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最初知道陈康先生,是年轻时读他的译著《巴门尼德斯篇》,看到序中他关于信达雅的论述,好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对他关于做学问方式的说明似懂非懂,只觉重要。后来每年春节去看望汪子嵩先生,常听汪先生谈起他,加上学习他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研究,思考他对一些术语的解读和讨论,对他的生平和思想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甚至有了似曾相识的感觉。这里我想集中谈一谈他的学术理念,也可以说是他的哲学理念,当然,这只是我所理解的一种学术理念或哲学理念。
我最初接触哲学是在“文革”中,读的主要是毛泽东的著作。上大学以后,哲学书读得更多了,尤其是读了马恩列斯著作,懂得了辩证唯物主义,运用哲学理论写了一些批判性文章,所以一九七八年读哲学系研究生,觉得自己很懂哲学。但是在读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之后,我对哲学产生了困惑,因为读不懂他说的那个being,它与我学过的哲学根本不同。好在有导师指导,研究生毕业不久即出国学习,通过不断努力逐渐树立起哲学的认识。回想起来,二000年我出过一个小册子《寂寞求真》,其中谈到读书体会时引述了陈先生的许多话,这说明陈先生对我的哲学观的形成是有影响的,尽管也许只是众多影响中的一小部分,只是潜移默化的。
陈先生说:“哲学决不是拿一枝笔、一卷纸,春蚕吐丝式地写文章、著书立说;它需要学习,和数学或其他严格科学同样的,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学习。”(《陈康:论希腊哲学》,商务印书馆二0一一年版,609页。下引此书只注页码)这话讲的是如何做哲学,体现的却是一种学术理念:哲学是科学。这一观念是颠覆性的,即使在今天,也不见得会得到普遍赞同。人们可以承认哲学是关于精神的反思,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哲學是无用之学等等。但是说到哲学是科学,立即会遭到反对。即使从事哲学教学和研究的人,在这一点上也不会有一致的、明确的认识。原因很简单:没有经过专业学习和训练的人绝不会称为科学家,却可以称为哲学家,“哲學”一词可以在媒体上任意使用,而其他科学的名称就不能这样使用。所以在一般人眼中,哲学作为科学或学科似乎天生就是“软”的。
字面上看,陈先生的话只是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关于科学的说法充其量也只是类比而已,并没有说明哲学是什么。但是在我看来,如果没有关于哲学的正确认识,这样的话是说不出来的。好好学习谁都会说,类比的方式人人都会,但是将哲学与数学和严格科学并列,却不是人人可以做到的,倒是从罗素的说法,哲学是处于宗教和科学之问的东西,可以品味出几分相似。在陈先生看来,“严格意义的哲学也只是万有论、认识论或玄学”(560页),但是,“玄学是价值很低的学科,也许我们称它为一种intellektuale Romantik(智力空想)格外合适些。然而这只限于名实相符的玄学,至于那些无问题根据的玄思玄想,即使很精巧,也不过是Gedankenspiel(思想游戏)罢了”(560—561页)。所以严格意义的哲学“只是万有论和认识论”。这些话明显表现出对许多称之为哲学的东西不屑一顾,也显示出他对哲学的独特认识。他非常明确地说:
如若哲学不但可以成为一个学科,而且它还有很大的价值,那么万有论和认识论也皆是如此,因为它们从哲学成为学科以来,即是哲学。如若学说方面讲正统,那么在它们中间万有论是protei philosophia[第一哲学]唯一合法的后继。……即使全部哲学史全是些谬论,哲学——即万有论——仍是可能的。(561页)
万有论即ontology,或通常所说的本体论。这说明,在陈先生考虑的哲学中,有亚里士多德说的第一哲学,后人所说的本体论和认识论,而最主要的是本体论。陈先生不用“本体论”而用“万有论”一词,也许有更多的考虑,但是“protei philosophia”(第一哲学)的提及使人自然想到亚里士多德说的“有一门科学,它研究的是本身(being as being)”,由此可见陈先生眼中的哲学是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意义上的东西。认识到这一点也就不难看出,为什么陈先生将哲学看作一门科学,看作与数学和严格科学并列的学科。
