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罗杰斯的自由主义学习理论是对人的价值的充分肯定,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根本宗旨是学习者成为一个人格完善、能够充分自我实现的人,本文重点剖析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在建立“学习共同体”这一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学态度和理念提出了要求与挑战。
【关键词】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师生关系 学习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185-02
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历史发展及其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古罗马学者西塞罗(公元前106年-前43年)曾用拉丁文中的一个词humanitas来表征古希腊哲人的教育观:对人进行一种全面的教育,以宏扬纯粹属于人及人性的品质。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学者弗吉里奥率先阐述了当时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弗吉里奥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一书进行了完整的注释,撰写了《论绅士风度的自由学科》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全面地阐述了人文主义教育的目的与方法,即:对年轻一代进行全面的教育,并根据学生的爱好与兴趣进行教学。
当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是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的兴起为先导的。它肯定人、尊重人以及人的自我实现,以人为本,关注人格的深化,从真正意义上开始关注世界的主体——人。一方面,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没有恰当的探讨人类的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把人看作是机器或动物。另一方面,人本主义心理学批评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的认知结构,却忽视了人类情感、价值、态度等方面对学习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
1.自我实现的人格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一生有9种需要,分别是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我满足的需要、人之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二自我实现的需要时人生的最高目标,即“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1]正是人又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使得学习者的潜能得以实现、保持和增强。
2.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目标上,罗杰斯说“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只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才是真正有教养的人。在现代世界中,变化是唯一可以作为确立教育目标的依据,这种变化取决于过程而不是静止的知识。”[2]可见人本主义更加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而并不是教学的结果。而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学习者的认知与情感紧密的结合起来,二者是不能分开的。也就是说罗杰斯的教育理想就是既用情感的方式也用认知的方式行事的情知合一的人。
3.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罗杰斯信奉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或经验的学习。他认为,这种学习不仅证明了有意义的、自发的、经验的学习的可能性,而且确切地表明有意义的、依赖于自己的学习能够激励学生学习的可行方式。在这种学习中,要求学习者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己安排适合于自己的情境;学习者不应当经历那种因升级制度或考试而形成的失败感;教育的目标不再是培养应试的人。教师的作用是引导自力更生的学习者发展教育的功能,是学习的促进者。依靠机械记忆进行的无意义学习,通过自由选择,可以转化为意义学习。
4.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人本主义的教学观是基于其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提出的。在这个基础上,罗杰斯认为能够真正影响学习者行为的知识并不是通过别人的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自发的组织学习材料,通过自己创设的情景加以同化后获得的知识,只有这样的知识才是有用的。基于这样的教学观,罗杰斯提出了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他认为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权力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服从者”。[3]因此,罗杰斯主张废除“教师”这一角色,代之以“学习的引导者”。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关于学习共同体的主要内容
1.学习共同体的涵义与功能
“共同体”是社会学概念。20世纪80年代末应用于教育学领域。所谓的“学习共同体”是包含在新课程理念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一种交流和互动的团体,它通过互动和共同的探索活动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一个“学习共同体”是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它与传统教学班和教学组织的主要区别在于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4] 2.学习共同体的基本功能
关于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基本功能的研究有许多相同或者不同的观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大大增强学习者的社会参与度。建立师生之间的“学习共同体”可以使得学习者有的参与感大大增强,因而其自信心和归属感也与日俱增,因为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再是个独立的个体,而是同其他学习者一起努力,共同维持学习活动。
其次是大大增强了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传达。学习者在这个团体的学习氛围中,学习者与合作者不再是传达——接受的单边活动而是共同讨论、相互交流的双边活动。谈们共同的建构、分享知识,这使得学习者无论是在看待问题的角度还是理解问题的深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与提高,同时在不断的发现过程中进一步地加深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三、建立学习共同体 打造新型师生关系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将“学习共同体”的新型师生教学关系引入课堂,一定程度上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1.从“领导者”到“引导者”的角色转变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而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直是以“领导者”的身份居高临下的向学生传达知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很低。教师“一言堂”已经难以适应学生的发展。屡次频发的教学冲突要求教师自身角色要发生变化。即从“领导者”到“引导者”的角色转变。所谓“引导者”是指教师在向学生传递知识时应当告别权威者,成为学生接纳、吸收知识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同时在推进课程计划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课程开发与课程设置方面,作为教师应当充分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感兴趣和渴望了解的知识应将其融入到教学中。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多让学生发言、观察与讨论,做到人人参与,人人思考。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的倾听与观察,随时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并思考下一步如何指导,另外,还要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支持与鼓励,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2.从“整体教学”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转变
