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论述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要义,并结合徽州区实际,提出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建议。主要有:大力发展精致农业、着力推进农业增效;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升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等。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议;徽州区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1-0011-02
1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要义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围绕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生产,使农产品供给数量上更充足、品种和质量上更契合消费者需要,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简单地讲,就是“农业结构调整+改革”,用改革的办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解决农业的结构性矛盾,优化“三个体系”(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三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三增”(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于以往的结构调整,不是简单的少种点什么、多种点什么,或寻求总量平衡、数量满足,而是涵盖范围广、触及层次深的一场全方位变革。过去农业结构调整,主要是为解决供给不足,现在更注重质量、效益、可持续发展;过去主要着力于生产结构,现在更注重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经营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过去主要着眼生产力范畴,现在更注重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激活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守3条底线: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确保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确保农村稳定不出问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上可分为“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和“改革”,主要概况起来就是:三大调整(调优产品结构、调好生产方式、调顺产业体系)、两个支撑(强化科技支撑、强化基础支撑)、三大激活(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
2 徽州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徽州区是黄山市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近年来,徽州区农业农村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三农”工作的部署,依托资源秉性和区位优势,以茶、菜、蜂、竹等优势产业为主攻方向,加快产业基地建设,逐步形成以茶业、蔬菜、畜牧业、蜂业、竹业、苗木、油茶等七大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格局,产业支撑作用日益明显。茶产业引领业界,蔬菜产业、蜜蜂产业、油茶产业、苗木产业蓬勃发展,畜牧业发展生态化、规范化,水果业快速发展;同时,持续推进特色产业提升增效,把山泉流水养鱼、皖南中蜂、皖南花猪等山区小品种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的典型,農民增收效应逐步显现。积极培育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年加大对产业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的扶持力度,全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壮大了龙头企业,鼓励区内龙头企业开办电子商务,丰富农产品销售流通渠道,全区出现了谢裕大、养生源、徽厨等等一批电商做得好的企业;深化了农村改革,完成了全区的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积极开展了岩寺镇上街居委会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工作;区境内气候湿润,植被茂盛,生态一流,是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不可多得的宝地,目前农药集中配送体系初步建立,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工作全面完成,禁养区内搬迁工作持续推进,这些为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2016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达42.16亿元,增7.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45元,增长10%。尽管徽州区供给侧结构协调方面取得很好成绩,但距国家要求差距很大,潜力也很大。
3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建议
3.1 大力发展精致农业,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 依托徽州区资源优势,在稳定粮食作物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精致农业。重点围绕茶叶、蔬菜、油菜、葡萄、蓝梅、玫瑰、铁皮石斛等产业,以现有基地为基础,着力巩固、提升打造一批特色明显、管理规范、效益突出、产业融合的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高效化特色基地。大力推进农业“三品一标”发展。扎实推进农产品食品安全民生工程。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执法体系建设。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深入推进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示范创建活动,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联合社,积极培育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
3.2 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升农业产业链价值链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积极支持农业企业加快技改扩能、转型升级步伐,积极培育龙头企业“甲级队”和产业联合体。继续围绕茶、菜、蜂等优势产业,提升谢裕大茶叶、养生源蜂业、众望食品、“裕籽贵”茶油、竹艺轩等龙头企业产业化水平,争取更多龙头企业上规、上市。扩大特色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延伸农业产业链,打造集中养殖、产品研发、精深加工、仓储、贸易为一体的全系产业链。力争全年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21亿元。
3.3 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发展农村新业态,推进呈灵潜环线徽州农事体验区建设工作,加强对休闲农业鼓励扶持、规范引导和示范推动,促进蜀源向日葵、灵山油菜、澄塘玫瑰、唐模生态茶园等特色农业基地升级,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发挥谢裕大茶博馆、黄山毛峰非遗传承基地、竹艺轩徽派雕刻传习基地等博物馆带动效应,提升观光体验游的品味。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广坑上、东山等村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成功模式,加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拓展茶叶、茶油、蜂产品、鳜鱼、特色山珍等农特产品网上销售,促进农民增收,力争全年农产品电子商务经营户达60家,线上交易额突破1.44亿元,增幅20%以上。
3.4 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激发现代农业驱动力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实施“互联网十”现代农业行动。开展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引导鼓励和支持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区内各类经营主体与开展多种形式技术合作,积极合作共建教学科研实习和农业示范推广基地。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深入开展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和畜牧科技进万家活动。深入开展农村“双创”,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行动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企业经营者、农业科技人员、退役军人等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创新。
3.5 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 继续推进农药集中配送工作,认真疏理现有农药集中配送网点布局,合理增加配送网点,按照统一标准完成网点建设。深入抓好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继续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组织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继续推进养殖业污染综合治理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实施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提升民生工程,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牢固竖立“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的理念,深入实施化肥减量增效工程和推广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工作,按无害化要求处置回收农药、兽药废弃包装物,发展绿色安全农业,加快农业农村生态建设步伐。落实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耕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红线。
3.6 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 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发展农村教育,进一步加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做好农村低保兜底工作。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3.7 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巩固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进和扩大确权成果应用;全面开展集体资产清产核资,认真学习黟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試点工作经验。在总结上街居委会集体资产股改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改革试点范围,有序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健全“三农”投入持续增长机制,多层级多形式稳步推进涉农资金整合,集中加强对精致农业示范区和“三农”重点领域的支持,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稳妥推进农村金融保险创新,探索开展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
