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介绍了有效性教学的概念,指出小学语文有效性教学要立足语文教材,小学语文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以及注重对学生語感的培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改变传统观念,拓展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有效性 立足教材 语感 写作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144-02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 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一、有效性教学的概念
有效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之中,是指通过采用各种方法以及途径,尽量花费最少的时间以及精力投入来获得高效率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创建出有效活动安排来达成教学目的。根据清华大学余文森教授关于有效教学的理论:“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教学是否能够使得学生能力得以提高。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朦胧到了解,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排斥到接受,从拒绝到了解,从完全否定到感兴趣。”
二、小学语文教学立足于教材
1.深入研究教材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程改革以后,小学语文教材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等方面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教学内容也不仅仅是单纯地传授理论知识了,其中包含着的信息更加的丰富多样、开放且多元化。教师在讲课之前,需要做的就是认真地钻研教材内容,熟练地掌握教材传达的一些有用信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多向学生传达一些数学知识,而不只是单纯地教教材。此外,教师在设计一些问题的时候,也是需要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而且还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有价值的问题,多给学生留出一些思考的时间,对于一些比较难的问题,教师也可以适时地给予点拨,拓宽学生的思路,学生们也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掌握更多的知识。
三、有效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1.课前教师要作充分的备课准备
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前提在于备课。每一位语文老师对于所执教的教材都应有“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指导思想。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落实一个“小”字。任何一篇课文的教学都不能做到面面俱到,要从小着手,解决几个小的问题就可以了。二是会抓一个“巧”字。要选好切入点,抓住要害,让学生一开始就产生浓厚的兴趣。三是很抓一个“精”字。内容要精练,要顾及到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2.课堂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在教学过程中,要在提问后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当学生回答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以期待的目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这个等待的时间虽短,却正是学生思维最为紧张活跃的时刻。如教学《鸟的天堂》时,教师可以在总结课文时提出:“这里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话音刚落,定会就有几个同学举手。这时,教师不能就此让他们起来回答,因为在这么仓促的时间内作答很可能是零乱的、不完整的,而且让他们回答会影响其他同学思维。于是,教师用手势示意这几位学生先把手放下。不一会儿,学生陆陆续续举起了手,这时,教师喊一名中等生起来回答,回答基本正确,但不够具体。又叫另一名学生进行补充,这样答案就完整、具体、鲜明。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从学生回答中不难看出学生经历了一个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历程,经历了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
3.培养学生学会质疑问难的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质疑,作为一种能力,需要教师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引导。
(1)教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要充分认识质疑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
(2)培养和诱导学生质疑,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来说,开始时每学一篇课文都要引导学生定向自学,并要求他们提出二三个问题,然后在课堂中安排一个环节,让学生提问。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学生会逐步养成在课堂教学中随时提出问题的习惯。一旦学生能在课堂教学中随时提出问题,或提出“标新立异”的见解,那么学生质疑能力也就大大提高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四、多种策略培养学生语感
学生学习母语主要靠语感。学习母语不必从系统的语言知识和语法规则入手,而应重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培养良好的语感。语感是通过学生反复不断的感觉实践而产生的。作为教师,必须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受,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语感能力。
1.创设情景
在教学中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景,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 如:《草原》一课的教学,教师在课始用大屏幕出示草原的美丽景色,再配上音乐,简述课文内容,为学生创设了浓厚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很快进入了情景,奠定了课堂的基调。 2.引导想象
想象是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或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和實际认知水平在思维上发散延伸,使其对语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如:《丰碑》中有这样一段话:“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丰碑”是什么?为何说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里的“丰碑”是指什么?通过想象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感悟到军需处长的伟大。
3.释义悟情
朗读既是一种把书面语言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也是一种讲究吐字、表情达意的艺术,所以培养语感就必须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其中最基本的是对文章中词句的理解。
五、有效教学的三个着力点
1.引导学生自主预习
传统教学中,教师都会要求学生自主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利用课前时间对要学习的课文进行预习,反复阅读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得语文课堂教学可以达到所谓的“顺利”和“有效”。但是这种预习并不适合小学语文教学,这种课前预习无疑是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消磨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小学语文的课前预习有以下特点:(1)小学生的语文课前预习,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对语文课堂产生向往之情,而不是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合理的课前预习应该是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中增加对课堂和知识的期待,激发学习热情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2)要让学生将预习的结果展示出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预习结果来全面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进而展开教学计划。只有学生展示了自己的预习成果,才会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2.促进师生对话交流
在传统教学中,课堂一向都是教师在讲台上一味讲课,学生被动听课,甚至有的学生会出现开小差等现象,教学质量很差。(1)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也要进行改革。(2)要引导学生学会对话交流,无论是师生之间,还是学生之间,都要多进行交流。
