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介绍了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以及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概念
1.传统文化的概念
传统文化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概述:广义的传统文化是指戏曲、古建筑、节日、服饰等围绕古代人们生活所流传下来的文化;狭义的传统文化是指思想及意识形态方面的文化。传统文化在广义上表现为客观性,在狭义上表现为文化的主观性。
2.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概念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指大学生群体在长期的价值生活实践中积淀和形成的有关客体对主体效应的根本看法,是大学生群体在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态度,它在整个大学生价值观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代表着大学生价值观的根本特征,体现着大学生价值观的根本倾向,统率并约束其他处于非核心地位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于整个中国人民而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既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又要体现出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独特个性。
二、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根须就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1.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0月21日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
爱国主义精神深深地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中,如孔子的“杀身成仁”,屈原的“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飞的“精忠报国”。而《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王勃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诸葛亮的“志当存高远”,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这些诗句均体现了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深深地植根于传统文化中,又结合时代精神不断发展。
2.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也是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
一方面,《朱子语类》卷九中《论知行》篇中说:“不可去名上理会。须求其所以然。”“事要知其所以然。”在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既要让学生知其然,又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只有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的文化知识,学生才能更好地领会贯通。因此,在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需要向学生讲解大学生核心价值包含的传统文化知识,这个过程也是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
另一方面,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提炼和选取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筛选和创新。因为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阅读大量的传统文化书目,通过阅读学习很多传统文化书目,达到传承的目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需要结合时代精神进行创新,不能直接生搬硬套,因此又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所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也是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
三、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1.读经典,营造文化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3月1日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因此,高校要经常开展读经典活动、吟唱比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认识,为践行核心价值观打下基础。
经典文化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为人处世的学问,对学生树立高尚品格具有重大的积极影响。如《论语》中“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仁爱思想;“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学习方法;“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人生志向。在传统文学作品中这样的言论还有很多,所以高校要让学生多读经典,并学习其中的道理。
2.常思辨,做到明辨真理
理不辨不明,事不鉴不清。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要在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鼓励大学生独立思考,敦促大学生树立不唯上、不唯贤、不唯书,只唯实的品格,对社会问题能够提出创造性的见解、观点和主张。
大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学会分析,才能确立思维方式,启发感悟,增强创新能力。高校可以多举办一些传统文化辩论赛,幫助大学生在比赛中提高思辨能力,做到明辨真理。
3.重实践,实现知行合一
在G20杭州峰会开幕辞中,习近平主席指出,二十国集团应“知行合一,采取务实行动”;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习近平主席强调:“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得起实践反复检验才是真理,才能真正使人信服。一个人的精神内核,一半来自进入社会后对自身的要求和改变,一半来自从小到大养成的思维与生活习惯。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将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高校要注重通过实践活动来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要使大学生不仅了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更要将其落实到实践行动中,如此才算是真正的“知”“行”相统一。如大学生诚信考试不作弊、积极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见义勇为等这些都是知行合一的具体表现。
四、结语
在当前外来文化严重冲击中国传统文化根基的情况下,引用传统文化去塑造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是可取的,也是必需的。高校在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挖掘其文化魅力,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帮助大学生以更健康的精神面貌面对社会,用积极的心态去解决困难。
参考文献:
[1]孙宏典,杜 超,张桂枝.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2]曹 娟.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D].安庆:安庆师范大学,2016.
[3]杨业华,湛利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研究意义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4).
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概念
1.传统文化的概念
传统文化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概述:广义的传统文化是指戏曲、古建筑、节日、服饰等围绕古代人们生活所流传下来的文化;狭义的传统文化是指思想及意识形态方面的文化。传统文化在广义上表现为客观性,在狭义上表现为文化的主观性。
2.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概念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指大学生群体在长期的价值生活实践中积淀和形成的有关客体对主体效应的根本看法,是大学生群体在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态度,它在整个大学生价值观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代表着大学生价值观的根本特征,体现着大学生价值观的根本倾向,统率并约束其他处于非核心地位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于整个中国人民而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既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又要体现出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独特个性。
二、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根须就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1.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0月21日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
爱国主义精神深深地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中,如孔子的“杀身成仁”,屈原的“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飞的“精忠报国”。而《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王勃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诸葛亮的“志当存高远”,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这些诗句均体现了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深深地植根于传统文化中,又结合时代精神不断发展。
2.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也是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
一方面,《朱子语类》卷九中《论知行》篇中说:“不可去名上理会。须求其所以然。”“事要知其所以然。”在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既要让学生知其然,又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只有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的文化知识,学生才能更好地领会贯通。因此,在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需要向学生讲解大学生核心价值包含的传统文化知识,这个过程也是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
另一方面,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提炼和选取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筛选和创新。因为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阅读大量的传统文化书目,通过阅读学习很多传统文化书目,达到传承的目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需要结合时代精神进行创新,不能直接生搬硬套,因此又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所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也是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
三、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1.读经典,营造文化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3月1日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因此,高校要经常开展读经典活动、吟唱比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认识,为践行核心价值观打下基础。
经典文化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为人处世的学问,对学生树立高尚品格具有重大的积极影响。如《论语》中“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仁爱思想;“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学习方法;“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人生志向。在传统文学作品中这样的言论还有很多,所以高校要让学生多读经典,并学习其中的道理。
2.常思辨,做到明辨真理
理不辨不明,事不鉴不清。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要在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鼓励大学生独立思考,敦促大学生树立不唯上、不唯贤、不唯书,只唯实的品格,对社会问题能够提出创造性的见解、观点和主张。
大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学会分析,才能确立思维方式,启发感悟,增强创新能力。高校可以多举办一些传统文化辩论赛,幫助大学生在比赛中提高思辨能力,做到明辨真理。
3.重实践,实现知行合一
在G20杭州峰会开幕辞中,习近平主席指出,二十国集团应“知行合一,采取务实行动”;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习近平主席强调:“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得起实践反复检验才是真理,才能真正使人信服。一个人的精神内核,一半来自进入社会后对自身的要求和改变,一半来自从小到大养成的思维与生活习惯。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将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高校要注重通过实践活动来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要使大学生不仅了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更要将其落实到实践行动中,如此才算是真正的“知”“行”相统一。如大学生诚信考试不作弊、积极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见义勇为等这些都是知行合一的具体表现。
四、结语
在当前外来文化严重冲击中国传统文化根基的情况下,引用传统文化去塑造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是可取的,也是必需的。高校在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挖掘其文化魅力,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帮助大学生以更健康的精神面貌面对社会,用积极的心态去解决困难。
参考文献:
[1]孙宏典,杜 超,张桂枝.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2]曹 娟.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D].安庆:安庆师范大学,2016.
[3]杨业华,湛利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研究意义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