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生态系统中天然林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能够维持物种多样性,而且林木能够涵养水分,减少自然灾害。除此之外,天然林结构复杂,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多种动植物生存和繁衍的栖息地,因此成为最丰富的生物和基因资源。希望通过一些保护的对策能够改善林区退化或减小的情况。
关键词:乌鞘岭保护站;天然林;保护对策;涵养水源
天然林是乌鞘岭保护站辖区自然环境的主题。境内森林植被类型多样,物种丰富,主要建群树种有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桦类、山杨等,分布在毛毛山至乌鞘岭北坡,构成了大面积的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区,是古浪河上游十八里堡、曹家湖两大水库的集水区之一,年径流量约0.117亿立方米。
一、祁连山区天然林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研设备和科技人才
保护站属基层林业单位,具保护与经营二重属性,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冲击,疏于林业科技开发研究和人才培养,专业技术人员脱产进修深造和参与科研项目实践的机会少。技术人员虽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受旧的“机械式”工作模式的影响和限制,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研发能力都普遍较差,又缺乏最基本的科研设备,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异常困难。
(二)投入不足,经费短缺
长期以来,保护站事业经费由地方财政差额供给,缺额部分由单位自筹。随着近几年自收自支和企业工剧增,保护站经费运转已捉襟见肘,据不完全统计,保护站每年需自筹资金70万元,才能基本保障职工工资发放;森林病虫害防治、护林防火宣传、监测设备和护林防火装备的更新与购制、管护站点的建设、林区防火道路的维修等均需相当数额的经费,而国家天保工程投资经费亦只能解决保护站部分项目支出。据统计,保护站每年的经费缺口达125万元。经费短缺,已严重制约了保护站林业的快速发展。
(三)政策落实进展不平衡
林业既是一项产业,又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兼有社会、生态、经济三大效益。保护区水源涵养林被列入禁伐范畴,主要作用则体现在公益效益上。仅靠地方财政和天保经费支撑的保护站,又肩负着生态保护与恢复性重建的重任,资金缺口大,已不堪重负。《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的水源涵养林补偿制度,因诸多因素,至今未能建立落实。形成了“上游无偿治理、下游无偿受益,少数人担责、多数人受益,上游负债治理、下游盈利受益”的不合理生态环境建设格局.
(四)林牧矛盾突出
保护站境内的森林,分布在少数民族居住区,随着人口的大幅度增加,以农逐林、以牧逐林等破坏林草植被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过去十几年中,受地方经济利益驱动和传统思想的影响,一切为了眼前的利益,不顾畜牧业对生态平衡造成的负面影响,盲目强调发展,把本属于林业生产经营范围的灌木林地、宜林地划为牧场,被无偿利用,大量的森林植被和灌木林被破坏,有些地段的灌木平均高度只有0.2m,盖度不足30%,云杉幼林被牲畜啃食,难以成材,局部地方已无法恢复。保护站开展造林和封山育林工作要征得地方乡村同意后才能进行,阻力很大。
二、今后发展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
林业的公益性属性,决定林业发展的社会属性。林业各種政策的出台实施、项目建设都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发展林业,牵涉面广、投入大、难度高,需举全民之力,全社会共同参与,各部门齐抓共管,互动协调配合,方能顺利实施,为此,必须加强组织领导来全力推动。建议成立由政府、林业、农牧、财政、国土、环保等部门参加的领导组织,重点解决林业在发展中衍生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采取得力有效措施,来消除障碍,化解矛盾,排除阻力,解决问题,营造发展环境,全力推动林业的快速发展。
(二)争取多元投资
推进林业建设,任务重,范围大,涉及面广,单纯依靠单位自筹和项目补贴经费很难完成,需多方投资共同努力方能见效。一要积极争取政府财政足额拨付事业经费;二要积极创造投资环境,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保护区林业建设;三要争取配套科技专项扶持资金,在国家专项资金基础上各级财政应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林业生态建设;四要争取国家增加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投资比例;五要积极争取利用来自国际组织、国外政府及民间组织的各种无偿资金和优惠贷款,拓宽投资渠道。
(三)科技支撑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依靠科技兴林,是实现林业发展的基本保证。保护站要加强林业科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重点研究林木良种选育、困难立地造林、森林防火、重大森林灾害防治、林特产品加工利用等关键技术;加快林业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的集成与推广应用步伐,提高林业科技水平;加强林业标准化工作,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健全的林业质量检验、监测和监督体系;管理局应加快建立适应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现代林业发展的林业科技信息和推广服务体系,建立林业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联系制度和科技下乡服务制度,稳定科技队伍,为保护站林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技术保障;加大科技投入,推进科研开发和示范推广,工程实施后从工程建设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科研经费,投入科研开发和示范推广,为科技兴林提供资金保障。
(四)标桩立界,明晰权属
根据《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规定,按林权证界定的范围,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协同地方政府、乡村及有关部门,现地明确认定保护区界限,标桩立界,明晰权属,解决权属争议等问题。把盖度30%以上的灌木林地和宜林地明确划定为林地,吊销原颁证件,颁发林权证,解决一地两证问题,保护林权长期稳定,确保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五)科学经营水源涵养林
依据水源涵养林可持续经营技术要点,严格按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综合培育技术和森林流域植被恢复综合治理技术,科学地对区内森林、生态环境进行综合经营抚育与生态重建治理。这样,既有利于扩大林草植被面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林分质量,又有利于生态效益发挥,提高林区居民生活质量;既能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所需部分用材,又能缓解管护压力,补给保护站林业建设和经营经费。
参考文献:
[1]苑辉,那崇贵.辽东山区天然林保护技术措施的探讨[J].防护林科技,2001 (4):70-71.
