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些往事不会随风飘逝

来源 :椰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z06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寨”如火如荼地出现在大家面前的时候,是在70年代初期。“大寨”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对于当时还在上小学的我是懵懂无知的。随着广播、电影、报纸的疯狂宣传,“大寨”在我的脑海里渐渐地形成了几个词语:陈永贵、郭凤莲、铁姑娘队、虎头山上层层梯田满山坡……还有那首激情欢快的《学大寨,赶大寨》:“学习大寨赶大寨,大寨风格迎风摆,它是咱公社的好榜样呀,自力更生改变那穷和白,坚决学习大寨人,敢把那山山水水呀另安排,干起来呀干起来,大寨红花遍地开……”高年级的老师把这首歌曲编成了舞蹈,一放学,我们就跑到高年级课室,踮起脚尖往里看。在她们挥舞的红绸里,在她们激情嘹亮的歌声中,大寨在我的心中如同一座美丽的宫殿,我像向往北京天安门一样热爱着它。
  从太原到大寨,全程高速。进入昔阳县城,心脏跳动的频率开始加快。穿过武家坪,迎面的山坡上镌刻着一面巨大而鲜艳的题有“农业学大寨”几个大字的红旗,如被一位巨人高擎着一下子冲到你的面前奋力舞动,如一团火焰,瞬间燃烧起我对大寨的所有念想。不用说,这里就是大寨村了。抬眼望去,村子大门两端的“艰苦奋斗,奋发图强”8个大字让人一下子拉近了与历史的距离。虽然我从没有来过这里,但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有着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我们在大寨村门口停顿了一会,商议是先上虎头山还是先进村子?大家一致决定先上虎头山。进入虎头山要买票,每人48元,有点贵,但并没有阻止我们匆匆上山的兴趣。
  一进虎头山,便见原大寨村党书记、原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的塑像赫然矗立在眼前。一如从前的模样,头戴羊肚白毛巾,满脸的皱纹,温和地注视着远方,嘴巴微张着,似乎想对众人说些什么。如果他可以说,他会说什么呢?塑像后面是长长的阶梯,我们自然而然地一一站定在塑像前,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拾阶而上。阶梯共有118级,由3个部分组成,其中一组为8个台阶,一组为38个台阶,一组为72个台阶。8个台阶寓意陈永贵在中央工作8年;38个台阶寓意陈永贵38年的党龄;72个台阶则寓意陈永贵享年72岁。站在虎头山上,藍天深邃如海,漫山遍野绿意葱葱,我的思绪如半山腰上那条人工渠的流水一泻千里。
  70年代,我还在上小学。通过广播、画册、宣传片,我们看到了虎头山上那个扎着羊肚白毛巾的永贵叔指挥大寨人战天斗地,三战狼窝掌,硬是在这片穷山恶水中开出了千亩梯田。1963年底,时任中南局书记处书记的李一清来到大寨,参观完后非常动情地说:“陈永贵虽然是个农民,但他身上有一股强大的魅力,他在复杂的环境中表现出了非凡的指挥才能,从他身上我看到了农民之外的东西。”毛泽东主席1964年12月2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时任大寨党支部书记的陈永贵以及著名知青代表邢燕子等人,第一次提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回到大寨后,陈永贵大胆提出十年造地规划。从此,陈永贵领着大寨人战天斗地,历经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凭着一双大手、两付肩、一把镢头、两箩筐不分昼夜地苦干,硬是在“山高石头多,地无三分平”七沟八梁的一面坡上修成了亩产千斤的高产、稳产海绵田。不仅解决了大寨人的温饱问题,还每年国家上缴10多万公斤余粮,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由此掀起一场长达10多年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在所有的宣传材料中,他永远笑着,戴着羊肚毛巾,露出一排整齐的白牙。甚至当了国家副总理,他还是这副模样,从未改变过。他的战友,也是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郭凤莲说:“他就是一个纯朴的农民。”
