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人Julien Minet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时,经朋友介绍,来到安徽泾县查济村采风。一走进这个群山环抱如水墨画般美丽的古村落,他就再也不愿走了,最后买了一栋建于公元1333年的老宅,把它打造成现代版“桃花源”,还和这里的小学教师景小姐拜了天地。
如今,他和两个混血的孩子都能讲一口流利的当地土话,过着怡然自乐的乡土生活。他将“村民艺术家”用纯手工制作的毛笔和宣纸介绍到欧洲,甚至在家里接待过法国教育部长和影星朱丽叶·比诺什。
一万元买下废弃古宅
Julien Minet的家乡在法国南部的蒙彼利埃,那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在他22岁大学毕业那年,为了免服一年兵役,他选择了加入“海外志愿者”项目,来到亚洲。当时在Julien Minet的想象里,中国是这个地球上“最远”的地方了。
那段时间,他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调查过周庄等古镇的建筑情况,搜集了很多资料,写了不少文章。通过这些调查研究,他对中国的历史朝代、古建筑乃至中国文化都有了强烈的兴趣。
200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安徽的查济村采风,此地离黄山有一个半小时车程。这个古村四面环山,有三条溪水呈川字型穿村而过。沿着最大的许溪溯流而上,古树掩映中,依河而建的徽派古居如水墨画般美丽。“到处是奇山秀水,这个原始乡村的自然环境太优美了。”驻足岸边,Julien Minet一下被吸引住了。
村子里有一栋有700年历史的废弃老宅,很久没有人住了,破落不堪。Julien Mine有一次和村里人一起吃饭,大家喝高兴了,跟他說:“你就把那栋房子买了吧,反正没人要,也不贵,才1万元。”
Julien Mine将房子买下,请来当地工匠,花6个月时间进行了细致的装修。“用了20多万元,总算满足了中西生活方式了。”Julien Minet看着这栋古色古香的老房子,很是自豪。此后,这个法国小伙子便在这里定居下来,并给自己取了个中文名字——于连。
2004年秋天,于连与中国女孩——南京某小学的体育老师景小姐,在查济古村举行了中国传统婚礼。他的父亲和几个哥哥从法国赶来,还帮他抬中式风俗的婚轿。从此,他正式成了村子里的人,老乡们称他为“于老师”。
于连当初买下这栋房子时,院子里杂草丛生,一片荒芜。他在院子里开辟了一个小池塘,池中养着荷花和金鱼,半年过后,便有蓝色的蜻蜓从池塘上方飞过。接着,于连在院子里种下了枣树、腊梅、桂花树、美人蕉、紫藤、玫瑰等很多花草。
在妻子的鼓励下,于连跟村子里的老人们学习栽种盆景。给他打扫卫生的阿姨很看不惯院子里的泥土地,建议给院子铺上水泥。于连不同意,因为他有时在村里散步,看到好看的植物,就带一株回来种到院子里。院子里繁花似锦,大树间吊着一个小秋千。当他的大儿子小石头第一次荡起秋千的时候,于连觉得一切忙碌都是值得的。
于连在整修房子的时候,曾花工夫研究李渔。他照着李渔的书,画下了中式围墙和墙洞的花样,拿给匠人们看。匠人们一看就明白了。于连说:“那些工人虽然是农民,可是骨子里很高级。”
于连翻开《中国古代绘画名作辑珍——仇英》,指着书中一张画说,中国古代人的生活是最高级的。那张画上,一个古人悠然地坐在房间里,看着窗外群山,听松涛阵阵。房间里仅仅一桌一榻,别无他物,所有的窗户和门都是打开的,大自然和人融为一体。
