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在教学中要着力为学生创造领悟的机会,使学生悟到知识,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悟的过程也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思维,使学生逐步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领悟;思想内涵;语文思维; 知情明理;语言魅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1-026-001
叶圣陶先生说:“学习贵在领悟。”真正的感悟来源于人们的亲身经历与感受。为学生安排有价值的感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悟”语文内涵,感受文学之美,势必会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效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呢?下面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常采用的几种领悟教学策略。
一、设置语境,在特定氛围中领悟思想内涵
在语文课教学中创设多种教学情景,通过文字材料、故事、笑话、音乐、漫画、表演小品、电影故事、现代电教多媒体等手段,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在心理上营造一种由此而发出来的主观情境。在教《诗经》两首时,我利用电教媒体播放配乐诗朗诵,播放乐曲《梁祝》片段,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欣赏着清新的画面,在富有磁性声音的引导下,学生被带进了诗人笔下的情感世界—-遐想着妙不可言的意境,体会着古代人民追求美好爱情的淳朴感情,从而萌发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
二、激疑启发。在质疑释疑中培育语文思维
领悟重在过程,即对问题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比如以“激疑”为先导,以“质疑”为基本过程。教师除了用兴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外,也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的方式,比如列举问题(如在学习《多收了三五斗》一文时,请学生列举“旧毡帽朋友不得不在万盛米行粜米的原因”)、比较问题(如在学习完《孔乙己》和《范进中举》后,请学生探讨孔乙己和范进的异同点)、旧事新看问题(如学习了《愚公移山》后,问学生在当今如何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等,这一方法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问题。
有许多问题并不是教师用语言就能讲清并让学生领悟到的,在学生“百思”后,教师对这些问题可以先在思路上进行粗略的疏导,然后创造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以果追因,因果联系对照而领悟结果的由来,从而获得寻求问题答案的方法。
三、旁敲侧击,在信息轰炸中知情明理
实施领悟教学法,培植“激发点”是关键。信息轰炸能培植激发点,即在某个问题情境中,教师不断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信息或输出不完全答案信息,使学生的思路不断扩展,并迅速对轰炸的信息进行“整合”、“内化”,从中领悟出完全的,正确的结论。如在学习《论美》一文时,我考虑到“美”是很抽象的概念,让学生来论美往往会泛泛而谈缺乏理性。在上课之初我就用幻灯片展示了一系列有关美的图片——美丽的风物、丑陋的树根、美妙传神的根雕、又脏又丑的残疾乞丐、到地震捐款现场捐款的脏丑残疾乞丐,在这些美丑画面的对照下,喜悦嬉笑的学生慢慢的安静直至肃穆。很明显学生被残疾人的美德震撼了,对美的认识进入了理性轨道,这为培育“激发点”打下基础。其次,学生在领悟信息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激发点”,自主地或分成小组的形式参与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并提出新的思考作为新情境的学习材料。在实现师生、生生的课堂互动中,充分让学生自主合作、感悟知行,大胆发现和创设情境,把学生导人“思考的境地”,通过引发想象、引发联想、激发情感,最后让学生的激发点在游离状态中把“知情”、“明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领悟到了美的丰富性和层次性,也理解了最高的美是美德,同时又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美学观。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老先生把学与思的关系讲得再清楚不过了——在读书学习中,就是要做到读中有思,通过“思”达到“悟”的程度。在读书中,读中有思,思中有悟,才能真正悟出深邃的道理来。只有通过感悟,才能真正享受到阅读的快乐。读好书、多沉思、常感悟,能够尽早开启心智,提高学习语文的悟性,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四、辨析品味,在语言训练中享受语言魅力
众多教育大家都主张语文教学必须进行语言训练,通过语言训练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运用之妙和表情达意的功能。他们的教育思想完全符合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性质。那么,怎样进行语言训练呢?湖北武汉六中洪镇涛老师执教的《天上的街市》作了很好的演示。
在这节课里,洪老师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朗读贯穿教学始终。洪老师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的朗读以及对学生朗读恰当地指导,显示了他深厚的教学功力,给听课教师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二是深入课文,强化语言训练。在教第1节诗时,洪老师抓住了“天上的明星现了”中的“现”字,并将其换成“亮”,引导学生辨析、品味,加深了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准确用词的能力;之后,洪老师把这节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串换位置,通过比较、品析,使学生体悟了诗歌行文思路的一致性特点。在讲第3节诗时,洪老师出人意料地抓住了“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中的“你看”后面的逗号,通过对逗号去留的比较、品味,使学生对这节诗意有了立体、形象的感受,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准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不仅如此,洪老师还把这节诗逐句进行了改动: “你看,那深深的天河,定然是无限宽广。那河两岸的牛郎织女,只能够隔河相望。”之后,洪老师引导学生用改后的诗同原诗进行比较品读,辨析体会,使学生领悟到诗人所以把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每年只能“七夕相会”改写成每天可以“骑着牛儿来往”的用意,自然而然地把握住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的主题,明确了材料服从主题需要的写作要求。这是一节非常成功而又有特色的语文课,赢得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综观这节课,我们看出语文课的课文教学,应该强化语言训练,通过删减、增补、替换、改动、串动,进行比较、辨析、品味,积累语言材料,培养学生的语文领悟能力,语文课才能讲出语文“味”来,语文教学效率才能有望得到提高。