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
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从懵懂到了解的过程,是一个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所谓“疑者觉悟,觉悟之机也;只有进行过觉悟,才能更好地成长”。学生只有多提问题,才能多学习知识,锻炼自身的学习能力。自古以来,好的教学课堂上从来都不会缺少问题的出现,问题可以让学生积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己动脑思考。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入有效教学,这一举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使得学生自主预习语文,自主探究学习,教师在关键时刻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讨论,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真正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六、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提高写作能力
1.当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现状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大家都知道,“作文难,怕作文”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师和学生们。长期以来,小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的“模式化”,无话可说、无情可抒等弊病成了不治之症。总结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首先是缺乏对事物的观察积累,对生活没有思考的习惯。作文教学中最大的问题是,教师无法用正常的、传统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无法让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和写作的兴趣。其次,教学的形式化,也是造成语文作文教学困境的主要原因。很多学生对作文产生了畏难情绪,作文教学变得沉重了许多。要学生一下子从写话跳到作文,感觉很累。此外,忽视学生思维的年龄特点,文本思想显现僵化,作文内容虚假,也是长期困扰小学作文教学的作文训练的一个顽症。
2.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学生对作文的兴趣,直接影响到他们对作文的探索与追求,有兴趣,乐意做,才会用心做,才会做好;反之,缺乏兴趣,则很可能是“一寸不通,万丈无功。”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抓住时机,引发兴趣。此外,还可以开展有趣的活动来激发写作兴趣。文章是从现实中来,是作者把从现实生活得到的材料,加工后写成的。学生写作文兴趣的源头在他们感兴趣的那部分生活里,学生接触的事物多了,感受深了,写起作文来才会左右逢源;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是无本之木。因此,我从以下两方面为学生接通生活的源头活水:一方面是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另一方面是注意丰富课余生活,把作文教学寓于富有情趣的活动之中,增加了作文题材的来源,这就容易使学生带着愉快的情感来写作文,从而使学生乐于作文。
3.加强训练
作文教学中的片断训练,就是“摸石头过河”。片断作文对于综合性训练的作文来说,是一种“单项”训练,就像人们练习短跑一样,要先练起跑,再练加速跑,再练冲线,这样才能圆满地完成短跑的全过程,而片断作文可使同学们通过写局部、写片断来训练基本功,基本功练好了,写起文章来也就运用自如,得心应手了。
七、总结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若想实现有效性教学,教师就必须转换身份地位、创新变革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应该以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规范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扎实的教学内容为载体,以多元的学习方式为中介,以积极的课堂氛围为依托,以科学的教学组织为保障,为学生提供充实、愉悦、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空间。
参考文献:
[1]王苗叶.谈阅读教学中的方法应用[J].软件:教学,2015(4).
[2]沈敏,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行为的策略,j,,现代教学,2009,(06)
[3]潘小月,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j,,魅力中国,2009,(22)
[4]田劳,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宁夏教育,2001,(05)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有效性 立足教材 语感 写作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144-02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 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一、有效性教学的概念
有效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之中,是指通过采用各种方法以及途径,尽量花费最少的时间以及精力投入来获得高效率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创建出有效活动安排来达成教学目的。根据清华大学余文森教授关于有效教学的理论:“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教学是否能够使得学生能力得以提高。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朦胧到了解,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排斥到接受,从拒绝到了解,从完全否定到感兴趣。”
二、小学语文教学立足于教材
1.深入研究教材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程改革以后,小学语文教材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等方面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教学内容也不仅仅是单纯地传授理论知识了,其中包含着的信息更加的丰富多样、开放且多元化。教师在讲课之前,需要做的就是认真地钻研教材内容,熟练地掌握教材传达的一些有用信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多向学生传达一些数学知识,而不只是单纯地教教材。此外,教师在设计一些问题的时候,也是需要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而且还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有价值的问题,多给学生留出一些思考的时间,对于一些比较难的问题,教师也可以适时地给予点拨,拓宽学生的思路,学生们也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掌握更多的知识。
三、有效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1.课前教师要作充分的备课准备
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前提在于备课。每一位语文老师对于所执教的教材都应有“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指导思想。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落实一个“小”字。任何一篇课文的教学都不能做到面面俱到,要从小着手,解决几个小的问题就可以了。二是会抓一个“巧”字。要选好切入点,抓住要害,让学生一开始就产生浓厚的兴趣。三是很抓一个“精”字。内容要精练,要顾及到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2.课堂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在教学过程中,要在提问后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当学生回答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以期待的目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这个等待的时间虽短,却正是学生思维最为紧张活跃的时刻。如教学《鸟的天堂》时,教师可以在总结课文时提出:“这里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话音刚落,定会就有几个同学举手。这时,教师不能就此让他们起来回答,因为在这么仓促的时间内作答很可能是零乱的、不完整的,而且让他们回答会影响其他同学思维。于是,教师用手势示意这几位学生先把手放下。不一会儿,学生陆陆续续举起了手,这时,教师喊一名中等生起来回答,回答基本正确,但不够具体。又叫另一名学生进行补充,这样答案就完整、具体、鲜明。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从学生回答中不难看出学生经历了一个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历程,经历了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
3.培养学生学会质疑问难的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质疑,作为一种能力,需要教师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引导。
