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渊明留存下来的文学作品较多但陶渊明写的传记文学作品却只有两篇,一是《晋故征西大将军史孟府君传》,一是《五柳先生传》。前者是他为外祖父孟嘉立传,实有其人,实有其事;后者是为五柳先生立传,内容是虚构的。以前读陶渊明的一些诗歌让人感觉到他的田园生活是闲适快乐的,但从这篇文章来看却是忧愁痛苦的。诗中的这位五柳先生是多么希望在酒醉中自我解脱痛苦, 抑或在酒精刺激中更悲痛地麻醉着自己的灵魂。那么, 假托五柳先生之名的陶渊明究竟有何痛苦?如果想要更好地深入的理解,就先要说一说陶渊明的简介,孟子曾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陶渊明少年时代曾抱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他所处的东晋末年社会政治环境却异常污浊黑暗, 反动的门阀制度发展到了极点, 门阀士族垄断了高官要职,出身于庶族寒门的人则遭到无理的压抑。在这种社会政治环境中,作为知识分子的陶渊明不可避免地与中国古代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一样遭遇到限制和迫害,根本无法实现其进步的政治理想。陶渊明直到29岁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令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从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与官场中人周旋。后来在彭泽县令任上他终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从此再未出仕。隐逸是陶渊明对黑暗现实绝望之后采取的一种消极反抗,表现了他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
五柳先生是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人物,是按照自己的思想情操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可以说五柳先生就是陶渊明的化身。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亦不详其姓氏。宅边有五柳树, 因以为号焉。文章首先介绍了五柳先生的姓名爵里。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门阀社会里,姓氏表明门第阀阅,是富贵荣华的特权标志和政治依据。对姓氏爵里的漠然无视,表现着五柳先生的隐士特点,显示出对门阀特权和世俗虚荣的傲然鄙夷。
五柳先生的禀性志趣: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好读书, 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 使欣然忘食。
陶渊明说过自己“少来好书,偏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可见这是指从小养成的性格和志趣,用以说明他之所以为隐士的原因和根据,也用以为区别假隐士的根本特征。值得注意的是,这节正面叙述的文辞中,使用了几个醒目的比较性或否定性的判断语句。介绍他闲静的性格,指明“少言”“不慕荣利”;介绍他好读书的志趣,指出“不求甚解”。“少言”是不爱多说话;“不慕荣利”是不爱富贵,不愿做官;“不求甚解”是指读书不要求过分透彻的理解,不要深文周纳,不要钻牛角尖。但他并非说读书不必读懂。相反,他要求在读懂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即所谓“会意”“有得”。这种读书的方式让人耳目一新,和传统的寻章摘句的读书人截然不同,读书不以仕途上的发展为目的,而是以精神上的享受为根本,从这里就能看出陶渊明的可贵之处。
五柳先生的嗜好:性嗜酒, 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 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 期在必醉。既醉而退, 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与当时的所谓“名士”不同,他爱喝酒是一种天性的嗜好,属于饮食之欲,并非清德风韵之事。然而他却因为贫穷而不能常常满足这种嗜好。反过来说,倘使要满足这种嗜好,就必须摆脱贫穷,去追求富贵荣华。但他不慕荣利,就“不能常得”。不言而喻,他对嗜酒是有清醒的认识和自觉的约束的,不致失志损节。然后,写亲友请他喝酒。这在亲友是照顾他的好意,但五柳先生是坦率任真的。魏、晋之际的名士以认真对虚伪,借酣醉以避害,有反抗精神。但到东晋,门阀名士风流的饮酒早已从放达而放诞,到以纵酒自我麻醉,填补精神空虚。陶渊明对现实的厌恶,很能让人想到他的饮酒是自我麻醉,填补精神空虚的目的。
