墙黛瓦的寂静乡村之间,就像行走在既陌生又熟悉的历史画卷之中,青山里,村道旁,在不经意中,你就会发现一处年久的残壁短碣,一段弯弯的青石驿道,一棵苍翠的名木古树,一口青苔漫布的水泉深井,他们都有着一个传说,一段历史,一个典故。在这里,历史的醇厚如经年的老酒一样令人回味无穷。
据说有“中国县级第一馆之称” 的婺源博物馆,珍藏了商至清各类文物一万余件,可见历史之悠久。因此也形成了婺源以古文化、古建筑、古树群、古洞群为特色的古韵风情。
面对婺源众多的美景,丰富的历史文化,真的给人一种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的感觉。好在有婺源旅游局的同志为我们在婺源仅仅一天的行程做了妥善的安排。
秋染雾绕卧龙谷
早晨,婺源旅游局的小吴开车来接我们,天气虽然没有下雨,但还是阴着。夜里有些冷,但是房间里的空调不能用,服务员说房价很低,不包括用空调的费用,想用空调只能再交些费用。在深秋的季节,看样子只好再花点钱买温暖了,呵呵。
为我们开车的小吴人很温和,不多言语,对婺源的了解也很多,既是司机又是“全陪导游”。婺员全县有1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一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3处。已经正式开发了十多个景区,分东、西、北三条精品线路。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位于北线的大鄣山卧龙谷。
大鄣山属黄山余脉,位于婺北的皖、赣交界处,主峰擂鼓尖海拔1629.8米,是婺源境内的最高峰,也是新安江、乐安江两大水系的源头,有关资料对大鄣山有“钟灵发脉之地”的记载,所以又称其为“婺源之源”。
大鄣山卧龙谷景区距县城38公里,一路上有田园风情相伴,半个多小时就到景区了。小吴到景区管理处联络之后,安排了一位姓王的导游带我们走进景区。这个朴实纯真的女孩来自景德镇,是一位大学还没毕业的实习生,一路上就像山里长大的孩子一样活泼可爱。
大鄣山卧龙谷虽然只有3.5公里长,但落差竟达730米,所以谷内的溪流形成了多条高落差的瀑布。有“树在石上生,石在水中长,瀑在岩上飞,泉在山间唱”的概括。
在峡谷两边的山峰上,郁郁葱葱的林木被秋天染出了五彩缤纷的颜色,浓重的绿色里透着秋黄,偶尔还有鲜艳的红叶十分醒目地点缀在万绿丛中。由于是刚刚下过雨,一团团的云雾像柔柔的轻纱,不经意地挂在山间,随风摆动,使那山更加妩媚多姿,更加韵味无穷。目力所及之处,就像一幅幅美丽的水彩画,让人们的目光久久不肯离去。峡谷里,到处都有澄澈的流水,整座山都像被水浸透了一样。河谷里那些圆润的巨石在水中挽起一片片洁白的浪花,整个溪流像一条极具动感的银丝带一样从幽幽的密林深处垂挂而下,哗哗的流水声仿佛是寂寞的山谷永远的诉说。
我们走在静谧悠长的人工栈道上,连在这里工作了三个多月的导游小王都一路在遗憾今天没有带上照相机,像今天这样美的风景也不是总能见到的。我们一路走向山谷的深处,真想穷尽这方美景,无奈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已经是上午10点多了。于是我们不得不恋恋不舍地折返回来。但是卧龙谷真的像一幅精美的画卷留在我的记忆里。
据说在地球北纬30°的附近区域总有许多千古之谜,埃及古金字塔、百慕大魔鬼三角等等都在这个区域。地处北纬29.35°的大鄣山,也同样留下了一些未解之谜。卧龙谷景区有绵延数千米的花岗岩巨石,似刀砍斧劈,呈横向线形剖面,据说石墙数量之多,工程之巨,非人力所为。有一处悬空石壁,仅被一方一圆两块巧石支撑而不倾覆。还有龙心岩悬棺、龙井、三千尼姑和八百和尚等许多谜团也为景区增加了许多神秘的色彩。只是我们没有时间去一一亲临其境了。
