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灰集珍

来源 :上海工艺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yongh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2003年秋拍“俪松居长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专场后,在11月中旬举行的中国嘉德2013秋季拍卖会上再次推出“锦灰集珍——王世襄先生旧藏”专场,560余项藏品均为首次对外亮相,为嘉德二十周年庆典更添一抹亮色。此专场的180余组文玩杂项中,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家具、铜炉之外,更包括了葫芦、鸽哨等鲜见的内容。值得关注的是,一批首次露面的380余部珍贵藏书将向世人揭示王先生作为藏书家的多重身份。据悉,此专场部分重要藏品共180余件在9月27日至10月8日亮相于恭王府乐道堂展出的“锦灰自珍—王世襄先生诞辰百年纪念收藏展”。
  2003年,中国嘉德秋拍中曾推出王世襄先生收藏专场拍卖“俪松居长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最终取得了6301.35万元的总成交额,成交率更达100%。这一饱受关注的专场也成为名家旧藏拍卖的标志性专场,从当时起,市场就已经表现出对名家旧藏的渴求。时隔十年之后,中国嘉德在2013年秋拍将再度为人们呈现王世襄先生的往日珍藏。
  380余部藏书首次揭秘王世襄藏书家身份
  1941年从燕京大学毕业之后,王世襄赴四川李庄,辗转为梁思成接受,成为中国“营造学社”的助理研究员,也成为了“营造学社”的图书馆管理员。整理研究学社所藏古籍文献资料,即是先生所事的第一职业,也是先生日后研究文物成一代绝学的理论基础。世人皆好奇王世襄能将“玩”发展成一门精深学问的原因之一,就是源于他在古籍文献资料方面的扎实功力和基础。
  在本专场中,就有世襄先生在“营造学社”时期的亲笔手抄《营造学社图书馆藏书目录》。除此之外,本次亮相的还有王世襄亲属提供的380余部古籍,既有明版书,也有清版书,还有很多清代、民国的精抄本、稿本以及王世襄自己的抄书。其中包括清代迮朗撰《绘事琐言》抄本、王世襄母亲金章于民国三十四年的石印本《濠梁知乐集》、道光乙未、丙申年间叶道芬抄《古今画法集》抄本等。
  同时亮相的还有王世襄手抄的《已抄诸书》书目,其中记载着经王世襄所抄的书大概有600部之多,如再加上他所收集前人的善本总数应该超过了1000部以上。据中国嘉德古籍善本部总经理拓晓堂先生介绍,王先生在藏书方面下的功夫,恐怕不亚于其它任何一个门类的收藏,这也是为什么王世襄堪称藏书家的原因所在,“不论世人如何定义王世襄先生,或文物鉴赏家、或收藏家、或专家学者等等,均不为过。唯有一点时人恐怕都忽略了,世襄先生还是一位非常在行的藏书家。世襄先生藏书是一份学术价值远在其他杂物之上的文化遗产。他的抄书和印书其学术和艺术价值已使之成为新善本,成为一代文化创作流芳后世。”
  180余组文玩杂项涵盖王氏最完美家具
  此次嘉德秋拍所推的王世襄珍藏中另一大板块便是180余组文玩杂项,包括王世襄一生中认为最完美的家具“花梨木独板大画案及脚踏”、以及王先生夫人袁荃猷与其古琴老师管平湖对弹所用的黄花梨琴桌等。
  其中,本场专拍中征集到的“花梨木独板大画案及脚踏”为王世襄先生设计、田家青先生制作,是见证了这对师徒间情谊的珍品,也陪伴王世襄度过了晚年生活。在《自珍集》中,王世襄曾详细介绍了这件画案的优点与好处。
  此前王世襄夫妇与“大圣遗音”的故事广为人知,2003年这张知名古琴在嘉德“俪松居长物”拍卖会上以891万元人民币高价成交,创出中国古琴的拍卖纪录。2011年该琴再度亮相拍场,以1.15亿元成交。时隔十年,本次秋拍中国嘉德有幸征集到了记载着王世襄、袁荃猷夫妇珍贵记忆的一张琴桌。此次上拍的这张琴桌原本是黄花梨画案,但经过王世襄改造成为了一张教学用的琴桌,因为古人在教琴的时候讲究两人相对,相互观察对方的指法。此张琴桌是王先生专门改造为其夫人袁荃猷及其古琴老师管平湖对弹所用。
  本场专拍中呈现的四件铜炉,则是在2003年“俪松居长物——王世襄夫妇珍藏中国艺术品专场”中王老未曾拿出的铭心之物,也是他所藏香炉中精华的一部分:“玉堂清玩”戟耳炉、“”冲天耳三足炉、“名香兮读楚辞”冲天耳三足炉、“思山”款桥耳三足炉,相信可以吸引藏家竞相追捧。
  此外, 曾著录于王世襄的《说葫芦》与《自珍集》中的多组官模子葫芦也将与买家见面,葫芦器型虽小,却都是王世襄的随身之物,曾经陪伴他走过了漫长的岁月,王老在其上面倾注了无数心血,包括“晚清官模子水浒故事蝈蝈葫芦”、“官模子春梦图蝈蝈葫芦”、“官模子云龙麟狮蝈蝈葫芦”、“官模子山水人物蝈蝈葫芦”等。在葫芦之外,养鸽堪称王世襄的最大爱好。本次征集得来的鸽哨包括“鸿”字紫漆鸽哨十一眼五对及“祥”字紫漆鸽哨十五眼一对,“文”字葫芦鸽哨一对及截口鸽哨三对等,其中一组鸽哨堪称王先生收藏的鸽哨精品,共18支,有大有小,每一支音色皆不相同。
  中国嘉德工艺品部负责人乔皓先生称,“我们从这些工艺品可以看到王世襄先生研究涉猎的广泛性,王老是真正的学者、收藏家、汉文化传承者,王老的研究和著作涉及很多领域,著述颇丰,常人难及。”
其他文献
20多年风风雨雨和坎坎坷坷的路上,倾听着所有关心、关怀“中国白”事业发展的支持和鼓励,凝聚着所有从事“中国白”生产创作、研究者的智慧与心血,写出德化窑的密码,是我多年的梦,一做就是20年。  历史文化  世界陶瓷的发展历程就是人类不断追求瓷器白如玉的过程,而最好的玉质瓷就是德化的“中国白”。“中国白”在世界陶瓷中占了特殊的地位,欧洲陶瓷专家要人仿作而不可能,他们称它为“世界上最精良的瓷器”,“中国
