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改革下,“立德树人”成为小学教育的根本目标,为有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推动他们实现更好地个人成长与发展,小学科学教师必须重视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同步对学生的创造力加以培养,力求塑造他们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为此,本文主要基于STEM融合教育理念,探讨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有效培养小学生创造力的具体路径,旨在提供具备一定参考意义的借鉴。
关键词:STEM融合;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科学课堂
伴随素质教育理念不断向小学教育的渗透,STEM教育这一具备创新性的教育模式正在中小学校中兴起。所谓STEM,实质上是科学、技术、工程及数学这四个关键词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组合,但STEM教育并不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将这四个要素简单地进行组合与相加,而要求教师充分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而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地实现它们的深度融合,以此达到改善教育质量的目的[1]。
从构成STEM教育的四个关键要素出发展开分析,小学科学课程是十分有利于开展STEM教育的重要载体。小学科学课程新课标中明确将“技术与工程”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模块,也反映出足够的重视。为此,小学科学教师应重视不断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增进对于STEM教育的理解,积极主动地探索将STEM教育与科学课程教学有效结合起来的路径,力求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一、深入研读分析科学教材,结合STEM教育理念优化科学教学方案
要想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效应用STEM融合教育,小学科学教师必须提高对于教材这一重要教学工具的重视力度,从构成STEM教育的四项关键要素——科学、技术、工程及数学——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研读和分析,形成对于教材内容的全新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对科学课程教学方案进行优化,重视在教学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新创造思维与创造力。比如,在开展“形状与结构”这一章节的教学时,小学科学教师可以从STEM教育的四个维度出发来优化教学方案:首先,从科学角度出发,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不同材料的具体属性;其次,从技术角度出发,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不同材料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技术;第三,从工程角度出发,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建筑设计活动,增进学生对于材料属性的理解;最后,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教师可以结合不同图形结构的特征,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材料的认识。
二、重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重视调动学生主动展开创新创造实践
唯有充分发挥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小学科学教师才能真正达成应用STEM教育培养其创造力的目标。为此,一方面教师需要以科学原理为基础,选择具备生动趣味性特征的教学素材,比如趣味科学实验视频,以此活跃课堂气氛,提高科学教学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教师需要调动学生主动在科学学习中展开创新创造实践,合理设计动手操作环节,调动学生结合相关科学原理去展开设计。仍以“材料与结构”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应用生活中的常见材料,展开“变废为宝”创新实践,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将易拉罐、塑料瓶、纸盒等物品通过手工制作变为可以使用的物品,从而在增进他们对于材料性质特征了解的基础上,有效提高他们的创造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应重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
三、开展多样科学实践活动,促进STEM教育由课堂向课外实现延伸
STEM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科学学习积极性,将他们合理地分为若干科学实践小组,定期组织小组科学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自主在课外展开科学学习、完成科学实践制作,同时在组内就自主学习成果和实践成果进行交流探讨,形成完整的科学实践方案,然后再在科學课堂上进行统一分享。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能够有效实现STEM教育向课外的延伸,推动科学教学真正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
结束语:
总之,教育改革背景下,引入和应用STEM教育,对于小学科学教学实现整体质量改善、有效培养学生创造力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小学科学教师应主动对STEM教育进行深入了解和充分掌握,形成对于STEM教育的全方位认知,在此基础上,对小学科学教材进行深入研读与分析,找准将STEM教育有效渗透至小学科学教学的路径,实现对于科学教学方案的优化。与此同时,小学科学教师应从STEM教育的本质出发,重视将学生的科学学习与科学实践主体能动性调动起来,鼓励和提倡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展开创新创造实践,通过建立科学学习小组和开展科学实践活动,实现STEM教育由课堂向课外的有效延伸,从而切实达成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小云.浅谈小学科学STEM教学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19(006):133.
[2] 张春艳.STEM教育视角下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路径[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007):226-227.
关键词:STEM融合;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科学课堂
伴随素质教育理念不断向小学教育的渗透,STEM教育这一具备创新性的教育模式正在中小学校中兴起。所谓STEM,实质上是科学、技术、工程及数学这四个关键词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组合,但STEM教育并不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将这四个要素简单地进行组合与相加,而要求教师充分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而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地实现它们的深度融合,以此达到改善教育质量的目的[1]。
从构成STEM教育的四个关键要素出发展开分析,小学科学课程是十分有利于开展STEM教育的重要载体。小学科学课程新课标中明确将“技术与工程”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模块,也反映出足够的重视。为此,小学科学教师应重视不断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增进对于STEM教育的理解,积极主动地探索将STEM教育与科学课程教学有效结合起来的路径,力求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一、深入研读分析科学教材,结合STEM教育理念优化科学教学方案
要想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效应用STEM融合教育,小学科学教师必须提高对于教材这一重要教学工具的重视力度,从构成STEM教育的四项关键要素——科学、技术、工程及数学——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研读和分析,形成对于教材内容的全新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对科学课程教学方案进行优化,重视在教学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新创造思维与创造力。比如,在开展“形状与结构”这一章节的教学时,小学科学教师可以从STEM教育的四个维度出发来优化教学方案:首先,从科学角度出发,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不同材料的具体属性;其次,从技术角度出发,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不同材料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技术;第三,从工程角度出发,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建筑设计活动,增进学生对于材料属性的理解;最后,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教师可以结合不同图形结构的特征,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材料的认识。
二、重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重视调动学生主动展开创新创造实践
唯有充分发挥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小学科学教师才能真正达成应用STEM教育培养其创造力的目标。为此,一方面教师需要以科学原理为基础,选择具备生动趣味性特征的教学素材,比如趣味科学实验视频,以此活跃课堂气氛,提高科学教学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教师需要调动学生主动在科学学习中展开创新创造实践,合理设计动手操作环节,调动学生结合相关科学原理去展开设计。仍以“材料与结构”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应用生活中的常见材料,展开“变废为宝”创新实践,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将易拉罐、塑料瓶、纸盒等物品通过手工制作变为可以使用的物品,从而在增进他们对于材料性质特征了解的基础上,有效提高他们的创造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应重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
三、开展多样科学实践活动,促进STEM教育由课堂向课外实现延伸
STEM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科学学习积极性,将他们合理地分为若干科学实践小组,定期组织小组科学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自主在课外展开科学学习、完成科学实践制作,同时在组内就自主学习成果和实践成果进行交流探讨,形成完整的科学实践方案,然后再在科學课堂上进行统一分享。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能够有效实现STEM教育向课外的延伸,推动科学教学真正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
结束语:
总之,教育改革背景下,引入和应用STEM教育,对于小学科学教学实现整体质量改善、有效培养学生创造力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小学科学教师应主动对STEM教育进行深入了解和充分掌握,形成对于STEM教育的全方位认知,在此基础上,对小学科学教材进行深入研读与分析,找准将STEM教育有效渗透至小学科学教学的路径,实现对于科学教学方案的优化。与此同时,小学科学教师应从STEM教育的本质出发,重视将学生的科学学习与科学实践主体能动性调动起来,鼓励和提倡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展开创新创造实践,通过建立科学学习小组和开展科学实践活动,实现STEM教育由课堂向课外的有效延伸,从而切实达成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小云.浅谈小学科学STEM教学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19(006):133.
[2] 张春艳.STEM教育视角下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路径[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007):22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