在现代“桃花源”里享受浪漫
于连有两个孩子,石头和琪琪。他们的房间,也是按照中法“混血”风格布置的:书架、壁炉、会客区、西式厨房呈现着浓厚的欧式风格,而古旧的阁楼则被当作一家人的起居室。
别看房子陈旧,于连的这个家可大有来头,那是査济村最古老的建筑“德公厅”的后进院落。房前有一座元顺帝敕封“永德公”为“明羲官”而建造的牌坊。和许多皖南古建筑一样,德公厅的天井是矩形的,大厅呈五开间,体现着泾县古民居的宏大规模。坐在院子里,看着远处环绕的群山,喝喝茶,这个法国人的日子过得很惬意。
每天早晨,于连先喝一杯本地出产的云雾茶,然后来到流过村子的小河边,一天的生活围绕着这条小河有条不紊地展开。女人们在河里洗衣、淘米,几个孩子在河对岸玩着打仗游戏,写生的学生们安坐着画画。院子里的两棵树之间挂着一根绳,绳上晾着一块布。阿姨说不好看,要把它藏起来。于连挥手拒绝:“这就是生活。”
于连的妻子说,这里的生活比南京慢很多,也简单得多,连饭菜都香很多。村里没有什么夜生活,所有人都睡得很早。早晨,大家在鸟语花香中醒来,也可以赖一会床。这里听不到喇叭声,也没有什么事情催着人晚睡早起。
有趣的是,以前,河对岸豆腐店里住着一个小孩,他父母在城里打工,孩子很小的时候一直跟着开豆腐店的祖父母生活。他不爱说话,身上很脏。于连跟他打招呼,他不回答,但是他很爱到于连家里玩,于连会很热情地帮他洗澡。后来小孩的母亲把他接到北京读书,现在这孩子已经读大学,和于连的关系非常好。
于连还给我们讲了一起灵异事件。村里有一位90多岁的老先生,有一次和儿子打了一架,因为他偷看了自己儿媳妇洗澡。老人逝世以后,儿子为他举办了葬礼。死者躺在一边,亲朋好友聚在旁边,吃吃喝喝,好不开心。等到晚上放起花炮时,死者惊醒了,从床上缓缓爬起来,把在座的人吓了一跳。两个月后,老人才真的去世了。
每隔3个月,于连会给法国的朋友们发电子邮件,讲述这里发生的一些趣事。他把这个有点灵异的故事写进一封电子邮件里,让大家了解到了中国文化中的“喜丧”概念。
村子里最喜欢于连的人是那些老奶奶。每当他外出回来,奶奶们都会煮一碗菜给他端来。于连说,在南京或其他地方连续几天吃放了太多酱油和油的中式菜,他会觉得腻,想要自己做一些法国菜;而在这里吃老奶奶们烧的蔬菜,他一连吃很多天都不会腻。
于连家的书架上,摆放着很多中文书和法文书,一些是他自己买的,一些是来这里的艺术家们赠送的。自从2012年《纽约时报》的记者来过之后,来拜访他的外国艺术家多了起来,一些人走的时候留下了自己的作,其中有一本美国作者翻译的南宋诗人宋伯仁的咏梅诗。 于连介绍不少外国人到中国学习汉语,但他更喜欢研究中国古建筑,经常写文章在西方报刊上发表。时间久了,于连也帮村子里做了很多好事。査济村有一些靠纯手工制作毛笔和宣纸的“村民艺术家”,他们每做一支毛笔前前后后要10天,却没有多少人光顾生意。于连帮着做了一个网站,现在80%的毛笔和宣纸销往欧洲,尽管价格贵得惊人,却深受西方书法家和画家的喜爱。
还有,村子里的茶农也希望于连把茶叶介绍到法国去。诸如此类不赚钱的事情,于连做了不少。虽然做的时候劳心费力,但他感到很快乐。
法国教育部长和影星都慕名来访
同样是小桥流水人家,江南很多古镇被蜂拥而至的客人蹂躏踩踏,而查济仍然如村姑处子。它的规模之大,在皖南堪称第一,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民居群之一。不过,这里吸引人們关注的不仅是群山环抱、绿树掩映下的白墙黑瓦,还因为有于连这个法国人在这里安家。有时候会有游客慕名过来,但不能多,多了就打扰了他的生活。
