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顺应农业发展趋势,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指导,促进农业增产增效、持续增收的重大举措,对规范农业园区发展,示范和引领现代农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河南省农垦企业管理集团(以下简称“河南省农垦集团”)是2008年经河南省政府批准改制而成的国有股份制企业,是一家集农业技术开发、国家农业土地托管、国家食品储备及种植、养殖、林业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开发企业。近年来,河南省农垦集团明确发展战略,清晰市场定位,发挥自身优势,在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上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特色的实践之路。笔者结合河南省农垦集团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的实践经验,对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思路与定位、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共存问题及对策等进行分析,望能给人以启迪。
一、中央政策环境下与地区差异化、特色化的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改革开放以来,以“五个一号文件”为标志的农业问题一直是中央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2012年起,现代农业的概念正式出现在了中央“一号文件”中,特别是2016年《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 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现代农业与全面小康的目标联系在了一起。此文件指明方面的同时,更是明确了实现我国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农业现代化。经过数年的有益探索表明,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的有效有益桥梁和途径,其优势是可以集中优势资源缩短农业现代化的试点进程,并且能够快速总结出经验和不足。为此,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科技部及各省各地市政府均出台了针对本地区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和支持政策,为我国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提供了发展环境,根据各地发展内容与重点不同,形成了地域特色与地域差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以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山东等沿海地区为代表的半海洋半陆地的精细型、高科技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二是以河南、河北、安徽、湖南、湖北、山西等内陆地区为代表的半粗放型、消费娱乐型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三是以四川、云南、贵州、江西、广西等地区为代表的资源型、旅游型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由于中央及各省市对于以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支持力度较大,各级政府对于农业资源市场化的预期更加明晰,所以各级投资主体对于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热情较高,对于以生态农业产业园区为依托的农业产业化平台回报预期也很乐观,所以自2012年起,生态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出现了全国性的热潮和高潮。
以河南省为例,2012年至今,河南省拥有13个全国性农业产业科技园区、207个农业产业化集群、各级各类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近500个,由此类推可知,全国各类型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数量庞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但其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也是让各级政府颇为头疼的事情。
二、当下我国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尴尬之处
(一)拿来主义:雷同的差异化与特色化
很多投资主体为了取得先机,快马加鞭、拿来主义,到沿海地区或国外考察一下,便成了自己的园区规划,美名其曰:升级改造。缺少消化与融合的过程,导致园区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不伦不类,或无法与当地市场接轨,处在半死不活的状态中,前进不是,后退更是不可能。根据华中农业大学农业产业发展研究成果显示,全国处于此类状况的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占比达33.8%,无疑,此问题已经成为了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共性问题,不得不引起各级投资主体及政府的高度重视。
(二)吃红利:老思维下的政策红利误解
在我国的投资市场有一种群体被称之为“跟党走,专吃政策红利”的群体,这类群体会针对各级党委出台的产业支持政策,选择临时投机性项目,什么热门就选择什么项目,造成思维错觉,概念移位,并从中谋取短期利益。5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初期,党和政府为了支持百废待兴的工业农业,出台了不少产业支持政策,从土地、资金、审批程序等方面给予了大力的优惠政策,新时期的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仍有不少惯用政策红利者仍保持着这样的惯性思维,这种老思维的错位直接导致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断档,在获得前期利益后,对于农业产业园区的长期发展听之任之,让政府买单。
