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知识梳理
1 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人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规律: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人另一种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人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光若垂直射入界面,仍沿原来的方向传播,折射角等于零;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随之增大。
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当光的传播方向反向时,光的传播路径不发生改变。
2 透镜
中间比边缘厚的透镜称为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因此又叫做会聚透镜;中间比边缘薄的透镜称为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因此又叫做发散透镜。
4 视力的矫正
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能使远处物体的像相对于晶状体向后移,从而使清晰的像落在视网膜上;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能使近处物体的像相对于晶状体向前移,从而使清晰的像落在视网膜上。
5 望远镜和显微镜
通常的望远镜、显微镜可看做是由两个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叫目镜,靠近物体的叫物镜,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的焦距很短,目镜的焦距较长。
二、重难点剖析
1 光的折射规律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等其他透明物质中,即光从光速大的介质斜射人光速小的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玻璃等其他透明物质斜射人空气中,即光从光速小的介质斜射人光速大的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光垂直入射到两种介质分界面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此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均为O°。
2 透镜上的三条特殊光线
一般把透镜的中心叫光心:把通过光心且垂直于透镜平面的直线叫透镜的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过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或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做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凸透镜有实焦点,凹透镜有虚焦点。
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必定通过凸透镜的焦点;通过焦点的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必定平行于主光轴;通过光心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方向不变,记忆口诀为:“平行会聚过焦,过焦会聚平行,光心方向不变”。
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过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必定通过凹透镜的虚焦点:射向焦点的入射光线经过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必定平行于主光轴:通过光心的光线经过凹透镜折射后方向不变,记忆口诀为:“平行发散过焦,过焦发散平行,光心方向不变”。
3 凸透镜成像规律
估测凸透镜焦距的方法:把凸透镜正对太阳光,拿一张白纸在它的另一侧前后移动,可在白纸上得到一最小、最亮的光斑,此光斑的位置就是凸透镜的焦点位置,用刻度尺测出光斑到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大致为凸透镜的焦距。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个难点,可借助于口诀帮助记忆,在凸透镜成像时,有两个特殊分界点:一倍焦距位置和两倍焦距位置,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虚像,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成实像;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缩小的实像,当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时成放大的实像,可简略为:“一倍焦距定实虚。二倍焦距定大小”,对于同一个凸透镜而言,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也变大;反之,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也变小,可简略为:“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三、易错点扫描
1 会聚作用与会聚光线、发散作用与发散光线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这表示当一束光通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的方向相对于入射光线的方向更靠近,但是经凸透镜折射的光线可能是平行光束,也可能是会聚光束或发散光束,而会聚光线是指光线会相交。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这表示当一束光通过凹透镜后,折射光线的方向相对于入射光线的方向更远离,但是经凹透镜折射的光线可能是平行光束,也可能是会聚光束或发散光束,而发散光线是指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相交。
2 光的反射与折射
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到另一种介质表面时发生折射的同时也会发生反射,这两种现象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折射光线、反射光线都与相应的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都与相应的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折射角、反射角的大小都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入射角的减小而减小,且在折射或反射时光路都是可逆的,不同点是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种介质中,从几何角度来看,反射角与入射角是一对相邻且相等的角,它们的公共边就是法线,而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不在同一种介质中,折射角的大小与入射角的大小与介质有关。
例析如图1是光线在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的不完整光路,图中互相垂直的两线段ab、cd,其中之一表示介质的分界面,另一线段表示法线,已知这两种介质中有一种是空气,∠1=∠2=60°,∠3=30°,由图和上述知识分析可知,ab是法线,cd是界面,go是入射光线,oe是反射光线,of是折射光线,cd的右侧是空气,
3 光的折射现象
光的折射现象可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如水池的水看上去较浅、海市蜃楼、插入水中的筷子弯折等,要知道我们所看到的并非实际物体,而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如图2,A点射出的光从水中斜射到水面时会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进入人眼后我们会觉得好像是从A’点射人的,A’点比A点高,因此我们看水中的“物体”实际是物体经折射后所形成的变高的虚像。
4 照相机的调节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物距变化时,像的大小及像距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实际生活中很多光学器件就是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工作的,如:照相机就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原理制造的,在照相过程中会根据不同的需求来调节暗箱的长度,若要使底片上的像变大一些,应当减小物距加大像距,即照相机的镜头应离物体近一些,镜头应往外拉伸,使暗箱的长度变长。
四、典型例题
例1物体放在凸透镜前某位置时在透镜的另一侧离透镜10cm的光屏上得到清晰、倒立、缩小的像,当把物体移至镜前10cm主轴上时,物体所成的像一定是5cm 答 倒立、放大的实像,
例2投影仪是教学中常用的仪器,如图3所示是投影仪的结构图。在水平放置的凸透镜的正上方有一与水平面成45°角的平面镜,右边竖直放一屏幕。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和平面镜后,可在屏幕上成一清晰的像。一教师在使用投影仪时,发现在屏幕上的画面太小,正确的调节方法是( )。
A,减小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下调凸透镜,减小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B,减小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上调凸透镜,增大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C,增大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下调凸透镜,减小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D,增大投影仪与屏幕问的距离,上调凸透镜,增大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解析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物距减小时,像距变大,像也变大,屏幕上是画面太小,需要使像变大,就要减小物距,增大像距,即减小凸透镜与物体之间的距离,要下调凸透镜,增加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
