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南城和北城的差异显而易见,房价、教育资源、医疗、产业……南城始终追不上北城,差距也越来越大。但南北之分不是非黑即白的逻辑,南城和北城都有各自的生活,也都有着各自的追随者。
“东富西贵”、“穷文破武”、“北贫南贱”……种种流传的俗语,讲述着从历史到现在,人们对于北京城东、西、南、北各个方位价值的理解和评估,随着岁月的演变,这些传统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你在南城、我在北城,每个板块的边界、定位以及和周边区域互动都并非一成不变。说到底,每个北京的居住者,都有自己的价值坐标系,衡量着这个庞大城市的居住价值。
京味十足的城南
“宁要北边一张床,不要南城一间房”,这句俗语不知起于何时,却广为传播,至今依然深刻影响着北京人居住地的选择观念。而这背后反映着长久以来,人们对于北京南城“积贫”、“积弱”的固有印象。
“小时候,我在西城上学,都不好意思跟人说我是宣武区来的,怕被人家笑话‘土’、‘穷’。”作为土生土长的“老南城人”,王娟对于南城的感情是复杂的。
在王娟小的时候,所谓北京的“北城”、“南城”的概念和现在很不一样。当时关于北京老四城区就有“东富西贵、穷文破武”的说法,“穷文破武”就是指宣武区和崇文区,也就是老南城的概念。穷、破的印象,主要是指居住人群和基础设施方面。
“另一个广为传播的说法‘北贫南贱’,据说从清朝左右就开始流传。”王娟告诉记者,就是从现在的民居面貌来看,东西城的房子院落普遍比南城好,城南多为杂乱分割的平房区,简直是“脏乱差”的代名词。
背靠燕山、面向中原的地形结构,使得北京南部地区成为对外的主要通道,也成为外来人口聚集地。古往今来进京的流动人口,都在南城落脚,也形成了大量的老北京会馆,这里也是老北京的市民文化保存最好的地方。比如以先农坛为代表的皇家祭祀文化,有以琉璃厂为代表的京城士人文化,有以湖广会馆为代表的会馆文化,还有以大栅栏地区老字号店铺为代表的传统商业文化和以天桥为代表的老北京民俗文化。
这种自古以来的城市功能格局区分,如今依然有鲜明的痕迹。比如目前在北京南三四环之间,集中分布着北京甚至全国最大的纺织服装批发市场、农贸生鲜市场等,聚集吸纳着大量的流动人口。而在更远的四五环外,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物流产业园区。但是,在北京东部、北部同样环线上,看到却是完全不一样的城市面貌。
网上流传着一段关于北京印象的段子:北京北部高校多、高新技术企业多,高精人才多;北京南部的批发市场多,物流大车多、外来人口多;北京东部大楼多,金融企业多,有钱人多;北京西部山多、树多、坟地多……
可以说,北京在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南北差异,已经出现了将近百年的时间,起源于清朝甚至更早。历史的发展变迁,深刻影响着不同区域的面貌。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建设中,城市不同区位的功能设定,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差异。
从南到北的换房人
小马的妻子刚刚怀孕两个月,他已经开始考虑搬离北京南城,在北城安个新家,他们成了“北迁”换房一族。这对80后小夫妻是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的“北漂”,由于家境尚佳、两人的工作也都不错,他们五年前在南三环洋桥附近全款买下了一套60多平米的一居。
“对现在这个小区周边的环境不太满意,希望将来给孩子一个更宜居的生活环境”。正在慢慢累积财富、逐渐步入“中产阶层”的小夫妻俩,筹备开始他们居住地的二次选择。
“洋桥流动人口多,我们住的小区,大部分都是流动租客、甚至还有群租。”小马家所在的洋桥区域,是北京丰台区的重要枢纽型片区。洋桥往南是大红门地区,其间服装纺织批发市场众多;往北步行十余分钟,就是木樨园,是南城重要的批发零售商贸中心;往西北,是北京火车南站和永定门公交枢纽站,是北京往来外埠的交通转运汇集点。
受益于便利的交通环境和批零市场带来的大量住房需求,小马所在社区的房价,五年来已经上涨不少,目前价格在3.6万-3.7万元/平米,在租房市场上尤其受欢迎。但是出于自住考虑的小马夫妻俩,却希望用南三环这套房,换北四环、甚至北五环的一套房。
“首先是雾霾的影响,我母亲有轻微的哮喘,北城的空气质量比南边好,听说南边的水质也更差,北城的公园多、绿树多,对孕妇和小宝宝来说,也是更安心的保障。其次,是为孩子未来的学区打算,我没有在北城居住过,打算先住几年感受熟悉起来,如果到时候买不起海淀的学区房,就租房子吧。”
