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企业预算编制是一种人为活动,有明显的行为特征。文章从博弈视角,首先对预算博弈的行为主体进行了界定,并对各主体的得益情况进行了量化,然后构建了新的预算博弈模型,以提高预算编制的有效性.在新模型下达到了预算编制中的新“双赢”博弈均衡。
关键词:企业预算 预算编制方法 预算博弈模型
一、预算博弈主体的界定
杨彬(2004)认为,企业预算编制的实质是企业的预算编制委员会、矛算执行单位和企业最高决策层等利用企业预算这一工具,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战略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博弈活动,同时还指出预算编制委员会和企业最高决策层之间的博弈关系是一种合作博弈,预算编制的最关键程序是预算编制委员会与预算执行单位的谈判。对于建立了责任中心的企业来讲,博弈的三方分别为各级责任中心、预算管理部门和企业最高决策层。
二、预算博弈行为分析与量化
在这一博弈中,预算监控者与预算执行者之间始终存在矛盾冲突。如同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学生永远希望老师考试能够越简单越好,甚至不考试;又如同雇主和雇员,雇员永远希望工作时间越短而工资越高越好,最好不劳而获。预算执行者永远希望预算标准越低越好,他们可以轻易达到标准;而预算监控者则相反,总是希望在原有的标准上越接近同行业的先进标准越好。其中原因就是两者属于不同的利益群体,各自都为获得自身的最大利益而努力。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基于预算目标完成程度的非线性业绩报酬计划,该计划采取“上下封顶”的做法,按预算目标的完成程度评价各责任中心业绩,并基于此确定奖金方案。
由于传统的基于预算目标完成程度的非线性业绩报酬计划将预算与预算执行者的个人利益直接挂钩,预算的完成情况和个人的报酬、升迁有关,于是在预算具体编制和执行过程中为预算执行者造就了广阔的博弈空间。一般而言,预算执行者的可选策略有三种,高报、实报、低报预算数。根据“经济人”假设,只要我们采取适当的措施,如高报预算没有奖励,便可以很轻易的排除高报预算这一策略。这就是说,预算执行者只有两种策略选择。低报预算数,就是我们所谓的预算松驰现象。预算监控者也有两种策略选择,一是批准预算,二是不批准预算,按照博弈理论我们可将二者的得益情况作如下假设:
1.预算执行者完成80%的预算目标后,可得基本工资W,跨越性固定资金C,以及变动性奖金V=10%×(A-80%×S)。在A≤120%S进成立;A>120%S时,变动性奖金V不再变化,固定为10%×40%S。
2.在预算监控者批准预算的情况下:
(1)预算执行者采取实报策略时,A=S=S1,其得益函数为:R1=W+C+0.1(A-0.8S1)=W+C+0.02A。对预算监控者而言,批准预算是明智的选择,在此种情况下并没有损失,故可假设其得益为0。
(2)预算执行者采取低报策略时,S=S2且A﹥S2,其得益函数为:R2=W+C+0.1(A-0.8S2).很显然,S2越小即低报预算数越多,预算执行者可获得的得益就越多。但是,在A﹥120%S2后奖金就不再增加的前提下,理性的预算执行者肯定会A=120%S2。这样既可以使自报预算数不至于太少而引起监控者的怀疑,又可以使自身获得最大的收益。所以其得益函数为:R2=W+C+0.04S2=W+C+0.033A。对于预算监控者,他若批准了低报的预算数,就会损失多付出的奖金,故其得益为-0.013A。
3.在预算监控者不批准预算的情况下:此时,预算监控者认为预算执行者存在低报预算的可能,故要求在预算执行者自报预算数的基础上提高预算目标,假定比例为10%。
(1)预算执行者采取实报策略时,虽然期末实际完成数A没有达到监管者的要求数S3,但达到了80%的目标,所以对W和C不会有影响,只会减少V的数额。预算执行者获得了相对较少的奖金,因此预算监控者有一个正的得益数,用X表求。预算执行者的得益函数为:R3=W+C+0.1(A-0.8S3)。
(2)预算执行者采取低报策略时,预算监控者要求的预算目标为S4,预算执行者得益函数为R4=W+C+0.1(A-0.8S4);预算监控者的得益为0。很显然,R3<R4,因为S3>S4。
双方博弈的均衡结果就是:预算执行者选择“低报预算”策略,预算监控者选择“提高预算”策略。双方的矛盾不可调和,形成了拉锯战的局势——低报预算计划是因为它很可能被要求提高,而预算被提高则是因它很可能被低报。这正是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预算松驰现象的原因所在。
三、预算博弈模型的建立
在一个组织内部的上下级博弈中,上级的优热辊拥有提出规则的先发优势,但其劣势是拥有的信息远不如下级,即所谓的“信息不对称”。换言之,上级总希望把预算基数定得高些,而下级则总是想拼命压低预算基数。确定正常的、博弈各方都能接受的预算基数,是上级先发制的有效手段。
Maskin和Tirole讨论了当代理人(预算执行者)拥有私人信息时的博弈过程,但是他们未能指出如何确定这一关键问题(预算基数)的方法。美国学者Weitzman(1980)曾经建立了一个“激励模型”,但这一模型却无法在实践中应用。针对这一难题,我国学者胡祖光提出了“联合确定基数法”的博弈模型,该模型可用24个字来概括:“各报基数,加权平均;少报罚Y,多报不奖;超额奖Y,不足补X。”冯巧根主持的“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的典型案例研究”课题组也对此进行了补充研究。笔者在Weitzman和胡祖光二者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预算博弈模型。该模型从预算执行者入手设计预算基数的博弈规则,即通过引入新的激励约束机制,诱导预算执行者向着预算监控者预期的目标提供预算基数,使预算执行者与预算监控者达到博弈均衡。
