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人都说健康重要,但很多人却未必能管理好自己。体检是健康管理的重要内容。可惜的是,很多人对于体检还存在着认识误区。
我以为:“我还年轻,没必要体检。”
倚仗自己年轻,从不参加体检的年轻人还是挺多的。除年轻人外,还有一些人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没病,也经常逃避体检。
事实上,如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压力很大,加上熬夜、抽烟、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和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的影响,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年轻人猝死现象增多,一些原本在中老年人中才多发的疾病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笔者曾诊治过因颈椎病无心上学的16岁女高中生、患有严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3岁初一男生。韩国学者调查发现:12~19岁青少年代谢综合征患病率逐年增加。可见,一些疾病的低龄化已不容忽视。因此,建议30~35岁以下的年轻人两年或每年做一次体检。
我以为:“选择的项目越多越好。”
有的人认为体检项目越多越好,在自选体检方案时存在不合理的项目搭配,比如同时选择“胸片 胸部CT”、“肝胆彩超 肝胆CT”、“血清HP抗体 14C或13C呼气试验”、“胃镜 14C或13C呼气试验”等等,造成资源浪费。
自选体检方案前,需考虑年龄和既往病史,还要参考以往体检的阳性结果,有既往病史和以往的阳性结果的部分需要重点监测。基本项目、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等小项目不能忽视。在年龄段上,建议30岁以上增加骨密度,女性要查乳腺、宫颈;40岁以上应注重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男性前列腺的检查;50岁以上应注重心脑血管病,合理选择心脏彩超、脑CT或MRI、脑血流图(TCD)、心电图、冠心病指标等相关检查。其他比如颈腰椎不好的,可选择x片、CT或核磁共振(MRI);有关节病变的,可选择MRI。
我以为:“肝功能不包括乙肝两对半吗?”
有些人不了解体检项目的真正意义,将肝功能与乙肝两对半混为一谈,将经颅多普勒(TCD)与脑CT混淆,认为心脏彩超比心电图好。其实,心电图是最原始的心脏检查方法,即使是在它出现100年后,尽管有其他昂贵和复杂的检查方法,但它仍然是应用最为普遍的心脏检查方法,仍然是急性心肌梗死确诊的最可靠的工具,在诊断心律失常方面,还没有其他检查方法能取代心电图。
有些人拿到体检报告前来咨询,问有没有乙肝,要不要注射疫苗,医生一看,根本就没有查乙肝两对半,只有肝功能指标。体检者问:“肝功能不包括乙肝两对半吗?”这些混淆概念的问题,常常让医生啼笑皆非。
我以为:“去年体检过的项目今年就不用查了。”
一年的时间可能有很多生理病理情况发生。有些轻微的病变,前一年体检没发现,今年可能就加重了;前一年体检出现的较明显的病变,今年也可能消失了。纵向比较有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可以观察结石、囊肿、血管瘤、结节、实质性病变等的大小有无变化。如某位病人体检发现肝上有个小结节,可能是钙化灶,暂时不用管它。第二年体检时,发现这个结节明显变大了,医生认为很可能是新生物,建议她进一步检查,结果,最终确定为癌变组织。
我以为:“检查结果没事,看来白花钱了。”
有一些体检者看到自己的各项指标都没有超出正常范围,就以为万事大吉,认为白花钱了。
这种看法是不对的。我们应从无危险阶段开始投资健康管理,定期体检,如果没问题,就继续做好保健;如果发现小问题,就及时干预,将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如果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发生了大问题,丧失了劳动能力,投资机会就不多了,就晚了。大多数人只有躺在病床上,才会感叹健康的可贵。有人说,“生命最后1个月花的钱比以前花的总数还多”。确实,很多人都是把大量的钱花在最后的垂死挣扎中。
我以为:“小毛病没必要复查。”
有位患者每年都进行健康体检,近期却被诊断为“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笔者开始以为是体检漏诊,待询问才发现,患者最近几年的体检结果显示肾功能均有异常,再查看他最近的体检记录,尿蛋白这项指标明显异常,经治医生已明确嘱其进一步检查,及时就医。遗憾的是,这位患者没当回事。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年,他的体检白做了,令人担忧的是,类似情况并不在少数。
