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外科皮瓣;组织移植; 电击伤; 护理
电击伤造成的广泛组织损伤,临床上通常采用随意型皮瓣移植治疗,因其血运较差,易发生皮瓣下感染而造成手术失败;而肌皮瓣具有血运丰富、组织量大的特点,移植覆盖于损伤严重的电击伤创面已在临床日益受到关注。2008年4月到10月,我科对22例电击伤者采用肌皮瓣移植治疗,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2例中,男19例、女3例,年龄11~46岁,平均27.6岁。受伤电压200~24000 V。创面分布于足背4例、小腿3例、膝部2例、季肋部4例、肩背部3例、手腕部2例、颈部2例、胸部1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深部组织、肌腱、肌肉、血管及骨骼坏死、外露。受伤面积最大20 cm×32 cm,最小4 cm×10 cm。其中行背阔肌肌皮瓣岛状移植修复肩背、手腕部、颈部创面7例;腹直肌肌皮瓣局部转移修复季肋部、胸部创面5例;腓肠肌肌皮瓣移植修复小腿、足背创面6例;岛状交腿移植修复对侧足背、膝部创面4例。Ι期愈合18例,延期愈合4例。
1.2方法电击损伤3~5 d后,组织损伤界线已较清楚,即可实施肌皮瓣移植。全麻下清创,3%过氧化氢、0.1%苯扎溴铵及0.5%碘伏溶液清洗创面及周围组织。常规消毒铺巾,进行彻底扩创,沿焦痂四周清除坏死组织,去除死骨。依创面大小、部位及深度设计好相应部位的肌皮瓣,常规解剖游离所需肌皮瓣,近端游离到血管蒂,仔细检查形成的肌皮瓣周边血运是否良好,然后进行移植覆盖,封闭创面。皮瓣下放置1~2跟半管(沿管轴向切开)引流或闭式引流。用敷料包扎术的同时,在皮瓣的中部或远端放置一玻璃瓶,用于观察血运。供皮瓣区用中厚皮片(患者大腿皮)封闭。
2护理
2.1术前供区皮肤准备及适应性训练术前保护供区组织,剔除毛发(包括腋、阴毛),剪指(趾)甲,保护清洁,避免感染、损伤,如发生感染,直接影响皮瓣移植朮的成败[1]。对术后需强迫体位的患者进行耐力、持久性姿势等适应性训练。如交腿皮瓣移植,让患者双腿并拢或交错,平卧或侧卧。体位训练3~4次/d,1~2 h/次。
2.2一般护理维持室温25℃~28℃,湿度50%~60%。为防止刺激使肌皮瓣血管痉挛,造成皮瓣血运供给不足,导致手术失败,作者采用创区烤灯辅助治疗,用40~60 W灯泡距离创面30~40 cm处照射,注意防止烫伤。根据移植肌皮瓣的不同类型和部位,设计制作各种支架、海绵靠垫等,方便患者饮食起居和治疗,减轻其痛苦,相应减少移植皮瓣血管痉挛。病室用紫外线照射,1次/d,每次30 min;地面每天用1:500 “84”消毒液拖底2次,减少探视,防止交叉感染。
2.3皮瓣观察观察肌皮瓣局部的血运情况。皮瓣颜色是反映皮瓣移植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作者通过术中皮瓣上方放置的白色透明无菌薄底小瓶(如青霉素瓶),为观察皮瓣血运的“窗口”。小瓶放在皮瓣的远端,既能充分反映皮瓣的血运情况,又利于皮瓣的包扎。操作方法是将瓶底轻接触皮瓣表面,绕小瓶周围包扎移植创面,为防小瓶脱落,在瓶颈处以胶布固定于包扎好的敷料上。观察瓶底皮瓣颜色,以判断皮瓣的血运。压迫瓶口可观察皮肤血液的充盈度:用示指和拇指分别放在瓶口的两侧,向皮瓣方向轻压,皮肤呈苍白后移去,肤色由苍白转为红润的时间[2]即是毛细管充盈时间,正常为1~2 s,如延长至5 s以上,提示有血管危象发生。皮瓣皮肤红润、无明显肿胀,是血运良好的标志,如色泽苍白,毛细血管充盈缓慢、发绀、严重水肿,则为血运不良。术后72 h内,每小时观察一次并记录。本组一例行交腿皮瓣移植,术后2 h发现皮瓣颜色苍白、局部皮温低,及时增加烤灯给予保暖,同时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加复方丹参16 ml,静脉滴注后皮瓣颜色逐渐转红润。用皮温仪测皮温,1次/h。并将皮温与小瓶观察的记录比较。一般肌皮瓣温度应略高于正常皮肤1°~3°,若低于皮肤3°~5°,是循环障碍的重要表现,若皮温突然增高,提示有感染的可能[3]。移植皮瓣术后可轻度肿胀,3 d后逐渐消退。如发现肿胀严重,要检查原因,及时采取减张或引流等有效措施;手术部位移动时,避免皮瓣血管的牵拉和受压;接受皮瓣的肢体高于心脏水平,以利于静脉回流,减少术后肿胀。观察引流液的量及性状,做好记录。术后24 h内引流液由深红逐渐变为淡红色;量≤20~30 ml,可拔除引流管;若引流液每24 h>30 ml,应延长拔管时间。本组一例损伤较重的患者引流、冲洗达10 d拔管。拔管后仍需检查有无残留积液,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2.4健康教育
