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地缘、文化、经贸合作交流等方面分析了中国面向东南亚地区建设中国文化软实力所面临的环境,并且提出了中国面向东南亚国家建设中国文化软实力这一过程中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中国文化软实力;东南亚国家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2-0001-02
在当今世界,以文化为主轴的软实力对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的变化正在并且将持续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一点已经成为了不争的共识。文化交流增强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谋求共同利益的可能性,同质文化和准同质文化正在形成强劲的区域化潮流[1]。那么中国在面向東南亚这一特定的区域建设其软实力又面临着怎样的环境,又有什么有利因素呢?
1有利因素
1.1地缘优势地缘因素从来就是一个国家为实现本国战略和国家利益而考虑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邻国对本国的地缘作用最大,一个国家邻国的多少、强弱以及它与这些国家的关系的好坏都对这个国家有直接的影响。地缘政治学有一条重要的边际效应规律:“一个对你友好并给你带来利益的国家,会由于它是你的邻居而使得这种利益倍增;同样,一个对你不友好并给你带来损害的国家,会由于它是你的邻国而使得这种损害也倍增”。[2]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互为近邻,良好的双边关系对于中国和东南亚国家来说都是尤为重要的。目前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领导人都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对于正在实施和平崛起的发展战略的中国来说,开展强势经济外交是实施和平崛起战略的主要手段。中国实施和平崛起的战略需要有一个可靠的地区依托,建设中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在起这样的依托作用。它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和扩散效应。中国崛起的国际背景是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因此,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确保安全持续地从国际社会获取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能源和市场,加快国内的现代化进程,则是现阶段和平崛起的首要任务。然而,来自世界和地区一些大国持久的地缘政治竞争和战略安全压力,已成为影响我国实现和平崛起的重要因素。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我国在国防安全与国际战略方面的任何调整和变化,都可能造成周边国家的疑虑和恐慌。但是对外经济战略则不同,经济手段的运用比其他因素更易形成双赢局面,周边国家均可从我国的经济扩张和市场扩大中受益。东南亚经济圈位于亚太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点地区。东盟国家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木材、橡胶、石油、天然气、锡、铁、煤等资源丰富。扩大与东盟的贸易,拓展双方的经济技术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供给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与资源和能源丰富的东盟国家加强经贸合作,无疑有助于破解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和能源瓶颈难题。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后,将会进一步发展我国同东盟的贸易关系,实现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拓展出口渠道,扩大经济发展的空间,继续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此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市场份额,使中国企业有更多的机会进军东南亚市场。从东南亚方面来看,东南亚各国家也越来越意识中国崛起能带给它们的是更多的机会。东南亚对“近在咫尺”的中国比对“远在天边”的美日有着更多更大的务实需求。在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中,中国是逆差,而东盟是顺差。这说明中国的发展确实给东盟的创造了许多机遇。?东南亚国家看待中国的崛起,经历了一个由恐惧到成熟的过程。上世纪90年代,东南亚国家对中国崛起是否会带来“威胁”充满疑虑。中国加入WTO前,很多东南亚国家担心中国加入WTO后将抢夺东南亚的市场和外资,那时出现过一阵子“中国威胁论”;2001年中国加入WTO,再次引发东南亚国家的担心。但事实胜于雄辩。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欣欣向荣的经济发展协助东南亚经济回弹。据统计,自2000年以后,在国际经济环境明显恶化的情势下,中国自周边经济体的进口仍保持较快增长,成为东南亚国家重要的出口市场。如世界银行远东和太平洋地区首席经济学家霍米.哈拉斯认为的,“中国崛起对大多数国家利大于弊。中国成功将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有所助益,而不是造成伤害”。长期以来,中国就是东盟外贸顺差的主要来源国,现在中国甚至已经成为部分亚洲邻国经济增长的引擎。正是由于中国的发展同时给邻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在国际舆论中,“中国威胁论”已越来越失去市场。美国《新闻周刊》曾经载文,中国的崛起对他国、特别是周边国家来说,是机遇而非威胁,曾广为流传的“中国威胁论”正被“中国机遇论”所取代。原先对中国缺乏了解的东盟媒体也已经转变态度,开始摒弃“中国威胁论”的言论,代之而起的是“中国机遇论”言论流行。 东南亚国家开始较成熟地看待中国的崛起,认为中国的崛起可以是不具威胁性的,相反的,中国的崛起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是机遇。抢占中国市场,抢搭中国经济增长顺风车已成为东盟国家的共识。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说,世界不应把中国视为会吸走投资的“黑洞”,而是应该通过与中国合作,分享中国经济发展所创造的新财富。中国日渐富裕,不仅带动了中国经济,也带动周边国家的经济。中国去马来西亚的游客已增加到每年近50万人次。这么多中国的旅游者来马来西亚旅游,本身就是马来西亚的巨大机遇。新加坡、越南、泰国也都有相同的看法。因此,从地缘因素的角度来看,面向东南亚国家建设中国文化软实力是一种顺势而为的需要,是中国在“韬光养晦”的同时顺应时代要求对“有所作为”的重要举措。