告别了卧龙谷,我们的下一站是著名的宋代彩虹桥。在路上,时时有让我们眼前一亮的景致。典型的徽派民居建筑,山上盛开的山茶花,美丽的月亮湾…… 我们不时地叫小吴把车停下来拍照,小吴告诉我们婺源最美的时候是四五月份漫山油菜花开的时候,遍地都是金灿灿的,就连水中倒映的都是金色,再有那些粉墙黛瓦的村落点缀其中,简直美极了。遥想美景的诱惑,让人心都痒痒的,暗下决心一定要在那个时候再来婺源。
在路上我们还见到一个超可爱的孩子,看不出是男孩还是女孩。空旷的马路上,只有这个才四五岁的孩子,手里撑着一把漂亮的小伞,静静地站着,纯真的眼神里是几分羞涩,几许宁静。车开过之后我们又停了下来,在相机里收藏了一个超可爱的画面。
宋代廊桥见彩虹
我们到达彩虹桥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了。由于是旅游的淡季,游人不多,几个做导游的女孩子已经在吃她们手中的快餐了。
彩虹桥也叫宋代廊桥,她所在的清华镇位于县城西北22公里,唐开元年间婺源建县时,县治就在这里。彩虹桥建于南宋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800多年的历史,成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廊桥。桥长140米,建有6个桥墩,每墩上建有一亭;5个桥孔,每孔间都有长廊相连。这“六亭五廊”构成了长虹卧波式的水上建筑。
在彩虹桥的正中,有一个神龛,在这里供奉了三个人,中间的是治水的大禹,分列两边的是一个和尚和一个工匠。和尚叫胡济祥,曾经在清华镇出家,他有感于这里的木桥常被洪水冲断,行人往来不便,便外出化缘,用了三年的时间筹集了修桥的资金。工匠叫胡永班,历时四年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二人合力修建了这座传世800年的彩虹桥。
彩虹桥能够耸立800年,依然坚固如初,是与它的科学设计分不开的。它坐落在河面最宽阔的地方,这里河水的流速缓,对桥的冲击力、破坏力比较小;它的桥墩设计成半船型,分水尖十分锐利,线条流畅,可以分解洪水的冲击力;桥墩之间的距离,是根据各孔之间洪水的流量、流速决定的,流量、流速最大的地方,墩距最大,有利于泄洪;桥墩的砌筑也十分讲究,所用的条石长短不一,石石相钳,丝丝相扣,历久不变;在桥的下游30米的地方,还建有一石坝,抬高水位,缓解了洪水的流速。在桥的建造过程中,没有精雕细琢,整体显得粗糙,厚重,体现了越简单实用,越容易传承延续的建筑理念。
据说在这座桥彻底完工的时候,正值雨过天晴之际,天空现出一道亮丽的彩虹。人们认为这是吉兆,于是就将此桥命名为彩虹桥。
在彩虹桥的西端,就是过去通往饶州府的古驿道,距桥头10米处,有一条约4米宽的小河沟,古人在那里建 了一座石拱桥,取名登云桥,即登上彩云的桥。登云桥与彩虹桥的组合,蕴涵了人们祈望步步登高,吉祥发达的美好愿望。因此,在古代,仕子们回乡赴任,一定要到这两座桥上走走,踏青云,上彩虹,就能平步青云,官运发达;学子们进京赶考,一定要来走走,踏青云,上彩虹,高居榜首,光宗耀祖;徽商们临行前,也一定要来走走,踏青云,上彩虹,希望生意红火,衣锦还乡。
彩虹桥能够遮阳避雨,无论是过路休憩、饭后纳凉、茶余相聚,还是少男少女们谈情说爱,都是一个难得的好地方。走在桥上,眼前有澄澈的流水,远处有苍翠的青山,更有古道、村落相衬,若是赶上晨雾、细雨、月下,则更具诗情画意,怡情、怡心、怡性。
我们也“踏青云,上彩虹”之后,来到桥头的休闲木屋,在这里吃了一顿极具情调的午餐。木屋和桌椅简洁粗犷,面对古老的彩虹桥,视野开阔,幽静自然。巨大的舂米水碾,在飘飘的细雨之中高高耸立着,一幅风情画,一首田园诗。人在画里,诗在心中。
汪口那不尽的追忆
下午的行程是从北线转往东线。在婺源要到的地方实在太多,我们只有根据时间来安排行程了。
在东线我们到达的第一站是有着徽商古商埠之称的汪口。汪口古称永川,因为地处江湾水(正东水)与段莘水(东北水)双河汇合口,二水汇合成永川溪向西流去。村前碧水汪汪,奔流不息,故名汪口。宋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由迁徙婺源的第九代孙朝议大夫俞杲建村。是一个以俞姓为主聚族而居的徽州古村落。
