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教材的“整体式处理”,是教学工作者对课文的肢解式处理、条分缕析的串讲式教学而开展的改革尝试。本文以人教版必修教材1第一单元中的课文《雨巷》为例,重点探讨了从课本“研讨与练习”中的开放性练习题入手,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实现对教材的整体式处理的方法及其他几种方法。
【关键词】语文;课文;研究性学习;整体式处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30-0142-02
对教材的“整体式处理”,是教师对课文的肢解式处理、条分缕析的串讲式教学而开展的改革尝试。整体式处理,有单篇课文的整体式处理,也有一课多篇的整体式处理[1]。下面以人教版必修教材1第一单元中的课文《雨巷》为例谈以研究性学习方式实现对单篇课文“整体式处理”的多种方法。
一、对《雨巷》的“整体式处理”方法
《雨巷》是人教版必修教材1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在教材中,《雨巷》一文课后的“研讨与练习2”指出:“《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研讨与练习4”又列出李商隐和李景等名家诗词,希望学生指出“丁香在这些作品中被赋予了什么含义,并展开合理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这两个开放性练习题,都与“丁香姑娘”有关,又涉及课文的整体,很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此为切入口,可实现对课文的整体式处理和整体性教学。
主要教学过程如下:
步骤 1 :师生朗读课文并处理生字词和难点句子。
步骤2:学生自主探究“研讨与练习2”和“研讨与练习4”,教师点拨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
【教师点拨】根据课文和补充读物,可以探讨“丁香”的特点;走进文本,展开想象,反复阅读,可以分析你心目中‘丁香姑娘’的形象”;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尤其是恋爱经历、创作背景,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可以探讨诗中“丁香姑娘”这一意象的多义性。
步骤3:师生交流探究成果。
“丁香”的特点: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文人对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如李璟词《浣溪沙》中的“丁香空结雨中愁”,又如李商隐的诗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丁香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其颜色并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文人的青睐。此外,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丁香的这些特点,可使文人用象征手法或比兴手法抒情言志。
“丁香姑娘”的形象:丁香姑娘是诗人想象中的一个意象,是“虚象”,并非眼前的“实景”。她美丽,高洁,愁怨,彷徨;冷漠,凄清,惆怅;太息,迷茫,飘忽不定。
“丁香一样的姑娘”含义的多元性:①根据作者的人生经历,尤其是恋爱经历,联系作者的创作时间,可以判断这是一首爱情诗。小时候,一场天花,在作者脸上留下疤痕。生理上的这种缺陷,常常使作者变成别人奚落的对象。文学上刚有点成就时,作者喜欢上好友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平,但并没有得到回应。作者戴望舒以跳楼相要挟,施绛平才勉强答应和他订婚,其条件是要他出国留学,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迫于无奈,1932年戴望舒去法国,当时生活很困难,靠翻译生活。三年后听到施绛平移情别恋的消息,作者戴望舒匆匆回国,结束了他近八年的恋情。这样看来,作者追求施绛平,恰恰是《雨巷》这首诗创作之前,即1927年夏天之前。当时作者22岁,正沉醉于爱情,因此,“姑娘”就是“姑娘”。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姑娘,这位姑娘是作者心中的恋人。作者苦苦追求她,却又无法走近她;她像梦一样来,又像梦一样地飘去。②联系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知丁香姑娘相当于诗人心中的理想。《雨巷》这首诗创作于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之后。反动派对革命者进行血腥屠杀,本来热烈响应革命号召的青年,一下子坠入黑暗的深渊。戴望舒之前与同学一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宣传党的工作,到1927年3月还曾因此被捕。四一二政变后,他就一直隐居在江苏。此时他很彷徨、痛苦,他看不到革命的前途,也不知道自己该怎样做。他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出现。所以“姑娘”可以说是“我”心中的理想。“我”追求“姑娘”,就是在追求“我”心中的理想;“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表明“我”所追求的理想的破灭。③根据作者的成长环境以及所创造的意象、意境,可知诗中的主人公就是诗人自己,诗中的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这个丁香姑娘就是“我”。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细雨,还有颓圮的篱墙,更增添了破败、凄凉之感。这些意象构成一个凄婉、迷蒙的意境。在这样的意境中,雨巷可以被“虚化”为作者的一条“追求之路”。在这样的意境中,“姑娘”的忧郁彷徨,就象征着“我”的忧郁彷徨;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其实就是希望自己能找到出路。还有,诗中多次出现“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复沓句。这些都说明,诗人和“姑娘”是二位一體的,“姑娘”的心境就是“我”的心境,“姑娘”的愁怨、彷徨、惆怅、太息、迷茫,就是“我”的愁怨、彷徨、惆怅、太息、迷茫。
步骤4:教师小结。
诗词中,尤其是一些写得较为含蓄的诗词中,某些意象其含义往往有多元性。《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就是如此。怎样解读这样的意象,知人论世(知其人、论其世)的方法,是我们尤其应该掌握的。它不仅是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方法,也是鉴赏一切文学作品常用的方法之一。