1.2人文文化优势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由于地理上的相近,人文关系十分密切,由于双方有着共同的东方文化背景,使得中国文化在东南亚有着天然的亲和力,特别是中国的中国的儒家和道家文化,在东南亚有广泛的影响。越南在历史上长期以大乘佛教为主要宗教信仰,其大乘佛教是从中国传入的。由于历史上中国与越南特殊的地缘和政治经济关系,越南在文化思想、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乃至政治制度等方面受中国的影响很深,越南文化深深地打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由于其国内有众多的华人,他们对儒学、道家的文化传统特别是儒家伦理道德推崇备至,作为其遵循的道德准则。[3]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这与东南亚国家多民族的特征极其相似。在中国的边境地区,云南、广西一带,有民族与东南亚国家的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民族跨境而居,历史上就是一体的。在有10多个民族跨界而居的云南与中南半岛地区,这种跨国界的民族文化现象表现的尤为突出。[4]此外,东南亚是世界华侨华人最集中,人数也最多的地区之一,新加坡华人比例占70%,马来西亚约占30%。中国在东盟国家中具有以华人华侨文化为特征的优势,因此,以华人民族文化为特色的产品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并产生相互影响。如中国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和《渴望》就在越南引起了轰动,中国香港特区制作的武打片在东南亚的卖座率就很高。[5]华人文化圈的同一性,给中国和东南亚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中国在东南亚问题上奉行“以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原则,华人文化与各国自己民族文化的互尊共荣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发展的必然前提,而以此为基础的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然趋势,这些都为面向东南亚国家建设中国文化软实力带来了机遇。
1.3中国-东盟贸易自由区带来的文化交流机遇面向东南亚国家建设中国文化软实力,中国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和文化传统优势,中国-东盟贸易自由区的建立,更是为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目前,全球化经济正在快速发展,在贸易、文化和信息等领域,世界各国彼此的依赖越来越密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与2010年建成,2007年中国东盟贸易额突破两千亿美元。对将要建成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而言,文化市场的建立无疑是其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一些西方学者认为,经济区域化的成功,一方面会加强区域内文化认同,另一方面,它也只有扎根于文明共同体中才会有所成就,文化和宗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构成了经济合作的基础。[6]文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与东南亚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亲缘关系、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贸合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基础条件。随着东南亚国家近年来与中国交往甚密,他们越来越意识到这个经济正在处于腾飞阶段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本国经济的重要影响,投资的目光逐步转移到中国市场,这就要求东南亚各国对中国的文化有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因此他们都十分重视与中国的文化往来。这对面向东南亚国家建设中国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对于国内与东南亚国家山水相连的云南,广西等省份来说,面向东南亚是他们最明显的人文区位优势。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国际大通道“建设的启动,它们将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开放的前沿,更是应该充分抓住这一机遇,担当起面向东南亚建设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排头兵的责任。
2存在的问题
当然,在中国与东盟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都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进展的同时,面向东南亚国家建设中国文化软实力这一过程中仍有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首先,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的纵深都有待拓展。浅尝辙止,低层次,小规模的文化交流不能把彼此的合作带入一个令人满意的境界,难以真正的起到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当前中国与东盟的文化交流基本还局限在一些文化团体的互访、旅游、商品博览会,高校留学生教育合作等方面,这种交流所涉及的面不仅还比较窄,而且规模和影响都比较有限,难以真正消除“中国威胁论”。文化交流发展不平衡,一方面是指当前中国与东盟的文化交流主要还是以广西、云南等沿海省去为战地展开,内地省区基本上没有介入。另一方面,这种不平衡还体现在目前的交流最引人注目,效益最好的还只是旅游方面,除了旅游以外,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似乎目前還没有更多已经产生了较大经济效益的成就,其他方面还都不近人意。其次,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自身横向比较来看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十分明显。首先,文化产业与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弱。中国的文化产业虽然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和西方大国比起来,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明显还有较大的差距,所占市场分额明显低于这些国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对亚太地区的影响和控制。