R=W+K1(A-C)+K2(S-A),S<A时;①
=W+K1(A-C),S≥A时。②式中,
R——可获得的报酬总额;
W——保底工资;
A——期末实际完成数;
S——各责任中心自报预算数;
C——预算合同基数=(S+预算监控者要求数D)/2(或者取加权平均数);
K1——超基数奖励系数;
K2——少报预算惩罚系数。
当K1>K1/2时,容易证明:
由于K1、K2、D均由预算监控者制定,对预算执行者而言可视为常数;期末实际完成数A也可视为常数。显然,S越大时,R就越大,所以S→A。
(2)SA时,
显然,S越小时,R越大,所以S→A。
故:只有当S=A时,R才最大。
所以,在该模型下,只要保证“K1>K2>K1/2”条件,预算执行者就不会产生低报预算的行为。在该模型下,尽管预算监控者对预算执行者的预算完成能力不十分有把握,但一旦进入博弈,作为博弈一方的监控者即使采取“无为而治”的态度,仍能通过利益导向让执行者选择“实报预算”策略。因此,新的激励模型下的博弈均衡结果是:预算执行者选择“实报预算”策略,预算监控者选择“批准预算”策略。该均衡结果实现了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加]安东尼·A.阿特金森等著,王立彦等译:管理会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杨彬,企业财务预算编制博弈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3]赵美媛,孙璐,预算博弈中对弈一方的行为剖析——基于三种不同激励报酬计划[J],财会通讯,2005
[4]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胡祖光,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与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1995
[6]冯巧根,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的典型案例研究——一种理论与实践综合的视角[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7]高伟明,马笔渊,预算博弈现象以及对策分析[J],财政研究,2003
[8]郎永健,论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中三方博弈[J],企业经济,200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企业预算 预算编制方法 预算博弈模型
一、预算博弈主体的界定
杨彬(2004)认为,企业预算编制的实质是企业的预算编制委员会、矛算执行单位和企业最高决策层等利用企业预算这一工具,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战略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博弈活动,同时还指出预算编制委员会和企业最高决策层之间的博弈关系是一种合作博弈,预算编制的最关键程序是预算编制委员会与预算执行单位的谈判。对于建立了责任中心的企业来讲,博弈的三方分别为各级责任中心、预算管理部门和企业最高决策层。
二、预算博弈行为分析与量化
在这一博弈中,预算监控者与预算执行者之间始终存在矛盾冲突。如同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学生永远希望老师考试能够越简单越好,甚至不考试;又如同雇主和雇员,雇员永远希望工作时间越短而工资越高越好,最好不劳而获。预算执行者永远希望预算标准越低越好,他们可以轻易达到标准;而预算监控者则相反,总是希望在原有的标准上越接近同行业的先进标准越好。其中原因就是两者属于不同的利益群体,各自都为获得自身的最大利益而努力。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基于预算目标完成程度的非线性业绩报酬计划,该计划采取“上下封顶”的做法,按预算目标的完成程度评价各责任中心业绩,并基于此确定奖金方案。
由于传统的基于预算目标完成程度的非线性业绩报酬计划将预算与预算执行者的个人利益直接挂钩,预算的完成情况和个人的报酬、升迁有关,于是在预算具体编制和执行过程中为预算执行者造就了广阔的博弈空间。一般而言,预算执行者的可选策略有三种,高报、实报、低报预算数。根据“经济人”假设,只要我们采取适当的措施,如高报预算没有奖励,便可以很轻易的排除高报预算这一策略。这就是说,预算执行者只有两种策略选择。低报预算数,就是我们所谓的预算松驰现象。预算监控者也有两种策略选择,一是批准预算,二是不批准预算,按照博弈理论我们可将二者的得益情况作如下假设:
1.预算执行者完成80%的预算目标后,可得基本工资W,跨越性固定资金C,以及变动性奖金V=10%×(A-80%×S)。在A≤120%S进成立;A>120%S时,变动性奖金V不再变化,固定为10%×40%S。
2.在预算监控者批准预算的情况下:
(1)预算执行者采取实报策略时,A=S=S1,其得益函数为:R1=W+C+0.1(A-0.8S1)=W+C+0.02A。对预算监控者而言,批准预算是明智的选择,在此种情况下并没有损失,故可假设其得益为0。
