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起诗意的秋天况味

来源 :作文周刊(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nglij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天,是个诗意兴发的季节,杜甫写出了七律《秋兴八首》,欧阳修写过辞赋《秋声赋》,郁达夫写过散文《故都的秋》,都是名篇,可见清秋在国人审美中的地位。“风物最宜秋”,中秋团圆赏月、登山赏红叶等传统习俗在今天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趣。
  相较于春天的万物复苏、姹紫嫣红,秋天是以“清”的形象出现的,更在生与老的转圜中将审美引向深层与幽处。金风扫尽炎夏,秋高气爽,木叶斑斓,加之丰收在望,原本就适于摇落世间纷扰,登临以赏秋色、听秋声。苏轼在谈论文章时曾说:“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这一论断实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普遍观念,清秋之美正可从中得到解释。不仅是审美范式,传统中还有不少秋日的习俗,最有影响的要数七夕曝衣乞巧拜双星,中元祭祖放河灯,中秋团圆赏月饮桂酒,重阳登高赏菊插茱萸……生命和宇宙仿佛都有了温暖和韵律,在诗意中鲜活地融彻起来。
  可见,秋天的况味不仅是哲人的凝思、文人的妙笔,更长久地存在于先人的生活趣味、民族的集体审美。可以说,秋天独有的况味,是中华文化鲜明而独特的身份标识。
  不得不承认,今天的我们虽然依旧热爱着清秋的风物和习俗,但是相比古人,多少显得兴味黯然了。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建设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付出了代价与牺牲,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成为严肃的时代话题,审美的转变、景区的喧嚣等因素弱化了欣赏和回归自然的兴味。
  如何在现代中国唤起诗意的秋天况味?恐怕先得有“境况”,才能有“兴味”。“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在环境建设上不断发力,秋月洒清辉,举目见繁星,红叶漫山,麦浪低俯,当这些景色能够轻易地呈现于人们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才能从励志的“雞汤文”,转变为难以察觉的生活常态。诗意的呈现不仅是吟咏诗句,而是当“2015年北京‘蓝天’比前年多14天”“《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发布”“2015年多家环保组织共提起环境公益诉讼37起”等新闻多了起来,才能真正让诗意具象化,其复苏才有了可触摸的落点。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物质生态的改变,与心灵滋养有着密切的关联。生活在当代的我们,不能失去绵延数千年之久的秋天况味。咂摸这味道,要靠草木栽植的一锄一犁,环境治理的矢志不渝,发展模式的巨大转变。在物质世界的艰苦付出,终究会反哺精神世界,生态之美也将会和发展的劲头与文化的繁盛同频共振。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9月19日)
  ■
  新课标在习作目标中,要求考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其目的在于让考生以多姿多彩的生活为素材,写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作文。其实就高中生来说更多偏向于社会生活,这也是高考选拔的目的;而让考生对社会对人生形成自己的觀点看法,也是大学教育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是将这几方面要求熔于一炉的文章,值得考生借鉴。
其他文献
资中筠曾说:“违千人之诺诺,做一士之谔谔。”当今社会是互联网时代,是自媒体时代,在这个时代敢于发声、敢于创新,才能站上二十一世纪的新风口。然而,创新并不意味着扶摇直上,创新背后的巨大隐患仍需要市场规范才能解决。  当一個产品做出爆款后,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就充斥市场。面对如此情况,有的人把眼光局限于现实利益,互相窥探新成果,死守手中的专利;有的人则将眼光发散到市场,谋求扩大新兴产业的规模,实现更高层次
期刊
