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在阅读教学中,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从本质上说要变教师的“教”为引导学生主动的“读”,落实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地读,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
一、以读激趣、初读感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缺乏兴趣,学生便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在课文朗读之前,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读后按要求检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读法,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朗读时要求学生能读得准确、流利而有感情。让学生在反复、流利的朗读中体会到读的乐趣,这样,他们才能主动争取读好。其次要求学生整体感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教学的重点不是对课文作逐句逐段的分析、讲解,必须让学生从整体的阅读感知入手,让学生贴切具体地感受语言文字所描述的人、事、景、物形象等,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发展变化情态,从而把握课文整体内容和语言形式,在头脑中建立课文内容与语言外壳和谐统一的整体形象,初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如教《百合花》这一课时,我对学生说:“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写的是发生在苏中根据地我军某前线包扎所里的一个小故事,内容集中,文字晓畅,情节较简单,是训练同学们速读、默读等能力的一篇好课文。老师想让同学们在10分钟读完课文,且能复述课文内容。你们能不能做到啊?”同学们立刻齐声回答:“能!”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活了,他们读起来也就顺畅多了。虽然学生只是初次朗读课文,但同学们都能基本弄懂课文大意——作品通过小通讯员为包扎所向老百姓借被子和一位新媳妇为子弟兵拿出了自己心爱的嫁妆,一条印有百合花的新被子,这样一个人民战争生活中的小插曲,歌颂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赞美了人民战士的崇高品质,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英雄战士的热爱和崇敬,揭示了军民团结是战争胜利之本的道理。
二、以读吟诵、细读明理
初中课本中的许多名家名篇,有的语言流畅明快,有的语言生动活泼,有的语言凝炼含蓄,有的语言朴实感人,有的语言富有哲理性,应让学生在反复的细读中去慢慢领会。如: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课文文字不长,但句式丰富,音韵铿锵,节奏鲜明,富于音乐美。教师就要善于利用本文语言上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一是要读准字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二是要读顺课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特别是读“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这些骈句时要两字一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互相听、读,全文熟读成诵。三是读中感悟,把握文旨,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朗读,领会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亦有,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蕴含的道理。
三、以“景”引读,深读入情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绚丽的色彩、动态的画面、美妙的音乐或者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阅读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有效地将学生的主观情感移入文境,并步步深入到意境中去,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教学《爱莲说》,在导入新课时,就可以运用一系列莲花的图片动感地出现在画面上,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场面,借助鲜艳的色彩,古筝的音乐,渲染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精神,使学生入情入境,感情为之升华,迅速领悟形象的崇高美。同时配以动画,辅之优美抒情的配音课文朗读,营造出美的氛围,引起学生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兴奋,享受审美愉悦,身临其境,感受意境美。只有通过这样的多层次朗读,才能真正领略老舍先生笔下“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般的那种境界,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责任编辑 邱丽
一、以读激趣、初读感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缺乏兴趣,学生便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在课文朗读之前,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读后按要求检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读法,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朗读时要求学生能读得准确、流利而有感情。让学生在反复、流利的朗读中体会到读的乐趣,这样,他们才能主动争取读好。其次要求学生整体感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教学的重点不是对课文作逐句逐段的分析、讲解,必须让学生从整体的阅读感知入手,让学生贴切具体地感受语言文字所描述的人、事、景、物形象等,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发展变化情态,从而把握课文整体内容和语言形式,在头脑中建立课文内容与语言外壳和谐统一的整体形象,初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如教《百合花》这一课时,我对学生说:“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写的是发生在苏中根据地我军某前线包扎所里的一个小故事,内容集中,文字晓畅,情节较简单,是训练同学们速读、默读等能力的一篇好课文。老师想让同学们在10分钟读完课文,且能复述课文内容。你们能不能做到啊?”同学们立刻齐声回答:“能!”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活了,他们读起来也就顺畅多了。虽然学生只是初次朗读课文,但同学们都能基本弄懂课文大意——作品通过小通讯员为包扎所向老百姓借被子和一位新媳妇为子弟兵拿出了自己心爱的嫁妆,一条印有百合花的新被子,这样一个人民战争生活中的小插曲,歌颂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赞美了人民战士的崇高品质,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英雄战士的热爱和崇敬,揭示了军民团结是战争胜利之本的道理。
二、以读吟诵、细读明理
初中课本中的许多名家名篇,有的语言流畅明快,有的语言生动活泼,有的语言凝炼含蓄,有的语言朴实感人,有的语言富有哲理性,应让学生在反复的细读中去慢慢领会。如: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课文文字不长,但句式丰富,音韵铿锵,节奏鲜明,富于音乐美。教师就要善于利用本文语言上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一是要读准字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二是要读顺课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特别是读“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这些骈句时要两字一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互相听、读,全文熟读成诵。三是读中感悟,把握文旨,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朗读,领会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亦有,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蕴含的道理。
三、以“景”引读,深读入情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绚丽的色彩、动态的画面、美妙的音乐或者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阅读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有效地将学生的主观情感移入文境,并步步深入到意境中去,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教学《爱莲说》,在导入新课时,就可以运用一系列莲花的图片动感地出现在画面上,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场面,借助鲜艳的色彩,古筝的音乐,渲染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精神,使学生入情入境,感情为之升华,迅速领悟形象的崇高美。同时配以动画,辅之优美抒情的配音课文朗读,营造出美的氛围,引起学生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兴奋,享受审美愉悦,身临其境,感受意境美。只有通过这样的多层次朗读,才能真正领略老舍先生笔下“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般的那种境界,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责任编辑 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