(2)预算执行者采取低报策略时,S=S2且A﹥S2,其得益函数为:R2=W+C+0.1(A-0.8S2).很显然,S2越小即低报预算数越多,预算执行者可获得的得益就越多。但是,在A﹥120%S2后奖金就不再增加的前提下,理性的预算执行者肯定会A=120%S2。这样既可以使自报预算数不至于太少而引起监控者的怀疑,又可以使自身获得最大的收益。所以其得益函数为:R2=W+C+0.04S2=W+C+0.033A。对于预算监控者,他若批准了低报的预算数,就会损失多付出的奖金,故其得益为-0.013A。
3.在预算监控者不批准预算的情况下:此时,预算监控者认为预算执行者存在低报预算的可能,故要求在预算执行者自报预算数的基础上提高预算目标,假定比例为10%。
(1)预算执行者采取实报策略时,虽然期末实际完成数A没有达到监管者的要求数S3,但达到了80%的目标,所以对W和C不会有影响,只会减少V的数额。预算执行者获得了相对较少的奖金,因此预算监控者有一个正的得益数,用X表求。预算执行者的得益函数为:R3=W+C+0.1(A-0.8S3)。
(2)预算执行者采取低报策略时,预算监控者要求的预算目标为S4,预算执行者得益函数为R4=W+C+0.1(A-0.8S4);预算监控者的得益为0。很显然,R3<R4,因为S3>S4。
双方博弈的均衡结果就是:预算执行者选择“低报预算”策略,预算监控者选择“提高预算”策略。双方的矛盾不可调和,形成了拉锯战的局势——低报预算计划是因为它很可能被要求提高,而预算被提高则是因它很可能被低报。这正是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预算松驰现象的原因所在。
三、预算博弈模型的建立
在一个组织内部的上下级博弈中,上级的优热辊拥有提出规则的先发优势,但其劣势是拥有的信息远不如下级,即所谓的“信息不对称”。换言之,上级总希望把预算基数定得高些,而下级则总是想拼命压低预算基数。确定正常的、博弈各方都能接受的预算基数,是上级先发制的有效手段。
Maskin和Tirole讨论了当代理人(预算执行者)拥有私人信息时的博弈过程,但是他们未能指出如何确定这一关键问题(预算基数)的方法。美国学者Weitzman(1980)曾经建立了一个“激励模型”,但这一模型却无法在实践中应用。针对这一难题,我国学者胡祖光提出了“联合确定基数法”的博弈模型,该模型可用24个字来概括:“各报基数,加权平均;少报罚Y,多报不奖;超额奖Y,不足补X。”冯巧根主持的“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的典型案例研究”课题组也对此进行了补充研究。笔者在Weitzman和胡祖光二者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预算博弈模型。该模型从预算执行者入手设计预算基数的博弈规则,即通过引入新的激励约束机制,诱导预算执行者向着预算监控者预期的目标提供预算基数,使预算执行者与预算监控者达到博弈均衡。
R=W+K1(A-C)+K2(S-A),S<A时;①
=W+K1(A-C),S≥A时。②式中,
R——可获得的报酬总额;
W——保底工资;
A——期末实际完成数;
S——各责任中心自报预算数;
C——预算合同基数=(S+预算监控者要求数D)/2(或者取加权平均数);
K1——超基数奖励系数;
K2——少报预算惩罚系数。
当K1>K1/2时,容易证明:
由于K1、K2、D均由预算监控者制定,对预算执行者而言可视为常数;期末实际完成数A也可视为常数。显然,S越大时,R就越大,所以S→A。
(2)SA时,
显然,S越小时,R越大,所以S→A。
故:只有当S=A时,R才最大。
所以,在该模型下,只要保证“K1>K2>K1/2”条件,预算执行者就不会产生低报预算的行为。在该模型下,尽管预算监控者对预算执行者的预算完成能力不十分有把握,但一旦进入博弈,作为博弈一方的监控者即使采取“无为而治”的态度,仍能通过利益导向让执行者选择“实报预算”策略。因此,新的激励模型下的博弈均衡结果是:预算执行者选择“实报预算”策略,预算监控者选择“批准预算”策略。该均衡结果实现了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加]安东尼·A.阿特金森等著,王立彦等译:管理会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杨彬,企业财务预算编制博弈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3]赵美媛,孙璐,预算博弈中对弈一方的行为剖析——基于三种不同激励报酬计划[J],财会通讯,2005
[4]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胡祖光,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与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1995
[6]冯巧根,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的典型案例研究——一种理论与实践综合的视角[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7]高伟明,马笔渊,预算博弈现象以及对策分析[J],财政研究,2003
[8]郎永健,论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中三方博弈[J],企业经济,200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