2.4.1心理疏导做好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向患者讲清肌皮瓣具有丰富的血运,是目前移植治疗电击伤的有效方法;高压电击伤清创后软组织缺损面积大,同时伴有深部组织如肌腱、韧带、血管、神经、关节囊或骨质的暴露、损伤、感染和坏死,肌皮瓣可起到充填缺损、清除死腔的作用;肌肉组织直接覆盖于间生态的血管神经、肌腱、骨和关节上,血管可重新深入这些组织,改善其血供状况,有利于烧伤组织的自然修复和再生。与此同时交待术后注意事项,解除患者的顾虑,使之配合。
2.4.2功能锻炼移植皮瓣断蒂后,尽早行功能锻炼,如手腕部可训练抓握功能,膝部训练伸曲或旋转功能。这些训练必须在医护人员现场帮助、指导下进行,再由患者自助训练,最后行主动训练。存活后的皮瓣边缘组织易损伤,训练时手法要轻柔、动作缓慢,逐渐加大力度,以免损伤皮瓣组织。
2.4.3出院指导嘱患者将住院学会的康复训练方法继续延用,加大训练力度和时间,循序渐进:根据自身和家庭状况,最好通过器械开展辅助训练:定期到医院复查,通过复查了解功能恢复情况,调整训练方法;做好随访和电话联系。本组患者出院3~6个月,除2例未随访外,8例移植无瘢痕挛缩,12例功能恢复(四肢关节180°、屈130~140°,颈部旋转150~160°,肩节活动360°)。
参考文献
[1]兰庆芳.采用带血管神经蒂皮瓣修复手外伤缺损术的护理.实用护理杂志,1997,13(12):636.
[2]张继荣.交腿皮瓣修复下肢溃疡患者的护理.护理学杂志,2004,19(2):21.
[3]王成琪.实用显微外科学.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100.
外科皮瓣;组织移植; 电击伤; 护理
电击伤造成的广泛组织损伤,临床上通常采用随意型皮瓣移植治疗,因其血运较差,易发生皮瓣下感染而造成手术失败;而肌皮瓣具有血运丰富、组织量大的特点,移植覆盖于损伤严重的电击伤创面已在临床日益受到关注。2008年4月到10月,我科对22例电击伤者采用肌皮瓣移植治疗,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2例中,男19例、女3例,年龄11~46岁,平均27.6岁。受伤电压200~24000 V。创面分布于足背4例、小腿3例、膝部2例、季肋部4例、肩背部3例、手腕部2例、颈部2例、胸部1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深部组织、肌腱、肌肉、血管及骨骼坏死、外露。受伤面积最大20 cm×32 cm,最小4 cm×10 cm。其中行背阔肌肌皮瓣岛状移植修复肩背、手腕部、颈部创面7例;腹直肌肌皮瓣局部转移修复季肋部、胸部创面5例;腓肠肌肌皮瓣移植修复小腿、足背创面6例;岛状交腿移植修复对侧足背、膝部创面4例。Ι期愈合18例,延期愈合4例。
1.2方法电击损伤3~5 d后,组织损伤界线已较清楚,即可实施肌皮瓣移植。全麻下清创,3%过氧化氢、0.1%苯扎溴铵及0.5%碘伏溶液清洗创面及周围组织。常规消毒铺巾,进行彻底扩创,沿焦痂四周清除坏死组织,去除死骨。依创面大小、部位及深度设计好相应部位的肌皮瓣,常规解剖游离所需肌皮瓣,近端游离到血管蒂,仔细检查形成的肌皮瓣周边血运是否良好,然后进行移植覆盖,封闭创面。皮瓣下放置1~2跟半管(沿管轴向切开)引流或闭式引流。用敷料包扎术的同时,在皮瓣的中部或远端放置一玻璃瓶,用于观察血运。供皮瓣区用中厚皮片(患者大腿皮)封闭。
2护理
2.1术前供区皮肤准备及适应性训练术前保护供区组织,剔除毛发(包括腋、阴毛),剪指(趾)甲,保护清洁,避免感染、损伤,如发生感染,直接影响皮瓣移植朮的成败[1]。对术后需强迫体位的患者进行耐力、持久性姿势等适应性训练。如交腿皮瓣移植,让患者双腿并拢或交错,平卧或侧卧。体位训练3~4次/d,1~2 h/次。