最后陶渊明用“赞”来评论五柳先生的主要功德。赞曰:黔娄之妻有言: “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酣觞赋诗, 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文章的最后有趣的是他引用了一个隐士的妻子的话。黔娄是春秋时鲁国的隐士,屡辞征辟,终身不仕。死后,他妻子认为可以给他的谥号是“康”。 黔娄妻可谓知音,了解丈夫的志趣节操,认为丈夫在乱世坚持志节,生活道路坦荡。所以陶渊明引用她的话,不仅指出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禀性志趣,更暗示他是一位乱世归隐以求仁义的志士。全文不足二百字,于平淡的语言表现深刻的内容。通过对五柳先生这一五柳先生的假想人物的描述,抒发了陶渊明的志趣,文中描述了一个爱读书、不慕名利、安贫乐道、忘怀得失、率真自然的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形象。通过研读这篇文章我深刻的认识到作为一个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深度也就决定了课堂的高度,尤其对名家名篇的解读要下更大的功夫和精力,尤其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有更多地思考,才能使自己课堂更加的精彩。
五柳先生是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人物,是按照自己的思想情操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可以说五柳先生就是陶渊明的化身。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亦不详其姓氏。宅边有五柳树, 因以为号焉。文章首先介绍了五柳先生的姓名爵里。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门阀社会里,姓氏表明门第阀阅,是富贵荣华的特权标志和政治依据。对姓氏爵里的漠然无视,表现着五柳先生的隐士特点,显示出对门阀特权和世俗虚荣的傲然鄙夷。
五柳先生的禀性志趣: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好读书, 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 使欣然忘食。
陶渊明说过自己“少来好书,偏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可见这是指从小养成的性格和志趣,用以说明他之所以为隐士的原因和根据,也用以为区别假隐士的根本特征。值得注意的是,这节正面叙述的文辞中,使用了几个醒目的比较性或否定性的判断语句。介绍他闲静的性格,指明“少言”“不慕荣利”;介绍他好读书的志趣,指出“不求甚解”。“少言”是不爱多说话;“不慕荣利”是不爱富贵,不愿做官;“不求甚解”是指读书不要求过分透彻的理解,不要深文周纳,不要钻牛角尖。但他并非说读书不必读懂。相反,他要求在读懂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即所谓“会意”“有得”。这种读书的方式让人耳目一新,和传统的寻章摘句的读书人截然不同,读书不以仕途上的发展为目的,而是以精神上的享受为根本,从这里就能看出陶渊明的可贵之处。
五柳先生的嗜好:性嗜酒, 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 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 期在必醉。既醉而退, 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与当时的所谓“名士”不同,他爱喝酒是一种天性的嗜好,属于饮食之欲,并非清德风韵之事。然而他却因为贫穷而不能常常满足这种嗜好。反过来说,倘使要满足这种嗜好,就必须摆脱贫穷,去追求富贵荣华。但他不慕荣利,就“不能常得”。不言而喻,他对嗜酒是有清醒的认识和自觉的约束的,不致失志损节。然后,写亲友请他喝酒。这在亲友是照顾他的好意,但五柳先生是坦率任真的。魏、晋之际的名士以认真对虚伪,借酣醉以避害,有反抗精神。但到东晋,门阀名士风流的饮酒早已从放达而放诞,到以纵酒自我麻醉,填补精神空虚。陶渊明对现实的厌恶,很能让人想到他的饮酒是自我麻醉,填补精神空虚的目的。
最后陶渊明用“赞”来评论五柳先生的主要功德。赞曰:黔娄之妻有言: “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酣觞赋诗, 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文章的最后有趣的是他引用了一个隐士的妻子的话。黔娄是春秋时鲁国的隐士,屡辞征辟,终身不仕。死后,他妻子认为可以给他的谥号是“康”。 黔娄妻可谓知音,了解丈夫的志趣节操,认为丈夫在乱世坚持志节,生活道路坦荡。所以陶渊明引用她的话,不仅指出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禀性志趣,更暗示他是一位乱世归隐以求仁义的志士。全文不足二百字,于平淡的语言表现深刻的内容。通过对五柳先生这一五柳先生的假想人物的描述,抒发了陶渊明的志趣,文中描述了一个爱读书、不慕名利、安贫乐道、忘怀得失、率真自然的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形象。通过研读这篇文章我深刻的认识到作为一个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深度也就决定了课堂的高度,尤其对名家名篇的解读要下更大的功夫和精力,尤其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有更多地思考,才能使自己课堂更加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