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1月份的一天,门诊上接诊了两个孩子,来自商丘的龙龙和来自信阳的文文。他们有很多巧合之处,所以引起了作者的关注。首先是他们年龄相仿,都是1岁1个月左右,龙龙较文文大10天。那天这两个孩子都是来复诊的,门诊病历本上显示他们第一次就诊是在7个月前的4月份,那时两个孩子都是5个多月。其次,两个孩子第一次就诊时症状相仿,都还不认识自己的妈妈,双手不知道抓玩具,大拇指总是攥在掌心里伸不出来;头竖不稳,经常后仰,趴床上只能短暂抬头一会,扶他们站立时脚尖一直点地,脚后跟不能放平;胳膊和腿有点硬,活动时有些困难。当时医生的诊断都是脑损伤,建议住院康复治疗,否则会发展成脑瘫。
7个月过去了,再次复诊时两个孩子的结局迥异。龙龙智能、运动发育已完全正常,看见妈妈会叫“妈妈”,能捏起床上的头发,也能松开手自己走几步了。而文文坐还坐不稳,坐在床上腰还不能挺直,扶着椅子还站不了,更别说自己站、走了;抓东西不灵活,大拇指仍旧伸不出来,连花生米大小的东西都捏不起来;另外,智力反应方面也不好,还不会听妈妈指令招手再见。医生给文文的诊断是“脑瘫”,并告知文文的父母,需尽快给孩子开始正规的康复治疗。但因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孩子已不可能完全恢复正常。
仔细询问了两个孩子首诊后的经历,让人唏嘘不已。原来龙龙的父母当时就听从了医生的建议,很快就办理了住院手续。入院后先后进行了4个疗程的治疗,每次治疗后进步都很大。而文文的父母随后辗转了几家医院,但没有找儿童康复科医生,而是听信了其他医生和老人的话:“孩子还小,等长大了就好了。”等孩子11个月时,父母也感觉到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同龄的孩子确实不一样,于是在当地医院看了医生并开始康复治疗。来复诊时已经康复治疗了1个多月,虽然坐得比之前稳了一些,但脑瘫的症状已越发明显。文文的父母痛苦万分,天天以泪洗面,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
什么是脑瘫
脑瘫(即脑性瘫痪)是目前儿童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运动障碍,姿势发育异常。轻者走路姿势不好,运动不灵活;重者生活不能自理,不会抬头、翻身、独坐等,需终生有人看护。脑瘫除了运动障碍外,还可表现为智能低下、听视觉受损、语言发育障碍、癫痫及行为异常等。该病发病率为1.5‰~5‰,随着产科及儿科医疗水平的提高,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重度窒息儿等的死亡率大大降低,但存活后脑瘫的发生率却有增多的趋势。脑瘫一旦发生,不仅家庭失去了欢乐,对孩子本身来说,更是人生一大磨难。
过去认为脑瘫是不治之症,但近年来各国学者研究表明,如果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除极严重者外,大多可以治愈或正常化。包括文文的爷爷奶奶在内的一些人认为,既然脑瘫的运动障碍是非进行性的,孩子长大后自然也能好。其实不然,有些孩子像文文一样,早期已发现异常并做出诊断,但家长拒绝治疗或未坚持治疗,1岁以后症状逐渐明显,但此时已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非进行性脑损伤是指脑瘫孩子的大脑损伤是静止的,不会继续发展。但所造成的神经功能缺陷并非永远固定不变。比如,由于缺氧所致的出生时脑损伤,出生6个月后,如未能在早期进行恰当治疗,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就会固定下来。同时,运动障碍还会造成肌腱挛缩、骨关节畸形。如痉挛型脑瘫由于严重挛缩,除疼痛加重外,挛缩的躯体及四肢可能导致身体严重畸形。另外,脑瘫患儿相关缺陷未能及时治疗也加重了智力障碍,使孩子学习新的正确姿势就更为困难。
脑瘫早期治疗之所以有效,是因为脑组织在婴儿早期(0~6个月)尚未发育成熟,还处于迅速发育阶段,脑损伤也处于初期阶段,异常姿势和运动还未固定下来,并且这一时期脑组织的可塑性强,代偿能力强,恢复能力强,若康复治疗措施恰当,可获最佳疗效。
