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青少年犯罪

来源 :新校园·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kly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家庭角度对青少年犯罪进行分析,力图在思想基础、情感基础、教育基础、法制观念等方面进行探索、分析,试图找到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家庭结构;家庭状态;家庭观念
  
  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元素,任何社会问题都能在家庭中找到相关的原因。研究青少年犯罪资料发现共性原因:没有“科学”的家庭环境。这里所说的“科学”,是指孩子健康成长所需要的健康环境,如家庭结构,家庭状态、父母自身因素、家庭教育理念、父母心理状况等。以上这些因素中一旦出现了瑕疵,而且长时间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就会对孩子向坏的方向发展埋下祸根,如果有其他因素如社会原因、学校原因、经济原因等的推动,可能就会使孩子成为青少年犯罪中的一员。
   一、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分析
  (一)家庭结构分析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中国的家庭成员数量迅速减少,以致现在出现了“四二一”结构。对独生子女心理状况进行研究,发现了很多和社会化不相适应的性格特点,如自私、专横、孤僻等,这些性格特点与家庭结构直接相关。在这种家庭结构中的家长会过度关注孩子,在处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时,很难达到一种平衡。要么会集宠爱于孩子一身,要么会给孩子太多的压力。孩子横向没有可以释放的空间,没有兄弟姐妹之间的集关爱、竞争、谦让、宽容于一体的特殊情感,没有了可以交流的平台和宣泄情感的空间。
  (二)家庭状态分析
  1.父母和孩子不在一起。这大体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父母外出工作,孩子成了留守儿童,由老人看管照顾孩子。第二、未成年的孩子离开父母外出打工,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漂泊。第一类情形中,老人因为身体状况、知识结构、教育理念等原因对于营造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往往力不从心。由于父母亲情的缺失,导致孩子对别人的不信任,从而产生负面的情感。而第二种,农村的孩子占很大比例,他们基于对城市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基于要改变贫穷的生活状态的理想,根据同学或亲戚朋友的介绍到陌生的城市谋生。因为学历低,只能从事最底层的工作。他们面临的是低收入和不被尊重,甚至被欺骗,社会阴暗面对这些未成年人的影响很大。如果父母没有及时进行沟通、交流、疏导,这些影响往往会对这些未成年的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致命的扭曲,进而导致违法行为发生。
  2.父母工作过于繁忙。当前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每个家庭都在为生计奔波忙碌。青少年犯罪资料显示:青少年犯罪和家庭经济状况有一定的联系。贫穷的孩子犯罪的倾向是财产型犯罪;富裕的孩子犯罪类型没有明显特征。但是他们中有一个共同点:父母疏于教育。孩子健康的成长环境中不仅仅需要金钱,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关注、关心。
  3.单亲家庭。在当前离婚率不断增高的社会状态下,单亲家庭子女的成长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因为家庭成员的缺失导致家长的心理失衡,他们很难给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孩子往往表现出过分的叛逆、自卑、自闭、偏执等不良性格倾向。据不完全统计,单亲家庭子女犯罪率已经占到青少年犯罪案件的50%。
  (三)父母状态分析
  父母自身的职业、素养、生活习惯、法制观念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直接影响。(1)职业。父母从事的职业会形成特殊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惯,这种习惯会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孩子。如果父母从事的是非正当的职业,在孩子善恶价值观没有养成的时候,就过早接触成人的思想,这往往模糊了他们的判断标准,不知不觉间养成了不良的性格。(2)素养。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习涵养。父母的素养是他们对生活经历的积淀,是通过学习、生活、经历后对人生的感悟。(3)生活习惯。一些家庭中父母有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打麻将或者经常聚会喝酒。忽视了孩子对于亲情的依赖,忽视了孩子对父母关爱的渴求。(4)法制观念。2008年曾有组织进行家庭法制教育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3.1%的受访家长学过《未成年人保护法》,六成以上的家长说“偶尔接触,知道这部法,但是具体内容不太清楚”,约有四分之一的家长不知道有《未成年人保护法》。他们更不明确失职后的法律责任。家长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有待提高。
  (四)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状态分析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不平等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父母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附属品,不尊重孩子;第二,父母对于孩子成长的功利心态。
  1.不尊重孩子现象泛滥。各种网站、图书、教育机构、教育文章等都在谈论尊重孩子。但是目前“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的形式非常紧迫,急需每一个家庭把这种理念贯穿在和孩子相处的每一个细节中。不尊重孩子能给孩子心理带来不利影响,以下两种情形最为严重。第一、父母离婚时,子女成了谈判的筹码或者急需甩掉的小拖油瓶。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可能更偏执、报复性更强,抑或是另一个极端,即自卑,封闭。这都是非常负面的性格特征,为以后可能出现的危险行为埋下祸根。第二、父母坚持所谓的权威,不能和孩子进行平等沟通。现在,孩子获取信息的渠道广泛,家长的权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家长应该积极探索和孩子沟通的方式,而不再是强压式的让孩子被动接受。