期刊
摄影人的镜头应该聚焦什么?是风花雪月的吟叹还是名山大川的跋涉,我们的相机应该对准哪里?是小桥流水的温婉还是大漠风云的苍凉……创作题材的“撞车”,摄影画面的雷同,创作景点的“蜂拥”,让越来越多的摄影人陷入创作的盲区,也引起了当下摄影界的关注和思考。  工艺美术师、摄影家李京南在摄影创作上当然不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李京南给我的印象是比较低调。我能常常看到他整理出来的新作。他在艺术圈里有不少朋友,他曾
期刊
近年来中国省会和直辖市已经把公共艺术的设计和规划纳入到城市的整体布局中;各种式样的文化广场,雕塑公园积极涌现已经成为了大城市结构不可缺少的组成。当雕塑通过公共艺术的形式来传递社会公共信息和文化精神的时候;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工作、生活、精神文化的品味。从学科领域的审美眼光来看;在发现布局不合理的同时,学习国外相关领域的经验就显得重要了。英国有很多现实主义雕塑的先驱者,不仅在艺术观念上走在前列
期刊
龙泉青瓷始于五代,南宋时期达到鼎盛,形成了以釉饰为主的独特风格,至明代开始逐渐衰落。龙泉青瓷分为哥窑和弟窑:紫口铁足的为“哥窑”;清润如玉的为“弟窑”,也称“龙泉窑”。明嘉靖四十年《浙江通志》记载:“相传旧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二人未详何时人,主琉田窑造青器,粹美冠绝当世。兄曰哥窑,弟曰生二窑。”嘉靖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稿》也有记载“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
期刊
上海当代艺术馆与迪奥合作,将“迪奥精神”(Esprit Dior)展览带来上海,展览悉数展出百件历代迪奥设计师最具代表性的高级订制服、设计手稿,与国内外当代艺术家合作,完美展现法国高级订制服融合艺术、设计和工艺的独特魅力。  展览中,艺术家勒内.格鲁瓦(René Gruau)克里斯汀·贝拉尔(Christian Bérard)、克梅蒂(Alberto Giacometti)与迪奥先生展开一场时尚与
期刊
“象牙丝编西洋古帆船”是由上海长江企业发展合作公司(原上海长江刻字厂)的工艺师们历时一年多精工细作而成。在不久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2013“国信·百花奖”中国工艺美术精品金奖。  此船模在制作中采用了濒临失传的象牙丝编织技法,所以取名为“象牙丝编西洋古帆船”。船高45cm,长70cm,宽20cm.。整只模型未作任何色彩修饰,洁白高雅,纹理自然,细致光滑。船体
期刊
2013第十三届APD亚洲包装设计展示交流会,于10月30日至11月2日在上海“中国国际印刷包装创意园”举行。这是亚洲地区包装设计的高层峰会。  为了提高亚洲地区的包装水平,促进亚洲包装设计界的发展,增进亚洲设计师之间的友谊与合作,1992年由日本包装设计协会、韩国包装设计协会、中国上海市包装技术协会、中国台湾包装设计协会组成大会理事会,决定轮流举办设计高层峰会。自1993年举办第一届以来,已成功
期刊
随着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艺术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作为一位年轻的艺术家,如何才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如何能让我的作品富有强烈的感情,让我的作品和观众之间能够达到一种共鸣?如何将传统的木雕与当代的艺术创作联系起来,在当代的艺术创作中克服一些木雕本身的弊端。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的经验和材料所表现出来的效果能否达到预期的结果?在当代艺术活动频繁的节奏下,木雕在手工上技法上的表现以及长时
期刊
苹果iPod系列广告出现后,剪影这一特殊的动画风格开始受到人们强烈的追捧。越来越多的动画作品中使用这一简洁明了的创作手段,以达到引人眼球的效果。剪影动画在叙事的文学性和简洁的造型系统上都有着其独有的风格,也因此涌现出了不少独具创意的动画作品。本文尝试从不同剪影动画作品中,探讨剪影动画的特点、发展和它特有的魅力。  iPod是2001年投放市场的,但头两年,它一直销售平平。直到iPod剪影系列广告的
期刊
文房器物,形微体轻,既可供设于案上,又可把玩于掌中,芥纳须弥,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知识载体,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凝聚了历代文人的智慧与审美。高濂在《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称其“可以养性,可以悦心,可以怡生安寿”。由此可见,文人对文房器物的追捧,更多是在诉求一种致精的生活方式,一种古雅的生活态度,一种闲隐的生活追求。  传统文人的生活方式现已渺不可寻,在现代的语境中,如何赋予文房器物以新的意义,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