水质、雾霾、人口结构、教育资源等城市生态和生活因素的南北差异,正在加速催动不少像小马一样的“换房”需求,从北京的南城,迁往北城。然而,南三环上3.6万元左右的单价,甚至不及北五环上“奔四”的房价,小马想实现“等面积”换房的愿望,几乎不可能。
正在帮小马房子挂牌的中介经纪人好心提醒,“南北换房”很费精力,这位经纪人去年底以来已经接待了六七拨“北迁”的换房客户,“南北换房很难,区域差别太大、客户犹犹豫豫,有的已经看了将近一年都决定不了。而且南北房价也拉开不少,有的客户甚至只能选择顺义、昌平这些郊区县的房子。”
旧貌新颜
随着2009年北京“城南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地和推动,南城的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南城传统的城乡面貌,发生着剧烈的变化。
骆女士曾家住南城大兴的义和庄水库附近,“我小时候,整个水库早就已经全部干涸,下雨后会形成零星的水坑,干的时候居多。夏天荒草长得很高,冬天时候风一吹就飞沙走石、尘土飞扬,还有很多坟头,大人都不让小孩子进去玩,怕危险。”
资料显示,义和庄的埝坛水库曾经拥有80万平米的广阔水域,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整个水库干涸,原水库底部一度成为销毁违法烟花爆竹之地。
经过数年的改造建设,在埝坛水库的原址上,一片占地2500亩,湿地面积150亩,水域面积700亩的埝坛公园于2011年正式对公众开放。碧波荡漾、绿树阴阴,如今的埝坛公园成了大兴及周边区县居民休闲游览的好去处。
除了埝坛公园,北京市政府还在南郊筹建南海子郊野公园和南中轴森林公园。已经建成的南海子公园,是目前北京最大的湿地公园,面积相当于四个颐和园,和北五环的奥林匹克森里公园遥相呼应,是京南的重要生态屏障。而它“变身”之前,是一处大型垃圾场,臭不可闻,令周边居民苦不堪言。
“家门口就有这么个公园真不赖。原本的荒地成了郊野公园,规模堪比奥体森林公园,感叹家乡的变化!”以往,人们印象中,北京的“绿色”都集中在北部,踏青、游玩大都要“一路向北”,而南城的公园寥寥无几。如今,更多的南城人可以在家门口感受到绿色生态,南城的居住体验在快速改变。
“东富西贵”、“穷文破武”、“北贫南贱”……种种流传的俗语,讲述着从历史到现在,人们对于北京城东、西、南、北各个方位价值的理解和评估,随着岁月的演变,这些传统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你在南城、我在北城,每个板块的边界、定位以及和周边区域互动都并非一成不变。说到底,每个北京的居住者,都有自己的价值坐标系,衡量着这个庞大城市的居住价值。
京味十足的城南
“宁要北边一张床,不要南城一间房”,这句俗语不知起于何时,却广为传播,至今依然深刻影响着北京人居住地的选择观念。而这背后反映着长久以来,人们对于北京南城“积贫”、“积弱”的固有印象。
“小时候,我在西城上学,都不好意思跟人说我是宣武区来的,怕被人家笑话‘土’、‘穷’。”作为土生土长的“老南城人”,王娟对于南城的感情是复杂的。
在王娟小的时候,所谓北京的“北城”、“南城”的概念和现在很不一样。当时关于北京老四城区就有“东富西贵、穷文破武”的说法,“穷文破武”就是指宣武区和崇文区,也就是老南城的概念。穷、破的印象,主要是指居住人群和基础设施方面。
“另一个广为传播的说法‘北贫南贱’,据说从清朝左右就开始流传。”王娟告诉记者,就是从现在的民居面貌来看,东西城的房子院落普遍比南城好,城南多为杂乱分割的平房区,简直是“脏乱差”的代名词。
背靠燕山、面向中原的地形结构,使得北京南部地区成为对外的主要通道,也成为外来人口聚集地。古往今来进京的流动人口,都在南城落脚,也形成了大量的老北京会馆,这里也是老北京的市民文化保存最好的地方。比如以先农坛为代表的皇家祭祀文化,有以琉璃厂为代表的京城士人文化,有以湖广会馆为代表的会馆文化,还有以大栅栏地区老字号店铺为代表的传统商业文化和以天桥为代表的老北京民俗文化。
这种自古以来的城市功能格局区分,如今依然有鲜明的痕迹。比如目前在北京南三四环之间,集中分布着北京甚至全国最大的纺织服装批发市场、农贸生鲜市场等,聚集吸纳着大量的流动人口。而在更远的四五环外,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物流产业园区。但是,在北京东部、北部同样环线上,看到却是完全不一样的城市面貌。
