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大多数老年人多种慢性疾病共存,与疾病打了一辈子“交道”。但是,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以及健康养生方面,许多老年人还存在一定认识误区。有调查证实,我国老年人对群体活动、志愿者活动、社区活动等积极性较低,这与新标准中倡导的“积极老龄化”有很大差距。
误区1
过分关注自己的“病态”
随着岁月的流逝,步入老年阶段的老年人开始关心自己的健康,一旦出现不正常的指标,如血压高了,血糖高了,血脂高了……身体出现异常状况,一些老年人就开始整天忧虑自己的疾病,或求助于医院和药店,每日药品和保健品不离口。
事实上,人老了,身体功能衰退, 自然容易生病。如果有了病,时常担心不能治愈,心里产生恐惧感,容易导致老年人终日紧张焦虑、多愁善感、忧心忡忡,严重者甚至万念俱灰。这不仅会大量消耗老年人的精力,也会影响到老年人和子女的家庭关系,进而形成恶性循环。终日药品和保健品不离口,过多服用不该用的药品和保健品,其可能的毒副作用,同样也会伤害身体健康。
有人说,别的条件我都符合,只有血压、血脂、血糖水平没有“达标”,是否就不能算“健康老人”?其实,不能简单地说是或不是“健康老人”,应积极找医生诊治,改善生活方式,必要时需要药物治疗,使“三高”降低,逐步达标。这样的老年人也符合“健康老人”的标准。
需要强调的是,人老了,身体的重要脏器会有增龄性改变,但这些改变更多的是功能性改变而非器质性改变。所以,患病的老年人大可不必悲观!如果出现血压、血糖、血脂异常,不去医院就诊,不改善生活方式,而是盲目地使用所谓“天然、无毒”的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保健品,结果导致血压、血糖、血脂持续不达标,就不仅不能算作“健康老人”,身体状况还会继续恶化,出现更糟糕的后果。研究表明,患有“三高”的老年人,如果不积极治疗和严格控制,会大大增加患心脏病和脑卒中的风险。
退休后从来不做健康体检
误区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自我保健意识的加强,健康体检也越来越受到老年人的关注。然而,有调查表明,退休后从来不做健康体检的老年人并不少见。有的老年人退休后仍然发挥“余热”拼命工作,有的老年人参加老年大学、参加书画社等,根本没有时间去做健康体检。还有的老年人认为,自己能吃、能睡,身体很健康,不用花那个冤枉钱!
其实,这是对自己健康不负责任的做法。退休以后,人进入老年时期,或多或少会有一些疾病的危险因子潜伏着,再加上有些老年人在年轻时有不良生活习惯,如抽烟、嗜酒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日渐增多。还有的老年人表面上健康, 自我感觉良好,但体内潜伏的早期癌症却在发展变化中,待出现症状再进行治疗,常常延误时机,甚至危及生命。
体检,可以帮助老年人找出身体的“隐患”,犹如汽车必须定期“检修保养”一样。体检能主动发现尚未感觉到的疾病和体内存在的“危险因子”,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达到早发现、早治疗等预防保健作用。定期体检还可以帮助老年人建立属于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参考值,从每年参考值的变化情况,了解自己身体健康的变化,作为自己健康的评判指标。
可见,退休以后,坚持每年做一次健康体检,对老年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需要强调的是,老年人除了做常规的体检以外,要特别注意癌症的发生,需要做一些特殊的防癌检查。例如,有抽烟史的老年男性,定期做低剂量螺旋CT检查,可以早期发现肺癌。
误区3
从不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退休后,你最想做什么?帮助儿女照顾孩子,锻炼身体、参加公益活动、待在家里看电视……每位老年人的回答不一样。调查表明,我国老年人退休后,最主要的日常活动是家务劳动或照看孩子(28.2%),其次是锻炼身体或散步(21.3%),再次是看电视或听广播(20.2%),参加各种娱乐活动、读书学习或聊天(18.1%),闲坐(10.1%)等。与此相反,国外老年人退休后,更愿意参加各种慈善活动、社会公益活动,争当志愿者,生活丰富多彩。
为什么我国老年人愿意“宅”在家里,而不想参加社会活动?分析原因,既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且以被动为主要。①老年人自理能力随年龄增长不断降低。75岁是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的分界线,在此之后自评身体功能缺损和生活不能自理的比例迅速增加。②老年人躯体疾病随年龄增长不断增多。没有功能受损的老年人,在70-74岁阶段有40%,到了90岁以上则只有2%。③异地生活的陌生感,使老年人活动范围越来越小,局限在自己所住小区甚至住房内。④丧偶者会经历一个适应过程,很多丧偶老年人会短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比如,回避社交,日常生活也受到影响。