人类大脑自出生后神经细胞数是固定的,大约有140亿个,但大部分神经细胞处于“休眠”状态,如果给婴幼儿一定的反复强刺激,可使这些神经细胞活化而容易利用,并重组一个神经网络系统,一旦承担某种活动的脑区受损,其功能可由未受损的其他区域替代。所以说,脑瘫患儿越早治疗越好。一般认为,出生后3个月内为超早期,6个月内为早期。只有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孩子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康复。
如何早期发现脑瘫
早期脑损伤的表现各种各样,如果孩子在1岁以内出现以下症状,要高度警惕脑损伤或脑瘫的可能性,尽早找专科医生检查。
全身发软、无力或四肢发硬;换尿布时两腿难以分开;头后背甚至角弓反张,身子打挺,胳膊后背;反应迟钝及叫名无反应,一般认为4个月时反应迟钝,6 个月时叫名无反应,可疑听力障碍或智力低下;孩子过于安静,自主活动少或过多乱动;经常有异常持续哭闹;双手紧握拳、手不能张开或拇指攥在手掌心;抽风、惊战频繁,听见声音特别容易惊;头围异常,头围是脑的形态发育的客观指标,脑损伤儿往往有头围异常,如头过大或过小;吸吮无力、哺乳喂养困难、体重增加缓慢、经常呛奶、张口伸舌。患儿2~3个月还不会微笑、眼不会追视玩具、竖头不稳;4~5个月还不会翻身,抬头小于90°,双腿经常交叉,坐在床上身子前倾明显,不会伸手抓东西、活动时双侧姿势不对称;6~7个月时手眼口不协调、抓物即松或抓物不灵活、原始反射未消失(需专科医生检查发现),双腿交叉,不会坐,不用下肢短暂地支持体重;6个月后还不能翻身,另外持续足尖点地(脚后跟不能放平)是脑瘫的重要标志;8个月以后还不会迈步;7~10个月的婴儿不用单手抓玩或手笨,手的精细动作如捏小东西、抓物不协调;12个月以后仍流口水及“吃手”。
对于有脑瘫早期症状的患儿,尤其是有早产、低出生体重、生后缺氧窒息、重症黄疸、宫内TORCH病毒感染或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等,直系亲属中有脑瘫、智能低下、癫痫患者等,有先兆流产病史、高血压、多胎、胎盘异常、胎位不正、脐带脱垂、脐绕颈等,生后患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脑炎等病史时,一定要高度重视,定期医院随访,一旦发现异常就尽早康复治疗。
脑瘫或脑损伤的诊断一旦明确,干预和治疗要尽早开始,反复系统进行,持之以恒。如我院国内首创的“穴位加位点药物注射疗法”、功能训练、理疗、传统中医治疗和手术治疗等,使脑瘫患儿在身体功能上、心理上等各方面都获得最大程度的恢复,使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能够接受教育,最终回归社会。
7个月过去了,再次复诊时两个孩子的结局迥异。龙龙智能、运动发育已完全正常,看见妈妈会叫“妈妈”,能捏起床上的头发,也能松开手自己走几步了。而文文坐还坐不稳,坐在床上腰还不能挺直,扶着椅子还站不了,更别说自己站、走了;抓东西不灵活,大拇指仍旧伸不出来,连花生米大小的东西都捏不起来;另外,智力反应方面也不好,还不会听妈妈指令招手再见。医生给文文的诊断是“脑瘫”,并告知文文的父母,需尽快给孩子开始正规的康复治疗。但因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孩子已不可能完全恢复正常。
仔细询问了两个孩子首诊后的经历,让人唏嘘不已。原来龙龙的父母当时就听从了医生的建议,很快就办理了住院手续。入院后先后进行了4个疗程的治疗,每次治疗后进步都很大。而文文的父母随后辗转了几家医院,但没有找儿童康复科医生,而是听信了其他医生和老人的话:“孩子还小,等长大了就好了。”等孩子11个月时,父母也感觉到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同龄的孩子确实不一样,于是在当地医院看了医生并开始康复治疗。来复诊时已经康复治疗了1个多月,虽然坐得比之前稳了一些,但脑瘫的症状已越发明显。文文的父母痛苦万分,天天以泪洗面,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
什么是脑瘫
脑瘫(即脑性瘫痪)是目前儿童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运动障碍,姿势发育异常。轻者走路姿势不好,运动不灵活;重者生活不能自理,不会抬头、翻身、独坐等,需终生有人看护。脑瘫除了运动障碍外,还可表现为智能低下、听视觉受损、语言发育障碍、癫痫及行为异常等。该病发病率为1.5‰~5‰,随着产科及儿科医疗水平的提高,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重度窒息儿等的死亡率大大降低,但存活后脑瘫的发生率却有增多的趋势。脑瘫一旦发生,不仅家庭失去了欢乐,对孩子本身来说,更是人生一大磨难。