有的人空腹血糖高,但又高得不多;有的人血糖值连续几年在6点多;有的人已经达到7点多,他们都不以为然,更不会进一步检查确诊是否患了糖尿病,但当糖尿病出现并发症时,再确诊治疗就为时已晚了。
因此,当体检发现血糖升高、肾功能异常、血压高、血脂异常、心电图ST段改变、异常Q波等时,应及时干预,防止病情进一步演变。
我以为:“空腹就是不吃饭。”
有人错误地认为,一餐不吃即为空腹;有人认为空腹就是不吃饭,但可以喝水。其实,空腹要求体检前一晚8点钟以后不进食,第二天晨起后也不吃不喝。如果空腹时间过长,大于12小时以上,体内各项指标可能会偏低,造成假象,掩盖病情;如果空腹时间过短,小于8小时,血脂、血糖等很多指标可能会升高,夸大病情。有一点可以例外。你就是需要服用高血压药、糖尿病药、心脏病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抗癫痫药、抗精神病药的患者可以饮水,但饮水量要尽量少,刚好把药吞下去即可。
我以为:“仪器比医生检查看得准。”
不少病人对超声、放射等体检的仪器很信任,而对医生的视、听、触、叩、动、量等体格检查表示怀疑,甚至觉得可有可无。
其实,医生的视、听、触、叩、动、量是非常重要的。体检项目多种多样,价格有高有低,绝大多数体检者不可能将常规项目做完,需要医生仔细体格检查,为受检者选择检查项目提供建议。甲状腺肿瘤、淋巴结肿大、一些包块等都能通过医生的触摸发现。
一些心脏疾病在心电图未反应时,听诊可能发现。有一位女患者从32岁开始心慌胸闷,一直到43岁都当成冠心病治疗,因为效果不太好,所以看了很多家医院,后来某院教授仔细斟酌:此人没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引起冠心病的危险因子,心电图正常,32岁这么年轻就得了冠心病,不太寻常,那么是否有其他原因呢?触诊甲状腺没有肿大,但是在听诊时发现甲状腺有血管杂音,进一步化验甲功五项发现是甲亢。就此按甲亢治疗,困扰多年的“心病”得到康复。
一位女患者,平时有心慌的表现,听诊发现频发早搏,但是做心电图未记录到早搏,她自己也知道以前有早搏。可见仪器也不是万能的,需要将医生的体格检查与检验、影像检查结合起来才更准确。
专家简介:
岳樊林,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区)中医骨伤学专业副主任医师,国家高级健康管理师。擅长运用理筋正骨手法、小针刀等中西医结合手段,治疗颈肩腰腿痛、运动损伤、脊柱相关疾病。
我以为:“我还年轻,没必要体检。”
倚仗自己年轻,从不参加体检的年轻人还是挺多的。除年轻人外,还有一些人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没病,也经常逃避体检。
事实上,如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压力很大,加上熬夜、抽烟、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和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的影响,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年轻人猝死现象增多,一些原本在中老年人中才多发的疾病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笔者曾诊治过因颈椎病无心上学的16岁女高中生、患有严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3岁初一男生。韩国学者调查发现:12~19岁青少年代谢综合征患病率逐年增加。可见,一些疾病的低龄化已不容忽视。因此,建议30~35岁以下的年轻人两年或每年做一次体检。
我以为:“选择的项目越多越好。”
有的人认为体检项目越多越好,在自选体检方案时存在不合理的项目搭配,比如同时选择“胸片 胸部CT”、“肝胆彩超 肝胆CT”、“血清HP抗体 14C或13C呼气试验”、“胃镜 14C或13C呼气试验”等等,造成资源浪费。
自选体检方案前,需考虑年龄和既往病史,还要参考以往体检的阳性结果,有既往病史和以往的阳性结果的部分需要重点监测。基本项目、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等小项目不能忽视。在年龄段上,建议30岁以上增加骨密度,女性要查乳腺、宫颈;40岁以上应注重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男性前列腺的检查;50岁以上应注重心脑血管病,合理选择心脏彩超、脑CT或MRI、脑血流图(TCD)、心电图、冠心病指标等相关检查。其他比如颈腰椎不好的,可选择x片、CT或核磁共振(MRI);有关节病变的,可选择MRI。
我以为:“肝功能不包括乙肝两对半吗?”
