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伴随我国民办高校教学改革逐步深入,完全学分制的探索日益成为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分析了完全学分制在民办高校实施中存在的五个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民办高校 完全学分制 问题与对策
学分制的理论基础是学习自由,表现形式是选修制。
学分制在我国一般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学年学分制和完全学分制。学年学分制是一种既规定修业年限又实行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完全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学生修满一定学分即可毕业的教学管理制度。这种教学管理制度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分增加,学生可以根据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灵活地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
近年来,伴随我国民办高校教学改革逐步深入,完全学分制的探索日益成为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但由于民办高校的资源有限,并缺乏与该模式相配套的教学、评价与管理体系,完全学分制在实施过程中常常难以发挥出最佳效益。
一、完全学分制在民办高校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完全学分制的内在要求与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矛盾
完全学分制是通过灵活的选课制培养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的一种计算学生课业时间的制度。实行完全学分制,必须建立与其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而一些民办高校没有依据科学的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进行全面调整,课程体系模式单一,弹性和自由度小,培养的人才规格单一,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另外,相配套的课程资源和教师资源也有所不足。
(二)学生选课缺乏指导
完全学分制的核心机制是选课,能否保证学生在自由选课的条件下,系统地接受专业知识教育和训练,是该制度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由于在校大学生对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等了解甚少,对专业知识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因此在选课上出现盲目性、功利性和避重就轻等现象。
(三)完全学分制的内在要求与现行课程授课方式存在矛盾
完全学分制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而目前民办高校的授课方式仍然普遍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问题,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具体做法上看,教师单向讲授多而双向互动少,学生被动接受多而主动学习少,影响了完全学分制作用的充分发挥。
(四)完全学分制的内在要求与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矛盾
课程考核方式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检验教师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是在期末进行考试,且往往采用闭卷的形式,并以此成绩来评判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效果,这种课程考核方式有很大的弊端。很多学生临到考前才开始准备:一是采用突击死记硬背的方法应付考试;二是存在侥幸心理企图采用作弊方式蒙混过关。既然传统课程考核方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改革这种考核方式就显得十分必要。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要有助于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模拟科研、生产实际,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
(五)学生管理的难度加大
在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下,由于学生选课比较自由,组合的流动性加大,因此相对以前的管理机制,学生相对稳定的组合就不是很多了。在短暂的时间内,比较稳定的组合就是课程班级,因此课程班级的出现弱化了传统的行政班级管理职能。另外,弹性学分制导致的学籍频繁变动也给管理增加了难度。
二、对策建议
(一)加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建设
在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时,要坚持以下原则:第一,明确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确立通才教育理念,强调素质教育,建立通识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二,坚持课程体系“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理念,坚持完全学分制教学的灵活性与人才培养标准的一致性的统一,既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又要保证学生能够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第三,坚持课程体系的开放性和弹性化,确保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第四,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适当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民办高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成功的经验,逐步建立了由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实训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
同时,要加强相应的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师资源建设。课程资源建设首先要加强自身资源建设,积极落实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的精品课程建设,注重自身的优质课程积累,做好内部的课程资源共享,另外可以加强和其他院校的电子资源共享。而教师资源建设可以积极引进人才和培养内部人才,同时也可以采用外聘或兼职的方法获得更多的教师资源。
(二)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
在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下,可以为学生配备导师以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但由于分校的师资力量有限,还可以考虑通过其他形式进行指导。
首先,可以考虑以课程的形式集中对新生进行完全学分制和课程体系方面的指导,使得他们从入学一开始就对大学期间的学习规划形成初步的认识。
其次,可以尝试制作“全校课程图”,“全校课程图”所涉及的课程内容与目标对应相关专业,对学生本身的学习规划、人生规划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对教师而言,“全校课程图”能成为学生选课咨询的良好参考工具,可指引学生选课的方向,帮助学生自行规划、组织、整合所修课程。对学生而言,选课时,适时参考课程图的课程内容与目标,用以确定自身的学习方向,更为系统地组织分配学分,可以避免无所适从与随意乱选的现象。
(三)采取相应的课程授课方式
授课方式应充分体现完全学分制的“学习自由”的特点,尽量采用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方式。教师可以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传授给学生更多的信息,采取多提问、多询问的方式让学生学会思考,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如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专题报告、实践参观等,都是很好的授课方式,这些授课方式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兴趣的培养。
(四)建立配套的课程考核方式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是考试,内容统一且答案标准化,限制了学生思维的能动性,抑制了学生想象能力的发挥,学生不能也不敢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这种课程考核方式不但不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能力,反而把学生引入死记硬背书本、僵化读书的困境。课程考核不仅要考查学生对课程主要内容的掌握程度,而且要检验学生利用课程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主体精神上的个性张扬。在课程考核的形式上,除统一命题和答卷外,还可采取撰写读书报告,写小论文,对课程内容进行综合评述,或根据教师所提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自己完成。
(五)建立科学的管理系统
首先,树立动态的管理理念。完全学分制的弹性学制下,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多样,学籍的频繁变动,以及教学班被打破,使得学生工作千头万绪,这些都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因此,树立动态的管理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前提。
其次,加强科学管理。在管理形式上,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在管理内容上,从“大众化”向“个性化”转变,因人而异,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在管理中,充分发动任课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导师,以及党团组织共同完成学籍管理、学分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
最后,建立完全学分制下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完善校园网络,注重教学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实现教学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
参考文献:
[1]颜冰,张洪珍.高校学分制实施中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教育探索,2008,(7).
[2]陈林敏,曾冠杰.台湾地区高校学分制管理的特点解析[J].福建论坛,2009,(9).
[3]李鹏翔,马晓霞.对完全学分制下教学管理的思考[J].理工高校研究,2008,(1).
