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予以输液小儿开展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效果。方法:将84例输液小儿分为2个小组,即开展常规护理模式(比对组42例)、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探究组42例),比对不同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探究组护理有效性95.24%高于比对组78.57%, P<0.05。探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比对组,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具有护理效果确切,应用价值高等优势,针对输液小儿开展不仅可保证护理有效性,还可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输液;小儿;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护理效果;护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8-316-01
输液是临床中应用率较高的治疗方案之一,易于药物达到理想恒定浓度,快速补充机体丧失液体,有效抑制病情发展等优势。但输液属于有创性操作,小儿年龄较小,认知能力有限,输液穿刺轻度疼痛可导致小儿出现害怕、紧张等情绪,这对输液顺利性与安全性均有不利影响,予以小儿输液护理非常重要[1]。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可突出以小儿为服务中心的观念,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低相关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进而达到理想的护理效果,获得较高护理满意度[2]。因此,本文就针对小儿输液期间开展不同护理模式,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干预价值。
1基础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2020-5~2021-5输液小儿84例,应用平均方法,将小儿分为以下2个小组。比对组42例:女20例,男22例,平均年龄(9.75±1.43)歲;探究组42例:女21例,男21例,平均年龄(9.79±1.46)岁;各个小组基线数据实施均衡性互比,无差异性,(P>0.05)。选入标准:①根据病情而定,需要实施输液治疗;②年龄低于12岁小儿;③小儿家长对本次研究完全知情同意;剔除标准:①晕针者;②不接受护理服务者;③小儿或家长存在精神方面疾病、听力障碍、认知障碍。
1.2方法
比对组:开展常规护理模式;护理人员告知小儿与家长输液目的与相关注意事宜,并安抚小儿情绪,尽可能保证一次性穿刺成功。
探究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干预:输液前护理:护理人员调整输液温湿度,并予以小儿玩具、卡通图片或播放动画片等。同时,告知小儿与家长输液期间可能发生相关不良反应,若一旦出现异常情况需及时告知医护人员,护理人员都与小儿沟通与交流,构建良好护患关系,对出现哭闹、紧张等情绪的小儿对其实施心理疏导,予以小儿糖果等进行鼓励,从而提高小儿输液配合度。
输液时护理:护理人员选择粗、直、弹力佳的血管,并指导小儿保持正确的体位。穿刺时,询问小儿年龄等问题转移其注意力,从而确保穿刺成功率。同时,在更换药物时,需对相关信息进行核查,确保输液正确性。护理人员加强巡视,观察是否有液体渗出等情况,并告知小儿与家长不可调节输液滴速,以免引发不良反应。
输液后护理:拔针后,告知小儿与家长正确按压时间、面积与力度,从而达到止血目的。此外,护理人员可对小儿进行鼓励,表扬小儿合作有效性,并对其生命体征进行监测,纠正小儿错误的饮食习惯。
1.3 观察指标
对护理后,小儿预后情况进行观察与评估,有效:小儿机体不适症状全部消失,护理依从性较高;改善:小儿机体不适症状较护理前改善90%以上,护理依从性一般;无变化:小儿机体不适症状改善90%以上下,护理依从性较差;护理有效性=有效(%)+改善(%)。同时,对小儿与家长发放调查表,让其对本次护理服务舒适度及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护理技巧方面开展评价,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说明护理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计量资料以 表示,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X2检验,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组间护理效果的比较
比对组:有效12例,改善21例,无变化9例,护理有效率78.57%(33/42);探究组:有效15例,改善25例,无变化2例,护理有效率95.24%(40/42);X2=5.126,P=0.000;探究组护理有效性95.24%高于比对组78.57%,互比,有差异性,P<0.05。
2.2组间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比对组:护理满意度(85.36±3.15)分;探究组:护理满意度(92.15±6.00)分;X2=6.494,P=0.000;探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比对组,互比,有差异性,P<0.05。
3 讨论
小儿自身免疫能力与抵抗能力较为薄弱,器官功能发育不全,与成年人相比其生病机率较高。此外,小儿自主能力差,对环境适应能力差,对陌生人易出现抵触情绪,而且血管偏细,穿刺时好动,从而增加输液治疗难度。因此,对小儿输液期间开展护理干预非常重要,可规避相关风险因素,提高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在临床应用率较高,不仅可保证护理效果与质量,还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构建[3]。在小儿输液护理中开展可多方面给予小儿护理服务,减低护理失误率,确保输液治疗顺利性,减低相关不良反应出现。本次研究中予以输液小儿开展临床护理路径干预主要通过输液前、输液中与输液后三方面开展,可达到持续性护理目的,其中护理前多以消除小儿紧张、害怕等负性情绪,予以小儿心理疏导,提高其输液配合度,输液中护理选择最佳血管,穿刺时转移小儿注意力可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输液后护理可减低出血量,并对小儿实施鼓励与表扬,利于提升小儿下次输液依从性。通过本次研究研究结果也可充分表明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效果与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针对输液小儿选择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效果确切,不仅可达到理想的护理效果,还可获得较高的护理满意度,符合临床护理需求。
参考文献:
[1] 陈红燕,冯钰琳,李奥睿. 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输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家有孕宝,2020,2(14):5.