随着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经验的增加,各级党委、政府对于这种专门吃政策红利、缺少科技与创新的投资主体,从资金审批、项目审批等根本上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这种老思维的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已处在随时被市场淘汰的地步。
(三)地产病:房地产开发思维的致命弊端
房地产市场在我国市场化进程中无疑是标志性行业,随着我国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管制深入,如何拿到珍贵的土地资源成了决定房地产从业者发展的瓶颈问题,于是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建筑用地配套政策成为了房地产企业的香饽饽,很多建设者打着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旗号,实则是准备进行房地产开发,这成为了投资者拿地的通用方法。
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中的房地产开发思维,只看重眼前的短期利益,至于农业产业园区后期的发展与建设则不管不顾,反正有政府买单。这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手段,对农业现代化进程造成的危害是持久的,务要从根本上入手予以清除。
(四)半拉子工程:偏离目标下诸多烂尾弊病
笔者作为河南省农垦集团生态农业产业核心园区建设的参与者,在对全国园区建设的调研中发现很多地方的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院墙拉起来了、牌子挂上了,零散的建筑荒废在其中,根本谈不上效益。
造成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建设资金与建设战略的错位,本来农业开发就是一个长期的分阶段实施的项目,而开发者却缺少与之配套的资金计划,等到发现问题的时候,基本上已经距离死亡不远了。有的是投资主体之间股权、债权搞的相当复杂,出不来、进不去,目标定位與发展战略又不相同,就这么拖着一个半拉子工程,一直干耗着等着。 三、生态、市场、产业三结合的园区建设新模式探索之重大意义
(一)农业现代化的有益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对农业生产发展模式进行了不断地探索:新中国成立初期,以人民公社为主要模式的农业生产探索,因当时科技水平有限,一直处于较低的生产水平;改革开放后,党中央采取了承包到户的农业生产模式,在科学生产水平提升的同时,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农业的生产水平,但还是限于解决温饱问题;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如何又快又好地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成了我国农业发展的世纪性课题。
(二)农业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时期
2016年1月27日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公布。这是党中央第一次清晰把农业现代化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结合起来,其意深,其义远,其略大,其理明。从表面上看,农业现代化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农业产业发展迎来了黄金发展时期。从另一角度来讲,农业现代化已经是迫在眉睫之务,压力之大、时间之紧迫,不容我们有丝毫懈怠之心。如果我国农业产业错失这短暂的黄金发展时期,则会成为农业产业链条上的低端附属者,在若干年内会失去农业的国际话语权。
(三)肩负农业现代化使命
河南省农垦集团以农业现代化、生态化、产业化为使命,躬耕于农业产业50余载,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发展成为产、供、销、研、学、专为一体,涵盖农、林、牧、渔、文、服务等业务的综合性农业集团,汇聚了一批乐于付出、精于专业、致力农业现代化、忠诚于党的人才团队,适逢农业产业现代化转型大势涌来之际,农垦人乐于挑战自我、奉智献慧,融入农业现代化大势,珍惜农业发展之重大机遇,以生态农业产业核心示范园区建设为突破口,积极融入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实现了新郑市龙湖镇生态农业核心示范园区、新郑市薛店镇生态农业综合科技园区的良性发展。
四、河南省农垦集团的生态农业核心示范区的实践经验
(一)精准定位,集中资源,发挥自身优势
在立项之初,河南省农垦集团集中了大批专家,针对全国不同地区的农业产业园区的对口政府机构及投资主体实施驻园、驻地调研,总结出产业园区建设的经验与不足。针对欧、美等农业强国的农业现代化经验,河南省农垦集团采取引进、融合、消化、成活试验,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河南省农垦集团的管理团队通过翔实的市场调研,选择了河南省会郑州的南大门、位于机场与港区重叠的核心区域——新郑市龙湖镇为集团生态农业产业核心园区突破点,配以生态、康乐、旅游、展示、文化、新科技等园区六大服务功能,真正做到天时、地利、人和三具备,集中集团产业资源优势,发挥集团自身品牌优势,吸引人、康乐人、教育人、传播文化、传播品牌,确保农业园区的开门红、日日红。
(二)模式创新、管理创新
国有企业历史包袱重,遗留问题多,守则有余,创新不足。河南省农垦集团管理团队迎难而上,团结一致,进行管理模式创新,按照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国资委等上级部门的要求,大胆进行国有股份改制,以农业园区为平台,引进民间资本,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大做文章。在民间资本的引进中,河南省农垦集团的管理团队严格遵循治园理念:要从种子期的成功开始下功夫。简单地讲就是,河南省农垦集团引进的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产品,而是一个成功的产业。这个产业包括资金、技术、品牌等,从进入就是一个成功的开始。这种治园理念使得农业园区建设在资金、人才、技术、品牌上得以保障,且实现了乘法效应。
(三)以品牌为轴心、产权为枢纽、市场为导向,实现共赢
在生态农业产业核心示范园区建设中,河南省农垦集团特别注重品牌的建设与使用,作为积淀了几十年的农垦品牌,贯穿新中国整个农业发展过程,也是农垦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核心,很多民间资本也是冲着农垦这个品牌而来,河南省农垦集团以品牌为轴心、以产权为革新枢纽、以市场为导向,成功地凝合了民间资本与国有资本的责权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参与者园区建设者的活力与潜能,实现了双赢共赢多赢的协同发展战略。