  郭凤莲和陈永贵的名字一直连在一起。这个17岁就回乡务农的小姑娘,后来接班做了大寨的书记。她领着一群姑娘成立了一支扬名天下的铁姑娘队,大寨战天斗地的队伍里她们是最亮丽的一抹。大寨成为了全国学习农业的一面大旗,每次看电影前播放的新闻片中都会出现大寨的光辉形象。我迷恋大寨,喜欢大寨,想着将来的某一天我一定要到大寨去,去见见永贵叔叔和凤莲姐姐,去走走大寨的梯田,去抚一抚长在梯田里的稻穗……
  然而,大寨似乎在一夜之间便沉寂了,如同一个美丽的泡沫在不断地变换着漂亮色彩中突然消失,不知所向。
  多年之后,在人们渐渐忘记大寨的时候,一位记者采访了已经是大寨公司董事长的郭凤莲:当时是什么使得你们拼命也要改变穷山寨的面貌?郭凤莲答:吃饱穿暖,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是村民们当时夜以继日艰苦劳作的直接动力。名呀利呀,这些东西脑子里通通没有。就一个字——干!”这就是大寨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社会的发展虽然改变了郭凤莲的身份,但郭凤莲对大寨的那份情怀却无法因为社会的变化发展而改变。在她的心里头,那段艰苦岁月始终在心底燃烧着,她的手机彩铃就是那首《学习大寨赶大寨》歌曲。
  初夏,北方很多地方的草还没有泛绿,树木也没有发芽,到处裸露着褐色的大地。而虎头山上的柏树、松树、桂树、竹子却如南方一样郁郁葱葱,如一匹巨大的绸缎,深绿浅绿,铺满山头。鸟儿在鸣叫,花儿在绽放。鸟语花香,俨然一座森林公园。这就是当时陈永贵带着大寨人在石头山上埋炸药,炸出一个个坑,除去石头,填上泥土,种上树木,打出井,引来水,每天浇灌,三年才能成活一棵树的虎头山吗?我无法想象这里曾经是穷山恶水,怪石嶙峋,连飞鸟都不愿意停留的地方,因为这里已经成了大寨人的天堂。
  病危之前,陈永贵是有过交代的:“我死了,就把骨灰撒在虎头山上,撒在梯田里。”大寨人对陈永贵却有着深厚的感情,决意给他建墓树碑。我们在陈永贵同志的坟冢前肃立。对于这个生前逝后都充满非议的人物,我一直都是充满了敬意。我敬佩他立志改天换地的昂扬精神,我敬佩他手掌虎口被铁锤震裂鲜血直流仍然向前冲的领路人的风采,我敬重他当上了国家副总理仍然保持劳动人民本分的质朴。他是属于那个时代的特殊人物,一个一心向党、为党奉献毕生的真正的共产党员。
  墓的左边为一个大水池,也叫国际池,见证着虎头山打井出水的艰难。池边有一座小屋,一个老人在屋里坐着,看见我们进来便站了起来。屋里摆了些饮料和矿泉水,这里应该是一个小卖部。因为听不懂他的话,我们无法知道他的真实身份,便揣测老人是守墓人,不然不可能住在这里。出于对老人的尊敬,即便我们都带了水,但仍然每人买了一瓶饮料,谁也不接老人递过来的找零。老人怔了一下,突然指着墙上的一张纸咕噜咕噜地说着什么,我们凑近一看,原来是一张值班表,表上有很多名字。大概明白了,原来老人姓贾,是陈永贵的战友,一起在虎头山上战天斗地。如今斯人已逝,老人就留在这山上,看着这山,想着他人,这是一种怀念,也是一种情谊的延续。   告别老人出来,向墓碑的右边走去,竟然发现了文化名人郭沫若的墓地。这位一直居住在北京的前文化部长,赫赫有名的大文豪为什么会魂归大寨?大寨与文豪有着一段什么样的机缘?在这绿水青山中,肯定蕴藏着郭老和大寨非常特别的故事。可惜,青山无声,无以言说。
  在大寨,我同样牵挂着一位特别的女子。在她六十余年的岁月里,几番逐浪沉浮,几度花开花谢。她曾经荣耀地站在虎头山上放声高歌,也曾经失意地待在家中闭门苦思。如今她正沉着练达地驰骋于商海,创造属于大寨的另外一个传奇。她所经历的迷惘和光荣,挫折和重生,其实是我们国家以及我们共同走过的一段心灵旅程。三十年沧海桑田,大地上每天都有新的辉煌诞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昨天的故事随风远去。郭凤莲说:“人不能和历史赌气。”人生阅历可以教会人应该怎么样适应这个社会,但没有多少人可以像郭凤莲一样拥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淡定智慧。