原先,于连在院子的一个角落开了个游泳池。随着游人的增多,他做了一个小月洞,又种了一栏竹子,把游泳池藏了起来。在泳池入口处的墙上,于连贴着一张提醒来访客人的告示:“为尊重邻居,请在出浴时披上合适的衣服。”贴这样的告示是必须的,村子里没有城市里隔绝视线的高墙。如果不穿好衣服,碰上不打招呼就前来串门的邻居,会很尴尬。
村子里有一个明代祠堂,年久失修,摇摇欲坠,于连找来了同济大学和法国大学的设计师,请他们免费帮村里人考察祠堂,提出整修方案。后来,他在南京举办了一个世界级的展览会,乡里和村里的领导都去了,在全世界的设计师面前介绍了这个祠堂的情况。安徽省的领导非常重视,给村子拨专款用于整修祠堂。
随着时间的推移,村民和于连一家的感情深厚起来。最让于连感动的是,前年他的一个弟弟突发疾病去世,他赶回法国奔丧。回到査济后,他的心情非常不好。村里人听到这个消息后都来慰问,于连很惊讶:如果这件事情放在美国或者法国,邻居会直接问他需不需要帮忙?但他的中国邻居们却躲着悲痛的话题,什么话也不说,只带来了植物,把它们种在他家的院子里……他们用中国人的方式告诉于连:大家与他在一起。
现在,于连在法国也成为名人,仅去年就有9家法国电视台、报纸、杂志的记者找他,包括知名的《自由报》和《巴黎竞赛画报》,此外《欧洲时报》也曾经专程到査济采访他。
于连却不愿意出名,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故事很简单。于连也很矛盾,一方面,他希望更多的人知道这个有着古老徽式建筑的地方,一方面又担心游客的到来会破坏此地脆弱的生态平衡。当然,他也担心游客们将他的家当成景点,“那样就乱套了。”
2013年10月下旬,世界著名的《孤独星球》旅行指南要对于连进行专访,于连请求对方千万不要把自己的屋子写进去。
“在别的地方,所有的活动都围绕着旅游业进行;但是,这里的人还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与钱无关。”于连说,他和他的中国妻子感情非常好,在这个现代“桃花源”里,他们享受着浪漫的爱情和生活,真的好惬意!
编辑 魏光
如今,他和两个混血的孩子都能讲一口流利的当地土话,过着怡然自乐的乡土生活。他将“村民艺术家”用纯手工制作的毛笔和宣纸介绍到欧洲,甚至在家里接待过法国教育部长和影星朱丽叶·比诺什。
一万元买下废弃古宅
Julien Minet的家乡在法国南部的蒙彼利埃,那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在他22岁大学毕业那年,为了免服一年兵役,他选择了加入“海外志愿者”项目,来到亚洲。当时在Julien Minet的想象里,中国是这个地球上“最远”的地方了。
那段时间,他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调查过周庄等古镇的建筑情况,搜集了很多资料,写了不少文章。通过这些调查研究,他对中国的历史朝代、古建筑乃至中国文化都有了强烈的兴趣。
200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安徽的查济村采风,此地离黄山有一个半小时车程。这个古村四面环山,有三条溪水呈川字型穿村而过。沿着最大的许溪溯流而上,古树掩映中,依河而建的徽派古居如水墨画般美丽。“到处是奇山秀水,这个原始乡村的自然环境太优美了。”驻足岸边,Julien Minet一下被吸引住了。
村子里有一栋有700年历史的废弃老宅,很久没有人住了,破落不堪。Julien Mine有一次和村里人一起吃饭,大家喝高兴了,跟他說:“你就把那栋房子买了吧,反正没人要,也不贵,才1万元。”