有些人不了解体检项目的真正意义,将肝功能与乙肝两对半混为一谈,将经颅多普勒(TCD)与脑CT混淆,认为心脏彩超比心电图好。其实,心电图是最原始的心脏检查方法,即使是在它出现100年后,尽管有其他昂贵和复杂的检查方法,但它仍然是应用最为普遍的心脏检查方法,仍然是急性心肌梗死确诊的最可靠的工具,在诊断心律失常方面,还没有其他检查方法能取代心电图。
有些人拿到体检报告前来咨询,问有没有乙肝,要不要注射疫苗,医生一看,根本就没有查乙肝两对半,只有肝功能指标。体检者问:“肝功能不包括乙肝两对半吗?”这些混淆概念的问题,常常让医生啼笑皆非。
我以为:“去年体检过的项目今年就不用查了。”
一年的时间可能有很多生理病理情况发生。有些轻微的病变,前一年体检没发现,今年可能就加重了;前一年体检出现的较明显的病变,今年也可能消失了。纵向比较有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可以观察结石、囊肿、血管瘤、结节、实质性病变等的大小有无变化。如某位病人体检发现肝上有个小结节,可能是钙化灶,暂时不用管它。第二年体检时,发现这个结节明显变大了,医生认为很可能是新生物,建议她进一步检查,结果,最终确定为癌变组织。
我以为:“检查结果没事,看来白花钱了。”
有一些体检者看到自己的各项指标都没有超出正常范围,就以为万事大吉,认为白花钱了。
这种看法是不对的。我们应从无危险阶段开始投资健康管理,定期体检,如果没问题,就继续做好保健;如果发现小问题,就及时干预,将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如果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发生了大问题,丧失了劳动能力,投资机会就不多了,就晚了。大多数人只有躺在病床上,才会感叹健康的可贵。有人说,“生命最后1个月花的钱比以前花的总数还多”。确实,很多人都是把大量的钱花在最后的垂死挣扎中。
我以为:“小毛病没必要复查。”
有位患者每年都进行健康体检,近期却被诊断为“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笔者开始以为是体检漏诊,待询问才发现,患者最近几年的体检结果显示肾功能均有异常,再查看他最近的体检记录,尿蛋白这项指标明显异常,经治医生已明确嘱其进一步检查,及时就医。遗憾的是,这位患者没当回事。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年,他的体检白做了,令人担忧的是,类似情况并不在少数。
有的人空腹血糖高,但又高得不多;有的人血糖值连续几年在6点多;有的人已经达到7点多,他们都不以为然,更不会进一步检查确诊是否患了糖尿病,但当糖尿病出现并发症时,再确诊治疗就为时已晚了。
因此,当体检发现血糖升高、肾功能异常、血压高、血脂异常、心电图ST段改变、异常Q波等时,应及时干预,防止病情进一步演变。
我以为:“空腹就是不吃饭。”
有人错误地认为,一餐不吃即为空腹;有人认为空腹就是不吃饭,但可以喝水。其实,空腹要求体检前一晚8点钟以后不进食,第二天晨起后也不吃不喝。如果空腹时间过长,大于12小时以上,体内各项指标可能会偏低,造成假象,掩盖病情;如果空腹时间过短,小于8小时,血脂、血糖等很多指标可能会升高,夸大病情。有一点可以例外。你就是需要服用高血压药、糖尿病药、心脏病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抗癫痫药、抗精神病药的患者可以饮水,但饮水量要尽量少,刚好把药吞下去即可。
我以为:“仪器比医生检查看得准。”
不少病人对超声、放射等体检的仪器很信任,而对医生的视、听、触、叩、动、量等体格检查表示怀疑,甚至觉得可有可无。
其实,医生的视、听、触、叩、动、量是非常重要的。体检项目多种多样,价格有高有低,绝大多数体检者不可能将常规项目做完,需要医生仔细体格检查,为受检者选择检查项目提供建议。甲状腺肿瘤、淋巴结肿大、一些包块等都能通过医生的触摸发现。
一些心脏疾病在心电图未反应时,听诊可能发现。有一位女患者从32岁开始心慌胸闷,一直到43岁都当成冠心病治疗,因为效果不太好,所以看了很多家医院,后来某院教授仔细斟酌:此人没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引起冠心病的危险因子,心电图正常,32岁这么年轻就得了冠心病,不太寻常,那么是否有其他原因呢?触诊甲状腺没有肿大,但是在听诊时发现甲状腺有血管杂音,进一步化验甲功五项发现是甲亢。就此按甲亢治疗,困扰多年的“心病”得到康复。
一位女患者,平时有心慌的表现,听诊发现频发早搏,但是做心电图未记录到早搏,她自己也知道以前有早搏。可见仪器也不是万能的,需要将医生的体格检查与检验、影像检查结合起来才更准确。
专家简介:
岳樊林,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区)中医骨伤学专业副主任医师,国家高级健康管理师。擅长运用理筋正骨手法、小针刀等中西医结合手段,治疗颈肩腰腿痛、运动损伤、脊柱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