过去认为脑瘫是不治之症,但近年来各国学者研究表明,如果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除极严重者外,大多可以治愈或正常化。包括文文的爷爷奶奶在内的一些人认为,既然脑瘫的运动障碍是非进行性的,孩子长大后自然也能好。其实不然,有些孩子像文文一样,早期已发现异常并做出诊断,但家长拒绝治疗或未坚持治疗,1岁以后症状逐渐明显,但此时已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非进行性脑损伤是指脑瘫孩子的大脑损伤是静止的,不会继续发展。但所造成的神经功能缺陷并非永远固定不变。比如,由于缺氧所致的出生时脑损伤,出生6个月后,如未能在早期进行恰当治疗,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就会固定下来。同时,运动障碍还会造成肌腱挛缩、骨关节畸形。如痉挛型脑瘫由于严重挛缩,除疼痛加重外,挛缩的躯体及四肢可能导致身体严重畸形。另外,脑瘫患儿相关缺陷未能及时治疗也加重了智力障碍,使孩子学习新的正确姿势就更为困难。
脑瘫早期治疗之所以有效,是因为脑组织在婴儿早期(0~6个月)尚未发育成熟,还处于迅速发育阶段,脑损伤也处于初期阶段,异常姿势和运动还未固定下来,并且这一时期脑组织的可塑性强,代偿能力强,恢复能力强,若康复治疗措施恰当,可获最佳疗效。
人类大脑自出生后神经细胞数是固定的,大约有140亿个,但大部分神经细胞处于“休眠”状态,如果给婴幼儿一定的反复强刺激,可使这些神经细胞活化而容易利用,并重组一个神经网络系统,一旦承担某种活动的脑区受损,其功能可由未受损的其他区域替代。所以说,脑瘫患儿越早治疗越好。一般认为,出生后3个月内为超早期,6个月内为早期。只有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孩子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康复。
如何早期发现脑瘫
早期脑损伤的表现各种各样,如果孩子在1岁以内出现以下症状,要高度警惕脑损伤或脑瘫的可能性,尽早找专科医生检查。
全身发软、无力或四肢发硬;换尿布时两腿难以分开;头后背甚至角弓反张,身子打挺,胳膊后背;反应迟钝及叫名无反应,一般认为4个月时反应迟钝,6 个月时叫名无反应,可疑听力障碍或智力低下;孩子过于安静,自主活动少或过多乱动;经常有异常持续哭闹;双手紧握拳、手不能张开或拇指攥在手掌心;抽风、惊战频繁,听见声音特别容易惊;头围异常,头围是脑的形态发育的客观指标,脑损伤儿往往有头围异常,如头过大或过小;吸吮无力、哺乳喂养困难、体重增加缓慢、经常呛奶、张口伸舌。患儿2~3个月还不会微笑、眼不会追视玩具、竖头不稳;4~5个月还不会翻身,抬头小于90°,双腿经常交叉,坐在床上身子前倾明显,不会伸手抓东西、活动时双侧姿势不对称;6~7个月时手眼口不协调、抓物即松或抓物不灵活、原始反射未消失(需专科医生检查发现),双腿交叉,不会坐,不用下肢短暂地支持体重;6个月后还不能翻身,另外持续足尖点地(脚后跟不能放平)是脑瘫的重要标志;8个月以后还不会迈步;7~10个月的婴儿不用单手抓玩或手笨,手的精细动作如捏小东西、抓物不协调;12个月以后仍流口水及“吃手”。
对于有脑瘫早期症状的患儿,尤其是有早产、低出生体重、生后缺氧窒息、重症黄疸、宫内TORCH病毒感染或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等,直系亲属中有脑瘫、智能低下、癫痫患者等,有先兆流产病史、高血压、多胎、胎盘异常、胎位不正、脐带脱垂、脐绕颈等,生后患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脑炎等病史时,一定要高度重视,定期医院随访,一旦发现异常就尽早康复治疗。
脑瘫或脑损伤的诊断一旦明确,干预和治疗要尽早开始,反复系统进行,持之以恒。如我院国内首创的“穴位加位点药物注射疗法”、功能训练、理疗、传统中医治疗和手术治疗等,使脑瘫患儿在身体功能上、心理上等各方面都获得最大程度的恢复,使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能够接受教育,最终回归社会。