五、启发与展望
(一)清晰四个思路
1.坚持生态化,走生态发展的路子。就目前来讲,不仅仅是工业,尤其是农业更应该坚持走生态化发展的路子,否则,就是死路一条。农产品安全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可以毫不避讳地讲,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将是生态农产品的发源地、代表品牌。
2.坚持市场化,走市场化的路子。这是生态农业产业园区健康成长的基础,只有市场认可、市场选择的品牌,才能健康地存活下去。所以生态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之初,我们就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3.坚持国际化,放眼世界。这是不断敦促我们超越自我的最直接动力,世界文化的融合、信息交流的便捷、地球村已经成为现实,特色产品国际化、国际产品特色化,生态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也要坚持这个规律,代表我们自身地区特色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放在国际上去衡量自身产品的竞争力是必然的选择。
4.坚持协同化,走共赢协同之路。这是农业大格局的体现。农业产业具有周期长、后续资金投入需求量大、回报持久等特点,农业产业园区投资主体应具有协同化发展战略之认知,更多地参与到其中来,更多投资主体受益,分享成果,走共赢之路。河南省农垦集团就是坚持协同发展战略,实现了资金、技术、产品、人才等多赢之局。
(二)加强三个融合
1.与消费高度融合。这个融合是从农业产业园区的功能定位上来讲的,一个农业产业园区的功能定位就是要与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口味、消费取向等多方面的融合,这种融合度越高就越能吸引到更多的消费者,更利于品牌的传播与推广。
2.与城市结构高度融合。在物理学中有一句话叫:结构决定功能。应用到营销学中同样有道理,一个城市的人群结构、消费结构、功能结构,同样决定了农业产业園区的结构与功能,两者融合度越高,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成功率越高。 3.与地域特色需求高度融合。地域特色基本是当地的文化名片,农业产业园区如果能代表这种文化名片,无疑就会分享到这种文化成果的益处,而且是持久、不可替代的。
(三)明确三个阶段
1.启动最快的效益爆破点。这个阶段是针对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周期长而言的,我们作为园区的从业者,必须对园区投资者负责,对园区投资者负责就是对园区持续健康发展负责。快速启动效益爆破点,能增强投资者信心,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使园区战略得以顺利实施。
2.打造最具吸引力的接力亮点。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是一项持续性工程,若想做大做强,必须不断地创造接力亮点,给投资者、参与者以无尽的期望。
3.形成规模,布局一条龙。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第三阶段最易形成体系、形成规模,这种规模与体系之势一旦形成,则必成特色品牌首选,市场竞争力更是大大提升,比如河南的双汇、三全、好想你、农垦等品牌。
(四)强化三个支撑点
1.坚持安全、绿色方向。从事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务要坚持安全、绿色的产业方向,这是农业产业存在的基础。比如现在的安全肉、安全菜、安全蛋等等。
2.坚持科技创新与新技术应用。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新技术应用,是农业现代化、农业园区现代化的最直接表现,是提升农业产业效率与效益的首选方法,更是提升农业产业市场竞争力的最有效手段,谁不重视,谁就会失败。
3.坚持优化企业股权结构。这是不断提升活力的最好方法,既能解决企业发展中员工动力不足、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等顽疾,又能不断注入新血液、创新商业模式。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更需要这种创新与优化,这是农业园区持续成长的支撑点。
(五)做好三个借力
1.借力商业平台。商业平台和商业模式的快速发展,充分融合了世界最先进的产业科技与信息技术,对农业产业的冲击与影响是巨大的,比如,李克强总理倡导的“互联网+”模式,不同地域的农产品得以充分市场化,这种商业平台的出现代表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如能恰当借助,则无疑如虎添翼。再如,当下在全国各地非常流行的农业嘉年华,也是借助了国际文化的商业平台,充分展示了地域农业的特色,很值得我们研究。
2.借力政策支持。在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党中央及各级党和政府持续出台了针对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优惠政策,这种政策的覆盖面广、时效长久,对于农业产业园区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我们做好自身建设的同时,借助政策之力,对于园区的未来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
3.借力资本后劲。在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的过程中,资本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国很多農业产业园区建设之所以半途而废,绝大部分是由于资本的短缺造成的。我们农业产业园区从业者更要前瞻性进行资本布局,确保园区建设的发展后劲。河南省农垦集团进入创业板的资本市场,就是得益于资本后劲的前瞻性布局。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农业现代化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河南省农垦集团诚邀有志于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产业核心示范园区建设的有志有为之士,携手共进,为我国农业现代化、为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奋斗!