(责编:徐焕斗)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议;徽州区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1-0011-02
1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要义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围绕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生产,使农产品供给数量上更充足、品种和质量上更契合消费者需要,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简单地讲,就是“农业结构调整+改革”,用改革的办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解决农业的结构性矛盾,优化“三个体系”(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三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三增”(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于以往的结构调整,不是简单的少种点什么、多种点什么,或寻求总量平衡、数量满足,而是涵盖范围广、触及层次深的一场全方位变革。过去农业结构调整,主要是为解决供给不足,现在更注重质量、效益、可持续发展;过去主要着力于生产结构,现在更注重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经营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过去主要着眼生产力范畴,现在更注重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激活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守3条底线: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确保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确保农村稳定不出问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上可分为“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和“改革”,主要概况起来就是:三大调整(调优产品结构、调好生产方式、调顺产业体系)、两个支撑(强化科技支撑、强化基础支撑)、三大激活(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
2 徽州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徽州区是黄山市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近年来,徽州区农业农村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三农”工作的部署,依托资源秉性和区位优势,以茶、菜、蜂、竹等优势产业为主攻方向,加快产业基地建设,逐步形成以茶业、蔬菜、畜牧业、蜂业、竹业、苗木、油茶等七大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格局,产业支撑作用日益明显。茶产业引领业界,蔬菜产业、蜜蜂产业、油茶产业、苗木产业蓬勃发展,畜牧业发展生态化、规范化,水果业快速发展;同时,持续推进特色产业提升增效,把山泉流水养鱼、皖南中蜂、皖南花猪等山区小品种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的典型,農民增收效应逐步显现。积极培育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年加大对产业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的扶持力度,全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壮大了龙头企业,鼓励区内龙头企业开办电子商务,丰富农产品销售流通渠道,全区出现了谢裕大、养生源、徽厨等等一批电商做得好的企业;深化了农村改革,完成了全区的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积极开展了岩寺镇上街居委会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工作;区境内气候湿润,植被茂盛,生态一流,是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不可多得的宝地,目前农药集中配送体系初步建立,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工作全面完成,禁养区内搬迁工作持续推进,这些为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2016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达42.16亿元,增7.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45元,增长10%。尽管徽州区供给侧结构协调方面取得很好成绩,但距国家要求差距很大,潜力也很大。
3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建议
3.1 大力发展精致农业,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 依托徽州区资源优势,在稳定粮食作物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精致农业。重点围绕茶叶、蔬菜、油菜、葡萄、蓝梅、玫瑰、铁皮石斛等产业,以现有基地为基础,着力巩固、提升打造一批特色明显、管理规范、效益突出、产业融合的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高效化特色基地。大力推进农业“三品一标”发展。扎实推进农产品食品安全民生工程。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执法体系建设。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深入推进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示范创建活动,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联合社,积极培育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
3.2 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升农业产业链价值链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积极支持农业企业加快技改扩能、转型升级步伐,积极培育龙头企业“甲级队”和产业联合体。继续围绕茶、菜、蜂等优势产业,提升谢裕大茶叶、养生源蜂业、众望食品、“裕籽贵”茶油、竹艺轩等龙头企业产业化水平,争取更多龙头企业上规、上市。扩大特色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延伸农业产业链,打造集中养殖、产品研发、精深加工、仓储、贸易为一体的全系产业链。力争全年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21亿元。
3.3 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发展农村新业态,推进呈灵潜环线徽州农事体验区建设工作,加强对休闲农业鼓励扶持、规范引导和示范推动,促进蜀源向日葵、灵山油菜、澄塘玫瑰、唐模生态茶园等特色农业基地升级,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发挥谢裕大茶博馆、黄山毛峰非遗传承基地、竹艺轩徽派雕刻传习基地等博物馆带动效应,提升观光体验游的品味。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广坑上、东山等村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成功模式,加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拓展茶叶、茶油、蜂产品、鳜鱼、特色山珍等农特产品网上销售,促进农民增收,力争全年农产品电子商务经营户达60家,线上交易额突破1.44亿元,增幅20%以上。
3.4 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激发现代农业驱动力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实施“互联网十”现代农业行动。开展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引导鼓励和支持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区内各类经营主体与开展多种形式技术合作,积极合作共建教学科研实习和农业示范推广基地。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深入开展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和畜牧科技进万家活动。深入开展农村“双创”,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行动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企业经营者、农业科技人员、退役军人等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创新。
3.5 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 继续推进农药集中配送工作,认真疏理现有农药集中配送网点布局,合理增加配送网点,按照统一标准完成网点建设。深入抓好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继续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组织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继续推进养殖业污染综合治理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实施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提升民生工程,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牢固竖立“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的理念,深入实施化肥减量增效工程和推广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工作,按无害化要求处置回收农药、兽药废弃包装物,发展绿色安全农业,加快农业农村生态建设步伐。落实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耕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红线。
3.6 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 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发展农村教育,进一步加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做好农村低保兜底工作。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3.7 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巩固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进和扩大确权成果应用;全面开展集体资产清产核资,认真学习黟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試点工作经验。在总结上街居委会集体资产股改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改革试点范围,有序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健全“三农”投入持续增长机制,多层级多形式稳步推进涉农资金整合,集中加强对精致农业示范区和“三农”重点领域的支持,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稳妥推进农村金融保险创新,探索开展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
(责编:徐焕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