答C
1 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人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规律: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人另一种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人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光若垂直射入界面,仍沿原来的方向传播,折射角等于零;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随之增大。
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当光的传播方向反向时,光的传播路径不发生改变。
2 透镜
中间比边缘厚的透镜称为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因此又叫做会聚透镜;中间比边缘薄的透镜称为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因此又叫做发散透镜。
4 视力的矫正
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能使远处物体的像相对于晶状体向后移,从而使清晰的像落在视网膜上;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能使近处物体的像相对于晶状体向前移,从而使清晰的像落在视网膜上。
5 望远镜和显微镜
通常的望远镜、显微镜可看做是由两个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叫目镜,靠近物体的叫物镜,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的焦距很短,目镜的焦距较长。
二、重难点剖析
1 光的折射规律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等其他透明物质中,即光从光速大的介质斜射人光速小的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玻璃等其他透明物质斜射人空气中,即光从光速小的介质斜射人光速大的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光垂直入射到两种介质分界面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此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均为O°。
2 透镜上的三条特殊光线
一般把透镜的中心叫光心:把通过光心且垂直于透镜平面的直线叫透镜的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过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或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做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凸透镜有实焦点,凹透镜有虚焦点。
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必定通过凸透镜的焦点;通过焦点的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必定平行于主光轴;通过光心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方向不变,记忆口诀为:“平行会聚过焦,过焦会聚平行,光心方向不变”。
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过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必定通过凹透镜的虚焦点:射向焦点的入射光线经过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必定平行于主光轴:通过光心的光线经过凹透镜折射后方向不变,记忆口诀为:“平行发散过焦,过焦发散平行,光心方向不变”。
3 凸透镜成像规律
估测凸透镜焦距的方法:把凸透镜正对太阳光,拿一张白纸在它的另一侧前后移动,可在白纸上得到一最小、最亮的光斑,此光斑的位置就是凸透镜的焦点位置,用刻度尺测出光斑到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大致为凸透镜的焦距。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个难点,可借助于口诀帮助记忆,在凸透镜成像时,有两个特殊分界点:一倍焦距位置和两倍焦距位置,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虚像,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成实像;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缩小的实像,当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时成放大的实像,可简略为:“一倍焦距定实虚。二倍焦距定大小”,对于同一个凸透镜而言,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也变大;反之,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也变小,可简略为:“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三、易错点扫描
1 会聚作用与会聚光线、发散作用与发散光线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这表示当一束光通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的方向相对于入射光线的方向更靠近,但是经凸透镜折射的光线可能是平行光束,也可能是会聚光束或发散光束,而会聚光线是指光线会相交。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这表示当一束光通过凹透镜后,折射光线的方向相对于入射光线的方向更远离,但是经凹透镜折射的光线可能是平行光束,也可能是会聚光束或发散光束,而发散光线是指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相交。
2 光的反射与折射
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到另一种介质表面时发生折射的同时也会发生反射,这两种现象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折射光线、反射光线都与相应的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都与相应的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折射角、反射角的大小都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入射角的减小而减小,且在折射或反射时光路都是可逆的,不同点是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种介质中,从几何角度来看,反射角与入射角是一对相邻且相等的角,它们的公共边就是法线,而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不在同一种介质中,折射角的大小与入射角的大小与介质有关。
例析如图1是光线在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的不完整光路,图中互相垂直的两线段ab、cd,其中之一表示介质的分界面,另一线段表示法线,已知这两种介质中有一种是空气,∠1=∠2=60°,∠3=30°,由图和上述知识分析可知,ab是法线,cd是界面,go是入射光线,oe是反射光线,of是折射光线,cd的右侧是空气,
3 光的折射现象
光的折射现象可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如水池的水看上去较浅、海市蜃楼、插入水中的筷子弯折等,要知道我们所看到的并非实际物体,而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如图2,A点射出的光从水中斜射到水面时会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进入人眼后我们会觉得好像是从A’点射人的,A’点比A点高,因此我们看水中的“物体”实际是物体经折射后所形成的变高的虚像。
4 照相机的调节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物距变化时,像的大小及像距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实际生活中很多光学器件就是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工作的,如:照相机就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原理制造的,在照相过程中会根据不同的需求来调节暗箱的长度,若要使底片上的像变大一些,应当减小物距加大像距,即照相机的镜头应离物体近一些,镜头应往外拉伸,使暗箱的长度变长。
四、典型例题
例1物体放在凸透镜前某位置时在透镜的另一侧离透镜10cm的光屏上得到清晰、倒立、缩小的像,当把物体移至镜前10cm主轴上时,物体所成的像一定是5cm
例2投影仪是教学中常用的仪器,如图3所示是投影仪的结构图。在水平放置的凸透镜的正上方有一与水平面成45°角的平面镜,右边竖直放一屏幕。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和平面镜后,可在屏幕上成一清晰的像。一教师在使用投影仪时,发现在屏幕上的画面太小,正确的调节方法是( )。
A,减小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下调凸透镜,减小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B,减小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上调凸透镜,增大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C,增大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下调凸透镜,减小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D,增大投影仪与屏幕问的距离,上调凸透镜,增大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解析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物距减小时,像距变大,像也变大,屏幕上是画面太小,需要使像变大,就要减小物距,增大像距,即减小凸透镜与物体之间的距离,要下调凸透镜,增加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
答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