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曲岸说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需要一系列操作可行、实用易用的教学模式,才能把新课程“自主、协作、探究”的理念落到实处。WebQuest便是这样一种模式,尽管它离常规的学科课堂仍有些距离,但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课程改革实现途径。同时,课程整合本具有双向性,本期《曲岸说案》为大家推出的使用WebQuest开展技能教学的设计案例——《寻访“丝绸之路”》也体现了在信息技术课上的学科整合理念。
联系方式:胡小勇:曲岸,[email protected];QQ:472275060
本节内容选自山东省泰山版《信息技术》教材第二册(下)第三章“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制作”,本教学设计通过实例与理论两方面结合介绍了PowerPoint中的相关操作知识,安排课时为1个课时。
教学设计综述
1.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学生能够通过制作演示文稿,灵活应用本节知识点。教学难点是学生在主题活动过程对各种信息的整合及利用。
2.教学目标
(1)灵活运用对齐与分布、创建超级链接、设置动作按钮、设置预设动画、设置幻灯片切换等知识;了解、感悟古老的“丝绸之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作欲和创新意念;通过角色扮演从多角度了解自己的祖国,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3)培养学生自我探索、高效获取、分析评价、处理运用、表达呈现信息的能力,通过作品的制作、反思和评价,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在实际任务中灵活应用和拓展所学知识的能力。
3.教学模式设计
考虑到如果只是简单地按照课本的安排来让学生学会基本操作,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因此结合初中历史第一册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采用了WebQuest教学模式,设计了《寻访“丝绸之路”》主题活动。以主题式情境学习代替单纯的软件操作技能学习,设计巧妙隐含各种技术操作的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或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和软件技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准备
(1)准备并制作了《寻访“丝绸之路”》主题学习网站,按WebQuest框架,学习网站由“引言”、“任务”、“活动流程”、“技术支持”、“评价量规”、“结论”六部分组成。
(2)具备上网和投影功能的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设计
本WebQuest教学模式(如图1)包括以下六个基本要素,引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结论。
WebQuest引言的提出,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将要学习和探究什么,设置相应情境,引入本节活动主题。
2.任务
(1)小组合作学习演示文稿的编辑调试等技术知识,完成本节知识目标。
(2)小组协作交流选定探究主题,搜集资料、制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
(3)作品展示和效果评价。
考虑到好的WebQuest要有相对明确的任务,并且任务既不能太笼统又不能太细。因此,我在这个模块中设置了研究策略、角色任务、技术要求等小板块。
(1)研究策略:向学生简述学习方法及过程。
(2)角色任务:通过角色分配使学生的研究任务更加明确具体,操作更加简便。特别地,通过提供与角色相对应的参考主题及网站资源,帮助学生快速进入研究角色。使学生既能快速地搜索资源,又能把学习重心放在演示文稿的制作上,避免在资源搜索上浪费时间。
(3)技术要求:给学生列出本节课要求掌握的信息技术操作知识点,提醒学生注意学习重点是新的信息技术操作知识,网络探究活动是帮助我们学习的手段。
3.活动流程
将学生学习活动过程分解成循序渐进的几个步骤(如图3)。
(2)分配角色,确定主题。
根据兴趣,各组讨论选定将要扮演的角色(如图4)。教师提供地理小博士、历史小灵通、美食家、艺术家等多个角色供学生选择,使学生在不同的角色扮演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同时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社会责任感,并将技术能力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中,地理小博士研究利用现在的世界地图标示古老的“丝绸之路”;历史小灵通研究源远的历史文化,如“丝绸之路”的来历、贡献等;美食家研究沿路的民间特色食品;艺术家研究沿路灿烂的艺术瑰宝。
根据不同角色,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参考主题及资源,引发学生思维,将主题细化缩小到一个具体而细致的小课题,使学生的研究更明确更有目的针对性。
● 地理学家:①古老的“丝绸之路”经过现在哪些地区与国家?②设计一个简单的“丝绸之路自助游”计划,提供可行的旅游路线图及沿路的著名景观介绍;③关注“丝绸之路”沿途的民俗风情。
● 历史学家:①丝绸之路是怎么打通的?②比较东西方眼中的“丝绸之路”。③我国正在进行西部大开发,曾经繁荣辉煌的“丝绸之路”今天又能发挥什么作用?