[4]郑延才.美日中高校学分制模式的比较和评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
关键词: 民办高校 完全学分制 问题与对策
学分制的理论基础是学习自由,表现形式是选修制。
学分制在我国一般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学年学分制和完全学分制。学年学分制是一种既规定修业年限又实行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完全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学生修满一定学分即可毕业的教学管理制度。这种教学管理制度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分增加,学生可以根据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灵活地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
近年来,伴随我国民办高校教学改革逐步深入,完全学分制的探索日益成为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但由于民办高校的资源有限,并缺乏与该模式相配套的教学、评价与管理体系,完全学分制在实施过程中常常难以发挥出最佳效益。
一、完全学分制在民办高校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完全学分制的内在要求与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矛盾
完全学分制是通过灵活的选课制培养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的一种计算学生课业时间的制度。实行完全学分制,必须建立与其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而一些民办高校没有依据科学的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进行全面调整,课程体系模式单一,弹性和自由度小,培养的人才规格单一,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另外,相配套的课程资源和教师资源也有所不足。
(二)学生选课缺乏指导
完全学分制的核心机制是选课,能否保证学生在自由选课的条件下,系统地接受专业知识教育和训练,是该制度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由于在校大学生对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等了解甚少,对专业知识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因此在选课上出现盲目性、功利性和避重就轻等现象。
(三)完全学分制的内在要求与现行课程授课方式存在矛盾
完全学分制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而目前民办高校的授课方式仍然普遍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问题,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具体做法上看,教师单向讲授多而双向互动少,学生被动接受多而主动学习少,影响了完全学分制作用的充分发挥。
(四)完全学分制的内在要求与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矛盾
课程考核方式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检验教师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是在期末进行考试,且往往采用闭卷的形式,并以此成绩来评判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效果,这种课程考核方式有很大的弊端。很多学生临到考前才开始准备:一是采用突击死记硬背的方法应付考试;二是存在侥幸心理企图采用作弊方式蒙混过关。既然传统课程考核方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改革这种考核方式就显得十分必要。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要有助于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模拟科研、生产实际,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
(五)学生管理的难度加大
在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下,由于学生选课比较自由,组合的流动性加大,因此相对以前的管理机制,学生相对稳定的组合就不是很多了。在短暂的时间内,比较稳定的组合就是课程班级,因此课程班级的出现弱化了传统的行政班级管理职能。另外,弹性学分制导致的学籍频繁变动也给管理增加了难度。
二、对策建议
(一)加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建设
在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时,要坚持以下原则:第一,明确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确立通才教育理念,强调素质教育,建立通识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二,坚持课程体系“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理念,坚持完全学分制教学的灵活性与人才培养标准的一致性的统一,既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又要保证学生能够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第三,坚持课程体系的开放性和弹性化,确保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第四,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适当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民办高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成功的经验,逐步建立了由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实训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
同时,要加强相应的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师资源建设。课程资源建设首先要加强自身资源建设,积极落实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的精品课程建设,注重自身的优质课程积累,做好内部的课程资源共享,另外可以加强和其他院校的电子资源共享。而教师资源建设可以积极引进人才和培养内部人才,同时也可以采用外聘或兼职的方法获得更多的教师资源。
(二)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
在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下,可以为学生配备导师以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但由于分校的师资力量有限,还可以考虑通过其他形式进行指导。
首先,可以考虑以课程的形式集中对新生进行完全学分制和课程体系方面的指导,使得他们从入学一开始就对大学期间的学习规划形成初步的认识。
其次,可以尝试制作“全校课程图”,“全校课程图”所涉及的课程内容与目标对应相关专业,对学生本身的学习规划、人生规划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对教师而言,“全校课程图”能成为学生选课咨询的良好参考工具,可指引学生选课的方向,帮助学生自行规划、组织、整合所修课程。对学生而言,选课时,适时参考课程图的课程内容与目标,用以确定自身的学习方向,更为系统地组织分配学分,可以避免无所适从与随意乱选的现象。
(三)采取相应的课程授课方式
授课方式应充分体现完全学分制的“学习自由”的特点,尽量采用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方式。教师可以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传授给学生更多的信息,采取多提问、多询问的方式让学生学会思考,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如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专题报告、实践参观等,都是很好的授课方式,这些授课方式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兴趣的培养。
(四)建立配套的课程考核方式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是考试,内容统一且答案标准化,限制了学生思维的能动性,抑制了学生想象能力的发挥,学生不能也不敢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这种课程考核方式不但不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能力,反而把学生引入死记硬背书本、僵化读书的困境。课程考核不仅要考查学生对课程主要内容的掌握程度,而且要检验学生利用课程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主体精神上的个性张扬。在课程考核的形式上,除统一命题和答卷外,还可采取撰写读书报告,写小论文,对课程内容进行综合评述,或根据教师所提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自己完成。
(五)建立科学的管理系统
首先,树立动态的管理理念。完全学分制的弹性学制下,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多样,学籍的频繁变动,以及教学班被打破,使得学生工作千头万绪,这些都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因此,树立动态的管理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前提。
其次,加强科学管理。在管理形式上,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在管理内容上,从“大众化”向“个性化”转变,因人而异,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在管理中,充分发动任课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导师,以及党团组织共同完成学籍管理、学分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
最后,建立完全学分制下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完善校园网络,注重教学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实现教学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
参考文献:
[1]颜冰,张洪珍.高校学分制实施中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教育探索,2008,(7).
[2]陈林敏,曾冠杰.台湾地区高校学分制管理的特点解析[J].福建论坛,2009,(9).
[3]李鹏翔,马晓霞.对完全学分制下教学管理的思考[J].理工高校研究,2008,(1).
[4]郑延才.美日中高校学分制模式的比较和评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