[2] 宋日荣. 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输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2020,30(34):246-247.
[3] 孙秋红,莫丽芳. 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在小儿输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2021,28(2):234-236.
关键词:输液;小儿;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护理效果;护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8-316-01
输液是临床中应用率较高的治疗方案之一,易于药物达到理想恒定浓度,快速补充机体丧失液体,有效抑制病情发展等优势。但输液属于有创性操作,小儿年龄较小,认知能力有限,输液穿刺轻度疼痛可导致小儿出现害怕、紧张等情绪,这对输液顺利性与安全性均有不利影响,予以小儿输液护理非常重要[1]。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可突出以小儿为服务中心的观念,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低相关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进而达到理想的护理效果,获得较高护理满意度[2]。因此,本文就针对小儿输液期间开展不同护理模式,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干预价值。
1基础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2020-5~2021-5输液小儿84例,应用平均方法,将小儿分为以下2个小组。比对组42例:女20例,男22例,平均年龄(9.75±1.43)歲;探究组42例:女21例,男21例,平均年龄(9.79±1.46)岁;各个小组基线数据实施均衡性互比,无差异性,(P>0.05)。选入标准:①根据病情而定,需要实施输液治疗;②年龄低于12岁小儿;③小儿家长对本次研究完全知情同意;剔除标准:①晕针者;②不接受护理服务者;③小儿或家长存在精神方面疾病、听力障碍、认知障碍。
1.2方法
比对组:开展常规护理模式;护理人员告知小儿与家长输液目的与相关注意事宜,并安抚小儿情绪,尽可能保证一次性穿刺成功。
探究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干预:输液前护理:护理人员调整输液温湿度,并予以小儿玩具、卡通图片或播放动画片等。同时,告知小儿与家长输液期间可能发生相关不良反应,若一旦出现异常情况需及时告知医护人员,护理人员都与小儿沟通与交流,构建良好护患关系,对出现哭闹、紧张等情绪的小儿对其实施心理疏导,予以小儿糖果等进行鼓励,从而提高小儿输液配合度。
输液时护理:护理人员选择粗、直、弹力佳的血管,并指导小儿保持正确的体位。穿刺时,询问小儿年龄等问题转移其注意力,从而确保穿刺成功率。同时,在更换药物时,需对相关信息进行核查,确保输液正确性。护理人员加强巡视,观察是否有液体渗出等情况,并告知小儿与家长不可调节输液滴速,以免引发不良反应。
输液后护理:拔针后,告知小儿与家长正确按压时间、面积与力度,从而达到止血目的。此外,护理人员可对小儿进行鼓励,表扬小儿合作有效性,并对其生命体征进行监测,纠正小儿错误的饮食习惯。
1.3 观察指标
对护理后,小儿预后情况进行观察与评估,有效:小儿机体不适症状全部消失,护理依从性较高;改善:小儿机体不适症状较护理前改善90%以上,护理依从性一般;无变化:小儿机体不适症状改善90%以上下,护理依从性较差;护理有效性=有效(%)+改善(%)。同时,对小儿与家长发放调查表,让其对本次护理服务舒适度及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护理技巧方面开展评价,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说明护理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计量资料以 表示,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X2检验,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组间护理效果的比较
比对组:有效12例,改善21例,无变化9例,护理有效率78.57%(33/42);探究组:有效15例,改善25例,无变化2例,护理有效率95.24%(40/42);X2=5.126,P=0.000;探究组护理有效性95.24%高于比对组78.57%,互比,有差异性,P<0.05。
2.2组间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比对组:护理满意度(85.36±3.15)分;探究组:护理满意度(92.15±6.00)分;X2=6.494,P=0.000;探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比对组,互比,有差异性,P<0.05。
3 讨论
小儿自身免疫能力与抵抗能力较为薄弱,器官功能发育不全,与成年人相比其生病机率较高。此外,小儿自主能力差,对环境适应能力差,对陌生人易出现抵触情绪,而且血管偏细,穿刺时好动,从而增加输液治疗难度。因此,对小儿输液期间开展护理干预非常重要,可规避相关风险因素,提高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在临床应用率较高,不仅可保证护理效果与质量,还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构建[3]。在小儿输液护理中开展可多方面给予小儿护理服务,减低护理失误率,确保输液治疗顺利性,减低相关不良反应出现。本次研究中予以输液小儿开展临床护理路径干预主要通过输液前、输液中与输液后三方面开展,可达到持续性护理目的,其中护理前多以消除小儿紧张、害怕等负性情绪,予以小儿心理疏导,提高其输液配合度,输液中护理选择最佳血管,穿刺时转移小儿注意力可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输液后护理可减低出血量,并对小儿实施鼓励与表扬,利于提升小儿下次输液依从性。通过本次研究研究结果也可充分表明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效果与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针对输液小儿选择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效果确切,不仅可达到理想的护理效果,还可获得较高的护理满意度,符合临床护理需求。
参考文献:
[1] 陈红燕,冯钰琳,李奥睿. 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输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家有孕宝,2020,2(14):5.
[2] 宋日荣. 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输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2020,30(34):246-247.
[3] 孙秋红,莫丽芳. 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在小儿输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2021,28(2):234-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