关键词:乌鞘岭保护站;天然林;保护对策;涵养水源
天然林是乌鞘岭保护站辖区自然环境的主题。境内森林植被类型多样,物种丰富,主要建群树种有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桦类、山杨等,分布在毛毛山至乌鞘岭北坡,构成了大面积的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区,是古浪河上游十八里堡、曹家湖两大水库的集水区之一,年径流量约0.117亿立方米。
一、祁连山区天然林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研设备和科技人才
保护站属基层林业单位,具保护与经营二重属性,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冲击,疏于林业科技开发研究和人才培养,专业技术人员脱产进修深造和参与科研项目实践的机会少。技术人员虽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受旧的“机械式”工作模式的影响和限制,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研发能力都普遍较差,又缺乏最基本的科研设备,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异常困难。
(二)投入不足,经费短缺
长期以来,保护站事业经费由地方财政差额供给,缺额部分由单位自筹。随着近几年自收自支和企业工剧增,保护站经费运转已捉襟见肘,据不完全统计,保护站每年需自筹资金70万元,才能基本保障职工工资发放;森林病虫害防治、护林防火宣传、监测设备和护林防火装备的更新与购制、管护站点的建设、林区防火道路的维修等均需相当数额的经费,而国家天保工程投资经费亦只能解决保护站部分项目支出。据统计,保护站每年的经费缺口达125万元。经费短缺,已严重制约了保护站林业的快速发展。
(三)政策落实进展不平衡
林业既是一项产业,又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兼有社会、生态、经济三大效益。保护区水源涵养林被列入禁伐范畴,主要作用则体现在公益效益上。仅靠地方财政和天保经费支撑的保护站,又肩负着生态保护与恢复性重建的重任,资金缺口大,已不堪重负。《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的水源涵养林补偿制度,因诸多因素,至今未能建立落实。形成了“上游无偿治理、下游无偿受益,少数人担责、多数人受益,上游负债治理、下游盈利受益”的不合理生态环境建设格局.
(四)林牧矛盾突出
保护站境内的森林,分布在少数民族居住区,随着人口的大幅度增加,以农逐林、以牧逐林等破坏林草植被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过去十几年中,受地方经济利益驱动和传统思想的影响,一切为了眼前的利益,不顾畜牧业对生态平衡造成的负面影响,盲目强调发展,把本属于林业生产经营范围的灌木林地、宜林地划为牧场,被无偿利用,大量的森林植被和灌木林被破坏,有些地段的灌木平均高度只有0.2m,盖度不足30%,云杉幼林被牲畜啃食,难以成材,局部地方已无法恢复。保护站开展造林和封山育林工作要征得地方乡村同意后才能进行,阻力很大。
二、今后发展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
林业的公益性属性,决定林业发展的社会属性。林业各種政策的出台实施、项目建设都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发展林业,牵涉面广、投入大、难度高,需举全民之力,全社会共同参与,各部门齐抓共管,互动协调配合,方能顺利实施,为此,必须加强组织领导来全力推动。建议成立由政府、林业、农牧、财政、国土、环保等部门参加的领导组织,重点解决林业在发展中衍生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采取得力有效措施,来消除障碍,化解矛盾,排除阻力,解决问题,营造发展环境,全力推动林业的快速发展。
(二)争取多元投资
推进林业建设,任务重,范围大,涉及面广,单纯依靠单位自筹和项目补贴经费很难完成,需多方投资共同努力方能见效。一要积极争取政府财政足额拨付事业经费;二要积极创造投资环境,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保护区林业建设;三要争取配套科技专项扶持资金,在国家专项资金基础上各级财政应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林业生态建设;四要争取国家增加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投资比例;五要积极争取利用来自国际组织、国外政府及民间组织的各种无偿资金和优惠贷款,拓宽投资渠道。
(三)科技支撑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依靠科技兴林,是实现林业发展的基本保证。保护站要加强林业科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重点研究林木良种选育、困难立地造林、森林防火、重大森林灾害防治、林特产品加工利用等关键技术;加快林业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的集成与推广应用步伐,提高林业科技水平;加强林业标准化工作,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健全的林业质量检验、监测和监督体系;管理局应加快建立适应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现代林业发展的林业科技信息和推广服务体系,建立林业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联系制度和科技下乡服务制度,稳定科技队伍,为保护站林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技术保障;加大科技投入,推进科研开发和示范推广,工程实施后从工程建设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科研经费,投入科研开发和示范推广,为科技兴林提供资金保障。
(四)标桩立界,明晰权属
根据《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规定,按林权证界定的范围,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协同地方政府、乡村及有关部门,现地明确认定保护区界限,标桩立界,明晰权属,解决权属争议等问题。把盖度30%以上的灌木林地和宜林地明确划定为林地,吊销原颁证件,颁发林权证,解决一地两证问题,保护林权长期稳定,确保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五)科学经营水源涵养林
依据水源涵养林可持续经营技术要点,严格按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综合培育技术和森林流域植被恢复综合治理技术,科学地对区内森林、生态环境进行综合经营抚育与生态重建治理。这样,既有利于扩大林草植被面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林分质量,又有利于生态效益发挥,提高林区居民生活质量;既能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所需部分用材,又能缓解管护压力,补给保护站林业建设和经营经费。
参考文献:
[1]苑辉,那崇贵.辽东山区天然林保护技术措施的探讨[J].防护林科技,2001 (4):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