以上这一方法,不妨称之为“从课本‘研讨与练习’中的开放性练习题入手,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实现对教材的整体式处理的方法”。人教版必修教材的每个单元中,甚至每篇课文的“研讨与练习”中,都会有一个或几个诸如上述的开放性练习题,这些练习题通常可采用这一方法。用这一方法来展开教学,既能带动学生生动活泼的阅读活动,又能让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课文的每个角落,带动对全篇文章的解读与理解,从而可避免对课文的肢解式处理。 二、对本单元其他课文“整体式处理”的方法
当然,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实现对教材的整体式处理的方法远不止以上这一种。这里,以人教版必修教材1第一单元中的其他课文为例,再简单谈两种方法。
其一,采用“从单元专题名称入手,以重点问题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带动对课文的整体学习的方法”。本单元的专题名称在教材中明确定为“情感与意象”,对课文《沁园春·长沙》的处理,可从这一专题名称入手,提出“本首词用什么手法写了哪些意象,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能够统摄全文的重点问题或主要问题来带动全文的教学。这样,既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之中实现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理解与欣赏。
其二,采用“多角度整体把握与赏析的研究性学习方法来展开教学”。本单元中的《再别康桥》一诗,就适合采用这一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分别从意象美、意境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情感美等角度入手展开研究性学习,其中对每一种美的分析与解读都牵涉全文,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可使学生在美的熏陶和感染中,主动探讨并解决以上问题,从而实现对教材的整体式处理和整体性教学。
三、结语
总之,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可实现对教材的“整体式处理”,其中有多种方法。这些方法共有的突出特点是想方设法让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切入课文,从而使学生这一主体在课堂上占有的有效学习时间量大大增加,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得到很好的培养,使学生的朗读、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常态和主流,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当然,并不是说对教材的“整体式处理”,只能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这一种,教师也可以采用非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来处理教材,如采用“赛读、赛说、赛问、赛写等四个板块相结合的方法”来处理教材,实现整体化教学。对本单元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课文,就可以采用“赛读、赛说、赛问、赛写”等四个板块相结合的方法来处理教材,其中每个板块是一个相对的整体,四个板块合起来构成一个更大、更相对完整的“读——說——写”的整体,从而改变教师条分缕析的串讲式教学弊端,实现整体式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王荣生.高中语文新课程课例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段全林(1965~),男,河南安阳人,学历:硕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关键词】语文;课文;研究性学习;整体式处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30-0142-02
对教材的“整体式处理”,是教师对课文的肢解式处理、条分缕析的串讲式教学而开展的改革尝试。整体式处理,有单篇课文的整体式处理,也有一课多篇的整体式处理[1]。下面以人教版必修教材1第一单元中的课文《雨巷》为例谈以研究性学习方式实现对单篇课文“整体式处理”的多种方法。
一、对《雨巷》的“整体式处理”方法
《雨巷》是人教版必修教材1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在教材中,《雨巷》一文课后的“研讨与练习2”指出:“《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研讨与练习4”又列出李商隐和李景等名家诗词,希望学生指出“丁香在这些作品中被赋予了什么含义,并展开合理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这两个开放性练习题,都与“丁香姑娘”有关,又涉及课文的整体,很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此为切入口,可实现对课文的整体式处理和整体性教学。
主要教学过程如下:
步骤 1 :师生朗读课文并处理生字词和难点句子。
步骤2:学生自主探究“研讨与练习2”和“研讨与练习4”,教师点拨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
【教师点拨】根据课文和补充读物,可以探讨“丁香”的特点;走进文本,展开想象,反复阅读,可以分析你心目中‘丁香姑娘’的形象”;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尤其是恋爱经历、创作背景,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可以探讨诗中“丁香姑娘”这一意象的多义性。
步骤3:师生交流探究成果。
“丁香”的特点: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文人对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如李璟词《浣溪沙》中的“丁香空结雨中愁”,又如李商隐的诗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丁香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其颜色并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文人的青睐。此外,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丁香的这些特点,可使文人用象征手法或比兴手法抒情言志。
“丁香姑娘”的形象:丁香姑娘是诗人想象中的一个意象,是“虚象”,并非眼前的“实景”。她美丽,高洁,愁怨,彷徨;冷漠,凄清,惆怅;太息,迷茫,飘忽不定。