婺源都是徽派建筑,是因为婺源原本就隶属古徽州。在1934年9月,国民政府决定将婺源划归江西,但是婺源人一直以徽州作为自己历史传承的血脉,曾发起了一场“回皖运动”。1946年8月,国民政府又将婺源划回安徽。1945年5月,婺源再次被划入江西省。
汪口村在古代是从徽州府城——歙县经陆路至江西饶州、九江及荆楚之地的必经之地,是与歙县渔梁码头并列的徽州两大水埠码头,是徽商走出大山的两大出口之一。是古徽州“徽秀钟灵”之地。历史上,这里文风鼎盛,据记载,历代经科举中进士者就有14人,出任七品以上官员73人,著书立说、以斐然文采立于世者9人,著作达27部。明、清时期,汪口成为徽州与饶州水上交通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曾经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船运如梭。
在盘山而上的公路边,有一处眺望或拍摄汪口村的绝佳位置,玉带似的河流环村而过,村庄氤氲在蒙蒙细雨之中,秋色尽染的远山在云雾之中若隐若现。一个文化与商业共荣并茂的风水宝地,虽然淡去了往日的喧嚣,但青山碧水依旧,虽然逝去了曾经的岁月,但古埠风情犹存。走进汪口古村落,虽然昔日的繁华不在了,但有今天的秀美与古朴同样令人心动。
“官路正街”是汪口沿河而下的一条弯月形的千年古街,全长约600米,青石路面,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这条街曾是汪口的商业中心,街道向两侧各伸出了十八条小巷。其中临河一侧的十八条小巷连接了十八个埠头,发达的水运和徽饶古道承载了古徽州的一段繁荣的历史。在汪口,古山林、古埠头、古街巷、古祠堂和众多的官第、商宅、民居、书屋等古建筑依然保存完好。走在古老的村中,面对那些精美的建筑,会引发人们不尽的追忆。
汪口最引人注目的俞氏宗祠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江南第一祠”、“徽雕艺术宝库”之称。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为中轴歇山式建筑,占地665平方米。分为三进院落,由山门、享堂、寝堂三部分组成。整座建筑古朴庄重,气势宏伟。梁坊、斗拱、脊吻处均巧琢雕饰。祠中大大小小各种形体和图案雕刻共一百多组,最为奇特的是享堂顶部的两根大梁上各有一个含“福”“寿”字的大雕刻,是工匠利用整根木头直接雕刻而成的,为国内罕见。
离开汪口的时候,我们见到了婺源牛角湾旅游有限开发公司、汪口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郑晓悦,一位漂亮的上海女孩,总公司在上海,她在这里主持日常工作。婺源吸引的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旅游者,更有旅游投资者。
美,是婺源的财富。
千年古镇江湾
到江湾的时候,雨已经下得很大了。江湾不愧是婺源东部距徽州府最近的一个重镇,给人的感觉是眼前豁然开朗。
江湾始建于隋末唐初,最初有滕、叶、鲍、戴等姓人家在江湾河湾处聚居,始称云湾。在唐朝末年,唐宰相萧遘的儿子萧祯曾任江南节度使、柱国上将军,总揽江南数州军事、民事、财政。江山易主之后,萧祯耻事二主,传说他过江之后,改萧姓为江,隐姓埋名。萧祯的儿子江董迁居婺源,从此,萧江为一姓。北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萧江第八世祖江敌始迁江湾,子孙逐渐繁衍成巨族,改云湾为江湾。
自唐以来,江湾便是婺源通往皖、浙、赣三省的交通要塞,为婺源的东大门。这里地灵人杰,群贤辈出。明代有户部侍郎江一麟,工部主事江宏晚,朝廷太医江一道;清代著名经学家、音韵学家江永,户部主事江桂高,清末著名教育家、佛学家江谦等一大批学士名流。