(作者单位:河南农垦企业管理集团)
河南省农垦企业管理集团(以下简称“河南省农垦集团”)是2008年经河南省政府批准改制而成的国有股份制企业,是一家集农业技术开发、国家农业土地托管、国家食品储备及种植、养殖、林业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开发企业。近年来,河南省农垦集团明确发展战略,清晰市场定位,发挥自身优势,在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上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特色的实践之路。笔者结合河南省农垦集团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的实践经验,对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思路与定位、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共存问题及对策等进行分析,望能给人以启迪。
一、中央政策环境下与地区差异化、特色化的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改革开放以来,以“五个一号文件”为标志的农业问题一直是中央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2012年起,现代农业的概念正式出现在了中央“一号文件”中,特别是2016年《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 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现代农业与全面小康的目标联系在了一起。此文件指明方面的同时,更是明确了实现我国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农业现代化。经过数年的有益探索表明,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的有效有益桥梁和途径,其优势是可以集中优势资源缩短农业现代化的试点进程,并且能够快速总结出经验和不足。为此,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科技部及各省各地市政府均出台了针对本地区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和支持政策,为我国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提供了发展环境,根据各地发展内容与重点不同,形成了地域特色与地域差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以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山东等沿海地区为代表的半海洋半陆地的精细型、高科技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二是以河南、河北、安徽、湖南、湖北、山西等内陆地区为代表的半粗放型、消费娱乐型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三是以四川、云南、贵州、江西、广西等地区为代表的资源型、旅游型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由于中央及各省市对于以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支持力度较大,各级政府对于农业资源市场化的预期更加明晰,所以各级投资主体对于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热情较高,对于以生态农业产业园区为依托的农业产业化平台回报预期也很乐观,所以自2012年起,生态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出现了全国性的热潮和高潮。
以河南省为例,2012年至今,河南省拥有13个全国性农业产业科技园区、207个农业产业化集群、各级各类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近500个,由此类推可知,全国各类型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数量庞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但其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也是让各级政府颇为头疼的事情。
二、当下我国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尴尬之处
(一)拿来主义:雷同的差异化与特色化
很多投资主体为了取得先机,快马加鞭、拿来主义,到沿海地区或国外考察一下,便成了自己的园区规划,美名其曰:升级改造。缺少消化与融合的过程,导致园区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不伦不类,或无法与当地市场接轨,处在半死不活的状态中,前进不是,后退更是不可能。根据华中农业大学农业产业发展研究成果显示,全国处于此类状况的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占比达33.8%,无疑,此问题已经成为了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共性问题,不得不引起各级投资主体及政府的高度重视。
(二)吃红利:老思维下的政策红利误解
在我国的投资市场有一种群体被称之为“跟党走,专吃政策红利”的群体,这类群体会针对各级党委出台的产业支持政策,选择临时投机性项目,什么热门就选择什么项目,造成思维错觉,概念移位,并从中谋取短期利益。5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初期,党和政府为了支持百废待兴的工业农业,出台了不少产业支持政策,从土地、资金、审批程序等方面给予了大力的优惠政策,新时期的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仍有不少惯用政策红利者仍保持着这样的惯性思维,这种老思维的错位直接导致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断档,在获得前期利益后,对于农业产业园区的长期发展听之任之,让政府买单。
随着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经验的增加,各级党委、政府对于这种专门吃政策红利、缺少科技与创新的投资主体,从资金审批、项目审批等根本上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这种老思维的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已处在随时被市场淘汰的地步。