西方流行文化的侵入,给中国文化产品进入东南亚市场造成巨大的困难,使得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压力增大,市场占有份额增长缓慢。其次,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对外传播力还明显不足。中国既是传媒大国,又是传媒弱国。中国的媒体数量虽然不少,目前有5000多种报纸,9000多种杂志,2000多家电视台,500多家广播电台,160多个有资质开展新闻信息业务的新闻网站,这些已相当于美国的89%;而在国际传播实力方面,中国就处于绝对弱势的地位了,只相当于美国14%。国际上以汉语为传播符号的信息量只占总量的5%左右,在世界传媒格局中的话语权亟待加强。面向东南国家国家建设中国文化软实力还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是尊重东南亚诸国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平等交流。尽管我们说儒家文化在东南亚有着广泛的影响,中国文化在东南亚的历史影响,以及一些人文民族因素使得中国文化在东南亚具有天然的亲和力,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矛盾的普遍性规定了文化具有共同的地方,而矛盾的特殊性却决定了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东南亚各国民族众多,除了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外,还受到印度文化,西方文化、以及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因此,在面向东南国家国家建设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尊重东南亚各国具体国情,寻找共同点,加强合作。此外,历史上中国文化对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往,多是一种输出型,不平等的文化交流,因为不可否认,中国对东南亚国家的文化影响远远大于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文化影响,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有着上下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然而今天,在面向东南国家国家建设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双方的交流是平等的,任何国家都不能一高高在上的姿态与它过进行交往,那样与提升国家软实力,赢得国际理解与支持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3参考文献
[1]黄仁伟.中国崛起的时间和空间[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09-110
[2]叶自成.地缘战略与中国外交[M].北京出版社,1998:16
[3]施惟达,林艺.建立“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合作区”的战略构想[J].思想战线,2006,1
[4]刘稚.中国—东南亚跨界民族发展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7:302
[5]古小松主编.中国-东盟知识读本[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07
【关键词】中国文化软实力;东南亚国家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2-0001-02
在当今世界,以文化为主轴的软实力对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的变化正在并且将持续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一点已经成为了不争的共识。文化交流增强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谋求共同利益的可能性,同质文化和准同质文化正在形成强劲的区域化潮流[1]。那么中国在面向東南亚这一特定的区域建设其软实力又面临着怎样的环境,又有什么有利因素呢?
1有利因素
1.1地缘优势地缘因素从来就是一个国家为实现本国战略和国家利益而考虑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邻国对本国的地缘作用最大,一个国家邻国的多少、强弱以及它与这些国家的关系的好坏都对这个国家有直接的影响。地缘政治学有一条重要的边际效应规律:“一个对你友好并给你带来利益的国家,会由于它是你的邻居而使得这种利益倍增;同样,一个对你不友好并给你带来损害的国家,会由于它是你的邻国而使得这种损害也倍增”。[2]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互为近邻,良好的双边关系对于中国和东南亚国家来说都是尤为重要的。目前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领导人都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对于正在实施和平崛起的发展战略的中国来说,开展强势经济外交是实施和平崛起战略的主要手段。中国实施和平崛起的战略需要有一个可靠的地区依托,建设中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在起这样的依托作用。它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和扩散效应。中国崛起的国际背景是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因此,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确保安全持续地从国际社会获取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能源和市场,加快国内的现代化进程,则是现阶段和平崛起的首要任务。然而,来自世界和地区一些大国持久的地缘政治竞争和战略安全压力,已成为影响我国实现和平崛起的重要因素。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我国在国防安全与国际战略方面的任何调整和变化,都可能造成周边国家的疑虑和恐慌。但是对外经济战略则不同,经济手段的运用比其他因素更易形成双赢局面,周边国家均可从我国的经济扩张和市场扩大中受益。东南亚经济圈位于亚太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点地区。东盟国家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木材、橡胶、石油、天然气、锡、铁、煤等资源丰富。