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阅读教学;重视方法;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3—0098—01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阅读教学尤其如此。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进行语文素质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对语文阅读兴趣的问题。兴趣是学生的直接心理需要。有了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所谓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高涨,求知的欲望在胸中激荡,以学为乐,欲罢不能。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阅读教学中抓住“新”、“趣”、“情”、“思”四个字可进行尝试。
一、新
中学生具有好奇好胜的特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定向探究思维活动。如果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地更新与变化,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究活动,保持与发展旺盛的求知欲。为此,设计各种体裁课文的教学,要以语文教学大纲为依据,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学习语文的愿望和现有语文能力的情况出发,采用多种新颖的方法组织教学内容,使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的阅读有新意,有新鲜感。如我在教散文《风景谈》时,若依次朗读理解、讲解分析,会显得平淡。于是,我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根据阅读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让学生归纳出六幅图画,然后让学生对六幅图画中的三幅——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北国晨号进行艺术加工,四人一组,根据特长,分别担任摄影、灯光、音响、话外音的工作。发挥每人的才智,整体配合,把这三幅画拍成“课文MTV”。这堂课注入了时代的活水,这种时代信息与学生的思想情感沟通起来,气氛就会活跃,精神会更振奋。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还可从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入手,从一些刊物上选取贴近学生生活、新鲜入眼又文质兼美的文章印发给学生,指导学生以全新的眼光从文章的构思、立意、选材和语言等方面进行阅读、欣赏、分析,以求让学生通过自己静心地领悟,享受美文的魅力,体会到阅读的新奇。
二、趣
课要有趣味性,使学生迷恋。教学的趣味性,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学作品虽比较容易教学,但说明文、议论文教学也不是不可以做到。大凡在说明文中,常常蕴藏着许多妙趣横生的历史故事及传奇轶闻等。教学中,适当地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相关故事,不仅不会冲淡教学重点,而且还能丰富教学内容,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教学《蝉》时,我就让学生猜谜语,在黑板一侧板书一首诗:“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打一动物)大多数学生猜为“蝉”。然后,我稍作讲解。此诗是唐代大诗人虞世南的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蝉》。在教学《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我讲述了自居易小时候的故事,以及“杨贵妃”和“唐玄宗”的故事。值得注意的是运用这一方法时,万不可漫无边际,喧宾夺主。
三、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自古至今,一篇篇名作之所以能传诵千古,是因为作家文人的笔墨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结着自己的心血和生命。教师要把情感传递好,首先应该理解、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就必须“披文以人情”,并且进入角色。教师阅读作品时,调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生活体验,展开丰富的想像,将作品中的意像加以补充,让单调的、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情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充满情感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打动学生的心灵,启发学生体味文章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使之“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沉浸于作品的感情之中。要善于创造丰满的形象,创造“情景交融”的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动学生情感的闸门,做到与作者心灵的共鸣。
四、思
学习内容能激发学习兴趣,而学生智力活动本身能激发学生更浓的兴趣。教师要想方设法让爱思考的学生多思、深思,让不会思考的学生爱思、会思。如对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对儿子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的理解,第一步应想到:这是父亲在安慰儿子;第二步应想到:父亲在极其悲痛中还不忘去关心儿子,这是伟大的父爱;第三步应想到:一个能够在外独立支撑,做过许多大事的父亲,此时也只能祈求上苍的恩赐来度过难关,足见家境悲惨的程度。可见,感悟意义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体、由整体到局部,深入挖掘,最后破译言外之意,这样,阅读才达到了真正“思”的目的。编辑:刘於诚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3—0098—01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阅读教学尤其如此。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进行语文素质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对语文阅读兴趣的问题。兴趣是学生的直接心理需要。有了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所谓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高涨,求知的欲望在胸中激荡,以学为乐,欲罢不能。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阅读教学中抓住“新”、“趣”、“情”、“思”四个字可进行尝试。
一、新
中学生具有好奇好胜的特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定向探究思维活动。如果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地更新与变化,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究活动,保持与发展旺盛的求知欲。为此,设计各种体裁课文的教学,要以语文教学大纲为依据,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学习语文的愿望和现有语文能力的情况出发,采用多种新颖的方法组织教学内容,使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的阅读有新意,有新鲜感。如我在教散文《风景谈》时,若依次朗读理解、讲解分析,会显得平淡。于是,我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根据阅读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让学生归纳出六幅图画,然后让学生对六幅图画中的三幅——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北国晨号进行艺术加工,四人一组,根据特长,分别担任摄影、灯光、音响、话外音的工作。发挥每人的才智,整体配合,把这三幅画拍成“课文MTV”。这堂课注入了时代的活水,这种时代信息与学生的思想情感沟通起来,气氛就会活跃,精神会更振奋。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还可从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入手,从一些刊物上选取贴近学生生活、新鲜入眼又文质兼美的文章印发给学生,指导学生以全新的眼光从文章的构思、立意、选材和语言等方面进行阅读、欣赏、分析,以求让学生通过自己静心地领悟,享受美文的魅力,体会到阅读的新奇。
二、趣
课要有趣味性,使学生迷恋。教学的趣味性,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学作品虽比较容易教学,但说明文、议论文教学也不是不可以做到。大凡在说明文中,常常蕴藏着许多妙趣横生的历史故事及传奇轶闻等。教学中,适当地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相关故事,不仅不会冲淡教学重点,而且还能丰富教学内容,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教学《蝉》时,我就让学生猜谜语,在黑板一侧板书一首诗:“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打一动物)大多数学生猜为“蝉”。然后,我稍作讲解。此诗是唐代大诗人虞世南的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蝉》。在教学《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我讲述了自居易小时候的故事,以及“杨贵妃”和“唐玄宗”的故事。值得注意的是运用这一方法时,万不可漫无边际,喧宾夺主。
三、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自古至今,一篇篇名作之所以能传诵千古,是因为作家文人的笔墨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结着自己的心血和生命。教师要把情感传递好,首先应该理解、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就必须“披文以人情”,并且进入角色。教师阅读作品时,调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生活体验,展开丰富的想像,将作品中的意像加以补充,让单调的、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情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充满情感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打动学生的心灵,启发学生体味文章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使之“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沉浸于作品的感情之中。要善于创造丰满的形象,创造“情景交融”的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动学生情感的闸门,做到与作者心灵的共鸣。
四、思
学习内容能激发学习兴趣,而学生智力活动本身能激发学生更浓的兴趣。教师要想方设法让爱思考的学生多思、深思,让不会思考的学生爱思、会思。如对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对儿子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的理解,第一步应想到:这是父亲在安慰儿子;第二步应想到:父亲在极其悲痛中还不忘去关心儿子,这是伟大的父爱;第三步应想到:一个能够在外独立支撑,做过许多大事的父亲,此时也只能祈求上苍的恩赐来度过难关,足见家境悲惨的程度。可见,感悟意义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体、由整体到局部,深入挖掘,最后破译言外之意,这样,阅读才达到了真正“思”的目的。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