● 美食家:①关注沿路的民间特色食品;②你吃过的水果哪些与西域有关?
● 艺术家:①为什么以“敦煌”为名?你知道“敦煌”的意思吗?②你听说过震惊中外的藏经洞吗?知道里面珍藏的经卷有什么用吗?那些英国人、法国人、日本人、美国人为什么不远万里、历经千难万险来搜集这些东西呢?
(3)搜索信息,下载资料。
确定演示文稿内容,在教师所提供的参考网站中找到有用信息,收集下载资料。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以及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由于网络提供的信息量相当大,且层面复杂,学生在学习中容易迷航,所以,教师在“参考资源”里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对研究有帮助的站点。
(4)整理资料,制作文稿。
整理所搜集的资料,选择有用的信息并加入自己的思考,参照评价量规来明确评价要求,制作成演示文稿。教师强调技术应用及组内合作,对于需要讲解的信息技术知识点,可以先将小组长集中起来讲解,再由小组长教给组员,这样可以防止集中讲解时出现的分层问题。评价量规可使学生明确操作要点。
4.资源
如上所述,教师为每种角色均提供了相关资源链接网站。例如,为地理学家角色提供了以下资源。
● 中国丝绸之路旅游网:http://www.joingansu.com/www2001/newsmanger/default.asp
● 丝路风景名胜:http://www.cts.com.cn/shengwai/sczl/sczl-fj-1.htm
● 网上丝绸之路:http://www.xjbz.gov.cn/xbzg/wwhb/xfgj.html
● 中国丝路游:http://www.silkroadtravel.com/
● 旅游路线:http://www.cts.com.cn/shengwai/sczl/sczl-xianlu-1.htm
注:为了学生学习方便,在主题网站中,将资源链接放在了“任务”模块的“角色任务”页面中。
5.成果展示和评价
(1)评价量规。
在以往的WebQuest教学设计中,学生容易忽视评价量规模块,往往只是等待通过展示及教师点评来了解优缺点,这就失去了评价量规的意义。因此,我将评价量规改成了从展示者角度评价(自评)和从观众角度评价(互评)两部分,标准也改成了反问式。例如,自评阶段的问题是:①我是否学会并应用了“对齐与分布”、“超级链接”、“动作按钮”、“预设动画”、“幻灯片切换”等技术?②我的演示文稿是不是只进行了简单的复制、粘贴?文字经过整理了吗?加入自己的思考了吗?③我的演示文稿排版美观吗?能做到图文并茂吗?④我的作品亮点在哪里?⑤制作过程中我遇到了哪些困难?⑥有什么好的技巧向大家介绍吗?这使评价量规真正能够帮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自我矫正,在互评阶段有所依据,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评价意识及审美标准。
(2)作品展示。
各组派代表进行作品展示,鼓励学生以多样化方式展示作品(如图5)。除了说明自己作品的特点和风格外,还要介绍自己所使用的技术,并要对活动过程中发现的新技术作详细讲解,这样学生就可以灵活地从多方位、多角度来学习新知识。结合作品展示,根据评价量规,进行自评、小组互评、班内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如果遇到好建议就当场采纳以使作品更加完善。这使大家能够共享资源、技术和作品的艺术魅力,逐步培养学会发现和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学会给别人提出善意的改进建议,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由于时间关系,虽然有些学生还没有完成作品,但只要能在某张幻灯片中应用了所学知识,就说明他们有所收获。作品只是呈现技术的平台,所以不要求学生做得非常完美。
6.结论
帮助学生总结主题活动,提炼主题活动意义,并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与研究方法,继续探索各个学科中所感兴趣的未知领域。
教师对作品展示中发现的典型问题,集中讲解,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制作过程,总结经验教训,在反思中提高,并回扣主题;加强思想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效果反思
教学实践表明,应用WebQuest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巩固学生对技术的掌握,完成教学目标。同时,主题任务不只是让学生简单地回答问题,而是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思索与探究来解决问题,并将自己的收获与感受通过演示文稿的形式体现出来。通过任务的完成,将学生的思维带入更高的层次。并且,为了避免学生上网时无目标搜索而浪费时间,实行分角色教学,并给学生提供可参考的主题与资源,节省了课堂时间。将WebQuest教学模式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有益于解决信息技术课堂中单纯教授技术的枯燥授课方式,提高学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教师是“导”而不是“牵”;学生的学习是主动探究而不是被动接受;师生互动,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不断地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争议、有笑声、有空白、有联想。整节课既注重对于课本知识的教育和训练,又重视语言、自然、历史、社会等知识的获得。