  2.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功利心态。很多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无可厚非,而且家长可以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条件,包括物质条件、精神条件、以及各种可能成功的机会。但是当前父母功利性的目标设计往往和孩子的兴趣特点或者性格特点不相适应,这种现象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父母的功利心态强加给孩子时会产生两种结果。第一、孩子被动接受。第二、孩子反抗。这两种结果都不是最佳结果,是孩子不被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的最佳例证。
  (五)家庭观念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现代中国家庭观念也发生了很多明显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家庭采取不同的措施处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各种冲突,当然结果迥异。第一种,民主式。家长和孩子做朋友,平等的对待孩子的观点,经常用讨论的方式解决冲突。秉持这种观念的家长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较高的文化素养,或者在养育孩子这件事情上勤于思索,是有智慧的家长。第二种,放任式。持这种观点的父母的出发点可能也是民主,但是把关不严,让孩子在相当宽松的环境里成长,往往导致孩子形成唯我独尊、横行霸道的性格。第三种,严控式。独生子女和父母有了冲突之后,在父母的严厉批评下,在家庭里没有缓和的空间,导致孩子去寻求家庭外的各种途径。第四种,放任加严控式。这是危害最大的一种,也是父母既没有智慧又反复无常毫无原则的一种方式。在孩子出现一些不好的行为苗头时,不管教或者干脆持放任态度,原因是他们在内心里希望孩子走上社会时不要吃亏,孩子需要有争强好胜的性格和行为。但是当孩子的这种性格已经养成,在这种性格的支配下有了不良行为时,父母没有采取合理的疏导式的解决方式,而是粗暴地用“一刀切”的方法想要杜绝孩子今后的类似行为,直接导致孩子学到了暴力,学会了无原则。
   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青少年的性格养成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维一体的立体环境。家庭这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其他两个环节能弥补的机会往往很小。根据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对策,以期用作参考,营造健康的环境,预防青少年犯罪。
  (一)提高父母自身素质,创造良好家庭环境
  具有较高素质已经成为模范家庭家长必须具备的品质之一。现在应该在全社会掀起提高父母素质的浪潮,对父母进行教育子女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建立民主式家庭氛围是另一个创造良好家庭环境的必要因素。“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但是过于听话的孩子不是好孩子”应该成为很多父母思考的问题。一个拥有听话孩子的父母应该提高警惕,应该积极探索孩子听话的背后蕴含怎样的原因。在家庭中应该允许孩子的发言权,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这要求家长具备民主的理念和掌控家庭大局的素质,和孩子的关系要有张有弛,张弛有度。
  (二)尊重孩子,因材施教
  尊重孩子,源于家长对家庭关系的科学把握。平等的对待来自孩子的声音,往往能取到良好的沟通效果。在对待孩子的受教育问题时,父母更应该理性对待来自学校的各种评价。通过和一些问题少年谈心,他们的谈话中反映出来,父母不愿意和他们沟通,或者他们不愿意和父母沟通,他们和父母之间没有共同语言。父母总是逼迫他们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父母往往基于功利的目的和攀比的心态,给孩子设置了太多的标准和过高的期望值,把自己所谓的“未完成的心愿”强加给孩子,而忽略了孩子自己的性格和兴趣特点。这导致孩子要么以回避的形式自杀要么以暴力的形式反抗父母甚至反抗社会,走向犯罪的道路。
  现在的社会评价体系已成多元化状态发展,全社会都在进行对孩子成才标准的反思。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应该积极地思考孩子受教育的方向和具体的教育方式,把握孩子的兴趣特点,因势利导,因人施教。
  (三)增进交流,及时沟通
  这里主要是针对“分离型”状态的家庭而言的,增加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不管是父母在外工作孩子留守在家里,还是孩子独立在外打工,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都是不可缺少的沟通途径。在交流过程中,父母及时发现孩子在情感、思想、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各种困惑、不解,并且及时给出见解和意见。孩子会在和父母的交流中找到感情的依靠,也会在父母的指导建议下,开阔思路和视野,增加应对各种困难的勇气和智慧。
  (四)加强法制建设,增强父母法制观念
  我国现在已经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其中《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了家庭保护的内容。但是对于保护不力甚至有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行为发生时,该法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惩罚措施,要结合行政法、民法或者刑法进行相关的惩罚。而刑法、行政法和民法是基本法,并不能体现对少年儿童的特殊保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更是没有预防不力的法律责任。
  对父母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行为没有有效的惩罚措施,也是造成父母法制观念淡薄的原因之一。今后应进一步完善以上两部法律和有关配套实施工作,认真落实,切实保护好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对父母进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的宣传,把和少年儿童、未成年相关的法律制成小册子由街道办或者居委会发放给父母,这在让父母了解这些法律的同时,增加对家庭、对孩子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武小民.对青少年犯罪的思考,法制网.