(1)教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要充分认识质疑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
(2)培养和诱导学生质疑,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来说,开始时每学一篇课文都要引导学生定向自学,并要求他们提出二三个问题,然后在课堂中安排一个环节,让学生提问。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学生会逐步养成在课堂教学中随时提出问题的习惯。一旦学生能在课堂教学中随时提出问题,或提出“标新立异”的见解,那么学生质疑能力也就大大提高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四、多种策略培养学生语感
学生学习母语主要靠语感。学习母语不必从系统的语言知识和语法规则入手,而应重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培养良好的语感。语感是通过学生反复不断的感觉实践而产生的。作为教师,必须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受,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语感能力。
1.创设情景
在教学中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景,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 如:《草原》一课的教学,教师在课始用大屏幕出示草原的美丽景色,再配上音乐,简述课文内容,为学生创设了浓厚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很快进入了情景,奠定了课堂的基调。 2.引导想象
想象是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或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和實际认知水平在思维上发散延伸,使其对语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如:《丰碑》中有这样一段话:“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丰碑”是什么?为何说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里的“丰碑”是指什么?通过想象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感悟到军需处长的伟大。
3.释义悟情
朗读既是一种把书面语言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也是一种讲究吐字、表情达意的艺术,所以培养语感就必须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其中最基本的是对文章中词句的理解。
五、有效教学的三个着力点
1.引导学生自主预习
传统教学中,教师都会要求学生自主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利用课前时间对要学习的课文进行预习,反复阅读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得语文课堂教学可以达到所谓的“顺利”和“有效”。但是这种预习并不适合小学语文教学,这种课前预习无疑是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消磨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小学语文的课前预习有以下特点:(1)小学生的语文课前预习,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对语文课堂产生向往之情,而不是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合理的课前预习应该是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中增加对课堂和知识的期待,激发学习热情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2)要让学生将预习的结果展示出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预习结果来全面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进而展开教学计划。只有学生展示了自己的预习成果,才会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2.促进师生对话交流
在传统教学中,课堂一向都是教师在讲台上一味讲课,学生被动听课,甚至有的学生会出现开小差等现象,教学质量很差。(1)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也要进行改革。(2)要引导学生学会对话交流,无论是师生之间,还是学生之间,都要多进行交流。
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
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从懵懂到了解的过程,是一个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所谓“疑者觉悟,觉悟之机也;只有进行过觉悟,才能更好地成长”。学生只有多提问题,才能多学习知识,锻炼自身的学习能力。自古以来,好的教学课堂上从来都不会缺少问题的出现,问题可以让学生积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己动脑思考。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入有效教学,这一举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使得学生自主预习语文,自主探究学习,教师在关键时刻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讨论,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真正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六、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提高写作能力
1.当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现状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大家都知道,“作文难,怕作文”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师和学生们。长期以来,小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的“模式化”,无话可说、无情可抒等弊病成了不治之症。总结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首先是缺乏对事物的观察积累,对生活没有思考的习惯。作文教学中最大的问题是,教师无法用正常的、传统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无法让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和写作的兴趣。其次,教学的形式化,也是造成语文作文教学困境的主要原因。很多学生对作文产生了畏难情绪,作文教学变得沉重了许多。要学生一下子从写话跳到作文,感觉很累。此外,忽视学生思维的年龄特点,文本思想显现僵化,作文内容虚假,也是长期困扰小学作文教学的作文训练的一个顽症。
2.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学生对作文的兴趣,直接影响到他们对作文的探索与追求,有兴趣,乐意做,才会用心做,才会做好;反之,缺乏兴趣,则很可能是“一寸不通,万丈无功。”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抓住时机,引发兴趣。此外,还可以开展有趣的活动来激发写作兴趣。文章是从现实中来,是作者把从现实生活得到的材料,加工后写成的。学生写作文兴趣的源头在他们感兴趣的那部分生活里,学生接触的事物多了,感受深了,写起作文来才会左右逢源;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是无本之木。因此,我从以下两方面为学生接通生活的源头活水:一方面是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另一方面是注意丰富课余生活,把作文教学寓于富有情趣的活动之中,增加了作文题材的来源,这就容易使学生带着愉快的情感来写作文,从而使学生乐于作文。
3.加强训练
作文教学中的片断训练,就是“摸石头过河”。片断作文对于综合性训练的作文来说,是一种“单项”训练,就像人们练习短跑一样,要先练起跑,再练加速跑,再练冲线,这样才能圆满地完成短跑的全过程,而片断作文可使同学们通过写局部、写片断来训练基本功,基本功练好了,写起文章来也就运用自如,得心应手了。
七、总结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若想实现有效性教学,教师就必须转换身份地位、创新变革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应该以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规范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扎实的教学内容为载体,以多元的学习方式为中介,以积极的课堂氛围为依托,以科学的教学组织为保障,为学生提供充实、愉悦、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空间。
参考文献:
[1]王苗叶.谈阅读教学中的方法应用[J].软件:教学,2015(4).
[2]沈敏,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行为的策略,j,,现代教学,2009,(06)
[3]潘小月,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j,,魅力中国,2009,(22)
[4]田劳,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宁夏教育,2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