为了让老年人“积极老龄化”,本次新标准特别强调:“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积极融入家庭和社会。”老年人要经常参与社会活动,经常与亲人,朋友交流,使精神和体力衰弱减慢,保持身体健康。娱乐休闲是老年人生活的重要部分,能帮助老年人克服抑郁,改善健康状况,延年益寿。有研究表明,有可信任朋友的老年人抑郁症发病率要低于无可信任朋友的老年人。由此看来,积极参与家庭和社会活动,恰当处理家庭和社会人际关系,对于老年人的健康长寿有积极作用。
误区4
顾虑重重盲目“节食”减重
大量研究证实,肥胖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某些癌症等非传染性慢性病与营养过剩有关。为此,中外“膳食指南”均倡导饮食清淡,低脂肪、低盐、低糖、少红肉等,这些告诫无疑对预防非传染性慢性病至关重要。但是,有些老年人矫枉过正,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吃,顾虑重重,盲目节食减重,这就大可不必了。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曾倡导 “在健康体重范围内尽可能的瘦”,以预防癌症。这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正确的,但对相当一部分老年人未必适用。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活动以及内分泌等的变化,很多老年人难以保持年轻时的体态。近年一些研究显示,老年人稍胖,死亡率反而低。例如,澳大利亚一项70-75岁老年人研究表明,“体质指数”显示超重的人比“体质指数”正常的人死亡率低13%;美国对600万人40年追踪研究发现,超过标准体重10%-15%者,寿命最长,死亡率最低。
老年人体重稍高一点,即在健康体重范围内偏高一侧(体质指数21.0-23.9)的老年人骨密度较高,死亡率较低,呼吸系统疾病、骨质疏松、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也较低。也就是说,老年人无需“在健康体重范围内尽可能的瘦”,稍胖一些更有益于健康。相反,一味节食“减重”,吃得过少,会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如缺铁性贫血,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对冷、热等环境变化适应能力差,免疫力下降等。进食量过少,肠蠕动也减弱,会导致便秘。所以,老年人减体重应适可而止,70岁以后更应告别“节食”减重。
总之,美味佳肴是享受生活的一部分,老年人不必顾虑重重,喜欢吃,想吃就吃一点,关键是要掌握一个“量”或”度”,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运用中外“膳食指南”,促进身体健康。
误区1
过分关注自己的“病态”
随着岁月的流逝,步入老年阶段的老年人开始关心自己的健康,一旦出现不正常的指标,如血压高了,血糖高了,血脂高了……身体出现异常状况,一些老年人就开始整天忧虑自己的疾病,或求助于医院和药店,每日药品和保健品不离口。
事实上,人老了,身体功能衰退, 自然容易生病。如果有了病,时常担心不能治愈,心里产生恐惧感,容易导致老年人终日紧张焦虑、多愁善感、忧心忡忡,严重者甚至万念俱灰。这不仅会大量消耗老年人的精力,也会影响到老年人和子女的家庭关系,进而形成恶性循环。终日药品和保健品不离口,过多服用不该用的药品和保健品,其可能的毒副作用,同样也会伤害身体健康。
有人说,别的条件我都符合,只有血压、血脂、血糖水平没有“达标”,是否就不能算“健康老人”?其实,不能简单地说是或不是“健康老人”,应积极找医生诊治,改善生活方式,必要时需要药物治疗,使“三高”降低,逐步达标。这样的老年人也符合“健康老人”的标准。
需要强调的是,人老了,身体的重要脏器会有增龄性改变,但这些改变更多的是功能性改变而非器质性改变。所以,患病的老年人大可不必悲观!如果出现血压、血糖、血脂异常,不去医院就诊,不改善生活方式,而是盲目地使用所谓“天然、无毒”的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保健品,结果导致血压、血糖、血脂持续不达标,就不仅不能算作“健康老人”,身体状况还会继续恶化,出现更糟糕的后果。研究表明,患有“三高”的老年人,如果不积极治疗和严格控制,会大大增加患心脏病和脑卒中的风险。
退休后从来不做健康体检
误区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自我保健意识的加强,健康体检也越来越受到老年人的关注。然而,有调查表明,退休后从来不做健康体检的老年人并不少见。有的老年人退休后仍然发挥“余热”拼命工作,有的老年人参加老年大学、参加书画社等,根本没有时间去做健康体检。还有的老年人认为,自己能吃、能睡,身体很健康,不用花那个冤枉钱!