网上流传着一段关于北京印象的段子:北京北部高校多、高新技术企业多,高精人才多;北京南部的批发市场多,物流大车多、外来人口多;北京东部大楼多,金融企业多,有钱人多;北京西部山多、树多、坟地多……
可以说,北京在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南北差异,已经出现了将近百年的时间,起源于清朝甚至更早。历史的发展变迁,深刻影响着不同区域的面貌。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建设中,城市不同区位的功能设定,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差异。
从南到北的换房人
小马的妻子刚刚怀孕两个月,他已经开始考虑搬离北京南城,在北城安个新家,他们成了“北迁”换房一族。这对80后小夫妻是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的“北漂”,由于家境尚佳、两人的工作也都不错,他们五年前在南三环洋桥附近全款买下了一套60多平米的一居。
“对现在这个小区周边的环境不太满意,希望将来给孩子一个更宜居的生活环境”。正在慢慢累积财富、逐渐步入“中产阶层”的小夫妻俩,筹备开始他们居住地的二次选择。
“洋桥流动人口多,我们住的小区,大部分都是流动租客、甚至还有群租。”小马家所在的洋桥区域,是北京丰台区的重要枢纽型片区。洋桥往南是大红门地区,其间服装纺织批发市场众多;往北步行十余分钟,就是木樨园,是南城重要的批发零售商贸中心;往西北,是北京火车南站和永定门公交枢纽站,是北京往来外埠的交通转运汇集点。
受益于便利的交通环境和批零市场带来的大量住房需求,小马所在社区的房价,五年来已经上涨不少,目前价格在3.6万-3.7万元/平米,在租房市场上尤其受欢迎。但是出于自住考虑的小马夫妻俩,却希望用南三环这套房,换北四环、甚至北五环的一套房。
“首先是雾霾的影响,我母亲有轻微的哮喘,北城的空气质量比南边好,听说南边的水质也更差,北城的公园多、绿树多,对孕妇和小宝宝来说,也是更安心的保障。其次,是为孩子未来的学区打算,我没有在北城居住过,打算先住几年感受熟悉起来,如果到时候买不起海淀的学区房,就租房子吧。”
水质、雾霾、人口结构、教育资源等城市生态和生活因素的南北差异,正在加速催动不少像小马一样的“换房”需求,从北京的南城,迁往北城。然而,南三环上3.6万元左右的单价,甚至不及北五环上“奔四”的房价,小马想实现“等面积”换房的愿望,几乎不可能。
正在帮小马房子挂牌的中介经纪人好心提醒,“南北换房”很费精力,这位经纪人去年底以来已经接待了六七拨“北迁”的换房客户,“南北换房很难,区域差别太大、客户犹犹豫豫,有的已经看了将近一年都决定不了。而且南北房价也拉开不少,有的客户甚至只能选择顺义、昌平这些郊区县的房子。”
旧貌新颜
随着2009年北京“城南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地和推动,南城的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南城传统的城乡面貌,发生着剧烈的变化。
骆女士曾家住南城大兴的义和庄水库附近,“我小时候,整个水库早就已经全部干涸,下雨后会形成零星的水坑,干的时候居多。夏天荒草长得很高,冬天时候风一吹就飞沙走石、尘土飞扬,还有很多坟头,大人都不让小孩子进去玩,怕危险。”
资料显示,义和庄的埝坛水库曾经拥有80万平米的广阔水域,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整个水库干涸,原水库底部一度成为销毁违法烟花爆竹之地。
经过数年的改造建设,在埝坛水库的原址上,一片占地2500亩,湿地面积150亩,水域面积700亩的埝坛公园于2011年正式对公众开放。碧波荡漾、绿树阴阴,如今的埝坛公园成了大兴及周边区县居民休闲游览的好去处。
除了埝坛公园,北京市政府还在南郊筹建南海子郊野公园和南中轴森林公园。已经建成的南海子公园,是目前北京最大的湿地公园,面积相当于四个颐和园,和北五环的奥林匹克森里公园遥相呼应,是京南的重要生态屏障。而它“变身”之前,是一处大型垃圾场,臭不可闻,令周边居民苦不堪言。
“家门口就有这么个公园真不赖。原本的荒地成了郊野公园,规模堪比奥体森林公园,感叹家乡的变化!”以往,人们印象中,北京的“绿色”都集中在北部,踏青、游玩大都要“一路向北”,而南城的公园寥寥无几。如今,更多的南城人可以在家门口感受到绿色生态,南城的居住体验在快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