  2007年,大寨村经济总收入1.2亿元,比1980年增长了600倍,距离1992年她在上海时的那个百万元梦想,大寨已经走得很远了。在郭凤莲的带领下,大寨完成了从昔日“政治品牌”到今朝“经济品牌”的华丽转身。
  30多年前,对这个年轻的姑娘来说,最快乐的时光是在刚刚回乡参加劳动的第二年。那年的秋天,郭凤莲看着在废墟上重建的新居和40万斤粮食,激动不已。她第一次感受到智慧和勤劳具有这么大的力量,并深深地沉醉于艰苦创业带来的成就感中。
  “当年大寨是为了不饿肚子,干部带着村民起早贪黑地奋斗。”郭凤莲回忆起大寨的过去,流露出对那段经历的珍视。
  郭凤莲说:“并不是历史上所有的东西都是不好的,都要否定。好的还是要坚持。”她渐渐地领会到了大寨最大的资本依旧是那段光辉岁月,于是开始打造“大寨”品牌。著名女星孙俪代言的“大寨”牌核桃露、“大寨”牌黄金饼、“大寨”牌白酒……“大寨”的名字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大寨与三家外地企业合资创办的企业中,仅凭“大寨”这两个字,就给村子带来了合资企业25%的股份。
  在村里的每間小卖部里,我都可以看到“大寨”牌核桃露、“大寨”牌黄金饼、“大寨”牌白酒……虽然产品包装不甚精致,但“大寨”两个字的金环足以让产品在市场上散发光芒。大寨已经找到了一条突破过往历史局限的新路子,一条集体与个人相统一的新路子。
  村民们的日子好过了,郭凤莲却不无忧虑:“大寨精神就那八个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有些村民失去了当年的创业激情。有些年轻人不想到外面闯荡,他们宁可坐在家里开个小饭馆、卖点纪念品,小富即安。这可不是好现象,大寨精神可不能丢啊!”
  每个时代都会产生属于那个时代特征的人和事。那个时代的大寨是辉煌的,是那个时代的一个梦想。然而,所有的事物都是变化的,斗转星移,所有的事物都会发生量或质的变化。曾经万人敬仰的大寨已经门庭冷落,但不管怎么样,总有人会从远方风尘仆仆地来到这里,除了缅怀那段岁月中的人和事,还有一种精神永远值得追寻,那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精神将永垂不朽!
  下山参观完大寨博物馆出来,已经是傍晚。北方下午的太阳总有着一种无法言表的诗意,柔柔的,淡淡的。我们站在阳光下看梯田,还没有到插秧播种的时节,那令我无限向往的层层梯田没有曾经的模样,田里贮存着的少量的积水,在阳光下反射着珍珠般的光芒,让我一下子对这里的秋天有了无限的遐想。
  虎头山脚上的绿道非常美,初夏的花朵在茂盛的绿意中暗香浮动。有几个行人在前面悠闲漫步,我紧走几步和他们搭上话:“你们是从哪儿来的?”
  “我们从河北来。”
  “你们怎么想着到大寨来?”
  “喜欢大寨呀,来这里就是想圆圆自己的大寨梦,也来看看大寨现在是否还好!”
  夏风妩媚地抚摸着我们的脸庞,阳光将我们的身影拖得柔美而颀长,我们欢快地唱起了《学大寨  赶大寨》……
  我终于来到了大寨,完成了曾经梦想的一个约会。
  作者简介:黄彩玲,出生于广东省徐闻县,现供职湛江市文联。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在 《散文选刊》 《作品》 《粤海散文》《南方日报》 《羊城晚报》 《南方都市报》 《深圳特区报》 等报刊发表散文、小说多篇。出版散文集《莲开的声音》。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万花,本名郑丽花,海南儋州出生,现居海口。诗歌作品发表在 《洋浦港》 《海南诗文学》 《今日儋州》 《文学百花苑》 《海南农垦报》 《湖州晚报》 等报刊,总计555行。在 《中国诗歌网》 《海诗刊》 《海之南方》 《一梓一木》 等全国主要原创文学网站发表诗歌百余首。  芒果随想曲  小女孩站在牛背上  慌扯乱拉,折断你的紫红嫩芽  她的双眼亮闪你的光芒  牛咀嚼你身上抖落的色光音符  这
期刊
