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隐性课程理论的课程思政建设所存问题与对策探索

来源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kk80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工作之一.当前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主要集中于高校显性课程且以思政理论课为重点,存在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贴标签”“两张皮”、课程思政育人主体重“显性灌输”轻“隐性影响”、课程思政教育结构出现“快餐式课程思政”现象、课程思政方法忽略隐性课程作用等问题.基于隐性课程理论,本文以高校科技竞赛工作这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例,探索以科技竞赛为例的隐性课程思政建设的途径,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开辟新思路.
其他文献
《崇仁学派与阳明心学的兴起》为国家社科基金(19BBZS007)阶段性成果,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邹建锋教授与研究生程维维合作完成,分为上中下三卷,60余万字,上海三联书店2020年12月出版.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共建方”在资金融通合作领域加强了建章立制、构筑“四梁八柱”等建设,取得了重要成果.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中拉资金融通合作整合了既有机制、丰富了融资渠道,互联互通水平持续提升.从融资规则制定、合作机制创新、金融机构能力建设等方面拓展了合作的维度和空间.但是,中拉资金融通合作在受到全球和地区形势影响的同时,金融合作水平、金融合作本土化程度、投资行业集中度等尚需努力,亟需构建一个高质量、可持续的融资合作模式,为中拉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输送健康、充足的金融“血液”.
拉美是中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方和现实共建方.当前,中拉“一带一路”合作具备协调各方供需均衡的潜能,并具备推进实施的制度性基础,这些内部条件为中拉深化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双方共建“一带一路”还面临着一系列内外部竞争.为此,中拉双方应加强交流,平衡内外部风险,创新合作前沿,并对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能产生的风险对冲价值予以重新评估,最大化合作的共同利益.
三线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一项重要国家战略,建设规模大,持续时间长.三线精神则是源于这次伟大的实践之中,是党领导人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积累的精神财富.深刻理解、全面系统地解读蕴含“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内涵的“三线精神”,探究弘扬“三线精神”的实践路径,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构建数字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别运用改进的熵值法和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2013-2019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字经济综合指数和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了测算,然后建立空间杜宾模型(SDM),对数字经济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以及技术创新和TFP在该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探究.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且该效应呈现东部和西部显著、中部不显著的区域异质性特征;技术创新在数字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TFP正向调节了数字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对红色家风的关注和研究从未间断,呈现出政治倡导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的趋势和特点.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家风的个案研究、红色家风的内涵和时代价值、红色家风的继承与弘扬等三个方面.虽成果颇丰,但存在一些问题:红色家风史料单薄、零散且缺乏系统地搜集、整理和研究;研究的创新性和深入程度不够;研究的视角较为单一.为此,应在挖掘、搜集和整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红色家风史料的基础上,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的角度、红色家风历史发展的动态视角加强对红色家风的研究,为新时代传承和弘扬红色家
我国在20世纪50-80年代,成功组织实施了一批大科学项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立了大科学精神.大科学精神根植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优秀传统文化,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科学精神、技术精神、时代精神于一体,包含忠贞使命、坚韧实践、矢志创新、无私协作的内涵.大科学精神与三线精神统一于国家积极防御的战略部署,从不同角度体现民族的精神气质,共同构成新时代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传承大科学精神和三线精神成为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具有重要战略文化价值.
大学生的情绪管理导致其人际关系困扰,学习无法完成,生活非常糟糕,甚至出现自杀等严重的冲动行为.Marsha M.Linehan创立的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al Therapy,DBT)对增加大学生的生活技能,提高情绪调节能力有非常好的疗效,提出了有效的策略.本文认为对情绪的觉察是管理情绪的基础,不评判是情绪管理的原则,辩证思维是情绪管理的核心.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拉关系得到了稳步提升,中拉民心相通在多样化的机制和路径下得以全面推进,在“政府间机制引导、文教与智库路径支撑和民间交流路径优化”三大机制框架下,以人员交流为特色的民心相通得到了显著加强,文明互鉴的深度得到了重大提升.但目前中拉民心相通领域的合作面临的外部挑战不断增多,如何更高效地发挥现有官方和民间机制在中拉合作中的引领作用,构建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中拉民心相通新模式,是中拉关系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备战备荒的三线建设时期,在西南和西北地区的深山荒野中,建设了数以万计的工矿企业,这些企业的规划布局呈现出一种介于城市与乡村“非城非乡”的规划布局模式.本文以湖北省枣阳市的一〇二机修厂为例,结合实地调研与文献资料梳理一〇二机修厂的规划布局,运用建筑学方法展开其选址及布局、功能组团和规划布局成因的研究,对一〇二机修厂靠近交通主干道、远离城镇、占用荒地、不占良田的选址特点;生产与生活区,两岗分立、有机联系的布局原则;生产、居住、医疗、教育,样样齐全的组团内容.探讨在特定环境下三线厂矿规划模式成因及其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