议论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如果不严密就无法实现说服别人的目的。那么,如何使议论文说理更加严密呢?笔者给大家提供三种有效的方法。  内因和外因的辩证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位原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
期刊
人生道路千万条,条条大道通罗马。  一块地,如果不适合种麦子,我们可以选择种豆子。如果豆子也长不了,我們可以尝试种其他的。我相信总有一种农作物适合这块地。古人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只要我们敢于大胆尝试,懂得变通,总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古往今来,改变最初的选择而尝试另一条路的人比比皆是。余秋雨本来是搞戏剧教育和艺术理论的,但他敢于尝试撰写出版了《文化苦旅》等一批文化散文,不但揭示
期刊
点的开掘,是门艺术,它体现了考生的审美观念,涉及到考生思辨的能力,与考生知识的广博度、思想境界等综合素质相关联。我们要多学习,多交流,多思考,多探索,那样,我们在点的开掘上才会如鱼得水,才开掘得“新、深、美”,给读者以最大的享受和收获。  “新颖点”的开掘  新的事物能激发我们探索的激情,新的话题能让我们有发言的冲动,新的艺术品能点亮我们的眼睛。对于文章介绍的新事物,没有条件亲自去了解,我们就必须
期刊
例证法是高考议论文写作的常用方法。考生常见的误区有:罗列铺排事例,且在同一个平面展开,“以多取胜”;一个事例一下子全盘端出,叙例文字冗长,定向分散;叙而少议,议而不深,甚至“析例”缺位,观点与例证油水分离。而学会运用“一例多用”,考生可以走出上述误区。“一例多用”法指的是在一篇议论文中精选一个事例,将这个事例按照论述需要“切割”为若干板块,以此作为论据与论据对接进行分层论证。具体方法是:  一、筛
期刊
变味的微信“朋友圈”已成鸡肋  “现在走过来的是微信方阵,你看他们左手手机,右手充电宝;身后背着一锅心灵鸡汤,胸前挂着佛经和养生秘方,手上拿着励志经典和情感小句,口中还在大喊,亲,给孩子投个票吧!”……先别急着笑,这里要说的事,每个人都可能“躺枪”。从最初私密的记录和分享,到现在帮领导点赞、帮单位公号拉粉丝、帮“萌娃”投票,大家纷纷吐槽:变味的朋友圈,你烦不烦?  ■  1.生活影响。从正面的角度
期刊
一、材料丰富  “丰富”这一发展等级要求既是对考生知识储备的考查,也是对考生灵活提取知识能力的检测,还是对考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的考量,当然也是对考生的表达能力的检阅。如何在考场作文中做到“材料丰富”呢?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具体来谈。  1.储备。考生应该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积累丰富的素材,包括古今中外的名人逸事、时事热点、新闻人物、名言警句、新鲜语汇、名著名篇,等等。除了积累知识性的素材之外,考生还
期刊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如果你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你会觉得生活有趣吗?当然没有乐趣。我觉得,人生在世,就是要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人生才有意义,生命才有价值。  我觉得邹明的做法是对的,可能很多人都认为他的做法是错的,他不应该不顾家人。我觉得他应该也是被逼的,父母不同意他的想法和做法,他才迫不得已这样做的。每个人走的路總还是要由他自己决定的,不能由他人决定。  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们不能用自
期刊
之前网上有一篇热传的文章,叙述了凌晨4点多的哈佛大学图书馆里,灯火通明,座无虚席,莘莘学子已经坐满图书馆,静静看书、认真做笔记、积极思考问题……然而最近有人证实,这其实只是一个不存在的想象。凌晨4点半的哈佛大学其实和世界上,包括中国的大学基本一样,无论是学生,还是教职员工,都沉浸在睡梦中。在哈佛,没有人以“刷夜”为荣,更没有学生暗自较量谁能熬得更晚。这些学校的学生崇尚的是效率。  现在,随着对睡眠
期刊
今年春的到来所以步履疾迅,主要因为冬的延稽过久,这样即使兼程退却,也早超出其节令期限。不过半月之前,我还在那饱胀的河边见着巨块浮冰滚滚而下。山腹个别地带而外,眼前茫茫大地覆雪极厚,其最底层尚是去年12月间雪暴所积。骤睹此景,几乎令人目呆,不解何以这片僵死地面上的偌大殓布方才铺上,便又撤去。但是谁又能弄清那阳和淑气会有这灵验,不管它是来自周遭的岑寂物质世界,还是人们心底的精神冬天?实际上,多日以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