扩大与东盟的贸易,拓展双方的经济技术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供给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与资源和能源丰富的东盟国家加强经贸合作,无疑有助于破解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和能源瓶颈难题。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后,将会进一步发展我国同东盟的贸易关系,实现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拓展出口渠道,扩大经济发展的空间,继续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此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市场份额,使中国企业有更多的机会进军东南亚市场。从东南亚方面来看,东南亚各国家也越来越意识中国崛起能带给它们的是更多的机会。东南亚对“近在咫尺”的中国比对“远在天边”的美日有着更多更大的务实需求。在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中,中国是逆差,而东盟是顺差。这说明中国的发展确实给东盟的创造了许多机遇。?东南亚国家看待中国的崛起,经历了一个由恐惧到成熟的过程。上世纪90年代,东南亚国家对中国崛起是否会带来“威胁”充满疑虑。中国加入WTO前,很多东南亚国家担心中国加入WTO后将抢夺东南亚的市场和外资,那时出现过一阵子“中国威胁论”;2001年中国加入WTO,再次引发东南亚国家的担心。但事实胜于雄辩。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欣欣向荣的经济发展协助东南亚经济回弹。据统计,自2000年以后,在国际经济环境明显恶化的情势下,中国自周边经济体的进口仍保持较快增长,成为东南亚国家重要的出口市场。如世界银行远东和太平洋地区首席经济学家霍米.哈拉斯认为的,“中国崛起对大多数国家利大于弊。中国成功将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有所助益,而不是造成伤害”。长期以来,中国就是东盟外贸顺差的主要来源国,现在中国甚至已经成为部分亚洲邻国经济增长的引擎。正是由于中国的发展同时给邻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在国际舆论中,“中国威胁论”已越来越失去市场。美国《新闻周刊》曾经载文,中国的崛起对他国、特别是周边国家来说,是机遇而非威胁,曾广为流传的“中国威胁论”正被“中国机遇论”所取代。原先对中国缺乏了解的东盟媒体也已经转变态度,开始摒弃“中国威胁论”的言论,代之而起的是“中国机遇论”言论流行。 东南亚国家开始较成熟地看待中国的崛起,认为中国的崛起可以是不具威胁性的,相反的,中国的崛起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是机遇。抢占中国市场,抢搭中国经济增长顺风车已成为东盟国家的共识。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说,世界不应把中国视为会吸走投资的“黑洞”,而是应该通过与中国合作,分享中国经济发展所创造的新财富。中国日渐富裕,不仅带动了中国经济,也带动周边国家的经济。中国去马来西亚的游客已增加到每年近50万人次。这么多中国的旅游者来马来西亚旅游,本身就是马来西亚的巨大机遇。新加坡、越南、泰国也都有相同的看法。因此,从地缘因素的角度来看,面向东南亚国家建设中国文化软实力是一种顺势而为的需要,是中国在“韬光养晦”的同时顺应时代要求对“有所作为”的重要举措。
1.2人文文化优势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由于地理上的相近,人文关系十分密切,由于双方有着共同的东方文化背景,使得中国文化在东南亚有着天然的亲和力,特别是中国的中国的儒家和道家文化,在东南亚有广泛的影响。越南在历史上长期以大乘佛教为主要宗教信仰,其大乘佛教是从中国传入的。由于历史上中国与越南特殊的地缘和政治经济关系,越南在文化思想、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乃至政治制度等方面受中国的影响很深,越南文化深深地打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由于其国内有众多的华人,他们对儒学、道家的文化传统特别是儒家伦理道德推崇备至,作为其遵循的道德准则。[3]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这与东南亚国家多民族的特征极其相似。在中国的边境地区,云南、广西一带,有民族与东南亚国家的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民族跨境而居,历史上就是一体的。在有10多个民族跨界而居的云南与中南半岛地区,这种跨国界的民族文化现象表现的尤为突出。[4]此外,东南亚是世界华侨华人最集中,人数也最多的地区之一,新加坡华人比例占70%,马来西亚约占30%。中国在东盟国家中具有以华人华侨文化为特征的优势,因此,以华人民族文化为特色的产品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并产生相互影响。如中国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和《渴望》就在越南引起了轰动,中国香港特区制作的武打片在东南亚的卖座率就很高。[5]华人文化圈的同一性,给中国和东南亚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中国在东南亚问题上奉行“以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原则,华人文化与各国自己民族文化的互尊共荣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发展的必然前提,而以此为基础的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然趋势,这些都为面向东南亚国家建设中国文化软实力带来了机遇。
1.3中国-东盟贸易自由区带来的文化交流机遇面向东南亚国家建设中国文化软实力,中国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和文化传统优势,中国-东盟贸易自由区的建立,更是为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目前,全球化经济正在快速发展,在贸易、文化和信息等领域,世界各国彼此的依赖越来越密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与2010年建成,2007年中国东盟贸易额突破两千亿美元。对将要建成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而言,文化市场的建立无疑是其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一些西方学者认为,经济区域化的成功,一方面会加强区域内文化认同,另一方面,它也只有扎根于文明共同体中才会有所成就,文化和宗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构成了经济合作的基础。