我赞同陈先生的看法。我认为哲学是形而上学,是科学。它所研究的乃是先验的东西,它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也由此而来。它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在于,其他学科研究的东西是后验的。如今人们谈论哲学总是讲到八个二级学科,因而会有形而上学与其他哲学或加字哲学的区别。“加字哲学”是我近年来的一个提法。顾名思义,所谓加字哲学即在“哲学”前面加字,从而形成“××哲学”,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或者文化哲学、教育哲学等等。加字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区别在于,由于加字,它们与经验相关,因而不再是先验层面的研究。由此可以形成明显区别,因而可以有两种看法。一种是,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另一种是,哲学不只是形而上学,还包括加字哲学,但哲学史主线上的是形而上学。应该说,我的看法与陈先生大同小异。在《寂寞求真》中我没有引上面那段话。也许是那时没有看到,也许是看了但理解不够。今天重读陈先生的话,获得共鸣,感到神交的快乐,与陈先生似乎又亲近了许多。
哲学是科学,自然讲究研究的方式。陈先生对这方面多有论述。比如他说:“摆脱束缚,乘兴发言,是在写抒情诗,不是做实事求是的探讨。作诗和研究,二者悬殊,它们的方法也必然不同。”(Ⅷ页)这说明研究不是写文章。所谓束缚,指的是有一些程式化的东西,即专业性的要求。李玉刚可以得到观众的欣赏,但是得不到梅葆玖的承认,就是因为他没有京剧的规矩,也没有梅派所要求的那些程式化的东西。哲学研究的方法乃是哲学这门科学所要求的基本要素,不是想当然就可以把握的。
对于哲学研究的方法,陈先生论述很多,印象至深的莫过于他说:对于一个问题,“我们必须先在历史里寻找前人至少是第一流的哲学家对于它的直接的解答或前人的学说里有关本问题的解答的部分。……这一个步骤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对于一个问题如若前人已有圆满的解答,我们即接受它,无需别出心裁,另求解答”(601—602页)。我过去对它的理解是,这里“对哲学研究提出了一个起码的要求,实际上却是一个不容易达到的要求。做到这一点至少迫使我们看大量的文献。不仅要看大哲学家本人的著作,而且要看别人关于他们的研究,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第二手材料。读第一手材料不易,读第二手材料同样不易”(《寂寞求真》,41页)。今天我还认识到,一手文献是研究的基础,二手文献则是研究的起点。不掌握二手文献,就不知道相关问题研究到什么程度,取得哪些成果,哪些认识已经是常识性的,哪些认识还有分歧。国内学界普遍重视一手文献,但是对二手文献重视不够。缺乏二手文献固然可以写出文章,但是,由于不知道自己所说是不是已被说过,自以为正确的见解是不是早已被批判,因此在我看来,这样的文章充其量只是读后感,实在算不得研究。陈先生说:“本着个人的天才——搞哲学的人常常是这样自负的——运用我们天赋的能力以解答那些俯拾皆是的哲学问题。这是多么自然,多么方便的事!然而不幸,这只是一个错误的假设——许多搞哲学的人缄默的假设。”(608页)我的解读是,有了对一、二手文献的把握,不一定能够提出新的见解,没有则肯定不行。因此,大量地认真阅读文献,对于研究哲学来说,乃是第一位的,也是最基本的工作。
我最初接触哲学是在“文革”中,读的主要是毛泽东的著作。上大学以后,哲学书读得更多了,尤其是读了马恩列斯著作,懂得了辩证唯物主义,运用哲学理论写了一些批判性文章,所以一九七八年读哲学系研究生,觉得自己很懂哲学。但是在读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之后,我对哲学产生了困惑,因为读不懂他说的那个being,它与我学过的哲学根本不同。好在有导师指导,研究生毕业不久即出国学习,通过不断努力逐渐树立起哲学的认识。回想起来,二000年我出过一个小册子《寂寞求真》,其中谈到读书体会时引述了陈先生的许多话,这说明陈先生对我的哲学观的形成是有影响的,尽管也许只是众多影响中的一小部分,只是潜移默化的。
陈先生说:“哲学决不是拿一枝笔、一卷纸,春蚕吐丝式地写文章、著书立说;它需要学习,和数学或其他严格科学同样的,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学习。”(《陈康:论希腊哲学》,商务印书馆二0一一年版,609页。下引此书只注页码)这话讲的是如何做哲学,体现的却是一种学术理念:哲学是科学。这一观念是颠覆性的,即使在今天,也不见得会得到普遍赞同。人们可以承认哲学是关于精神的反思,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哲學是无用之学等等。但是说到哲学是科学,立即会遭到反对。即使从事哲学教学和研究的人,在这一点上也不会有一致的、明确的认识。原因很简单:没有经过专业学习和训练的人绝不会称为科学家,却可以称为哲学家,“哲學”一词可以在媒体上任意使用,而其他科学的名称就不能这样使用。所以在一般人眼中,哲学作为科学或学科似乎天生就是“软”的。