在江南的大钟声里起身远眺  悠扬的大钟声缭绕在江南  那么熟悉又奇妙  彩霞中的青鸟从远方飞来  仿佛传达遥远故乡的歌谣  所有的一切那么亲切  南风送爽,海棠花开  我从繁华的南宋御街走来  在美丽的江南里遥想着故乡的变化  当归宿里的海棠绽放  四处飘逸着花的香味  香香花瓣轻轻围绕着我  如同一带一路上华丽的丝绸  在这里是我的青春  聆听晨读夜谈岁月  在江南的大钟声里起身远眺  终将在这
期刊
崖湾上的唢呐  穿红棉袄的小女孩,双手捧一束纸花  她会是第一次化装吗  她不笑,真好看  她是被提问或表扬的孩子  双唇紧闭,笔直站立  看见她的眼睛,看见了珍珠泉  唢呐穿过红毡  她想哭,也想笑  笑得最疯的那个人,笑什么  不发一言的那个人,想什么  这一切晃在她眼里,什么都看不见  今天,她似在等待,似在接受  ——一个人,在崖湾的那一边  易俗社  渭水边这一女子  轻声慢语,一板,一
期刊
惊蛰时分  惊蛰时分  父亲指给我  一条春天的大河  我曾经看到过这条大河  我看到过机帆船  在河岸激起的阵阵排浪  而此刻,我看到  穿梭的小船  在河面撒下的渔网  “杨柳已经绿了!”  父亲激动地说  仿佛沉浸在旧时代的爱情  惊蛰时分  大河蜿蜒东去  像匆匆逝去的光阴  整整十年  斑驳的白发  已覆盖了父亲明净的前额  春天的大河波浪宽阔  一艘机帆船从河面驶过  船尾站着一个叼着
期刊
作者简介:赵晓梦,重庆合川人,现居成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编辑。作品见于 《人民文学》 《诗刊》 《十月》 《解放军文艺》等上百种报刊,入选30多种选本,荣获中国新闻奖、中国长诗奖、杨万里诗歌奖、海燕诗歌奖、郭小川诗歌奖等奖项60多个,出版诗文集8部,代表作有长诗《钓鱼城》。  1  赵碘走出冬天低矮的房屋,恍若从漫长而杂乱的梦中醒来,他没有出人意料的表现,伸了个夸张的懒腰,然后就走进小说中明
期刊
临近晌午,天突然黑下来,接着,像有无数枚雷管在天空爆炸了,咣啷咣啷,一声紧追一声。接着,雨水从上面直接倾倒下来。爸抓顶斗笠跑出院子。他得去刨开田坝的拦水口。雨水在田里聚集,桀骜不训,左冲右突,常常会冲垮田坎。还得去地角给茅坑扎道围堰,不让沤下的肥水逃逸。妈也着急急忙忙地去院后清理水沟。平常水沟里有了树叶子、瓦渣子、草节子,妈看见就都清理了。可还是不放心。她把沟里的老泥挖起来筑到沟沿上,让沟更阔一些
期刊
这篇小说一开始写于一年前,当时只有四千字。灵感来源于老家小区不远处确实存在一个垃圾场,半夜倾倒玻璃的声音只听过一次便久久不能忘,“像一整面玻璃墙碎掉一样。”当时几乎没有深思碎玻璃的内涵便拿来搭建了故事背景,填入了简单的主要人物阿令、化鹏,对青春期特殊的女性心理做了回望。  刚开始的写作只注重感觉和结构,小心翼翼地拿捏着叙述的语调,我希望它是轻轻的、摇晃的、哀伤的,试图用直白的短句贴近那个初一女孩的
期刊
作者简介:阿探,陕西文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作品》杂志特约评论家。文学评论作品见于 《文艺报》 《文学报》 《文学自由谈》 《长篇小说选刊》 等多种报刊。曾获 《人民文学》2015上半年“近作短评”佳作奖;2017年《小说选刊》“读选刊,得大奖,邀您写稿签”活动第二季铜奖;2019年《作品》优秀评刊员金奖;2020年《作品》十佳评刊员银奖等,目前任职于西安某高校。  毫无疑问,我们遭遇了一个原本意
期刊
一  王善良挺着肚子,腰带扎得高高的,头略朝后仰,有些皱的黑西装敞开着,像一个煞有介事的老将军。他的老伴穿着大红的外衣、玫红的鞋子,喜气洋洋地站在他身旁。  我走过去的时候,这对老夫妻正站在廉租房一楼的空地上,笑吟吟地看着我,像看着一个节日降临于新的一天。  这的确是堪称愉悦的一天,一顿心满意足的早餐刚刚结束。在兴国县城郊,廉租房小区的天空显得开阔清朗。已是冬天,南方的风却依旧温温地撩人,房屋边上
期刊
偶尔,趁着难得的闲暇,我会翻看相册,翻看QQ或微信朋友圈保存的照片,一张张照片中,透着时间的缝隙,一件件往事迎面而来。这些照片,有的时间跨度超过了二十年,有着独立的场景与跌宕起伏的故事;它们,把生活的一个切面呈现在眼前,无声地讲述着我们所经历的人间种种悲欢,酸甜苦辣。  在一堆照片中,我的目光一次次停留在一张照片上:照片中,我留着时下流行的高留海,身着咖啡色的风衣,身披白披肩。而他的留海也是侧吹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