  [2]论青少年犯罪被害及预防,中国学术期刊网.
其他文献
时事教育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了解了解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以及观察世界发展趋势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 但由于中考开卷,时事就考几道选择题,分值不大。于是时事教育就流于形式,渐渐成为了教师与学生的“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一、“鸡肋”产生的原因  1.学校与教师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  在实际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学校重视文化学科的教学,淡化时
期刊
一  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方式,教师应首先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什么是自主学习,什么是合作学习,它的内涵和形式有哪些?在一次主题班会上,学生体验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过程、效果和魅力。  体验分三个阶段:阶段一,让学生在黑板上书写事先准备的英语和化学各一道题,但有较强的难度。这两个命题抽两个平时学习习惯和成绩较差的两个同学上黑板上完成。阶段二,学生自己总结他们的学习或者解题
期刊
我是一名有六年多教龄的年轻教师,我急切地希望自己能快速成长,迅速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教师。因此我不懈的奋斗着,探索着,追寻着……我荣获了优质课一等奖,观摩课,优质电教课等多种奖项。回首追梦的七年,思绪如开闸的洪水,喷涌而出……  一、自强不息,奋勇前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我最欣赏的座右铭。成长路上,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每当想起它,仿佛就有了势不可挡的勇气和力量。虽然有时漆黑路上我孤身回
期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教育;以培养人、塑造人为根本宗旨而存在的教育植根于和谐的校园;构建和谐校园需要管理者积极实施民主化、科学化的管理。  一、管理民主化、科学化——魏书生学校管理文化的  启示  (一)管理民主化注重四个层次  1.“服务意识”是爱心之水,和谐之源。  2.“建立互助”是发展要素,和谐之本。  3.“发展个性”是以人为本,和谐之需。   4.“发扬民主”是政治文明,和谐之真。
期刊
摘 要:义务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起点教育,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区域推进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也是正在探索的领域。通过研究湖北省潜江市义务教育发展失衡的现状及政府决策,在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府决策   起点公平与机会均等是最大的社会公平,其中最重要的又是公民受教育权力的平等。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和最直接体现
期刊
摘 要:电子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互联网技术已经普及,信息传播速度与信息量都在呈几何级增长,现有的社会结构在承受着互联网这一新兴的信息交互系统所带来的冲击。本文以《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为研究蓝本,以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为分析模型,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为分析方法,就普通网民个体在互联网信息社会里发生的信息获取的异化现象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化;异化;发展    一、从
期刊
摘 要: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本文将从教育创新、市场导向、人才培养等方面,以吉利大学的创新教育为例,初步探讨中国大学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进程中的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问题。  关键词:教育;
期刊
摘 要:中国戏曲与中国传统绘画一脉相承,它们崇尚的是“神似”,也都追求一种独特的程式美。赋予物象以气韵、人物以神韵,这种“有规律的自由行动”的程式化艺术语言,不再是生活中表层的、非本质现象的摹拟和再现,着力表现的是正如黑格尔所言的“有力量的、本质的、显示特征的东西”。因而在形、神两方面都获得独具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关键词:戏曲;中国画;六法;传神;程式化    中国戏曲艺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
期刊
摘 要:陶艺作为一种文化艺术门类,对学生素质的教育、培养、提高有着积极的潜在功能。“修身养性”早已为古人重视,“陶冶情操”则是陶艺精神的体现,而它独有的魅力正是开展综合素质教育独特而有效的方式。  关健词:素质教育;陶艺教学;审美品格;综合创造力    陶艺教学作为大、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教学内容离不开对学生审美教育和艺术思维的培养。这里所指的审美教育,包括审美形态教育和美感教育两
期刊
一  今年五月份,笔者执教了一节复习课,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总复习中类推、转化方法的回顾整理。一次普普通通教研活动,却带给笔者巨大的冲击,那就是对数学及数学教学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为了上好这节复习课,笔者广泛地搜集相关资料,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应该复习整理分数这一部分,在复习回顾中进行知识建构,再结合具体例子揭示类推和转化的方法。可是,这样的教学设计对不对呢?笔者又反复研读了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