其实,这是对自己健康不负责任的做法。退休以后,人进入老年时期,或多或少会有一些疾病的危险因子潜伏着,再加上有些老年人在年轻时有不良生活习惯,如抽烟、嗜酒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日渐增多。还有的老年人表面上健康, 自我感觉良好,但体内潜伏的早期癌症却在发展变化中,待出现症状再进行治疗,常常延误时机,甚至危及生命。
体检,可以帮助老年人找出身体的“隐患”,犹如汽车必须定期“检修保养”一样。体检能主动发现尚未感觉到的疾病和体内存在的“危险因子”,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达到早发现、早治疗等预防保健作用。定期体检还可以帮助老年人建立属于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参考值,从每年参考值的变化情况,了解自己身体健康的变化,作为自己健康的评判指标。
可见,退休以后,坚持每年做一次健康体检,对老年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需要强调的是,老年人除了做常规的体检以外,要特别注意癌症的发生,需要做一些特殊的防癌检查。例如,有抽烟史的老年男性,定期做低剂量螺旋CT检查,可以早期发现肺癌。
误区3
从不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退休后,你最想做什么?帮助儿女照顾孩子,锻炼身体、参加公益活动、待在家里看电视……每位老年人的回答不一样。调查表明,我国老年人退休后,最主要的日常活动是家务劳动或照看孩子(28.2%),其次是锻炼身体或散步(21.3%),再次是看电视或听广播(20.2%),参加各种娱乐活动、读书学习或聊天(18.1%),闲坐(10.1%)等。与此相反,国外老年人退休后,更愿意参加各种慈善活动、社会公益活动,争当志愿者,生活丰富多彩。
为什么我国老年人愿意“宅”在家里,而不想参加社会活动?分析原因,既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且以被动为主要。①老年人自理能力随年龄增长不断降低。75岁是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的分界线,在此之后自评身体功能缺损和生活不能自理的比例迅速增加。②老年人躯体疾病随年龄增长不断增多。没有功能受损的老年人,在70-74岁阶段有40%,到了90岁以上则只有2%。③异地生活的陌生感,使老年人活动范围越来越小,局限在自己所住小区甚至住房内。④丧偶者会经历一个适应过程,很多丧偶老年人会短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比如,回避社交,日常生活也受到影响。
为了让老年人“积极老龄化”,本次新标准特别强调:“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积极融入家庭和社会。”老年人要经常参与社会活动,经常与亲人,朋友交流,使精神和体力衰弱减慢,保持身体健康。娱乐休闲是老年人生活的重要部分,能帮助老年人克服抑郁,改善健康状况,延年益寿。有研究表明,有可信任朋友的老年人抑郁症发病率要低于无可信任朋友的老年人。由此看来,积极参与家庭和社会活动,恰当处理家庭和社会人际关系,对于老年人的健康长寿有积极作用。
误区4
顾虑重重盲目“节食”减重
大量研究证实,肥胖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某些癌症等非传染性慢性病与营养过剩有关。为此,中外“膳食指南”均倡导饮食清淡,低脂肪、低盐、低糖、少红肉等,这些告诫无疑对预防非传染性慢性病至关重要。但是,有些老年人矫枉过正,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吃,顾虑重重,盲目节食减重,这就大可不必了。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曾倡导 “在健康体重范围内尽可能的瘦”,以预防癌症。这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正确的,但对相当一部分老年人未必适用。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活动以及内分泌等的变化,很多老年人难以保持年轻时的体态。近年一些研究显示,老年人稍胖,死亡率反而低。例如,澳大利亚一项70-75岁老年人研究表明,“体质指数”显示超重的人比“体质指数”正常的人死亡率低13%;美国对600万人40年追踪研究发现,超过标准体重10%-15%者,寿命最长,死亡率最低。
老年人体重稍高一点,即在健康体重范围内偏高一侧(体质指数21.0-23.9)的老年人骨密度较高,死亡率较低,呼吸系统疾病、骨质疏松、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也较低。也就是说,老年人无需“在健康体重范围内尽可能的瘦”,稍胖一些更有益于健康。相反,一味节食“减重”,吃得过少,会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如缺铁性贫血,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对冷、热等环境变化适应能力差,免疫力下降等。进食量过少,肠蠕动也减弱,会导致便秘。所以,老年人减体重应适可而止,70岁以后更应告别“节食”减重。
总之,美味佳肴是享受生活的一部分,老年人不必顾虑重重,喜欢吃,想吃就吃一点,关键是要掌握一个“量”或”度”,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运用中外“膳食指南”,促进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