[6]文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与东南亚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亲缘关系、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贸合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基础条件。随着东南亚国家近年来与中国交往甚密,他们越来越意识到这个经济正在处于腾飞阶段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本国经济的重要影响,投资的目光逐步转移到中国市场,这就要求东南亚各国对中国的文化有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因此他们都十分重视与中国的文化往来。这对面向东南亚国家建设中国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对于国内与东南亚国家山水相连的云南,广西等省份来说,面向东南亚是他们最明显的人文区位优势。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国际大通道“建设的启动,它们将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开放的前沿,更是应该充分抓住这一机遇,担当起面向东南亚建设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排头兵的责任。
2存在的问题
当然,在中国与东盟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都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进展的同时,面向东南亚国家建设中国文化软实力这一过程中仍有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首先,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的纵深都有待拓展。浅尝辙止,低层次,小规模的文化交流不能把彼此的合作带入一个令人满意的境界,难以真正的起到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当前中国与东盟的文化交流基本还局限在一些文化团体的互访、旅游、商品博览会,高校留学生教育合作等方面,这种交流所涉及的面不仅还比较窄,而且规模和影响都比较有限,难以真正消除“中国威胁论”。文化交流发展不平衡,一方面是指当前中国与东盟的文化交流主要还是以广西、云南等沿海省去为战地展开,内地省区基本上没有介入。另一方面,这种不平衡还体现在目前的交流最引人注目,效益最好的还只是旅游方面,除了旅游以外,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似乎目前還没有更多已经产生了较大经济效益的成就,其他方面还都不近人意。其次,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自身横向比较来看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十分明显。首先,文化产业与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弱。中国的文化产业虽然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和西方大国比起来,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明显还有较大的差距,所占市场分额明显低于这些国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对亚太地区的影响和控制。西方流行文化的侵入,给中国文化产品进入东南亚市场造成巨大的困难,使得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压力增大,市场占有份额增长缓慢。其次,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对外传播力还明显不足。中国既是传媒大国,又是传媒弱国。中国的媒体数量虽然不少,目前有5000多种报纸,9000多种杂志,2000多家电视台,500多家广播电台,160多个有资质开展新闻信息业务的新闻网站,这些已相当于美国的89%;而在国际传播实力方面,中国就处于绝对弱势的地位了,只相当于美国14%。国际上以汉语为传播符号的信息量只占总量的5%左右,在世界传媒格局中的话语权亟待加强。面向东南国家国家建设中国文化软实力还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是尊重东南亚诸国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平等交流。尽管我们说儒家文化在东南亚有着广泛的影响,中国文化在东南亚的历史影响,以及一些人文民族因素使得中国文化在东南亚具有天然的亲和力,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矛盾的普遍性规定了文化具有共同的地方,而矛盾的特殊性却决定了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东南亚各国民族众多,除了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外,还受到印度文化,西方文化、以及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因此,在面向东南国家国家建设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尊重东南亚各国具体国情,寻找共同点,加强合作。此外,历史上中国文化对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往,多是一种输出型,不平等的文化交流,因为不可否认,中国对东南亚国家的文化影响远远大于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文化影响,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有着上下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然而今天,在面向东南国家国家建设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双方的交流是平等的,任何国家都不能一高高在上的姿态与它过进行交往,那样与提升国家软实力,赢得国际理解与支持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3参考文献
[1]黄仁伟.中国崛起的时间和空间[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09-110
[2]叶自成.地缘战略与中国外交[M].北京出版社,1998:16
[3]施惟达,林艺.建立“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合作区”的战略构想[J].思想战线,2006,1
[4]刘稚.中国—东南亚跨界民族发展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7:302
[5]古小松主编.中国-东盟知识读本[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