(三)地产病:房地产开发思维的致命弊端
房地产市场在我国市场化进程中无疑是标志性行业,随着我国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管制深入,如何拿到珍贵的土地资源成了决定房地产从业者发展的瓶颈问题,于是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建筑用地配套政策成为了房地产企业的香饽饽,很多建设者打着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旗号,实则是准备进行房地产开发,这成为了投资者拿地的通用方法。
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中的房地产开发思维,只看重眼前的短期利益,至于农业产业园区后期的发展与建设则不管不顾,反正有政府买单。这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手段,对农业现代化进程造成的危害是持久的,务要从根本上入手予以清除。
(四)半拉子工程:偏离目标下诸多烂尾弊病
笔者作为河南省农垦集团生态农业产业核心园区建设的参与者,在对全国园区建设的调研中发现很多地方的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院墙拉起来了、牌子挂上了,零散的建筑荒废在其中,根本谈不上效益。
造成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建设资金与建设战略的错位,本来农业开发就是一个长期的分阶段实施的项目,而开发者却缺少与之配套的资金计划,等到发现问题的时候,基本上已经距离死亡不远了。有的是投资主体之间股权、债权搞的相当复杂,出不来、进不去,目标定位與发展战略又不相同,就这么拖着一个半拉子工程,一直干耗着等着。 三、生态、市场、产业三结合的园区建设新模式探索之重大意义
(一)农业现代化的有益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对农业生产发展模式进行了不断地探索:新中国成立初期,以人民公社为主要模式的农业生产探索,因当时科技水平有限,一直处于较低的生产水平;改革开放后,党中央采取了承包到户的农业生产模式,在科学生产水平提升的同时,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农业的生产水平,但还是限于解决温饱问题;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如何又快又好地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成了我国农业发展的世纪性课题。
(二)农业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时期
2016年1月27日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公布。这是党中央第一次清晰把农业现代化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结合起来,其意深,其义远,其略大,其理明。从表面上看,农业现代化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农业产业发展迎来了黄金发展时期。从另一角度来讲,农业现代化已经是迫在眉睫之务,压力之大、时间之紧迫,不容我们有丝毫懈怠之心。如果我国农业产业错失这短暂的黄金发展时期,则会成为农业产业链条上的低端附属者,在若干年内会失去农业的国际话语权。
(三)肩负农业现代化使命
河南省农垦集团以农业现代化、生态化、产业化为使命,躬耕于农业产业50余载,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发展成为产、供、销、研、学、专为一体,涵盖农、林、牧、渔、文、服务等业务的综合性农业集团,汇聚了一批乐于付出、精于专业、致力农业现代化、忠诚于党的人才团队,适逢农业产业现代化转型大势涌来之际,农垦人乐于挑战自我、奉智献慧,融入农业现代化大势,珍惜农业发展之重大机遇,以生态农业产业核心示范园区建设为突破口,积极融入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实现了新郑市龙湖镇生态农业核心示范园区、新郑市薛店镇生态农业综合科技园区的良性发展。
四、河南省农垦集团的生态农业核心示范区的实践经验
(一)精准定位,集中资源,发挥自身优势
在立项之初,河南省农垦集团集中了大批专家,针对全国不同地区的农业产业园区的对口政府机构及投资主体实施驻园、驻地调研,总结出产业园区建设的经验与不足。针对欧、美等农业强国的农业现代化经验,河南省农垦集团采取引进、融合、消化、成活试验,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河南省农垦集团的管理团队通过翔实的市场调研,选择了河南省会郑州的南大门、位于机场与港区重叠的核心区域——新郑市龙湖镇为集团生态农业产业核心园区突破点,配以生态、康乐、旅游、展示、文化、新科技等园区六大服务功能,真正做到天时、地利、人和三具备,集中集团产业资源优势,发挥集团自身品牌优势,吸引人、康乐人、教育人、传播文化、传播品牌,确保农业园区的开门红、日日红。
(二)模式创新、管理创新
国有企业历史包袱重,遗留问题多,守则有余,创新不足。河南省农垦集团管理团队迎难而上,团结一致,进行管理模式创新,按照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国资委等上级部门的要求,大胆进行国有股份改制,以农业园区为平台,引进民间资本,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大做文章。在民间资本的引进中,河南省农垦集团的管理团队严格遵循治园理念:要从种子期的成功开始下功夫。简单地讲就是,河南省农垦集团引进的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产品,而是一个成功的产业。这个产业包括资金、技术、品牌等,从进入就是一个成功的开始。这种治园理念使得农业园区建设在资金、人才、技术、品牌上得以保障,且实现了乘法效应。
(三)以品牌为轴心、产权为枢纽、市场为导向,实现共赢
在生态农业产业核心示范园区建设中,河南省农垦集团特别注重品牌的建设与使用,作为积淀了几十年的农垦品牌,贯穿新中国整个农业发展过程,也是农垦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核心,很多民间资本也是冲着农垦这个品牌而来,河南省农垦集团以品牌为轴心、以产权为革新枢纽、以市场为导向,成功地凝合了民间资本与国有资本的责权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参与者园区建设者的活力与潜能,实现了双赢共赢多赢的协同发展战略。