“丁香一样的姑娘”含义的多元性:①根据作者的人生经历,尤其是恋爱经历,联系作者的创作时间,可以判断这是一首爱情诗。小时候,一场天花,在作者脸上留下疤痕。生理上的这种缺陷,常常使作者变成别人奚落的对象。文学上刚有点成就时,作者喜欢上好友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平,但并没有得到回应。作者戴望舒以跳楼相要挟,施绛平才勉强答应和他订婚,其条件是要他出国留学,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迫于无奈,1932年戴望舒去法国,当时生活很困难,靠翻译生活。三年后听到施绛平移情别恋的消息,作者戴望舒匆匆回国,结束了他近八年的恋情。这样看来,作者追求施绛平,恰恰是《雨巷》这首诗创作之前,即1927年夏天之前。当时作者22岁,正沉醉于爱情,因此,“姑娘”就是“姑娘”。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姑娘,这位姑娘是作者心中的恋人。作者苦苦追求她,却又无法走近她;她像梦一样来,又像梦一样地飘去。②联系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知丁香姑娘相当于诗人心中的理想。《雨巷》这首诗创作于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之后。反动派对革命者进行血腥屠杀,本来热烈响应革命号召的青年,一下子坠入黑暗的深渊。戴望舒之前与同学一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宣传党的工作,到1927年3月还曾因此被捕。四一二政变后,他就一直隐居在江苏。此时他很彷徨、痛苦,他看不到革命的前途,也不知道自己该怎样做。他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出现。所以“姑娘”可以说是“我”心中的理想。“我”追求“姑娘”,就是在追求“我”心中的理想;“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表明“我”所追求的理想的破灭。③根据作者的成长环境以及所创造的意象、意境,可知诗中的主人公就是诗人自己,诗中的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这个丁香姑娘就是“我”。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细雨,还有颓圮的篱墙,更增添了破败、凄凉之感。这些意象构成一个凄婉、迷蒙的意境。在这样的意境中,雨巷可以被“虚化”为作者的一条“追求之路”。在这样的意境中,“姑娘”的忧郁彷徨,就象征着“我”的忧郁彷徨;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其实就是希望自己能找到出路。还有,诗中多次出现“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复沓句。这些都说明,诗人和“姑娘”是二位一體的,“姑娘”的心境就是“我”的心境,“姑娘”的愁怨、彷徨、惆怅、太息、迷茫,就是“我”的愁怨、彷徨、惆怅、太息、迷茫。
步骤4:教师小结。
诗词中,尤其是一些写得较为含蓄的诗词中,某些意象其含义往往有多元性。《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就是如此。怎样解读这样的意象,知人论世(知其人、论其世)的方法,是我们尤其应该掌握的。它不仅是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方法,也是鉴赏一切文学作品常用的方法之一。
以上这一方法,不妨称之为“从课本‘研讨与练习’中的开放性练习题入手,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实现对教材的整体式处理的方法”。人教版必修教材的每个单元中,甚至每篇课文的“研讨与练习”中,都会有一个或几个诸如上述的开放性练习题,这些练习题通常可采用这一方法。用这一方法来展开教学,既能带动学生生动活泼的阅读活动,又能让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课文的每个角落,带动对全篇文章的解读与理解,从而可避免对课文的肢解式处理。 二、对本单元其他课文“整体式处理”的方法
当然,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实现对教材的整体式处理的方法远不止以上这一种。这里,以人教版必修教材1第一单元中的其他课文为例,再简单谈两种方法。
其一,采用“从单元专题名称入手,以重点问题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带动对课文的整体学习的方法”。本单元的专题名称在教材中明确定为“情感与意象”,对课文《沁园春·长沙》的处理,可从这一专题名称入手,提出“本首词用什么手法写了哪些意象,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能够统摄全文的重点问题或主要问题来带动全文的教学。这样,既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之中实现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理解与欣赏。
其二,采用“多角度整体把握与赏析的研究性学习方法来展开教学”。本单元中的《再别康桥》一诗,就适合采用这一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分别从意象美、意境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情感美等角度入手展开研究性学习,其中对每一种美的分析与解读都牵涉全文,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可使学生在美的熏陶和感染中,主动探讨并解决以上问题,从而实现对教材的整体式处理和整体性教学。
三、结语
总之,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可实现对教材的“整体式处理”,其中有多种方法。这些方法共有的突出特点是想方设法让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切入课文,从而使学生这一主体在课堂上占有的有效学习时间量大大增加,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得到很好的培养,使学生的朗读、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常态和主流,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当然,并不是说对教材的“整体式处理”,只能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这一种,教师也可以采用非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来处理教材,如采用“赛读、赛说、赛问、赛写等四个板块相结合的方法”来处理教材,实现整体化教学。对本单元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课文,就可以采用“赛读、赛说、赛问、赛写”等四个板块相结合的方法来处理教材,其中每个板块是一个相对的整体,四个板块合起来构成一个更大、更相对完整的“读——說——写”的整体,从而改变教师条分缕析的串讲式教学弊端,实现整体式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王荣生.高中语文新课程课例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段全林(1965~),男,河南安阳人,学历:硕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