联系方式:胡小勇:曲岸,[email protected];QQ:472275060
本节内容选自山东省泰山版《信息技术》教材第二册(下)第三章“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制作”,本教学设计通过实例与理论两方面结合介绍了PowerPoint中的相关操作知识,安排课时为1个课时。
教学设计综述
1.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学生能够通过制作演示文稿,灵活应用本节知识点。教学难点是学生在主题活动过程对各种信息的整合及利用。
2.教学目标
(1)灵活运用对齐与分布、创建超级链接、设置动作按钮、设置预设动画、设置幻灯片切换等知识;了解、感悟古老的“丝绸之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作欲和创新意念;通过角色扮演从多角度了解自己的祖国,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3)培养学生自我探索、高效获取、分析评价、处理运用、表达呈现信息的能力,通过作品的制作、反思和评价,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在实际任务中灵活应用和拓展所学知识的能力。
3.教学模式设计
考虑到如果只是简单地按照课本的安排来让学生学会基本操作,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因此结合初中历史第一册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采用了WebQuest教学模式,设计了《寻访“丝绸之路”》主题活动。以主题式情境学习代替单纯的软件操作技能学习,设计巧妙隐含各种技术操作的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或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和软件技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准备
(1)准备并制作了《寻访“丝绸之路”》主题学习网站,按WebQuest框架,学习网站由“引言”、“任务”、“活动流程”、“技术支持”、“评价量规”、“结论”六部分组成。
(2)具备上网和投影功能的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设计
本WebQuest教学模式(如图1)包括以下六个基本要素,引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结论。

WebQuest引言的提出,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将要学习和探究什么,设置相应情境,引入本节活动主题。
2.任务
(1)小组合作学习演示文稿的编辑调试等技术知识,完成本节知识目标。
(2)小组协作交流选定探究主题,搜集资料、制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
(3)作品展示和效果评价。
考虑到好的WebQuest要有相对明确的任务,并且任务既不能太笼统又不能太细。因此,我在这个模块中设置了研究策略、角色任务、技术要求等小板块。
(1)研究策略:向学生简述学习方法及过程。
(2)角色任务:通过角色分配使学生的研究任务更加明确具体,操作更加简便。特别地,通过提供与角色相对应的参考主题及网站资源,帮助学生快速进入研究角色。使学生既能快速地搜索资源,又能把学习重心放在演示文稿的制作上,避免在资源搜索上浪费时间。
(3)技术要求:给学生列出本节课要求掌握的信息技术操作知识点,提醒学生注意学习重点是新的信息技术操作知识,网络探究活动是帮助我们学习的手段。
3.活动流程
将学生学习活动过程分解成循序渐进的几个步骤(如图3)。

(2)分配角色,确定主题。
根据兴趣,各组讨论选定将要扮演的角色(如图4)。教师提供地理小博士、历史小灵通、美食家、艺术家等多个角色供学生选择,使学生在不同的角色扮演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同时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社会责任感,并将技术能力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中,地理小博士研究利用现在的世界地图标示古老的“丝绸之路”;历史小灵通研究源远的历史文化,如“丝绸之路”的来历、贡献等;美食家研究沿路的民间特色食品;艺术家研究沿路灿烂的艺术瑰宝。
根据不同角色,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参考主题及资源,引发学生思维,将主题细化缩小到一个具体而细致的小课题,使学生的研究更明确更有目的针对性。
● 地理学家:①古老的“丝绸之路”经过现在哪些地区与国家?②设计一个简单的“丝绸之路自助游”计划,提供可行的旅游路线图及沿路的著名景观介绍;③关注“丝绸之路”沿途的民俗风情。
● 历史学家:①丝绸之路是怎么打通的?②比较东西方眼中的“丝绸之路”。③我国正在进行西部大开发,曾经繁荣辉煌的“丝绸之路”今天又能发挥什么作用?
● 美食家:①关注沿路的民间特色食品;②你吃过的水果哪些与西域有关?