谈到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的转变,笔者认为,作为学校和教师必须把学生看作“人”,尊重学习者。相信学生的本性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相信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在教学设计上,应该按照清晰的逻辑主线,充分考虑不同的学习者的知识背景以及理解能力,尽量按照认识论的基本规律构建内容体系。应从具体课程的总体目标入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循序渐进的引导学习者寻找实现总体目标的分目标,进而寻找具体措施。让其自我发现哪些知识是在不同阶段需要了解的,使其从心底萌生学习的欲望,实现对其潜在能力的唤醒和开发,并且使其了解学习过程,达到培养学习者学习能力的目的。同时要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选择、兴趣、学习方式,更多的给以善意的鼓励和告诫而不是批评和训斥,要让学生感受到学生对其人格的尊重,个性的理解。
3.从“甄别对待”到“一视同仁”的理念的转变
目前,用学生的成绩来甄别出优生与差生已经是许多学教与教师司空见惯的事情。人本至于过于建立学习共同的思想认为:“知识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以教师在对待知识与学生的教育理念上要更新。因为知识都是人类智慧的凝结,没有一种知识的价值比另一种知识更为重要,只是不同知识存在的理由和运行的空间不同而已。知识的平等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它们各自的相对独立性,不能以一种知识意志来规范另一种知识,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从一维的单线条的勾勒转变为多维的全方位的角度安排。同时“学习共同体”可以让学习者自行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或者是自己最能接受的知识来学习成为一种现实。所以这更加要求教师应当尊重每一位学习者,对他们一视同仁的倾听和帮助。
用以人为本的精神去培养人才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是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科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创新型国家的目标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创新精神的人才,需要有以人为本的精神去培养。也只有用以人为本的精神培养的人才是具有独立人格、人性完善的人,只有自身体会到尊重、关爱的个体,才会真正的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才能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注释:
[1]杜舒尔布著,杨力能等译,现代心理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407页。
[2]陈琦,刘孺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二版.第72页。
[3]陈琦,刘孺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二版.第75页。
[4]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987006.htm)。
参考文献:
[1]郝广兴.云南师范大学.我国当代教育的人本思考.继续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
[2]马金凤.徐州医学院公共教育学院.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大众科技2010年第3期
[3]江俊丽、陈江.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试析“以人的生命意义为本”的教学观.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2月
[4]杨永敬.黄淮学院国际学院.试论人文主义对当今高校教学的影响
[5]贾英霞.济宁学院教育系.构建“学习共同体”——人本主义教育观的体现.教育科学2010年4月
[6]何志武.重庆科技学院.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应用.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11期
[7]赵婷、张森富.陕西理工学院.浅析中国教育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内蒙古煤炭经济.2010年第2期
【关键词】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师生关系 学习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185-02
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历史发展及其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古罗马学者西塞罗(公元前106年-前43年)曾用拉丁文中的一个词humanitas来表征古希腊哲人的教育观:对人进行一种全面的教育,以宏扬纯粹属于人及人性的品质。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学者弗吉里奥率先阐述了当时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弗吉里奥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一书进行了完整的注释,撰写了《论绅士风度的自由学科》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全面地阐述了人文主义教育的目的与方法,即:对年轻一代进行全面的教育,并根据学生的爱好与兴趣进行教学。
当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是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的兴起为先导的。它肯定人、尊重人以及人的自我实现,以人为本,关注人格的深化,从真正意义上开始关注世界的主体——人。一方面,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没有恰当的探讨人类的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把人看作是机器或动物。另一方面,人本主义心理学批评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的认知结构,却忽视了人类情感、价值、态度等方面对学习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
1.自我实现的人格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一生有9种需要,分别是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我满足的需要、人之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二自我实现的需要时人生的最高目标,即“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1]正是人又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使得学习者的潜能得以实现、保持和增强。
2.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目标上,罗杰斯说“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只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才是真正有教养的人。在现代世界中,变化是唯一可以作为确立教育目标的依据,这种变化取决于过程而不是静止的知识。”[2]可见人本主义更加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而并不是教学的结果。而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学习者的认知与情感紧密的结合起来,二者是不能分开的。也就是说罗杰斯的教育理想就是既用情感的方式也用认知的方式行事的情知合一的人。
3.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罗杰斯信奉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或经验的学习。他认为,这种学习不仅证明了有意义的、自发的、经验的学习的可能性,而且确切地表明有意义的、依赖于自己的学习能够激励学生学习的可行方式。在这种学习中,要求学习者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己安排适合于自己的情境;学习者不应当经历那种因升级制度或考试而形成的失败感;教育的目标不再是培养应试的人。教师的作用是引导自力更生的学习者发展教育的功能,是学习的促进者。依靠机械记忆进行的无意义学习,通过自由选择,可以转化为意义学习。