Julien Mine将房子买下,请来当地工匠,花6个月时间进行了细致的装修。“用了20多万元,总算满足了中西生活方式了。”Julien Minet看着这栋古色古香的老房子,很是自豪。此后,这个法国小伙子便在这里定居下来,并给自己取了个中文名字——于连。
2004年秋天,于连与中国女孩——南京某小学的体育老师景小姐,在查济古村举行了中国传统婚礼。他的父亲和几个哥哥从法国赶来,还帮他抬中式风俗的婚轿。从此,他正式成了村子里的人,老乡们称他为“于老师”。
于连当初买下这栋房子时,院子里杂草丛生,一片荒芜。他在院子里开辟了一个小池塘,池中养着荷花和金鱼,半年过后,便有蓝色的蜻蜓从池塘上方飞过。接着,于连在院子里种下了枣树、腊梅、桂花树、美人蕉、紫藤、玫瑰等很多花草。
在妻子的鼓励下,于连跟村子里的老人们学习栽种盆景。给他打扫卫生的阿姨很看不惯院子里的泥土地,建议给院子铺上水泥。于连不同意,因为他有时在村里散步,看到好看的植物,就带一株回来种到院子里。院子里繁花似锦,大树间吊着一个小秋千。当他的大儿子小石头第一次荡起秋千的时候,于连觉得一切忙碌都是值得的。
于连在整修房子的时候,曾花工夫研究李渔。他照着李渔的书,画下了中式围墙和墙洞的花样,拿给匠人们看。匠人们一看就明白了。于连说:“那些工人虽然是农民,可是骨子里很高级。”
于连翻开《中国古代绘画名作辑珍——仇英》,指着书中一张画说,中国古代人的生活是最高级的。那张画上,一个古人悠然地坐在房间里,看着窗外群山,听松涛阵阵。房间里仅仅一桌一榻,别无他物,所有的窗户和门都是打开的,大自然和人融为一体。
在现代“桃花源”里享受浪漫
于连有两个孩子,石头和琪琪。他们的房间,也是按照中法“混血”风格布置的:书架、壁炉、会客区、西式厨房呈现着浓厚的欧式风格,而古旧的阁楼则被当作一家人的起居室。
别看房子陈旧,于连的这个家可大有来头,那是査济村最古老的建筑“德公厅”的后进院落。房前有一座元顺帝敕封“永德公”为“明羲官”而建造的牌坊。和许多皖南古建筑一样,德公厅的天井是矩形的,大厅呈五开间,体现着泾县古民居的宏大规模。坐在院子里,看着远处环绕的群山,喝喝茶,这个法国人的日子过得很惬意。
每天早晨,于连先喝一杯本地出产的云雾茶,然后来到流过村子的小河边,一天的生活围绕着这条小河有条不紊地展开。女人们在河里洗衣、淘米,几个孩子在河对岸玩着打仗游戏,写生的学生们安坐着画画。院子里的两棵树之间挂着一根绳,绳上晾着一块布。阿姨说不好看,要把它藏起来。于连挥手拒绝:“这就是生活。”
于连的妻子说,这里的生活比南京慢很多,也简单得多,连饭菜都香很多。村里没有什么夜生活,所有人都睡得很早。早晨,大家在鸟语花香中醒来,也可以赖一会床。这里听不到喇叭声,也没有什么事情催着人晚睡早起。
有趣的是,以前,河对岸豆腐店里住着一个小孩,他父母在城里打工,孩子很小的时候一直跟着开豆腐店的祖父母生活。他不爱说话,身上很脏。于连跟他打招呼,他不回答,但是他很爱到于连家里玩,于连会很热情地帮他洗澡。后来小孩的母亲把他接到北京读书,现在这孩子已经读大学,和于连的关系非常好。
于连还给我们讲了一起灵异事件。村里有一位90多岁的老先生,有一次和儿子打了一架,因为他偷看了自己儿媳妇洗澡。老人逝世以后,儿子为他举办了葬礼。死者躺在一边,亲朋好友聚在旁边,吃吃喝喝,好不开心。等到晚上放起花炮时,死者惊醒了,从床上缓缓爬起来,把在座的人吓了一跳。两个月后,老人才真的去世了。
每隔3个月,于连会给法国的朋友们发电子邮件,讲述这里发生的一些趣事。他把这个有点灵异的故事写进一封电子邮件里,让大家了解到了中国文化中的“喜丧”概念。
村子里最喜欢于连的人是那些老奶奶。每当他外出回来,奶奶们都会煮一碗菜给他端来。于连说,在南京或其他地方连续几天吃放了太多酱油和油的中式菜,他会觉得腻,想要自己做一些法国菜;而在这里吃老奶奶们烧的蔬菜,他一连吃很多天都不会腻。