● 艺术家:①为什么以“敦煌”为名?你知道“敦煌”的意思吗?②你听说过震惊中外的藏经洞吗?知道里面珍藏的经卷有什么用吗?那些英国人、法国人、日本人、美国人为什么不远万里、历经千难万险来搜集这些东西呢?
(3)搜索信息,下载资料。
确定演示文稿内容,在教师所提供的参考网站中找到有用信息,收集下载资料。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以及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由于网络提供的信息量相当大,且层面复杂,学生在学习中容易迷航,所以,教师在“参考资源”里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对研究有帮助的站点。
(4)整理资料,制作文稿。
整理所搜集的资料,选择有用的信息并加入自己的思考,参照评价量规来明确评价要求,制作成演示文稿。教师强调技术应用及组内合作,对于需要讲解的信息技术知识点,可以先将小组长集中起来讲解,再由小组长教给组员,这样可以防止集中讲解时出现的分层问题。评价量规可使学生明确操作要点。
4.资源
如上所述,教师为每种角色均提供了相关资源链接网站。例如,为地理学家角色提供了以下资源。
● 中国丝绸之路旅游网:http://www.joingansu.com/www2001/newsmanger/default.asp
● 丝路风景名胜:http://www.cts.com.cn/shengwai/sczl/sczl-fj-1.htm
● 网上丝绸之路:http://www.xjbz.gov.cn/xbzg/wwhb/xfgj.html
● 中国丝路游:http://www.silkroadtravel.com/
● 旅游路线:http://www.cts.com.cn/shengwai/sczl/sczl-xianlu-1.htm
注:为了学生学习方便,在主题网站中,将资源链接放在了“任务”模块的“角色任务”页面中。
5.成果展示和评价
(1)评价量规。
在以往的WebQuest教学设计中,学生容易忽视评价量规模块,往往只是等待通过展示及教师点评来了解优缺点,这就失去了评价量规的意义。因此,我将评价量规改成了从展示者角度评价(自评)和从观众角度评价(互评)两部分,标准也改成了反问式。例如,自评阶段的问题是:①我是否学会并应用了“对齐与分布”、“超级链接”、“动作按钮”、“预设动画”、“幻灯片切换”等技术?②我的演示文稿是不是只进行了简单的复制、粘贴?文字经过整理了吗?加入自己的思考了吗?③我的演示文稿排版美观吗?能做到图文并茂吗?④我的作品亮点在哪里?⑤制作过程中我遇到了哪些困难?⑥有什么好的技巧向大家介绍吗?这使评价量规真正能够帮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自我矫正,在互评阶段有所依据,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评价意识及审美标准。
(2)作品展示。
各组派代表进行作品展示,鼓励学生以多样化方式展示作品(如图5)。除了说明自己作品的特点和风格外,还要介绍自己所使用的技术,并要对活动过程中发现的新技术作详细讲解,这样学生就可以灵活地从多方位、多角度来学习新知识。结合作品展示,根据评价量规,进行自评、小组互评、班内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如果遇到好建议就当场采纳以使作品更加完善。这使大家能够共享资源、技术和作品的艺术魅力,逐步培养学会发现和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学会给别人提出善意的改进建议,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由于时间关系,虽然有些学生还没有完成作品,但只要能在某张幻灯片中应用了所学知识,就说明他们有所收获。作品只是呈现技术的平台,所以不要求学生做得非常完美。
6.结论
帮助学生总结主题活动,提炼主题活动意义,并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与研究方法,继续探索各个学科中所感兴趣的未知领域。

教师对作品展示中发现的典型问题,集中讲解,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制作过程,总结经验教训,在反思中提高,并回扣主题;加强思想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效果反思
教学实践表明,应用WebQuest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巩固学生对技术的掌握,完成教学目标。同时,主题任务不只是让学生简单地回答问题,而是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思索与探究来解决问题,并将自己的收获与感受通过演示文稿的形式体现出来。通过任务的完成,将学生的思维带入更高的层次。并且,为了避免学生上网时无目标搜索而浪费时间,实行分角色教学,并给学生提供可参考的主题与资源,节省了课堂时间。将WebQuest教学模式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有益于解决信息技术课堂中单纯教授技术的枯燥授课方式,提高学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教师是“导”而不是“牵”;学生的学习是主动探究而不是被动接受;师生互动,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不断地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争议、有笑声、有空白、有联想。整节课既注重对于课本知识的教育和训练,又重视语言、自然、历史、社会等知识的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