4.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人本主义的教学观是基于其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提出的。在这个基础上,罗杰斯认为能够真正影响学习者行为的知识并不是通过别人的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自发的组织学习材料,通过自己创设的情景加以同化后获得的知识,只有这样的知识才是有用的。基于这样的教学观,罗杰斯提出了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他认为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权力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服从者”。[3]因此,罗杰斯主张废除“教师”这一角色,代之以“学习的引导者”。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关于学习共同体的主要内容
1.学习共同体的涵义与功能
“共同体”是社会学概念。20世纪80年代末应用于教育学领域。所谓的“学习共同体”是包含在新课程理念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一种交流和互动的团体,它通过互动和共同的探索活动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一个“学习共同体”是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它与传统教学班和教学组织的主要区别在于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4] 2.学习共同体的基本功能
关于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基本功能的研究有许多相同或者不同的观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大大增强学习者的社会参与度。建立师生之间的“学习共同体”可以使得学习者有的参与感大大增强,因而其自信心和归属感也与日俱增,因为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再是个独立的个体,而是同其他学习者一起努力,共同维持学习活动。
其次是大大增强了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传达。学习者在这个团体的学习氛围中,学习者与合作者不再是传达——接受的单边活动而是共同讨论、相互交流的双边活动。谈们共同的建构、分享知识,这使得学习者无论是在看待问题的角度还是理解问题的深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与提高,同时在不断的发现过程中进一步地加深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三、建立学习共同体 打造新型师生关系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将“学习共同体”的新型师生教学关系引入课堂,一定程度上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1.从“领导者”到“引导者”的角色转变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而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直是以“领导者”的身份居高临下的向学生传达知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很低。教师“一言堂”已经难以适应学生的发展。屡次频发的教学冲突要求教师自身角色要发生变化。即从“领导者”到“引导者”的角色转变。所谓“引导者”是指教师在向学生传递知识时应当告别权威者,成为学生接纳、吸收知识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同时在推进课程计划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课程开发与课程设置方面,作为教师应当充分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感兴趣和渴望了解的知识应将其融入到教学中。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多让学生发言、观察与讨论,做到人人参与,人人思考。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的倾听与观察,随时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并思考下一步如何指导,另外,还要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支持与鼓励,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2.从“整体教学”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转变
谈到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的转变,笔者认为,作为学校和教师必须把学生看作“人”,尊重学习者。相信学生的本性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相信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在教学设计上,应该按照清晰的逻辑主线,充分考虑不同的学习者的知识背景以及理解能力,尽量按照认识论的基本规律构建内容体系。应从具体课程的总体目标入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循序渐进的引导学习者寻找实现总体目标的分目标,进而寻找具体措施。让其自我发现哪些知识是在不同阶段需要了解的,使其从心底萌生学习的欲望,实现对其潜在能力的唤醒和开发,并且使其了解学习过程,达到培养学习者学习能力的目的。同时要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选择、兴趣、学习方式,更多的给以善意的鼓励和告诫而不是批评和训斥,要让学生感受到学生对其人格的尊重,个性的理解。
3.从“甄别对待”到“一视同仁”的理念的转变
目前,用学生的成绩来甄别出优生与差生已经是许多学教与教师司空见惯的事情。人本至于过于建立学习共同的思想认为:“知识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以教师在对待知识与学生的教育理念上要更新。因为知识都是人类智慧的凝结,没有一种知识的价值比另一种知识更为重要,只是不同知识存在的理由和运行的空间不同而已。知识的平等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它们各自的相对独立性,不能以一种知识意志来规范另一种知识,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从一维的单线条的勾勒转变为多维的全方位的角度安排。同时“学习共同体”可以让学习者自行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或者是自己最能接受的知识来学习成为一种现实。所以这更加要求教师应当尊重每一位学习者,对他们一视同仁的倾听和帮助。
用以人为本的精神去培养人才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是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科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创新型国家的目标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创新精神的人才,需要有以人为本的精神去培养。也只有用以人为本的精神培养的人才是具有独立人格、人性完善的人,只有自身体会到尊重、关爱的个体,才会真正的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才能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注释:
[1]杜舒尔布著,杨力能等译,现代心理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407页。
[2]陈琦,刘孺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二版.第72页。
[3]陈琦,刘孺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二版.第75页。
[4]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987006.htm)。
参考文献:
[1]郝广兴.云南师范大学.我国当代教育的人本思考.继续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
[2]马金凤.徐州医学院公共教育学院.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大众科技2010年第3期
[3]江俊丽、陈江.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试析“以人的生命意义为本”的教学观.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2月
[4]杨永敬.黄淮学院国际学院.试论人文主义对当今高校教学的影响
[5]贾英霞.济宁学院教育系.构建“学习共同体”——人本主义教育观的体现.教育科学2010年4月
[6]何志武.重庆科技学院.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应用.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11期
[7]赵婷、张森富.陕西理工学院.浅析中国教育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内蒙古煤炭经济.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