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秦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

来源 :世纪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jumao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有极高的地位,对后世中国文化的精神世界和民族性格起着重要作用。现代化的进行、西学东渐的深入使得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在当代收到了严峻的挑战,人生意义的缺失、信仰的缺失等问题也随之突显。回到传统文化中去汲取养分,似乎早已成为当代学界的共识,而重新反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天人合一”思想,将传统与现代结合,也就更具有学界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天人合一;绝地天通;儒家;道家
  中图分类号:B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12-0087-02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有极高的地位。与西方文化中的将人与上帝、人与物对立不同,中国传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更强调“合”的思想,这种合的思想按照传统儒家的经典表示也可以称之为“天人合一”的思想。从历史上来看,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先秦时期、两汉和宋明理学时期。作为传统思想的一部分,“天人合一”早已积淀于、溶于吾辈之血液中,并且早已内化为一种思想,时刻影响着几千年来人们的日常生活。先秦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几千年“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时期和形成时期,期思想较两汉和宋明时期在体系上略有不足,但其理论之深刻,影响之久远却也同样值得人深思。
  一、上古时期的“绝地天通”思想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追溯到中国原始宗教时期,中国原始宗教大体上我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中国原始宗教的第一阶段上,已经有了专职从事神职祭祀的人员,而一般人则从事其他社会职业,不参与神职祭祀的活动。这一时期叫做神民不杂、神民异业。在原始宗教的第二个阶段上,人与神的“叹息之墙”被打开,专职从事事神祭祀的人也被取消。在这一时期人人祭祀,家家作巫,任意通天,叫做神民杂糅、民神同位。其结果出现了宗教、政治秩序上的混乱,祭品也开始出现匮乏,人民也不再得到保佑与福祉。在第三个阶段,“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绝地天通”恢复了民神不杂的秩序,恢复了专职从事神职祭祀人员的地位,并且作为一种传统和制度一直延续了几千年。当然关于“绝地天通”的具体的历史与传说已不可考,但重要的是作为思想与传统,作为文化记忆的它已经成为了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的一组成部分,并影响至今。
  作为“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阶段,原始宗教时期的“绝地天通”其结果表现为民与神相分,但却经历了“民神杂糅——民神同位——绝地天通”这样的三个阶段,人与神的地位也得到了确定,并由此产生了早期“礼”的制度,而“礼”也由单一的一种祭祀制度转变为一种文化,而早期的“天人合一”思想也正是通过“礼”的文化而得以保存,并且延续影响至今。
  二、殷周之际的“天人合一”思想
  殷商时期对神的崇拜还处在具体的阶段,神灵世界分散多样。《礼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这里的“神”兼指天神与人鬼,“帝”是殷人信仰的最高神,具有最高的权威,是万物的主宰。殷人万事求卜,凡遇征战、田猎、疾病、行止等等,都要求卜于神,以测吉凶祸福。这种天人关系实际上是神人关系,由于殷人心目中的神的道德属性并不明显,所以殷人与神之间基本上采取了一种无所作为、盲目屈从于神的形式。殷人将对先公先王的祭祀与对于帝的祭祀结合在一起,并且认为先公先王等祖先死后都将生活在帝的处所,这已经是对于祖先死后通天的一种浪漫的假想,而于此同时,“天人合一”的思想已经开始萌芽。
  西周继承了殷商时期的思想,认为天人关系还是一种神人关系,但有了新的发展。西周时期的天命观明显地赋予神(即周人的“天”)以“敬德保民”的道德属性:“天”之好恶与人之好恶一致,“天命”与“人事”相通。“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在这里,道德规范是有人格意志的“天”为“保民”而赐予人间的。人是否服从天命,已经是一种道德行为,服从,天就会赏赐人;否则,天就会降罚于人。这就说明,“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西周的天命观中已有了比较明显的萌芽。周公提出的“以德配天”,更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明确表达。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从开始起就与道德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的百家争鸣时期,是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已经作为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也有了更为成熟的发展,出现了一种人为“神之主”(《左传·桓公六年》)观点。周内史叔兴说过:“吉凶由人。”这意味着,先前的具有人格神意义的“天”遭到了质疑。到后来,郑国的子产更进一步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左传·昭公十八年》)这显然是一种贬天命、重人生的思想。这就说明,大体上从春秋时期起,天人关系的重心已不是讲人与有意志的人格神之间的关系,“天”已经开始从超验的神的地位下降到了现实世界。这种由“远”及“迩”的转化,在中国传统的本土文化中表现为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天人合一”观。儒家所讲的“天”一直保存了西周时期“天”的道德含义,“天”具有道德属性;道家所讲的“天”则是更多的是指自然之天,并不具有道德含义。这样,儒家的“天人合一”大体上就是讲的人与义理之天、道德之天的统一;道家的“天人合一”更多的是指人与自然之天的合一。