于连家的书架上,摆放着很多中文书和法文书,一些是他自己买的,一些是来这里的艺术家们赠送的。自从2012年《纽约时报》的记者来过之后,来拜访他的外国艺术家多了起来,一些人走的时候留下了自己的作,其中有一本美国作者翻译的南宋诗人宋伯仁的咏梅诗。 于连介绍不少外国人到中国学习汉语,但他更喜欢研究中国古建筑,经常写文章在西方报刊上发表。时间久了,于连也帮村子里做了很多好事。査济村有一些靠纯手工制作毛笔和宣纸的“村民艺术家”,他们每做一支毛笔前前后后要10天,却没有多少人光顾生意。于连帮着做了一个网站,现在80%的毛笔和宣纸销往欧洲,尽管价格贵得惊人,却深受西方书法家和画家的喜爱。
还有,村子里的茶农也希望于连把茶叶介绍到法国去。诸如此类不赚钱的事情,于连做了不少。虽然做的时候劳心费力,但他感到很快乐。
法国教育部长和影星都慕名来访
同样是小桥流水人家,江南很多古镇被蜂拥而至的客人蹂躏踩踏,而查济仍然如村姑处子。它的规模之大,在皖南堪称第一,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民居群之一。不过,这里吸引人們关注的不仅是群山环抱、绿树掩映下的白墙黑瓦,还因为有于连这个法国人在这里安家。有时候会有游客慕名过来,但不能多,多了就打扰了他的生活。
原先,于连在院子的一个角落开了个游泳池。随着游人的增多,他做了一个小月洞,又种了一栏竹子,把游泳池藏了起来。在泳池入口处的墙上,于连贴着一张提醒来访客人的告示:“为尊重邻居,请在出浴时披上合适的衣服。”贴这样的告示是必须的,村子里没有城市里隔绝视线的高墙。如果不穿好衣服,碰上不打招呼就前来串门的邻居,会很尴尬。
村子里有一个明代祠堂,年久失修,摇摇欲坠,于连找来了同济大学和法国大学的设计师,请他们免费帮村里人考察祠堂,提出整修方案。后来,他在南京举办了一个世界级的展览会,乡里和村里的领导都去了,在全世界的设计师面前介绍了这个祠堂的情况。安徽省的领导非常重视,给村子拨专款用于整修祠堂。
随着时间的推移,村民和于连一家的感情深厚起来。最让于连感动的是,前年他的一个弟弟突发疾病去世,他赶回法国奔丧。回到査济后,他的心情非常不好。村里人听到这个消息后都来慰问,于连很惊讶:如果这件事情放在美国或者法国,邻居会直接问他需不需要帮忙?但他的中国邻居们却躲着悲痛的话题,什么话也不说,只带来了植物,把它们种在他家的院子里……他们用中国人的方式告诉于连:大家与他在一起。
现在,于连在法国也成为名人,仅去年就有9家法国电视台、报纸、杂志的记者找他,包括知名的《自由报》和《巴黎竞赛画报》,此外《欧洲时报》也曾经专程到査济采访他。
于连却不愿意出名,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故事很简单。于连也很矛盾,一方面,他希望更多的人知道这个有着古老徽式建筑的地方,一方面又担心游客的到来会破坏此地脆弱的生态平衡。当然,他也担心游客们将他的家当成景点,“那样就乱套了。”
2013年10月下旬,世界著名的《孤独星球》旅行指南要对于连进行专访,于连请求对方千万不要把自己的屋子写进去。
“在别的地方,所有的活动都围绕着旅游业进行;但是,这里的人还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与钱无关。”于连说,他和他的中国妻子感情非常好,在这个现代“桃花源”里,他们享受着浪漫的爱情和生活,真的好惬意!
编辑 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