江湾镇至今依然完好地保留了一大批徽派古建筑,弄巷悠悠,古风古韵。我们在雨中走过那些深邃的小巷,未见那些叱咤风云的大人物身影,却想起了戴望舒那首著名的诗《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我们在“悠长、悠长”的雨巷里,像戴望舒一样没有见到那姑娘,更没有“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但我们还是在这雨巷中走进了江湾旧时的光景,那些高高大大的房子,那些幽幽暗暗的大屋,还有那些用来出售的小物件,无不在讲述着一个个久远的故事。
在回廊环翠、建筑精美的江湾乡贤祠里,有江湾历代先贤的塑像,其中的江石溪就是江泽民的祖父。2001年5月30日,对江湾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来江湾视察,看望乡亲。那天,江湾的大街上像重大的节日一样,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乡情永远是国人最重要的感情,寻根更是中华儿女一种最美好的情愫。
小桥流水人家——李坑
从江湾返回到李坑的时候,已经是下午4点钟了。李坑距婺源县城只有12公里。但是李坑迎接我们的却是大雨狂下,走过村口的牌坊有一座翘角飞檐的文昌阁,阁高三层。李坑也是文风鼎盛、人才辈出之地,自宋至清,有仕官富贾达百人,有文人留下的传世之作达29部。在南宋年间还出了位名叫李知诚的武状元。
在雨中走进小桥流水人家的李坑更是别有一番情趣了,村口有几棵古树在那里风雨不误地迎送着来来往往的客人,晴天撒下一片阴凉,雨天撑出一把翠伞。有一条溪流在村里静静地流过,雨水落在水面上,荡漾着美丽的波纹,几条小船簇拥着泊在岸边,仿佛只有在雨中才有片刻的宁静。
村里的房子大都建筑在河的两岸,河上依次排列着各种小桥,出了门口就到了桥上。街道全部是用青石板铺就的,来来往往的行人将一层层的脚印留在上面,那石板永远沉默无语,只是更加平滑,光可鉴人。
李坑给人的是一种闲适,在这里闲散地漫步,便有了一种闲散的心情,无论是走在街道上还是走在桥上,你都不用着急,慢悠悠地走,满悠悠地看风景。水上的桥,桥下的船,路上的人,人进进出出的老房子,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像一部令人怀旧的老电影。
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细看那些精美的局部了,雨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停了,村子被笼罩在淡淡的暮色之中。这时候更能令人想起马致远的那首小令《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婺源一天的行程就在李坑结束了,在婺源的旅游实在不该是一天的安排。但是意犹未尽也许是最美好的境界。
回到婺源县城已经是华灯初上时分了,小吴带我们去一家很火的农家饭庄吃婺源特产荷包红鲤鱼,这种鱼形似荷包,色艳肉嫩,据说是国宴珍品。婺源有红、绿、白、黑四种特产,荷包红鲤鱼就是其中的红;绿是婺源绿茶,具有“颜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浓郁,水叶清而润厚”的品质;白是色白、汁多、肉嫩、皮薄的江湾雪梨;黑是指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歙砚,因徽州古称歙州,婺源所产砚台便以歙命名。
婺源古老、厚重、纯净、闲适。离开婺源很久了,依然觉得那是一个如诗如梦的境地,可以不经意地就让人沉溺其中。(部分图片由上饶市旅游局提供)
(编辑:大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