2.2一般护理维持室温25℃~28℃,湿度50%~60%。为防止刺激使肌皮瓣血管痉挛,造成皮瓣血运供给不足,导致手术失败,作者采用创区烤灯辅助治疗,用40~60 W灯泡距离创面30~40 cm处照射,注意防止烫伤。根据移植肌皮瓣的不同类型和部位,设计制作各种支架、海绵靠垫等,方便患者饮食起居和治疗,减轻其痛苦,相应减少移植皮瓣血管痉挛。病室用紫外线照射,1次/d,每次30 min;地面每天用1:500 “84”消毒液拖底2次,减少探视,防止交叉感染。
2.3皮瓣观察观察肌皮瓣局部的血运情况。皮瓣颜色是反映皮瓣移植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作者通过术中皮瓣上方放置的白色透明无菌薄底小瓶(如青霉素瓶),为观察皮瓣血运的“窗口”。小瓶放在皮瓣的远端,既能充分反映皮瓣的血运情况,又利于皮瓣的包扎。操作方法是将瓶底轻接触皮瓣表面,绕小瓶周围包扎移植创面,为防小瓶脱落,在瓶颈处以胶布固定于包扎好的敷料上。观察瓶底皮瓣颜色,以判断皮瓣的血运。压迫瓶口可观察皮肤血液的充盈度:用示指和拇指分别放在瓶口的两侧,向皮瓣方向轻压,皮肤呈苍白后移去,肤色由苍白转为红润的时间[2]即是毛细管充盈时间,正常为1~2 s,如延长至5 s以上,提示有血管危象发生。皮瓣皮肤红润、无明显肿胀,是血运良好的标志,如色泽苍白,毛细血管充盈缓慢、发绀、严重水肿,则为血运不良。术后72 h内,每小时观察一次并记录。本组一例行交腿皮瓣移植,术后2 h发现皮瓣颜色苍白、局部皮温低,及时增加烤灯给予保暖,同时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加复方丹参16 ml,静脉滴注后皮瓣颜色逐渐转红润。用皮温仪测皮温,1次/h。并将皮温与小瓶观察的记录比较。一般肌皮瓣温度应略高于正常皮肤1°~3°,若低于皮肤3°~5°,是循环障碍的重要表现,若皮温突然增高,提示有感染的可能[3]。移植皮瓣术后可轻度肿胀,3 d后逐渐消退。如发现肿胀严重,要检查原因,及时采取减张或引流等有效措施;手术部位移动时,避免皮瓣血管的牵拉和受压;接受皮瓣的肢体高于心脏水平,以利于静脉回流,减少术后肿胀。观察引流液的量及性状,做好记录。术后24 h内引流液由深红逐渐变为淡红色;量≤20~30 ml,可拔除引流管;若引流液每24 h>30 ml,应延长拔管时间。本组一例损伤较重的患者引流、冲洗达10 d拔管。拔管后仍需检查有无残留积液,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2.4健康教育
2.4.1心理疏导做好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向患者讲清肌皮瓣具有丰富的血运,是目前移植治疗电击伤的有效方法;高压电击伤清创后软组织缺损面积大,同时伴有深部组织如肌腱、韧带、血管、神经、关节囊或骨质的暴露、损伤、感染和坏死,肌皮瓣可起到充填缺损、清除死腔的作用;肌肉组织直接覆盖于间生态的血管神经、肌腱、骨和关节上,血管可重新深入这些组织,改善其血供状况,有利于烧伤组织的自然修复和再生。与此同时交待术后注意事项,解除患者的顾虑,使之配合。
2.4.2功能锻炼移植皮瓣断蒂后,尽早行功能锻炼,如手腕部可训练抓握功能,膝部训练伸曲或旋转功能。这些训练必须在医护人员现场帮助、指导下进行,再由患者自助训练,最后行主动训练。存活后的皮瓣边缘组织易损伤,训练时手法要轻柔、动作缓慢,逐渐加大力度,以免损伤皮瓣组织。
2.4.3出院指导嘱患者将住院学会的康复训练方法继续延用,加大训练力度和时间,循序渐进:根据自身和家庭状况,最好通过器械开展辅助训练:定期到医院复查,通过复查了解功能恢复情况,调整训练方法;做好随访和电话联系。本组患者出院3~6个月,除2例未随访外,8例移植无瘢痕挛缩,12例功能恢复(四肢关节180°、屈130~140°,颈部旋转150~160°,肩节活动360°)。
参考文献
[1]兰庆芳.采用带血管神经蒂皮瓣修复手外伤缺损术的护理.实用护理杂志,1997,13(12):636.
[2]张继荣.交腿皮瓣修复下肢溃疡患者的护理.护理学杂志,2004,19(2):21.
[3]王成琪.实用显微外科学.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