  (一)、儒家传统中的“天人合一”
  儒家的“天人合一”始于孔子。孔子很少谈天,但还是认为天具有至高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天”是道德权威性的最终根据,并且保留了有意志的人格神的意义。孔子的“天人合一”思想还受到西周时期神人关系的影响,但孔子所讲的道德的核心是“仁”,他在讲“仁”时,却很少把“仁”的根源归之于人格神意义的“天”。相反,孔子所更为重视的是孝悌之类的自然感情,是出自天生的人的自然本性。也就是说,孔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将天拉近与人的距离,这就也为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做出了铺垫。   《中庸》开篇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首先就将先验范畴的“天”作为人性的根据,并认定“性”是善的,接下来“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种道德修养的功夫才能够得以提出。所谓“率性”,就是遵循、因顺人的本有之性;“道”就是路、方法。在这里道德、中庸是通过“天命”来得以确定的。并由此,《中庸》更是认为能尽性就“可以与天地参”,也就是,通过“存诚致性”可以达到“天人合一”。
  孟子讲“天”少有人格神的含义,主要是指的是道德意义上的天。他的“天人合一”思想讲的是人与义理之天、道德之天的合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在这里“心”、“性”、“天”是想通的,天与人是合一的。“天人合一”在孟子这里就是指人性、人心以天为本。人心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就是孟子讲的“四端”,他认为人皆有四端,所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人之善性既“天之所与我者”,又是“我固有之”,是我本身固有的,所以在这个层面上人与天合一。在这样的基础上孟子就明确地提出了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
  孟子还对人之善性的根据做了说明。孟子说:“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日小补之哉?”“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上下与天地同流”和“万物皆备于我”,就是指人与万物一体的含义,就是说,“恻隐之心”或“仁”的本体论根据在于“万物皆备于我”、“上下与天地同流”。当然,孟子的这种“万物一体”观还是隐含的、模糊的,只是到了宋明时期,这种思想观点才有了明确的界定。另外,如果说孔子强调“爱有差等”,那么孟子则主张人性中皆有,义、人皆可以为圣人。“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孟子·滕文公上》)这也就是说,人为道德主体,人人在天之下都是平等的,而也正是在这种道德主体性根据上才可以达到“天人合一”。
  (二)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
  道家的“天人合一”路径与儒家不同。孟子是把人的道德意识赋予天,后又以这种有道德意识的天作为人伦道德的本体论根据。老庄思想中的天,无论是指自然而然之“道”还是指自然本身,都没有道德的含义,所以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所强调的是否定人为,提倡不要以人为灭天。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道”是最高的原则,是自己如此,以自己为法,不受制于其他事物。“天人合一”思想在老子这里表现为与“道”为一,与道为一则“无为”,“无为”即任万物自然而然。人能顺乎“道”,顺乎自然之常就是“无为”,而“无为”就能做到“无不为”。
  庄子在老子道论的基础上,更多地讲人的精神境界。他在《庄子·齐物论》中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就是他所认定的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里的“天”就是指自然,人与天地万物之自然合为一体,人与我、人与物的分别,都已经不存在。他的“庄周小梦迷蝴蝶”就是其“天人合一”境界的最典型、最生动的表现。庄子的“天人合一”境界比起老子的“复归于婴儿”的境界来,更多地具有审美意义。也更多的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厚的审美意蕴。
  先秦时期是几千年中国思想的萌芽时期和确立时期,基本上确立了后世中国文化的发展形态和主要问题。“天人合一”作为先秦哲学的重要思想和研究问题,在后世不断被细化、完善,并且在宋明理学时期达到了顶峰。而作为一种文化,“天人合一”又成为了中华文化极具特色的一部分,从古代建筑到传统绘画水墨丹青,再到传统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都蕴涵着“天人合一”的意义与道理。随着环境污染、道德缺失等问题的加剧,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自觉,与之相伴的则必是传统思想与现代性精神的结合。在这其中,作为传统文化精髓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将与现代化社会和西方现代思想相碰撞,在“合”的基础上,指导实践。
其他文献
摘要:东北地区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迅速占领了东北,东北人民最先体验到了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面对深重的民族灾难和侵略者的残暴统治,中国共产党毅然站在了反抗外来侵略的最前沿,领导东北人民坚持了长达14年之久的抗日斗争。东北地区的局部抗战不仅是全国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序幕。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伟