五、启发与展望
(一)清晰四个思路
1.坚持生态化,走生态发展的路子。就目前来讲,不仅仅是工业,尤其是农业更应该坚持走生态化发展的路子,否则,就是死路一条。农产品安全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可以毫不避讳地讲,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将是生态农产品的发源地、代表品牌。
2.坚持市场化,走市场化的路子。这是生态农业产业园区健康成长的基础,只有市场认可、市场选择的品牌,才能健康地存活下去。所以生态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之初,我们就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3.坚持国际化,放眼世界。这是不断敦促我们超越自我的最直接动力,世界文化的融合、信息交流的便捷、地球村已经成为现实,特色产品国际化、国际产品特色化,生态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也要坚持这个规律,代表我们自身地区特色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放在国际上去衡量自身产品的竞争力是必然的选择。
4.坚持协同化,走共赢协同之路。这是农业大格局的体现。农业产业具有周期长、后续资金投入需求量大、回报持久等特点,农业产业园区投资主体应具有协同化发展战略之认知,更多地参与到其中来,更多投资主体受益,分享成果,走共赢之路。河南省农垦集团就是坚持协同发展战略,实现了资金、技术、产品、人才等多赢之局。
(二)加强三个融合
1.与消费高度融合。这个融合是从农业产业园区的功能定位上来讲的,一个农业产业园区的功能定位就是要与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口味、消费取向等多方面的融合,这种融合度越高就越能吸引到更多的消费者,更利于品牌的传播与推广。
2.与城市结构高度融合。在物理学中有一句话叫:结构决定功能。应用到营销学中同样有道理,一个城市的人群结构、消费结构、功能结构,同样决定了农业产业園区的结构与功能,两者融合度越高,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成功率越高。 3.与地域特色需求高度融合。地域特色基本是当地的文化名片,农业产业园区如果能代表这种文化名片,无疑就会分享到这种文化成果的益处,而且是持久、不可替代的。
(三)明确三个阶段
1.启动最快的效益爆破点。这个阶段是针对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周期长而言的,我们作为园区的从业者,必须对园区投资者负责,对园区投资者负责就是对园区持续健康发展负责。快速启动效益爆破点,能增强投资者信心,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使园区战略得以顺利实施。
2.打造最具吸引力的接力亮点。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是一项持续性工程,若想做大做强,必须不断地创造接力亮点,给投资者、参与者以无尽的期望。
3.形成规模,布局一条龙。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第三阶段最易形成体系、形成规模,这种规模与体系之势一旦形成,则必成特色品牌首选,市场竞争力更是大大提升,比如河南的双汇、三全、好想你、农垦等品牌。
(四)强化三个支撑点
1.坚持安全、绿色方向。从事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务要坚持安全、绿色的产业方向,这是农业产业存在的基础。比如现在的安全肉、安全菜、安全蛋等等。
2.坚持科技创新与新技术应用。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新技术应用,是农业现代化、农业园区现代化的最直接表现,是提升农业产业效率与效益的首选方法,更是提升农业产业市场竞争力的最有效手段,谁不重视,谁就会失败。
3.坚持优化企业股权结构。这是不断提升活力的最好方法,既能解决企业发展中员工动力不足、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等顽疾,又能不断注入新血液、创新商业模式。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更需要这种创新与优化,这是农业园区持续成长的支撑点。
(五)做好三个借力
1.借力商业平台。商业平台和商业模式的快速发展,充分融合了世界最先进的产业科技与信息技术,对农业产业的冲击与影响是巨大的,比如,李克强总理倡导的“互联网+”模式,不同地域的农产品得以充分市场化,这种商业平台的出现代表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如能恰当借助,则无疑如虎添翼。再如,当下在全国各地非常流行的农业嘉年华,也是借助了国际文化的商业平台,充分展示了地域农业的特色,很值得我们研究。
2.借力政策支持。在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党中央及各级党和政府持续出台了针对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优惠政策,这种政策的覆盖面广、时效长久,对于农业产业园区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我们做好自身建设的同时,借助政策之力,对于园区的未来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
3.借力资本后劲。在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的过程中,资本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国很多農业产业园区建设之所以半途而废,绝大部分是由于资本的短缺造成的。我们农业产业园区从业者更要前瞻性进行资本布局,确保园区建设的发展后劲。河南省农垦集团进入创业板的资本市场,就是得益于资本后劲的前瞻性布局。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农业现代化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河南省农垦集团诚邀有志于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产业核心示范园区建设的有志有为之士,携手共进,为我国农业现代化、为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奋斗!
(作者单位:河南农垦企业管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