字面上看,陈先生的话只是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关于科学的说法充其量也只是类比而已,并没有说明哲学是什么。但是在我看来,如果没有关于哲学的正确认识,这样的话是说不出来的。好好学习谁都会说,类比的方式人人都会,但是将哲学与数学和严格科学并列,却不是人人可以做到的,倒是从罗素的说法,哲学是处于宗教和科学之问的东西,可以品味出几分相似。在陈先生看来,“严格意义的哲学也只是万有论、认识论或玄学”(560页),但是,“玄学是价值很低的学科,也许我们称它为一种intellektuale Romantik(智力空想)格外合适些。然而这只限于名实相符的玄学,至于那些无问题根据的玄思玄想,即使很精巧,也不过是Gedankenspiel(思想游戏)罢了”(560—561页)。所以严格意义的哲学“只是万有论和认识论”。这些话明显表现出对许多称之为哲学的东西不屑一顾,也显示出他对哲学的独特认识。他非常明确地说:
如若哲学不但可以成为一个学科,而且它还有很大的价值,那么万有论和认识论也皆是如此,因为它们从哲学成为学科以来,即是哲学。如若学说方面讲正统,那么在它们中间万有论是protei philosophia[第一哲学]唯一合法的后继。……即使全部哲学史全是些谬论,哲学——即万有论——仍是可能的。(561页)
万有论即ontology,或通常所说的本体论。这说明,在陈先生考虑的哲学中,有亚里士多德说的第一哲学,后人所说的本体论和认识论,而最主要的是本体论。陈先生不用“本体论”而用“万有论”一词,也许有更多的考虑,但是“protei philosophia”(第一哲学)的提及使人自然想到亚里士多德说的“有一门科学,它研究的是本身(being as being)”,由此可见陈先生眼中的哲学是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意义上的东西。认识到这一点也就不难看出,为什么陈先生将哲学看作一门科学,看作与数学和严格科学并列的学科。
我赞同陈先生的看法。我认为哲学是形而上学,是科学。它所研究的乃是先验的东西,它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也由此而来。它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在于,其他学科研究的东西是后验的。如今人们谈论哲学总是讲到八个二级学科,因而会有形而上学与其他哲学或加字哲学的区别。“加字哲学”是我近年来的一个提法。顾名思义,所谓加字哲学即在“哲学”前面加字,从而形成“××哲学”,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或者文化哲学、教育哲学等等。加字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区别在于,由于加字,它们与经验相关,因而不再是先验层面的研究。由此可以形成明显区别,因而可以有两种看法。一种是,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另一种是,哲学不只是形而上学,还包括加字哲学,但哲学史主线上的是形而上学。应该说,我的看法与陈先生大同小异。在《寂寞求真》中我没有引上面那段话。也许是那时没有看到,也许是看了但理解不够。今天重读陈先生的话,获得共鸣,感到神交的快乐,与陈先生似乎又亲近了许多。
哲学是科学,自然讲究研究的方式。陈先生对这方面多有论述。比如他说:“摆脱束缚,乘兴发言,是在写抒情诗,不是做实事求是的探讨。作诗和研究,二者悬殊,它们的方法也必然不同。”(Ⅷ页)这说明研究不是写文章。所谓束缚,指的是有一些程式化的东西,即专业性的要求。李玉刚可以得到观众的欣赏,但是得不到梅葆玖的承认,就是因为他没有京剧的规矩,也没有梅派所要求的那些程式化的东西。哲学研究的方法乃是哲学这门科学所要求的基本要素,不是想当然就可以把握的。
对于哲学研究的方法,陈先生论述很多,印象至深的莫过于他说:对于一个问题,“我们必须先在历史里寻找前人至少是第一流的哲学家对于它的直接的解答或前人的学说里有关本问题的解答的部分。……这一个步骤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对于一个问题如若前人已有圆满的解答,我们即接受它,无需别出心裁,另求解答”(601—602页)。我过去对它的理解是,这里“对哲学研究提出了一个起码的要求,实际上却是一个不容易达到的要求。做到这一点至少迫使我们看大量的文献。不仅要看大哲学家本人的著作,而且要看别人关于他们的研究,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第二手材料。读第一手材料不易,读第二手材料同样不易”(《寂寞求真》,41页)。今天我还认识到,一手文献是研究的基础,二手文献则是研究的起点。不掌握二手文献,就不知道相关问题研究到什么程度,取得哪些成果,哪些认识已经是常识性的,哪些认识还有分歧。国内学界普遍重视一手文献,但是对二手文献重视不够。缺乏二手文献固然可以写出文章,但是,由于不知道自己所说是不是已被说过,自以为正确的见解是不是早已被批判,因此在我看来,这样的文章充其量只是读后感,实在算不得研究。陈先生说:“本着个人的天才——搞哲学的人常常是这样自负的——运用我们天赋的能力以解答那些俯拾皆是的哲学问题。这是多么自然,多么方便的事!然而不幸,这只是一个错误的假设——许多搞哲学的人缄默的假设。”(608页)我的解读是,有了对一、二手文献的把握,不一定能够提出新的见解,没有则肯定不行。因此,大量地认真阅读文献,对于研究哲学来说,乃是第一位的,也是最基本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