期刊
摘要:大庆精神是党史文化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创新发展。新时期,大庆幸福谣的唱响是大庆精神的发展与传承,是党史文化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具体表现。从大庆精神到幸福谣,党史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一致的,而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和自我更新,这体现了党史文化在传承中的一致性和统一性,体现了我党在发展过程中党史文化自我完善的连续性。  关键词:大庆精神;党史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观念是时代的风向标。新时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成为党和政府面临的重要任务,而性别公正尤为需要引领和倡导。十八大首次将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写入报告,可以看出党和政府行动的姿态和决心,而深入探讨社会性别观念及其影响,推进科学社会性别观念纳入社会发展主流,则是促进社会性别平等与和谐发展,实现妇女权益和社会公正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社会性别;法律权利;认知
期刊
摘要:有这样一位美国军人,他在中国全面抗战初期曾两次来到中国北方,在延安和华北敌后同毛泽东、朱德及其他八路军将领多次交谈,在八路军从敌人手里夺回的地区纵横走访了好几个月,足迹遍及五个省,行程不下三四千公里,成为访问中国共产党军队的第一个外国军官,他就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朋友,时任美国海军陆队战上尉、美国驻华使馆海军参赞的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  关键词:卡尔逊;中国  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不仅是中
期刊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结束时,7万羽和平鸽振翅高飞,飞过天安门广场,飞越人民英雄纪念碑,飞向蓝天,向世界传递着中国人民对和平的祈愿。  在中国首次举行抗战胜利日大阅兵之际,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布“中国将裁减军队员额30万”。阅兵展示的是国力和军威,裁军展示的是和平的诚意,两者的结合传递的是中国对战争与和平关系的辩证把握。  “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遇到了困境,教师讲授枯燥无味,学生兴趣淡薄,导致了教学效果不理想。笔者在多年的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过程中,发现充分利用高校所在地文化资源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亲近易信和灵活生动的优势,把其融入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之中,以此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本文通过借力唐山地方文化资源,辅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采取把唐山精神与课程内容相结合,组织学生到爱国
期刊
摘要:近代以来,伴随中国现代化进行的是“西学东渐”和整个中国自上而下的,从精神层面到器物层面整个社会的巨大变革。社会结构的巨大变革,传统思想文化的坍塌,西方思想的涌入,使西方的科学主义、进化论思想在短时间内取代了传统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普遍认同。伴随而来的除了理智主义、科学主义与传统儒家思想、德性精神的对立之外,还有人的精神生活的疏离、意义缺失、异化等问题。为了解决和避免这些问题,作为现代新儒家的代
期刊
摘要:马克思所使用的异化概念作为其早期著作中一个鲜活的哲学术语,是他扬弃前人相关异化思想的结果,具有丰富的内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为其早期著作中的代表堪称是马克思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所在”,而他在这一手稿中所阐述的异化劳动理论便给我们解读其异化概念提供了一把极为重要的钥匙。马克思异化概念的提出为其科学世界观的创立埋下了伏笔,也成为了他向唯物史观转变的关节点。  关键词:异化;异化劳
期刊
摘要:我们在对从业人员和用人单位的访谈调研中了解到,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就我们对某地方高校学生实践能力调查的结果来看,情况不容乐观。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需要采取如下举措:学以致用,加强专业学习能力;掌握信息技术,强化计算机运用能力;重视语言积累,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参加社会实践,锻炼社会服务能力;发展个性特质,培养综合创新能力。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 应用型人才;
期刊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各类互联网创新基金业务不断兴起,其中余额宝的发展更为快速。伴随着余额宝的发展,我国国内的货币市场基金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此环境下,我国相当部分用户的理财方式均转向使用余额宝。余额宝的出现亦成为了互联网金融理财创新成功的代表,其发展趋势亦是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本文在基于货币市场基金的基础上,以余额宝为例,对互联网金融理财的运营风险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