关键词:领悟;思想内涵;语文思维; 知情明理;语言魅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1-026-001
叶圣陶先生说:“学习贵在领悟。”真正的感悟来源于人们的亲身经历与感受。为学生安排有价值的感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悟”语文内涵,感受文学之美,势必会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效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呢?下面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常采用的几种领悟教学策略。
一、设置语境,在特定氛围中领悟思想内涵
在语文课教学中创设多种教学情景,通过文字材料、故事、笑话、音乐、漫画、表演小品、电影故事、现代电教多媒体等手段,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在心理上营造一种由此而发出来的主观情境。在教《诗经》两首时,我利用电教媒体播放配乐诗朗诵,播放乐曲《梁祝》片段,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欣赏着清新的画面,在富有磁性声音的引导下,学生被带进了诗人笔下的情感世界—-遐想着妙不可言的意境,体会着古代人民追求美好爱情的淳朴感情,从而萌发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
二、激疑启发。在质疑释疑中培育语文思维
领悟重在过程,即对问题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比如以“激疑”为先导,以“质疑”为基本过程。教师除了用兴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外,也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的方式,比如列举问题(如在学习《多收了三五斗》一文时,请学生列举“旧毡帽朋友不得不在万盛米行粜米的原因”)、比较问题(如在学习完《孔乙己》和《范进中举》后,请学生探讨孔乙己和范进的异同点)、旧事新看问题(如学习了《愚公移山》后,问学生在当今如何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等,这一方法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问题。
有许多问题并不是教师用语言就能讲清并让学生领悟到的,在学生“百思”后,教师对这些问题可以先在思路上进行粗略的疏导,然后创造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以果追因,因果联系对照而领悟结果的由来,从而获得寻求问题答案的方法。
三、旁敲侧击,在信息轰炸中知情明理
实施领悟教学法,培植“激发点”是关键。信息轰炸能培植激发点,即在某个问题情境中,教师不断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信息或输出不完全答案信息,使学生的思路不断扩展,并迅速对轰炸的信息进行“整合”、“内化”,从中领悟出完全的,正确的结论。如在学习《论美》一文时,我考虑到“美”是很抽象的概念,让学生来论美往往会泛泛而谈缺乏理性。在上课之初我就用幻灯片展示了一系列有关美的图片——美丽的风物、丑陋的树根、美妙传神的根雕、又脏又丑的残疾乞丐、到地震捐款现场捐款的脏丑残疾乞丐,在这些美丑画面的对照下,喜悦嬉笑的学生慢慢的安静直至肃穆。很明显学生被残疾人的美德震撼了,对美的认识进入了理性轨道,这为培育“激发点”打下基础。其次,学生在领悟信息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激发点”,自主地或分成小组的形式参与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并提出新的思考作为新情境的学习材料。在实现师生、生生的课堂互动中,充分让学生自主合作、感悟知行,大胆发现和创设情境,把学生导人“思考的境地”,通过引发想象、引发联想、激发情感,最后让学生的激发点在游离状态中把“知情”、“明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领悟到了美的丰富性和层次性,也理解了最高的美是美德,同时又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美学观。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老先生把学与思的关系讲得再清楚不过了——在读书学习中,就是要做到读中有思,通过“思”达到“悟”的程度。在读书中,读中有思,思中有悟,才能真正悟出深邃的道理来。只有通过感悟,才能真正享受到阅读的快乐。读好书、多沉思、常感悟,能够尽早开启心智,提高学习语文的悟性,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四、辨析品味,在语言训练中享受语言魅力
众多教育大家都主张语文教学必须进行语言训练,通过语言训练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运用之妙和表情达意的功能。他们的教育思想完全符合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性质。那么,怎样进行语言训练呢?湖北武汉六中洪镇涛老师执教的《天上的街市》作了很好的演示。
在这节课里,洪老师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朗读贯穿教学始终。洪老师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的朗读以及对学生朗读恰当地指导,显示了他深厚的教学功力,给听课教师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二是深入课文,强化语言训练。在教第1节诗时,洪老师抓住了“天上的明星现了”中的“现”字,并将其换成“亮”,引导学生辨析、品味,加深了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准确用词的能力;之后,洪老师把这节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串换位置,通过比较、品析,使学生体悟了诗歌行文思路的一致性特点。在讲第3节诗时,洪老师出人意料地抓住了“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中的“你看”后面的逗号,通过对逗号去留的比较、品味,使学生对这节诗意有了立体、形象的感受,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准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不仅如此,洪老师还把这节诗逐句进行了改动: “你看,那深深的天河,定然是无限宽广。那河两岸的牛郎织女,只能够隔河相望。”之后,洪老师引导学生用改后的诗同原诗进行比较品读,辨析体会,使学生领悟到诗人所以把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每年只能“七夕相会”改写成每天可以“骑着牛儿来往”的用意,自然而然地把握住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的主题,明确了材料服从主题需要的写作要求。这是一节非常成功而又有特色的语文课,赢得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综观这节课,我们看出语文课的课文教学,应该强化语言训练,通过删减、增补、替换、改动、串动,进行比较、辨析、品味,积累语言材料,培养学生的语文领悟能力,语文课才能讲出语文“味”来,语文教学效率才能有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